技扬华夏 艺成宗师
——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艺术评析
2023-01-31徐永涛byXuYongtao
文/ 徐永涛 by Xu Yongtao
黄杨木雕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并称“浙江三雕”,以“木中君子”黄杨木为创作对象,借助材料本身质地细腻、颜色金黄、纹理精美的特点,营造出造型生动、色彩华美、人文内涵丰富的艺术特色,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由于木雕艺人多数身处社会底层,接受教育有限,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依靠师傅手把手带徒弟的经验传授方式代代相续,没有规范教学,也没有理论指导。因此,陈陈相因、传承有序、取舍由人就成了木雕技艺也是黄杨木雕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特色。其中,“技”是长期训练实践的积累,“艺”是才智与创意融合的结果,“术”是获得认可后形成的方法或范式,综合拥有了这三者的木雕艺人有机会成长为木雕大师。
百年前,乐清人王凤祚因缘巧合,进入黄杨木雕艺术领域,凭借过人的艺术才华与智慧,在黄杨木雕艺术之路上开出了骄人之花。他在广泛学习木雕技术、建筑技术、民间美术的基础上,传承中有创新,突破中有发展,最终形成了鲜明的质厚俊爽的艺术风格。作品造型生动,手法细腻,构思独特,将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有机结合在一起,蕴含着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悟。他穷其一生,如同一位浪漫的造物者专注于创作黄杨木雕,为一段段黄杨木赋予了生命的第二春,以大师气度与工匠精神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成为彰显乐清黄杨木雕艺术的一张闪亮名片。
王凤祚《牛郎织女》发表於《人民中国》封底,英文版1957年第八期(1953年作)
王凤祚《苏武牧羊》手坯 约1987年
本文通过对王凤祚艺术创作经历的探讨,重要作品的分析,艺术特色的梳理,进一步肯定其在黄杨木雕艺术领域一代宗师级的影响、价值以及地位。
一、执著一物 牵手一生
王凤祚,1905年10月24日生于浙江省乐清县翁垟镇一个制作糕饼的工人家庭。7岁丧父,因家境贫寒只上过三年小学便辍学在家。13岁起学习雕刻花板,17岁开始以木雕为谋生手段,18岁作为知名雕刻艺人黄顺寿的助手学习雕佛、塑佛技艺,1927年在台湾基隆胡瑞锦雕花店雕刻佛像。两年后因大哥病故返乡,拜访朱子常学习黄杨木雕。1937年创作的黄杨木雕作品亮相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并被《浙瓯日报》报道。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与木雕艺人叶润周合伙在翁垟八华堂造皮纸谋生。1950年应温州市文化局的邀请,到温州市中山公园创作根雕景观。1953年3月,被浙江省文化局推荐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培训,后留校在民间美术研究室工作。1953年6月受中国美协北京市工艺美术服务部委托制作《苏武牧羊》《捉迷藏》等作品。1953年9月,出席上海“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参展作品《苏武牧羊》受到陈毅市长的高度评价,获华东一等奖。1954年,《苏武牧羊》《牛郎织女》被文化部选送苏联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苏武牧羊》发表在苏联《文艺报》并被列宁格勒博物馆收藏。1955年被派往上海参加“中苏友好大厦”雕塑建设,与苏联雕塑家凯尔别克·莫拉温·叶拉金一起工作,成为中苏友好协会会员。1955年2月任浙江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1956年参与杭州灵隐寺大如来佛制作。1959年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大型木雕《毕昇》立像。1961年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彩塑《井岗山会师》。1962年被中央电视台专访摄制《木雕世家》并在全国播放。1963年,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转入浙江省二轻厅,参与组建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创作大型群雕《郑成功收复台湾》。1972年,退休返回乐清故里,受乐清特艺雕刻厂、乐清象牙雕刻厂的委托,设计制作《释迦牟尼》《鱼蓝观音》《西方三圣》《关公》《刘海仙》《海味八仙》《胁侍菩萨》等新样品。1978年,创作的黄杨木雕《释迦牟尼》《柳枝观音》被国家定为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1993年6月21日,以89岁去世。后来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被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肖峰赞为“北有泥人张,南有木雕王”,并得到著名工艺美术家庞薰琹、及刘开渠、钱绍武等业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
二、机缘巧合 名师指导
王风祚生长在动荡社会中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遭受幼年丧父之痛,饱尝家庭困顿之苦,却最终成为卓有成就的黄杨木雕艺术大师,这与他身怀对生命执着不屈的追求之心勤奋进取、自我超越是分不开的。
王凤祚《小姑贤》1954年作
王凤祚《麻姑》
王风祚十三岁开始学艺,坚持能者为师、虚心就教,努力师法传统、不拘一家。先后得到黄明钦、黄顺寿、胡天配等雕刻前辈的厚爱,木雕技艺得以快速提高,艺术才华得以崭露。在创作生产之中,王凤祚全面地掌握了彩绘、髹漆、贴金、脱眙、泥塑等传统技艺;在随师出游过程中,他对浙江多地众多寺庙里的佛像雕塑认真观察,对各种民间工艺认真汲取营养,极大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为黄杨木雕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台湾民间雕刻名匠胡瑞锦作仿工作时,则使他有机会接触了台湾木雕工艺,汲取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木雕工艺的营养。1930年,王凤祚返回温州后,为了求得艺术上的突破,通过启蒙老师关系,隐名到黄杨木雕大师朱子常处学艺。大量先辈名家的倾心点拨,点亮并照耀了王凤祚黄杨木雕艺术之路。王凤祚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与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他不断地在艺术上登攀高峰,创造了必要的精神条件。他不计门户,能者为师,学无常师,博采众长。由于旧社会里手艺人因生存艰难造成的对技艺传承的保守心态,使得他经常采取偷师学艺的方式,反复揣摩,认真研究,历经无数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最终掌握了黄杨木雕的全部工艺制作过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进入了黄杨木雕艺术的登峰造极之境。
王凤祚虚心学习传统、继承传统、重视传统,不是依样画葫芦式的机械模仿,而是为了创新。在青年时代随师学艺时,就大胆创作与师傅风格不同的作品,备受好评。建国后,王凤祚在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培训与工作期间,面对民间传统艺术与学院派艺术的激烈碰撞,正确地对待与处理了二者关系。他坚持发扬民间艺术优秀传统,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洋雕塑的某些长处,注意吸收解剖结构、人体比例等知识来弥补民间雕塑的不足,做到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在艺术手法、创作技巧方面有了新的内容。无论是选题构思还是艺术立意,从构图、格调、技法表现到人物的形象刻划,特别是作品的内涵与力度,都把民间雕塑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一批使黄杨木雕艺术发展进入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现代黄杨木雕史上举足轻重的木雕大家。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王凤祚为学艺历尽各种困苦,但他成名后又能不计门户之嫌,乐于传授,提携后人。这种宅心仁厚、不计私利的高尚品德,也在民间被传为美谈。
三、技艺并进 卓尔不群
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千年黄杨难成拍”,生长缓慢的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密,取材十分不易。黄杨木雕作为天然美与人工美结合的产物,既是从色、形、质、味、韵等方面保留了根的质朴和色彩、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纹理、疤节、洞穴、质感以及自然、纯朴、朦胧的韵味等自然美,同时通过艺术的加工又加上了创作者的感情色彩。王凤祚在黄杨木雕中圆雕、镂雕、浮雕并用,刀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清新传神,并形成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与独特的处理手法。他认为“真正好的艺术是简炼、传神,镂雕多,虽然花工夫,但不是艺术,不能用过多玲珑剔透的饰带和复杂的衣纹来代替艺术”,这种木雕艺术创作观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1.坚持写实手法:王凤祚的木雕艺术在审美和造型方面,在立足于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现代西方雕塑的比例、解剖和处理手法。在人物形象的精度上,他融中西技法于一体,造型生动、准确、传神、简练,极富艺术感染力,代表着现代民间木雕艺术的高度水平。可以说王凤祚在写形传神方面的功力,在于他一贯重视观摩写生,善于把生活现象加以概括提炼来丰富自己的创作题材和语言。他在看戏时认真观察,努力把舞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默记在心,回来后默画构思,形成样稿。他的木雕名作《小姑贤》就是他看戏回家后即刻构思出来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抓住了剧情中最典型最能反映人物神态的一刹那,把三个人物塑造得各具神采、维妙维肖,把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突破了传统黄杨木雕固有的处理方法,把源自西方现代雕塑的严谨造型掺入劲健的刀笔之中,突出主题,深化内涵,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而给人以强烈感受。
2.直接敲坯塑型:这是王凤祚木雕技艺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他木雕功夫精深之处的充分表现。他在创作《海味八仙》《三圣》《童子拜观音》《文殊普贤》《胁侍菩萨》等工艺性很强的作品时,心中已经有很成热的创作思路流程,没有捏泥稿,而是用木块直接敲坯,逐步刻画。这种削繁就简、反璞归真、不用草图、一气呵成的作品,显得更为洗炼、清新、概括、传神,充分体现了他用刀老辣、手法准确的创作功力与艺术境地,达到了古语中“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的境界。比如他的群雕镂空作品《西游记》,同样是不用样稿,说明了他对于把握整体造形的能力之强,用刀功夫之娴熟,可谓是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3.衣纹精细处理:王凤祚深知在传统黄杨木雕人物造型中,衣纹处理是重要的一环,它的效果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所以,他在木雕人物的衣纹处理上,借鉴了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笔法,借用衣纹处理去体现人物风骨气韵,追求人物内在的气质,尽力反映最能表现作品主题思想及风骨气韵的式样。许多作品中,他充分根据衣纹本身的规律性与服装结构的特点,在起伏、粗细、疏密、紧松、来回、虚实、质感及形体结构变化中下功夫,安排得十分周密。比如《军民合作巩固海防》《骑兵》等作品对衣纹式样处理时,采用概括而简炼、粗犷而有力的大块面“,给人以坚定、结实、凌厉有力之感,突出表现了人物勇敢而坚强的性格与神圣而庄严的气质。
4.丰富创作题材:王凤祚木雕作品的题材极为广泛,传统题材有梅妻鹤子之类的吉祥文化,和合二仙之类的宗教文化;历史人物有毕升、岳飞、苏武、郑成功等;民间传说人物有刘海、济公、铁拐李等;戏曲人物有麻姑、杜十娘等;现代人物有鲁迅、革命群众、牧羊姑娘、朝鲜女子、海南女子等;还有一定数量的鹿、羊、马等动物题材。他通过这些以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为题材的创作,达到对假、恶、丑的揭露,实现对真、善、美的肯定,反映他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在塑造李逵、苏武、毕升、牛郎、织女、杜十娘等形象时,他通过对形体的准确描绘,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显示了形神兼备的高超技艺。
5.描摹时代风尚:王凤祚受当时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中,经常下乡下厂参观学习、考察,把对生活的体验升华为思想感情的艺术表达与创作实践。他不囿于神仙、佛像等传统文化题材,努力把社会公众当作创作表现的主题,在历史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中,努力尝试、探索创作能表现新思想、新内容的作品。他的《军民守海防》《骑兵》《鲁迅》《牧羊姑娘》《井岗山会师》等作品,使古老的民间木雕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气息,极大地开阔了黄杨木雕艺术的题材范围,从而增强了艺术创作的活力与感染力。在对传统历史人物的创作表现中,他秉持新的时代风采与文化内涵,努力使每个人物形象传达出极具现代审美功能及教育功能的现实主义特征。如《苏武牧羊》《毕升》《郑成功收复台湾》《李逵杀虎》等作品,强烈体现了他创作思想上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反映出他在形象塑造和艺术处理方面的突破式成功。
1.中宣部凾
四、精品名作 巧手天成
纵观王凤祚一生创作的作品,均是中国黄杨木雕艺术中的精品,在反映时代风尚、传达社会审美、服务民众需求、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突出的价值。创作上他强调形神并重,精于为人物写心雕魂,借助传统黄杨木雕的圆浑敦实、坚定流畅、质朴简约、富有变化的独特刀法,形成洗炼概括的空间造型,烘托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于质朴、纯真、自然之中凸显磅礴气质,寄托丰富深邃的精神情感。
《苏武牧羊》运用了简炼、朴素的艺术手法,把苏武这个有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刻划得极具力度与深度。三角形构图形成了金字塔般的稳定,衣纹处理手法概括、简约,象征、隐喻了苏武的崇高精神与凛然气节。作品在华东地区和全国的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上一经展出,就获得极高的学术评价;后被送往莫斯科参加国际展览并为列宁格勒博物馆所收藏,获得广泛的国际声誉。
《毕升》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西方现代雕塑的造型特点,在人体结构解剖、人物比例方面下功夫,采取概括简炼的写实手法,强化人物刻画、空间营造、衣纹处理,取得了造型优美、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该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并长期陈列、展示。
2022年铸铜后《毕昇》雕像(永久陈列国家版本总馆)
《柳枝观音》人物圆润丰满,线条明确流畅,神韵恬静慈悲,把观世音这一传统形象塑造得秀丽、娴静、慈祥与典雅,给人以生动传神、飘飘欲仙之感。该作品为中国工艺术美术馆所收藏。
《杜十娘》中,杜十娘、李公子、孙贵等不同人物的形象、气质刻画得极为分明,或悲愤欲绝、正义凛然,或垂头丧气、狼狈不堪,可谓入木三分、毫发毕现,使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五、桃李春风 人才满园
王凤祚一生的艺术阅历丰富,经历特殊,充斥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后辈的谆谆教诲,对行业的带动推广。在对黄杨木雕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王凤祚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族内部培养,二是院校教学培养,三是社会层面的培养。其中,内部培养的对象是直系或嫡系亲属,院校教学培养是指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对学生的黄杨木雕专业辅导,社会层面的培养指的是对社会上众多黄杨木雕爱好者的直接或间接引导。
长子王笃纯为王凤祚木雕艺术的第二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1955年组织乐清黄杨木雕生产小组,是乐清黄杨木雕产业化生产的主要组织者与负责人。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终生成就奖,代表作《庆丰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乡音》被中国国物博饭收藏,《水乡即景》《回娘家》《母子情》《两岸同根》等,曾参加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民间文化艺术协会授予一级民间艺术家。
王凤祚《杜十娘》
王凤祚《济公》约1978年代
王凤祚《梅妻鹤子》约1987年作
王凤祚《弥勒》11×13cm
王凤祚《刘海仙》约1979年
王凤祚《大闹滿春园》1985
次子王笃芳,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浙江省非遗传承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注重乐清王家黄杨木雕的理论研究,出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王笃芳卷》《中国民间木雕技法》《雕艺流音》《王家黄杨木雕艺术》《艺海求索》等。主要代表作《屈子问天》《泼水节》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楚魂-屈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大唐盛事》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另有《东坡观砚》《岁月》《丰收季节》《大风歌》等。
第三子王笃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佛像雕刻,主要代表作有《祥和-释迦佛》《如意观音》《童子拜观音》《马上第一》《欢庆》《天路欢歌》《情歌恋舞》等。
第四子王笃清,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代表作有《千手观音》《梳妆》《包清天》《断桥相会》等。
长女王和英,工艺美术师,原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代表作有《牧羊女》《丝绸之路》《瑶歌》。
二女婿郑胜宁,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代表作有《三十六行》《弘一法师》《孩子是老师的生命》《袁隆平院士》《桃园三杰,共创大业》《鱼蓝观音》《达摩面壁》等。
孙子王艺、孙女王京,均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其中王京为中国美术学院职业技术设计学院副数授,从事黄杨木雕教学工作。
大侄子王笃才,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55年乐清黄杨木雕生产小组创办人之一,带出取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徒弟多位,代表作有《东郭与狼》《赶潮》《放鹅》《穆褂英挂帅》《八卦炉》等。
王凤祚对于直系或嫡系亲属的培养,最终形成了以他自己为始祖的黄杨木雕传承谱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王氏家族直系或嫡系亲属中直接从事黄杨木雕的已达24人,其中不乏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高、中、助理级工艺美术师。王凤祚在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任教,前后进行了三期黄杨木雕培训工作,培养了温州陈程翔、福州阮宝光等知名学员,也使得乐清黄杨木雕在杭州落地生根并在外域蓬勃发展。王凤祚在学院教学前后,社会上跟随他学习木雕艺术的学徒或技工也有不少,总数达数百人。他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中国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如同创办了一个融民间与学院于一体的黄杨木雕培训机构,打破了民间与学院、业余与专业的壁垒,对中国木雕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同层面的贡献。
六、宗师地位 名家风范
王凤祚作为德高望重、享有盛名的黄杨木雕宗师,13岁起学艺,89岁辞世,艺术之路持续76个春秋。其作品数量之巨、艺术水平之高、行业推动之大、社会影响之广,不仅在黄杨雕刻乃至木雕艺术领域,即使放眼整个中国工艺美术领域,也属极为罕见。像他这样一位高寿、高产、高水准、高品位的木雕艺术大家,应作为中国木雕行业以及工艺美术领域的重要个案,得到更多的重视与缅怀;他在艺术创作、人才培养、行业推动方面的贡献与成就,值得后人深入梳理与肯定。
而就在本文写作前夕,中央宣传部文化艺术局致函王凤祚的儿子、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家王笃芳,鉴于其父亲王凤祚雕塑作品《毕昇》的影响力,拟将此作品委托专门机构铸铜复制,由国家版本馆收藏并永久展示。正如古语所言,“德不孤,必有邻”,这也进一步说明与肯定了王凤祚的艺术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