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境下当代艺术的展览特征
——以两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作品为例
2023-01-31吴鹏byWuPeng
文/ 吴鹏 by Wu Peng
(中央美术学院)
《太阳与海洋(码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立陶宛馆,2019年(图片源自笔者)
当代艺术表现出未完成性与暧昧性的双重特征,从某种角度讲未完成是现代艺术的奥妙所在,其中的精彩即是借用暂时完成的假象去阐释未完成艺术品的价值。巴尔扎克认为作家的创作是可以永远地进行下去,塞尚也认为绘画创作即对他所找寻东西的不断靠近。
当代艺术展览展示基本形式从综合体验的角度可以分成静态与动态、实体与虚拟、阅读与体验几个类别。静态展示以物态的空间艺术作品展陈为主,动态的以当代艺术中身体为媒介表演艺术为主;实体展示与空间的联系性更密切,虚拟展示依托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探索;单向阅读式的文献展览往往带有隐秘的怀旧情愫;交互体验式的作品是感知延续的一种流行形式与内容。具体说来,静态的展示方式是传统艺术的主要形式与基本手段,静的展示状态是展陈表现的底色,如众多的雕塑作品,她蕴含着一种“不动之动”,不会引发人身体的强烈感知体验。由于美术馆空间不是一个热闹的场所,在静穆的氛围中,动态展示方式更能增强人的感知体验,包括影像、装置作品与人的展示表现,动态展示通常是虚实状态的展示物的空间变化与位移。艺术家以身体为媒介的行为艺术与行动表演艺术保留了传统艺术的仪式感,趋向可动的雕塑形态。
首先,要强调人是展览的参与者,一切的营造结果直接服务于人的感受。而人的生理感官系统在不同的情景中能够产生相应的心理暗示,反过来增强对环境的感知力。因此,展览团队在营造展览空间环境时,要清晰地捕捉与把握到美术馆受众多种感知的着力点,同时又要考虑受众的各种感知会相互作用为一个整体的感受。所以,既然当代艺术展示营造的目的是感染人,那么就要通过契入人的感知现象去制造具有氛围的现场,同时布陈出可感知场景符号。其次,加强对展览场域中声光色诸要素的分析研究,剖析实际展场内景观对人的体验作用,从受众对某一具体的展览时空的真实反映,将“体验”理念融入展览实景空间设计中,在体验的角度下审视和解构展览展陈的设计与实施。再次,体验式设计是营造空间结构的一种大趋势,借助科技的进步,有太多的新软件、新工具成为现代展览必备物品。绝大多数的受众通过体验感知,建立了对空间环境的认同感。
最后,展览空间营造需要沿感知方向的适度配合,增强线下体验的效果,将艺术家的意图植入布景以带动感知引触机制,在展示空间中因地制宜地把握展陈配套物的大小、长短、质感、颜色、造型、布光等视觉因素,用身体作媒介,雕塑感作基础,以景观营造氛围。在感知规律基础上满足展览体验式展演构思,设计中涉及五感的运用,通过五种感官唤醒人们的感知系统,进行体验式空间设计。
一、《太阳与海洋(码头)》“Sun &Sea (Marina)”
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立陶宛馆呈现了作品《太阳与海洋(码头)》“Sun &Sea (Marina)”,以下统称“Sun &Sea (Marina)”。艺术家团队在人造海滩上带来了实验剧式的表演,他们在身穿泳衣悠闲享受日光浴的同时咏唱着个人生活与气候变化内容的歌曲,以极具实验精神的国家再现(national representation)方式让立陶宛馆赢得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最高奖项金狮奖。立陶宛馆由三位艺术家LinaLapelyte、Vaiva Grainyte 和RugileBarzdzjukaite合作策划。其中RugilBarzd iukaitė(1983)是一位电影和戏剧导演。她的作品力图呈现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之间的无痕迹切换,同时又要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探触今天面临的现实问题。关注跨学科剧场实验的艺术家VaivaGrainyt(1984)也是作家。她惯用荒诞的风格去编写日常经历的文本,其作品具有较为明显的超现实痕迹。Lina Lapelytė(1984)将对音乐的灵感通过表演艺术来呈现,她擅长将音乐与视觉的程式化手法融入怪诞的叙事表达。“Sun &Sea(Marina)”由几十名招募来的演员和志愿者通过身体表演的形式让观众凝望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生活场景,以此批判与质疑休闲生活方式和世界生态环境问题。
《太阳与海洋(码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立陶宛馆,2019年(图片源自笔者)
立陶宛馆是威尼斯双年展首次使用的场馆,到该馆最便捷的方式是乘船到最近的小码头,然后穿过安静的居民区,由于同一时段只允许约七十名观众进入参观,来自各地要亲身感受金狮奖作品的观众络绎不绝,等候进馆的队伍会绵延长达几百米。观众在行进缓慢的等待过程中,实际上也已经开始了初期展览体验,在期待中预想场景的过程会不断增强心理感受,随着即将到来的现场感受的临近,注意在不断的聚焦。在巷子内窗户边排长队的观众难免给附近居民带来日常生活的某些变化,包括变化带来的意外欣喜以及由此带来的困扰。这样一种画面场景似乎也融入了展览体验之中,成为场景体验式的开端,由于较强的期待感引起高度的关注与聚焦,通过等待引起的心理反应强化人的感知记忆。
《太阳与海洋(码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立陶宛馆,2019年(图片源自笔者)
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浮士德》现场(图片来源:NAC艺术财富,艺术与设计)
三位80后女性艺术家将展馆的建筑内部布置成了沙滩的样子,用明亮的人工照明模拟海滩的阳光。经过排队穿过大院子才能进入展馆,观赏该作品的主要位置在该建筑的第二层,观众须经过狭窄矮小的楼梯,登上木质构造、跑马廊式结构的二楼,在挑空中庭四周栏杆处向下俯视一层的沙滩。在光线较暗并且不算高的二楼俯视较明亮的沙滩,俯视的角度如上帝观看人间,这种视角将你与所见现实隔离,明确了人的观看权力,同时又由于距离与场地的环境因素而具有亲近的现场感、参与感。这种场景又绝非剧场座椅或包厢的绝对疏离。观众还可以成为作品中的一员获得演出机会,艺术家要求志愿者提前两天申请,自备泳衣与随身所需物品或者说是道具。观众还可以带孩子和宠物加入演出,这种有趣的生活画面非常贴近人的生活,给人带来亲切的感受。身着各自的泳衣、不同年龄、身份与背景的“游客们”在悠闲地享受他们的假日时光——人群中有三位绘画爱好者,其中一位在制作神秘的结构图形,一位在绘制动漫形象,另一位正在画花卉的线描;还有的玩填字游戏;一对双胞胎姐妹躺卧毛巾上成为这幕隐秘歌剧的领唱;有儿童开心的玩沙子;有的女子躺在沙滩椅上刷手机。分不清这种闲瑕是真实的还是表演的。
从表现手段上看,作品在现实和虚构之间自由切换,生活日常和艺术表演的界限会在瞬间消失,沙滩上的游客会慢慢的开口歌唱,演唱的歌词向观众揭示了不同人的日常、焦虑、沉思与无奈。这些吟唱低沉以一种温和的声调传达出再细碎不过的日常,温暖而明亮的阳光营造自然的海滩氛围,悠闲舒缓的动作使人放松,似乎所有的形式语言都在传达一种愉悦、明亮、轻松的调性,给人在期待美好的背后也隐秘着对周遭的隐秘忧虑与黯然沉思的感知。
“Sun &Sea (Marina)”截取了一个沙滩日常的场景作为样本错置在另一个与之毫无关系的仓库中,这样一来,在具有物理属性的新空间与当代艺术语意所形成的双重展示语境中,歌剧、音乐、舞美等元素便有了融汇的可能,在展览之前艺术家以众筹的方式募集到27575英镑的资金,雇佣了20位演员与歌手来到威尼斯,在双年展期间定期完成每日8小时的演出。这样融合戏剧、音乐、文学和视觉艺术的展览新样式完美体现了与当下这个时代产生共振的跨艺术样式。
作品以带有某种仪式感的咏唱表演增强了观众的体验,在晒太阳、玩游戏、聊天、涂抹防晒霜、刷手机、绘画、阅读等行为过程中,视觉、听觉、特殊的观赏方式构成了联觉似的综合体验,参演艺术家与志愿者们通过表演对生态和物种灭绝等问题提出质疑。艺术家用日常动作编排了一个最真实的虚构,在幸福满满的场景中自然透露出淡淡的忧伤,看似休闲娱乐的表面下隐约着木讷与无奈。面对这样的与场景,犹如观看立体有声版的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名作《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二、《浮士德》“Faust”
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女艺术家安妮·因霍夫(Anne Imhof)凭借作品《浮士德》“Faust”,拿到了威尼斯双年展授予的“最佳艺术家金狮奖”。安妮·因霍夫拆解了展览的常规模式呈现出一场结合了绘画、雕塑和现场表演的综合性作品。德国馆展厅外设置了高耸的防暴铁丝网,封闭了正面大门,铁丝网墙隐喻着作品的边界,正如雕塑的底座与绘画的边框一样。两只威猛的黑色杜宾犬在铁丝网后警觉的来回走动,半隔离的状态带给人以紧张有好奇的感受,在场馆的外部就以经开启了欣赏之旅。这样的安排有一个好处——即使在没有表演的闭馆时间,观众也能感受到作品的外衍部分。进入德国馆内部空间,因霍夫设置了距离地面约一米的巨大玻璃地板,展馆空间被颠覆性的成为了舞台。十几名身着黑色运动服的表演者有时候在观众之间或高架平台上活动,有时在玻璃地板下爬行,伴随着暗黑金属风的音乐,像幽灵般行进,穿行、爬行、蹲卧、停留。
作品中演员之间身体的接触,动作的推搡、对抗互动都是经过细心编排,弥合了“存在于绘画、雕塑、装置与行为之间的分界”。在精确的风格与把握节奏的前提下随机发挥,演员“无视”身边的观众,保留了那堵看不见的“墙”,有时两者间的距离仅仅只是一张透明的玻璃的厚度,事实上这种极近的距离、极多角度的观看方式会调动人身体本源的感知机能,将体感感受融入作品的空间、材质感、背景音乐所带来的“暗黑风”。
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浮士德》现场(图片来源:NAC艺术财富,艺术与设计)
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浮士德》现场(图片来源:NAC艺术财富,艺术与设计)
因霍夫凭借实物、图像、身体与声音这些多维媒介使作品极具视听冲击力,体感穿透力,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来说都会引起强烈的反映,触发人原始的情绪驱动。贴近观众的现代舞形式的表演营造出遥远的距离感,分解、重组、变形等身体语言在不确定的动态模式中发生,在特构空间中即时的表演所制造出既陌生又亲和的矛盾现场,人的感知在时空中通过多重的维系达到一种高级的平衡。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一件作品不能够深切与观众产生情感关联就不是一件完成了的作品。因霍夫在接受金狮奖的现场所说:“如果这件作品令你感动,那一定是因为这一群人最先感动了你。”因霍夫用女性艺术家能“一瞬间震慑人心、直击心底的准确”来直接展现感知,她设计编排了精湛的酷炫风格的超现实戏剧表演。
“Sun &Sea (Marina)”与《浮士德》都采用了打破舞台的方式,将观众与演出者平置于同一个界面,这是一个介于日常生活与艺术表演之间的感知空间,安因霍夫允许演员从观看人群中慢慢走出,演员又会渐渐走进观看人群,模糊了舞台的边界同时清晰了作品超现实主义的叙事语境。“Sun &Sea (Marina)”中演员咏唱一个当年刚发行不久的专辑的名称,艺术家营造疏离空间的现场,并设置模拟太阳视觉的观者体验点,观看作品所在的主要区域位于展馆二层,这样的高度也恰好使得观者本身获得一种特殊的观看权力,这种与舞台接进垂直的,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被自如的打破,生活与幻想的界面被自然的切换,这个类似狂想曲的综合性表演再次领跑了本届展览的大量作品。如果注意到围在栏杆周圈的观众在汇神专注着沙滩的奇妙场景,光是由下向上照耀着人群,好像人群围绕篝火的仪式感画面,你会感受到这是一个特别庄重的时刻,看本身与被看这两者通过转换与疏离形成了作品的完整。
三、特点分析
在展览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转向以群“策”群力为导向的今天,在文本叙事到空间叙事的过程中,传统美术馆展览展示的既往模式与技术手段不足以支撑当代艺术展示强烈依赖空间再造的事实,以作品为核心的展陈理念难以适用于今天的展览生成与建构模式。以往对以艺术作品或艺术家为中心的研究逐渐衍变为对作品生成过程、作品与场域之关系、艺术群落平等共生的探索,这也成为当代艺术展览的重要特征。由社会发展突然提速所造成这一转变给传统美术馆学中的展示领域带来困惑,这就需要重新开辟一条从理论到实践的通道。基于围绕艺术空间的物理因素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影响人的知觉,同时剧场与试验场式的展览空间及展陈方式也会反作用于作品的角色扮演与展览主旨打造,今天的观众甚至有可能参与艺术生产全过程,围绕以策展为驱动,以参与、阐释、续写、再传播为新动向的展览展示该如何突破固有的展览营造模式,配套哪些新材料与相应技术手段,在我看来并非是灵活运用的问题,而是应在新语境下对展览管理进行不断的重新思考继而创建新经验、构建新模型、总结新方法的问题。一方面,基于以人为本的公共艺术传播概念与科技进步对艺术展览展示的发展起着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新的社会文化的消费方式对展览展示理念的进化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在超级传播模式带来超量信息的时代,身体的在场感受依然最为直观且不可取代,人在展览现场的意义即人的感知会有怎样的变化,是时代发展带给艺术展览的一个现实而又吸引人的问题。有时现场的所有人都成为作品的部分,人在看雕塑,雕塑也在看人,交互上演着一场场活态的雕塑戏剧。在元宇宙时代已经到来的背景下,在全球发展面临大变格的今天,多维传播方式会更深层地影响展览展示的技术与观念,本文从现场空间实体出发,试图对新语境下作品展览的生成过程进行重新分析和讨论,试图通过感知建立“人”与“场”两者间的协商与共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