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我国高校理工科毕业生占比的变化趋势研究
——以2001~2020年的毕业生面板数据为例
2023-01-30常思亮刘佳瑶
常思亮 刘佳瑶
理工科人才不仅能够主导科研创新活动,而且其数量、规模与质量能够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与潜能产生直接影响[1]。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之前途、民族之希望紧密相连,高等理工科教育所培养的理工科人才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十四五规划中更是强调,要“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2]。因此,迈入普及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力发展文科的同时需继续保持对理工科教育的高度关注,使理工科人才更好地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一、问题的提出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对普及化高等教育提出更大的人才需求。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3],象征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4]。《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我国要在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使我国成为教育强国的目标,我国教育事业需着力发展优质化教育和培养一流化人才,从而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创造人才先行的条件[5]。
理工科人才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重要作用。对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视既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传统,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所在。科技研发等科研活动和成果多被用于理工科相关领域,且这些活动极具专业性,未接受过专门培训和学习难以参与其中[6](P128-138)。自国际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趋势开始兴起。逆全球化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主要在于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仍是不争的事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7]。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源于尖端科技的研发以及强化国家实力的需求,既汇聚了顶级的知识与技术,具有长远的发展前途,又能够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达到效益最大化,将在“十四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这些产业当前所需的人才仍然是需要理工科相关专业去培养的。
美国“脱实向虚”的教训启示我国需持续重视理工科发展。早在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经济发展的金融性特征逐渐显著,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占比则不断缩小,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脱实向虚”现象愈演愈烈。这一经济特征对美国高校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造成了不利影响。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报告指出:“2003年在全世界授予的280万个理科和工科学士学位中,有120万个被在亚洲各大学学习的亚裔学生获得,83万个被欧洲人获得,美国的年轻人只得到其中的40万个;特别是在工程学专业,亚洲各大学现在每年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数量是美国的8倍。”[8]过度脱离实体经济致使美国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也使得美国重新意识到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从奥巴马提出‘重振先进制造业’以期‘制造业重返美国’,到特朗普力推恢复美国制造业风采便是例证。”[9]与此同时,美国越发重视与壮大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相关的STEM人才的培养。由表1中的相关数据统计可知,尽管美国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中获得STEM专业学位的人数处于不断增长中,但其毕业生数量的所占比例较少,均处于20%以下。有学者坦言,中国在未来10年所拥有的3个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秀经验,二是人口红利,三是工程师红利[10]。但以下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觉:若以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生产总值作为实体经济口径计算,我国实体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75.74%下降至2020年的61.06%,所占比重约减少了14.68%(见表2)。美国“脱实向虚”的经济发展教训需被我国引以为戒。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实体经济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持续重视高校理工科的发展和高等理工科人才的培育,从而使高等理工科教育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表1 美国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中获得STEM专业学位人数
表2 我国实体经济生产总值及占GDP比重
①美国STEM领域包括生物和生物医学科学(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计算机和信息科学(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工程和工程技术(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数学和统计学(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以及物理科学和科学技术(Physical Sciences and Science Technologies)。
近年来,我国高校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学生数量高达四百多万,这是我国独一无二的理工科学生规模红利,更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高校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发展趋势的探索,以期符合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要,呼吁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文科教育的同时继续保持对理工科教育的高度关注,使理工科人才更好的发挥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近20年我国高校理工科毕业生数的变化趋势
将所有的学科划分为文、理两个学科大类来进行审视已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文科与理工科之间不是哪一方起决定性作用的关系,“如果从教育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它涉及到一个社会发展的时序关系问题或优先性的问题”[11]。本文所涉及的“高校理工科”主要指普通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则被称之为“文科”。
(一)专科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变化
通过对专科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专科理工科在毕业生数量及其占专科毕业生总数的比重这两方面均呈现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且理工科毕业生数年均增长率较文科高。
1.专科理工科毕业生数年均增长率高于文科
自我国高等教育在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以来,专科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由表3可知,我国专科理工科毕业生数量从2001年的212 554人增加至2020年的2 182 662人,人数约增长10.3倍。
表3 专科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及其年增幅情况①根据教育部有关普通专科毕业生的学科数据统计方式的变化,本文对专科层次各专业大类中关于理工科和文科的划分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2001年至2010年,这一时期的理工科和文科划分方式与普通本科、研究生阶段相同,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构成了专科阶段的理工科范畴,文科则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这8个学科。2011年至2015年,理工科包括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医药卫生这十二大类,文科包括财经、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大类和法律这7大类。2016年至2020年,理工科包括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水利、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这十二大类,文科包括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安与司法、公共管理与服务这7大类。
经济计量学中常用半对数模型来建立回归方程,以测量经济变量的增长率。该回归模型有利于规避计算过程中因数据过大或过小带来的计算偏差,从而更加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将理工科或文科毕业生数作为因变量Y,年份作为解释变量t,所构建的半对数模型如下:
式中B1表示截距,B2表示斜率。B2可用来度量解释变量t的绝对变化引起Y的比例变动或相对变动。
将专科理工科毕业生数和文科毕业生数分别作为应变量,年份作为解释变量,运用OLS法来估计半对数模型(1),经Eviews11软件进行操作分析后可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一般而言,R2的值越接近于1,模型的拟合优度越高。由表4可知,解释变量年份能够对应变量专科理工科毕业生数和专科文科毕业生数的变化作出解释的程度分别达到77.9%和62.9%,说明公式(2)和公式(3)的拟合效果较好。
表4 专科理工科和文科毕业生数的半对数模型分析结果
由公式(2)和公式(3)可知,在专科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平均每年以10.4%的速率增长的同时,文科毕业生数每年的年均增长率仅7.1%。换言之,专科院校的学科结构的重心聚焦于理工科,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发展在专科层次的院校中受到极大的重视,其招生比例远大于文科相关专业。
2.专科理工科毕业生占比逐渐超过文科
将专科毕业生数划分为文科和理工科来进行比较,经分析理工科和文科毕业生数在专科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发展态势发现:2001年到2020年,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在专科毕业生总数中的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文科毕业生数量的所占比例逐渐减小。
由图1可知,文科和理工科毕业生在专科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变化以2008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图1 专科理工科、文科毕业生数及其在专科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
一是2001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的毕业生数量占比趋向于“理少文多”,即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在专科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高于理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2005年理工科专科生的毕业生数占比最小,约为44.7%;文科毕业生在专科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则在2005年达到最大,约为55.3%。
二是2009年至2020年,这一期间文科和理工科毕业生数的占比局势得到了扭转,由“理少文多”转变为“理多文少”,即理工科毕业生数在专科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不断增长,并逐渐超过文科。2020年理工科毕业生数在专科毕业生总数中的所占比例最高,为57.94%;同年文科专科生的毕业生数占比为42.02%。
综上所述,未来我国理工科和文科毕业生数在专科毕业生总数中的所占比例逐渐朝着“6:4”的方向发展。
(二)本科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变化
经分析发现,本科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在近20年内持续增多,但理工科毕业生数年均增长率低于文科,理工科毕业生在本科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呈不断降低的趋势。
1.本科理工科毕业生数年均增长率低于文科
20年来,我国本科阶段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一直呈现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其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343553人增长到2020年的2014875人,2020年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约是2001年的5.9倍(详见表5)。
表5 本科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及其年增幅情况
由表6可知,将本科理工科毕业生数和文科毕业生数采取对数形式,分别代入半对数模型式(1),并以年份为解释变量,在符合OLS基本假设的条件下,通过Eviews11软件可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表6 本科理工科和文科毕业生数的半对数模型分析结果
R2的值分别为0.874和0.864,说明因变量本科理工科毕业生数和本科文科毕业生数分别存在87.4%和86.4%的成分能够被解释变量年份来进行解释,模型(4)和(5)的拟合优度较好。
在本科层次,由模型(4)和(5)可知,理工科毕业生数的年均增长率为8.4%,而文科毕业生数每年的平均增长率远大于理工科,达到11.1%。由此可知,文科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在本科阶段有了大幅增长,尽管理工科学生规模一直处于不断壮大的发展趋势之中,但其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文科。
2.本科理工科毕业生占比逐渐低于文科
2001年到2020年,理工科毕业生人数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呈现不断减少的态势,其占比从2001年的60.50%下降至2020年的47.92%;文科毕业生人数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则不断上升,从39.50%增长至52.08%(见图2)。这表明近20年来文科在本科层次高等教育中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选择文科类相关专业进行就读的学生人数愈发庞大,本科理工科的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引起重视。
由图2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大致以2009年为界,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数量占比由“理多文少”转为“文多理少”,具体而言:
图2 本科理工科和文科毕业生数及其在本科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情况
2001年至2009年期间,理工科和文科的毕业生数占本科毕业生总数比例的发展趋势较为陡峭,两者所占比例的变化幅度均较大。短短九年间,理工科毕业生数占比由2001年的60.50%减少至2009年的49.99%,文科毕业生数占比从2001年的39.50%增加至2009年的50.01%。
2010年至2020年期间,理工科和文科的毕业生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的变化幅度都较为平缓,理工科毕业生数占比由49.92%下降至47.92%,文科毕业生数占比由50.08%增长至52.08%,两者的占比均在50%左右呈小范围浮动,变化幅度为2%。由此可见,文科和理工科的毕业生数占比逐渐趋于稳定,理工科毕业生数占比维持在48%左右,文科毕业生数占比基本维持在52%左右。
(三)研究生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变化
通过对近20年研究生各学科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研究生理工科毕业生数的变化趋势同本科理工科一致,在保持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其在研究生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且理工科毕业生数年均增长率小于文科。
1.研究生理工科毕业生数年均增长率小于文科
20年来,我国研究生理工科毕业生数由2001年的42 638人增加至2020年的419 063人,毕业生数约增长了9.8倍,表现出不断增长的发展态势。
在研究生层次,以年份作为解释变量,以理工科和文科毕业生数分别作为应变量,运用Eviews11软件进行操作,用OLS法估计半对数模型式(1)可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表7中有关R2的数据显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年份分别能够对因变量研究生理工科毕业生数和文科毕业生数的变化作出解释的程度分别为85.6%和87.0%,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拟合效果较好。
表7 研究生理工科和文科毕业生数的半对数模型分析结果
由模型(6)和(7)可知,理工科毕业生数在研究生阶段平均以每年10.7%的速度不断增长,研究生文科毕业生数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12.0%,明显大于理工科毕业生数的年均增长率。由此可知,研究生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在年均增长率方面同本科层次保持一致,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招生速度显著弱于文科。
2.研究生理工科毕业生占比趋于下降
由图3可知,理工科和文科毕业生在研究生毕业生总数中的所占比例一直呈现出“理多文少”的发展趋势。近20年间,理工科毕业生数的占比一直位于57%的水平之上,且其占比在2002年达到最高,为63.60%。文科毕业生数的占比则持续位于36%~43%的范围之内,这表明理工科毕业生在研究生毕业生总数中仍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图3 研究生理工科、文科毕业生数及其在研究生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
然而,我国理工科毕业生数在研究生毕业生总数中的所占比例逐年减小,从2001年占比62.88%下降到2020年占比57.51%,其所占比例约减少5.37%。文科研究生毕业生数的占比则逐年增大,从2001年到2020年,其占比由37.12%增加至42.49%。
(四)高校理工科毕业生总数的变化
通过对我国高校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各学科毕业生数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近20年间我国高校理工科毕业生队伍在变得不断庞大的同时,其数量占比变化具有教育层次差异。
由表8可知,从2001年到2020年,我国高校理工科毕业生总数从598 745人增加至4 616 600人,人数约增长了5.7倍。在近20年间,我国高校理工科毕业生总数的数值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发展态势之中。
表8 高校理工科毕业生数及其年增幅
然而,与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年均增长率低于文科这一状况相反的是,专科理工科毕业生数的年均增长率显著高于文科。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不无关系,尤其是李克强总理2019年宣布高职学校扩招100万学生[12],随后又在2020年宣布高职学校继续扩招200万学生的计划[13],成为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成功跨越50%门槛的直接动力。
由图4可知,20年间,2002年,我国理工科毕业生总数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比重最高,约达56.72%;2007年,我国理工科毕业生总数的占比最低,仅为50.26%左右,两者约相差6.46%。此外,2020年,尽管我国理工科毕业生总数的占比有所回升,达到53.06%,但仍比2002年的占比低3.66%左右。
图4 理工科毕业生数及其在高校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
由前文可知,从各个不同学历层次来看,2001年到2020年间,在专科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占比不断增长并超越文科毕业生数占比的同时,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占比呈现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且与研究生理工科毕业生占比的下降程度相比,本科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占比的下降程度更高。
三、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理工科毕业生数占比下降的原因分析
从前文的相关数据分析可知,受到侧重培养应用型学生的影响,在文理学生比例方面,我国专科层次的理工科毕业生数占比趋于上升,但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理工科和文科学生供给数量的发展速度明显不一致。我国高校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理工科毕业生数占比的下降与顺应产业结构的变革需求、学生的专业报考需求以及高校的扩招需求等原因相关,从而推动国家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不断调整。
(一)产业结构的变革影响高校理工科的规模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尤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为甚。如图5所示,2012年我国三大产业结构顺序已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一般来说,当产业结构的焦点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产业时,制造业成为这一时期拉动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主要动力,而与之相关的理工科专业亦将获得广大的发展空间;当产业结构的焦点从第二产业变动至第三产业时,服务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并带动了经济、法律等偏文类学科发展速度的提高[14]。换言之,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为我国提供了借鉴作用,理工科学生相对规模的缩小和文科学生相对规模的壮大可以被认为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为顺应第三产业发展的国际趋势而作出的回应。如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我国高校本科文科结构的调整具有长期的相关性[15]。尽管长足发展的第三产业弱化了文理科之间的专业界限,即学生的专业方向不一定会限制其就业方向,但相较而言,第三产业更青睐文科相关专业的学生,这就对维持高校理工科相关领域的学生数量产生了不小的威胁。不断壮大的文科学生规模迎合了产业结构的变革需求,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促使学生群体中的“专业选择漂移”倾向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选择就读金融、教育、法律等文科类专业,再加上专科对理工科学生的分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理工科学生相对规模的缩减态势。
图5 我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情况
(二)学生报考文科需求的增长影响高校理工科的招生
在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学生对专业的报考愈发谨慎,试图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普遍对所学专业的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愈发重视。由此,经济、法律等文科专业逐渐火爆,而传统理工科由于较大的学习难度等原因,使得学生报考理工科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相当数量的理工科学生已在高考后选择就读高职高专院校,这就使得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理工科招生陷入了更加萎缩的境地。
1.相对较大的学习难度加大学生的理工科学业挫折感
学业挫折感,是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因遭遇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失望、沮丧等不积极的情绪感受[16]。以高考改革为例,由于理科科目难度较大等原因,以物理为代表的理科科目选考人数“遇冷”成为高考制度改革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难题。有研究者指出,作为我国高考大省之一的浙江省在文科和理工科仍处在“分居”之时,选择报考理工科的高考生所占比例高达65%。而在新高考改革制度付诸实践的第一届高考生,即2017届高考学生中,选择物理、化学、生物中任一科的高考学生相对以往均有所下降,就算是选择人数最多的化学也仅占比50%[17]。此外,在大学阶段由于对思维逻辑和学业负荷的较高要求,不少学生在选择专业或专业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或高或低的畏难情绪。专业认同感、授课教师教学方法、学业成绩、同伴竞争力等原因都能够对理工科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增大他们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这些学生的实践行为,甚至使他们产生生理上的不舒适感。大学阶段具有更高学业挑战度的理工科相关专业,使学生在感受到学业挫折感的同时容易丧失斗争性和上进心,从而削弱了学生的成就动机,致使学生产生远离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念头。尽管理工科专业与文科类专业相比,拥有更加广阔的就业选择,但其相对较高的学习难度加大了学生对理工科专业学习的学业挫折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容易在选择理工科专业时打退堂鼓,从而选择报考文科类相关专业。
2.“后物质主义”趋势助长学生在文科领域就业意愿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准的提升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并由此带动了人们职业价值观的改变。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多样化的职业类型中进行选择之时,个人价值观在其中的体现,它是个人以自身的需要为参考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概括性的信念系统,能够对个人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产生影响[18]。我国的绝大部分家庭已经能够实现衣、食、住、行等物质主义方面的基本需求,诚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言,当人们实现低端层次的需要之后,会更加倾向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即自我实现的需求。职业价值观中的“后物质主义”倾向则是自我实现需求的真实写照。与“70后”和“80后”相比,“90后”在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满足个人兴趣”“有升迁机会”“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等具有“后物质主义”倾向的职业价值观,而对“工作有长期保障”等“物质主义”职业价值观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有所下降[19]。已有研究指出,事业单位和教育机构是本科生在进行就业时最为集中的两个选择,研究生则更加倾向于教育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这两个行业[20]。趋利避害可谓人之本性使然,折射到就业观念中亦是如此。此外,家长在自家孩子的就业中所体现的“后物质主义”倾向亦是愈发明显。随着年轻人过劳死等社会现象的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倾向于让自家孩子找一个工作环境相对轻松、无关工资高低的工作,或者在最开始选择专业时便倾向于选择金融等相对环境优且高薪的专业。在此种家长效应的影响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的后物质主义趋势愈演愈烈。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中对理工科相关工作的畏难情绪愈发彰显,致使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愈发慎重,理工科专业的优势地位无法突显。
(三)较高的生均培养成本影响高校理工科的专业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仅用17年的时间完成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跨越式发展,与不断扩大招生指标、新建高等院校、新增学科专业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在高等教育经费和高校教师数量未保持同步增长速度的前提下,与理工科较高的生均培养成本相比,文科较低的生均培养成本显然更加迎合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扩招需求。由于专科历来侧重理工科的发展,因此较高的理工科生均培养成本对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理工科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更大。
1.有限的教育经费限制理工科专业的大规模发展
高校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均离不开高等教育经费的支持[21]。1999年的高等学校大扩招政策极大地释放了高校各学科专业的招生潜力,各学科专业的招生数量在巨大的招生动力的驱使下都迎来了一次小高潮,其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逐年增加。然而,高校学生数量的巨大增长并没有伴随着教育经费、教学师资、教学设备等配套条件的同步提升。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1998年到2020年,我国高校在生均校舍面积方面从42.7平方米/人下降到28.77平方米/人,下降幅度较大。此外,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和生均生活用房建筑面积也出现不同幅度的减少。尽管我国高校2002年之前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状况无从了解,但科研设施的购买配备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可以猜测其在扩招后的一至两年是处于减少状态的[6](P128-138)。这种情况的发生毋庸置疑与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受限相关。以经费来源作为划分标准,可将高等教育经费划分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其中,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22]。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例更是衡量一国政府对教育“努力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23]。自2012年开始,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连续9年达到了4%以上(见表9)。这足以显示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但这仍不足以填补我国高等教育对教育经费的需求缺口。理工科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除课程教学投入之外,还需要投入较多的实验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支出,而文科学生的培养侧重于采用研讨、资料搜寻、调研等方式,往往并不需要巨额的教育经费支持。由此,再加上来自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受限和政府下达的扩招任务这两方面的影响,理工科专业显然很难成为高校首选,特别是那些建校历史较短、教学基础相对薄弱的新建高校。
表9 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情况
2.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增大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培养压力
大学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质量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过高的生师比不仅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对学术产出具有负面影响[24]。近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的生师比一直维持在17~18的区间范围内,这表明我国高校的教师数量处于不足的状态之中,需要扩大师资数量。在生均人员差异方面,工学的师生与其他大部分学科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每一个文学学科的任课教师约能够教导50位学生,而每一个工学学科的任课教师只能教导16位学生,意即文学教师能够培养的学生数量比工学高达三倍[25]。显然与文科相比,理工科相关专业具有更高的生均培养成本。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多与实验室相关,文科相关专业的教学活动则多在教室中进行,而在同等条件下,一位高校教师分别在实验室与教室中开展教学工作所承担的压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换言之,实验室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侧重于令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相关实验操作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个人指导,教室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则更侧重于令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个人的关注度要求相对较低。因此理工科教师数量的不足将会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培养产生较大的压力,且在研究生层次的理工科学生培养中所产生的影响更甚。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理工科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会导致理工科相关教师指导学生的有限性,在增大培养压力的同时限制了高校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扩招。
四、稳定我国高校理工科学生数量占比的建议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致使一些高校对人文社科相关专业采取缩招的政策,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理工科及应用型学科的毕业生需求量仍处于不断扩大之势。然而,近20年来,与文科生相比,我国高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理工科毕业生的数量占比趋于下降,如果任其持续发展而不加以控制的话,必然会影响我国制造强国的建设和实体经济的壮大,不利于我国经济向高质量阶段的转型升级。我国需要吸取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训,采取多种措施稳定我国高校理工科学生的比例,培养更多高质量、创新型理工科人才,以持续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优化理工科人才激励环境,提高学生理工科报考动力
优良的发展环境无疑能够在招引理工科人才、扩大理工科学生培养力度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环境支持度对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力最大,可以将环境支持度作为影响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大小的首要影响方式[26]。此外,当前我国社会仍对职业技能存在认识偏差,已有研究表明美国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培养高度依赖国际生源,中国学生在其中约占据三分之一的比重[27]。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调研发现,在我国留美博士中,有79.4%的人会选择留在美国发展,这也意味着高精尖人才愿意回国的屈指可数[28]。我国需积极出台相关措施,从顶层设计层面向全社会宣扬理工科人才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提高理工科人才的社会地位,以此提升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对理工科的重视程度,进而影响其对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报考需求。与此同时,我国需积极为理工科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措施,特别是在薪酬、设施设备、职称评定等方面,灵活处理科研人才的相关需求,为科研工作者塑造适宜的科研氛围和发展环境,让更多的优质理工科力量加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之中。
(二)重视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指引学生报考理工科
理工科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高等学校积极承担责任,中小学更是责无旁贷。中小学是理工科人才供给端的重要一环,中小学生对理工科学习兴趣的大小决定着其在未来高考结束后的专业报考中是否选择报考理工科相关专业。一方面,中小学可积极采取邀请就业指导老师或知名企业家开设讲座等方式厚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重视爱国教育和民族情怀的培养,引导学生职业价值观中树立对理工科的热爱意识。另一方面,家长在学生专业报考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效应,只有让家长理解理工科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情和热爱国家的情怀,把家长对理工科的重视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学生的高考专业报考。此外,在引导中小学生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平衡好理工科和文科的发展,掌握好理工科宣传的度,切不可顾此失彼。
(三)持续注重高校理工科发展,稳定理工科招生比例
高校是理工科人才的重要供给端,只有持续重视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稳定理工科招生比例和在学规模,才能有利于维持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力度。由《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的相关论述可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将出现约2 986万人才缺口,只有大力发展STEM教育才有底气能够从根源上对这一人才缺口进行弥补[29]。高校需要立足社会需求来调整理工科的招生比例,在稳定文科发展的同时维持理工科劳动力的供给,重视理工科的发展,努力办好理工科。首先,政府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持续扩大高等教育经费支持,努力实现拨款力度与扩招速度的同步发展,加大对理工科相关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尤其是一些类似采矿工程、土木工程等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的理工科专业,可在学生报考时提供力度更大的配套优惠措施以维持生源、吸引人才。其次,高校需扩大理工科教师队伍,降低理工科生师比。师资力量关系着学生培养的质量,我国可采取两手抓的方式来壮大教师队伍。一方面可积极采取措施引进国外的优秀理工科人才,另一方面可把目光聚焦在本土理工科人才红利上,积极采取措施将本土优秀的理工科学生转化为理工科师资,加强理工科教师相关的制度建设,为高校理工科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瞄准新工科建设,优化高校理工科结构
优化高校理工科结构,推动理工科传统形态和新形态的互动,不仅是一种应对国际经济竞争和未来产业变化的必然趋势,而且有利于吸引理工科生源、稳固理工科学生规模。当前,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四新”建设中所谓的“新”,不是“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既要包含新的专业,又要体现新的学科发展要求。在我国高校理工科人才供给相对规模呈现下降趋势的环境下,各高校需深入挖掘行业特点和需求,积极推动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倡导从做中学,从学中研。此外,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时代下,高校亦需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以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为锤,推动多学科的深入交叉融合,锤炼出兼具传统理工科知识技能和新型信息化技能的多元化理工科人才。特别是行业特色高校,需积极肩负起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培育应用型人才以及为各行业提供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重大任务[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