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教学文化”建构机制摭论
2023-01-30龚孟伟
龚孟伟,南 海
(1.扬州大学 语文教育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2;2.重庆师范大学 职教师资学院,重庆 401331)
和合思想起源于农耕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尚书》曾阐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思想,《易经》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的论断,《诗经》蕴含和平、和乐、和旨、和奏、和鸣的精神。“和合”一词最早出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的诸多元素、要素互相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诸多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1]和合思想倡导中和之道、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合相生的人文精神,它融入教学生活生成“多元包容、差分并存、冲突融合、对立统一”[2]的“和合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是基于多元教学文化融合,“生成一种整体性、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和合相生的师生教学生活方式,它与多元化的教学文化精神相契合,主张科学与人文和谐均衡,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非理性融合,是一种融合多种教学文化精髓的浑然天成的开放性教学文化。”[3]它具有差异性、融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征,是解决教学文化冲突,彰显教学智慧,实现教学目标的内生力量。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对教学实践意义重大,但它不是自发的,它具有内在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选择与积累机制、传播与渗透机制、冲突与融合机制、反思与批判机制,本文拟对此做一番系统的探究。
一、“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内蕴选择与积累机制
选择和积累机制是“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两个联动机制,“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起点是对各类教学文化精华的选择和撷取,选择的过程意味着开始积累,积累的过程内含选择,两种机制互相呼应,共同对“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发挥作用。
首先,“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催生选择机制。每种教学文化都有利弊,各有存在发展的背景、条件与环境因素,“和合教学文化”是多元教学文化融合而成的教学生活方式,其建构必须分优劣、辨条件。我们应选择那些有生命力的,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经过改造适用于当代教学生活的教学文化。例如,继承我国古代教学相长的思想和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策略,对于陈腐的教学文化则应果断地舍弃。“和合教学文化”必须对不同价值取向的教学文化进行优选、融合,以生成开放和谐的教学文化。
“和合教学文化”选择遵循萃取、适用、利于“和合”的原则。“和合教学文化”选择必须遵循萃取精华的原则,因为人类教育史上出现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文化,有些已缺乏生机,不能满足时代变革、社会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例如,中世纪经院神学的教学文化,我们应该摒弃。而多数教学文化优缺点并存,这需要我们慎思明辨,萃取精华,融入“和合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选择还遵循适用性原则。虽然有些教学文化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它在“和合教学文化”建构中已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教学条件,不适合作为“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内容。有些教学文化仍具有价值,但需要改造,进行新的理解和运用,才能适用于“和合教学文化”建构。此外,“和合教学文化”选择要遵循有利于“和合”的原则,因为其建构是基于多元教学文化共同的目标、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并保持同中有异的张力格局,使之有效“和合”为整体性教学文化。
“和合教学文化”选择承载教学主体的价值认知。“和合教学文化”选择机制运行的主体包括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进行教学文化选择的主体,也是“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主体。教育行政人员的职责“是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管理制度,进行规划决策与指挥控制,建设师资队伍及提供办学条件,在政府、社会、教师和学生之间充当协调人的角色。”[4]在“和合教学文化”选择中,教育行政人员依据价值认知确立教学价值观,规范教学文化制度,并通过集体协商以“和合”多元教学文化,生成新质的教学文化以指导师生的教学生活。教师作为主体,规定和维护“和合教学文化”选择的价值标准,营造“和合教学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因此教师是“和合教学文化”选择的主体力量。学生也根据自己的价值认知对教学文化进行选择和创造,他们将新思想、新观念带进课堂,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不可忽视学生主体在“和合教学文化”建构中的选择作用。只有这三类教学文化选择的主体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可能形成优质的“和合教学文化”。
“和合教学文化”选择实施科学的机制与方法。“和合教学文化”选择施行文化—心理选择机制。文化选择机制运行有三个条件:“和合教学文化”主体对教学生活有预期,满足预期的需求是选择的导向和动力;选择对象必须多样、异质;选择主体与可选择的教学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构关系。心理选择机制运行也存在三个条件:选择主体的定向需求,选择对象的涨落,选择主体与对象在某个方面的同构。[5]“文化选择机制和心理选择机制在各自的运行中如果在某一问题上有了共同点,二者便交叉耦合为‘文化—心理’选择机制,并给出一个共同的甚至是惟一的选择结果来。”[5]“和合教学文化”在文化—心理选择机制的运行中采用占有、比较、优选的方法来选择教学文化。占有是对教育生活中多种教学文化的占有,选择者必须对教学文化的情况有全面清晰的了解,这是选择的前提。在占有的基础上还要比较,比较各种教学文化的优缺点,经过比较可以判断哪些教学文化具有价值,然后经过优选提炼,转化为“和合教学文化”的有益成分。
其次,“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选择机制伴生积累机制。积累是“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基本活动。“和合”是不同教学文化的“和合”,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拥有多元的教学文化,也就谈不上“和合”。所以要形成“和合教学文化”必须积累多元教学文化,才能在追求共性和保持差异性的过程中实现“和合”。积累也是教学文化量变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不断地引进和体验不同的教学文化,这些教学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师生积累起丰富的教学文化经验,为“和合教学文化”的生成做必要的铺垫。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由量变到质变,促使多种教学文化相互吸纳、相互融合、相互建构,从而形成整体性的“和合教学文化”。可见积累是“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过程性条件和基本活动,对“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
“和合教学文化”积累贯穿选择、应用、融合、发展的全过程。积累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和教学需要有选择地积累,要选择具有生命力的,经过改造可以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文化。被选择的教学文化还必须在应用过程中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只有将多元教学文化应用在教学生活中才能有效地辨别优劣,才能在应用中积累优质的教学文化元素。应用的过程也是融合的过程,在应用中可辨明哪些教学文化可以融合,哪些不适宜融合。同时融合也要辨明主次,将那些最能反映当前教学文化生活需要的部分融合进来,融合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持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它不断促使教学文化向新的层次跃进。发展是“和合教学文化”生命力之所在,没有发展,“和合教学文化”就会僵化。“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发展之中,它将积累和借鉴各学科前沿的成果和经验,吐故纳新,以适应现实和未来的教学文化生活。
“和合教学文化”积累秉持多元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理论借鉴、经验融合和实践超越。理论借鉴是在“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积累阶段,尽量占有多元教学文化理论,区分教学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优质的教学文化理论加以借鉴。光有理论借鉴仍然不足以形成“和合教学文化”,还需要教学文化主体的经验融合,经验是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只有主体才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文化,因而理论借鉴必须要和教学文化主体的经验结合,使经验融入“和合教学文化”的积累过程,这样教学文化的感性和理性才能统一。“和合教学文化”建构还需要实践超越,因为“文化价值是被社会性地加以竞争的,……对文化价值的共同接受也可能并不产生相似的行动。”[6]也就是说即使“和合教学文化”建构主体取得一致的文化认同,其教学行为也可能存在不同,因此在“和合教学文化”积累过程中,不追求统一的实践模式,要采用不断超越实践现状的多样化方式,“和合教学文化”积累才能实现。
二、“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凸显传播与渗透机制
“人类传播行为是意义的‘浓缩形式’和盘根错节的文化习俗问题,它把人类种种自我冲突编进了自己的代码之中”[7],通过这些代码实现意义的传递与交流。“和合教学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考察其传播与渗透机制对改善教学生活、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师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和合教学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建构机制,传播是横向上的信息传递,渗透是纵向上的浸入,纵横两个维度决定着教学文化建构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因其难以截然分离,笔者在此将两者统合起来加以论述。
首先,“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机制呈现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主要包括沟通与协调功能、教育与娱乐功能、融合与创生功能。
“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具有沟通与协调功能。“和合教学文化”通过传播,使教学文化共同体理解其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并渗入共同体成员的精神品格,形成“和合教学文化”信仰。“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成员之间沟通信息,倾心交谈,相互理解,精诚合作和发展友谊,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优雅地生活,共享教学智慧带来的欢乐。“和合教学文化”在传播和渗透中还具有协调功能,这种协调功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传播与渗透过程中不断协调不同教学文化之间的矛盾,使这些矛盾降到最低,形成张力,保持和谐,并在协调中寻求共同的教学文化因子,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升华“和合教学文化”。另一方面,协调“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内部个体或群体的行为。经过传播和渗透,共同体成员能够认同“和合教学文化”,并按照它的规范生活,使个体的教学文化行为与群体的教学文化生活协调,从而增强“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凝聚力。
“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内蕴教育与娱乐功能。“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具有育人的目的,符合教学的教育性原理,对教学文化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具有教育价值。教师作为传播与渗透的主体,发挥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他们能使“和合教学文化”有效渗透到共同体其他成员中去。学生是“和合教学文化”传播和渗透的另一主体,他们除了接纳教师传播和渗透的教学文化,学生之间也在相互传播与渗透,发挥着相互教育的功能。同时,“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即使在课堂上,师生也不乏轻松、幽默、谐趣,娱乐一下自身,也娱乐一下他人,调节了课堂气氛,放松了紧张的心情,给教学生活注入了活力。这样教学文化就会丰富多彩,教学就不会沉闷。
“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发挥融合与创生功能。“和合教学文化”通过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和信息反馈来实现传播与渗透,它虽然以整体性的形式存在,但其内蕴多元教学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它们在拥有相同教学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保持相互间的平衡,并在传播和渗透中发挥着融合的功能。此外,“和合教学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每时每刻都在吸收社会中先进的文化思想参与进来,并在传播中不断融合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新范式。在融合过程中,随着新质教学文化的融入和渗透,创生出新质的“和合教学文化”,可见“和合教学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具有创生的功能。这种创生也是教学文化的内涵式发展,它对师生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我们在“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般地渗透,以收融合与创生之效。
其次,“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模式动态变化。“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模式多种多样,随机而变,根据其传播和渗透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可以划分出以下模式:
1.单向传播与渗透模式。这种模式通常发生在“和合教学文化”主体单向传递信息时,例如教师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课程内容,信息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播与渗透,它符合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模式理论。教师是传播者,课程内容是传播的信息,语言、教材、教学设备是传播媒介,学生是受众,传播的结果是看教学达到何种效果。这种传播与渗透的模式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师传生受型单向传播与渗透模式
2.双向互动的循环传播与渗透模式。这种模式发生在师生基于共享的教学文化相互交流经验和讨论问题时,它符合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理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传播建立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传受双方在编码、译码、传递、接受教学文化信息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这一传播与渗透过程也是循环、可持续的。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和解释,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译码和吸纳,并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编码和解释,从而向教师或其他学生反馈,教师或其他学生对该部分学生的反馈进行译码。师生或生生之间相互承担着编码者、解释者、传递者、译码者、接受者的多重角色。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教师为主的讲解也好,还是学生为主的扮演、讨论、交流也好,都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的反复讨论正是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的展现。这种模式体现了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和互动。以上传播与渗透的模式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师生双向互动循环传播与渗透模式
3.SMCR传播与渗透模式。在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中,还有一种贝罗(David K Berlo)所言的SMCR传播与渗透模式。它可以用来解释“和合教学文化”的传播与渗透过程,这种模式本来是单向线性的,但经过修改加入了受传者对信源的反馈,引入教学领域,能够很好地解释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文化交流。SMCR模式把传播与渗透过程分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和受传者(receiver)。信源指最初的传播者,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影响信源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的传播技术、态度、知识、所处的社会制度及传播者持有的文化等。信息指具体的教学文化,内含符号、内容(成分、结构)和处理方式等。通道指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的媒介工具和路径,如教学用具、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受传者指教学文化的接受者。“和合教学文化”的传播者将教学文化信息通过传播通道传给接受者,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经过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思想,他又将这些思想作为信息反馈给先前的传播者,这样原来的受传者变为传播者,原来的传播者变成受传者,教学文化信息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而变成了双向的交流与渗透。这种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的模式如图3:
图3 师生、生生互动型SMCR传播与渗透模式
总之,“和合教学文化”的这些传播与渗透模式要视教学文化传播情境的现实需要动态运用。近年,还出现了围绕中心议题的线上多向交流互动的“阳光模式”,这也给师生的“和合教学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
再次,“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蕴含优质高效的机制。“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蕴含程序机制、激励机制和互动机制,这些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和合教学文化”的建构。
1.程序机制。“和合教学文化”在传播与渗透时遵循程序机制,可以将这一程序分为六个阶段:确定教学文化传播信息;选择教学文化传播媒体;通道传送;接收与解释;评价与反馈;调整与再传送。其流程如图4:
图4 “和合教学文化”的传播流程
在“和合教学文化”传播和渗透的程序中,始终存在自我监控,它可以及时调整传播的信息、媒体、通道、接收与解释的方式以及评价与反馈等。这一方面保证了教学文化信息有序传播,另一方面促使传播者和受传者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
2.激励机制。“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要取得最佳效果应采用激励机制。教师通过激励学生对话、合作与分享思想以形成“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的情境,因为文化情境十分重要,“要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必须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习融入于文化中并且得到文化的支援。”[8]68在这种文化支援的情境中教学信息才更容易被理解,并获得接受者的认可,渗入接受者的思想,形成接受者的教学文化行为。这种激励机制经常以关怀的形式呈现,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智力、信念、行为、道德的关怀,也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体验。“当教师表现出对学生很在意、推崇他们的智识能力、把他们当人一样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和教师之间的个别交情。换句话说,老师藉由认可学生的‘心声’和其人的可见度,赋予学生力量。”[8]69正是这种赋予学生力量的激励机制使“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
3.互动机制。“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必须遵循教学主体间的互动机制。如果没有互动,“和合教学文化”传播就会变成单向的线性活动,这将削弱互动的效果,降低教学生活的品质,渗透也将缺乏深刻性。互动机制不仅促进教学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促进“和合教学文化”组织架构的生成,维系“和合教学文化”的整体秩序。由于教学主体互动代表着思想与行为的交流,因此,它与教学质量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学主体互动的目的是使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在平等坦诚充满倾听、宽容、接纳的氛围中分享思想和文化,形成教学文化间的融合,建构优质的“和合教学文化”。互动的基本方式是交往对话,通过交往对话,不同的教学文化才能碰撞、融合并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传播与渗透的互动机制彰显了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教学生活,它不断从其他学科和社会文化中获得生长的能量,不断激励教学主体在传播中深化教学文化。
三、“和合教学文化”建构贯穿冲突与融合机制
“和合教学文化”建构贯穿冲突与融合两个相互协调的机制,没有冲突就不可能融合,冲突是融合的肇始,融合是冲突的结果。教学主体自身的差异性和他们对教学文化认识的不同导致他们具有不同的教学文化价值取向,具有不同教学文化的“教学主体的复杂实践活动共同推动‘载有不同教学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频繁接触、碰撞、激荡,造成了纵横交错的教学价值观冲突。”[9]教学价值观冲突会带来教学主体的教学文化信念、规范和行为等的一系列冲突,这些冲突反映出不同教学文化主体的不同教学需求和教学利益。“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就是要整合不同教学文化主体形成“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并将各具特色的教学文化融合起来,形成差异性与共同性共生的“和合教学文化”。
首先,正确理解“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冲突机制。教学文化冲突的根源是原有的教学文化不再有效的指导教学生活,开始被师生怀疑、批判和背离,新的教学文化就会介入并影响师生的教学行为,这样新旧教学文化形成了冲突。
教学文化冲突也与教学主体认识上的偏差有关。有些人缺乏对教学文化的深刻理解,缺乏对不同教学文化“和合”的意识。他们对教学文化的内涵缺乏正确的把握,很容易把教学文化理解为静态的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模式,因此会与动态的教学文化观形成冲突,导致与教学文化实践脱节。他们不把教学文化当作动态的教学生活方式,只注重教学文化形式的改变,忽视教学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变革。还有些人因为视野狭隘,思维单一,缺乏对教学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因而缺乏“和合”观念,而新的教学文化又现实地存在,不断冲击他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文化,引发教学文化冲突,造成他们的困惑。教学主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也常导致教学文化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分离。此外,教学文化与社会生活脱节也会引起保守与创新之间的矛盾冲突。
总之,引起教学文化冲突的原因是多维的,在“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过程中无法回避这些冲突,冲突发生的机制是教学文化内在的超越性与自在性之间的矛盾。“和合教学文化”作为理想的教学生活方式,它不但要超越构成它的那些教学文化,在“和合”的基础上产生新质的教学文化,而且它本身也需要不断接纳新文化,超越自身,走向新的“和合”,这体现了教学主体对现状与自身的超越。但“和合教学文化”一旦形成,就要求共同体成员集体遵循,它对每个成员都具有强制性,规范着教学主体的言行。当共同体成员自觉地遵循“和合教学文化”时,这种自觉精神就转化为自在性的教学文化习惯表现出来。教学文化的超越性追求变革,而其自在性要求稳定,这样教学文化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超越性和自在性的内在张力或矛盾。”[10]这便是“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冲突机制。
其次,大力完善“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融合机制。“和合教学文化”建构中多种教学文化冲突后走向融合。融合具有内在机制,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多元教学文化融合需要以共同的价值取向为枢纽。每一种教学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取向,这赋予该教学文化以独特性。但在多种教学文化价值取向之间又有一些共同点,它们是教学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枢纽。因此,要关注“教学文化间性”,强调共同性基础上尊重差异性的“和合”,因为“除肯定差异性之外,‘和’的哲学还强调不同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天地万物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冲突,辩证发展,相济相成,达至中和。……‘和’的概念,是主张不同文化间的兼容和合,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共处”[11]。“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价值取向也应以多元教学文化间的共同价值为基础,既坚持传统教学文化的伦理道德,又秉持现代教学文化的理性精神和后现代教学文化的人文精神和非理性精神。
2.维护不同教学文化话语权的均衡。教学文化融合并不意味着教学文化的差异性彻底消亡,融合是一种关系存在,差异性与共同性是互为条件的共生关系,多元教学文化的互动和融合形成一种均衡的张力关系,使构成“和合教学文化”的每一种教学文化都拥有话语权。这些话语权不是独立发声,而是以“和合教学文化”的整体话语形式起作用。
3.融合机制秉持和合共生的教学文化导向。“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就是要融合多元教学文化,生成整体性的教学文化以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文化融合过程中要有胆量引进来和走出去,进行教学文化的多元互动,要秉持和合共生的建构精神,勇敢地、理性地解构保守陈旧的教学文化,积极建构,生成新质的“和合教学文化”。
总之,“和合教学文化”建构中既要认识冲突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性,又要注重融合机制的效能性。
四、“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创新反思与批判机制
“和合教学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离不开反思与批判,正是对构成“和合教学文化”的各种教学文化的深入反思才能清晰地洞悉它们各自的优劣,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处,为“和合教学文化”的建构奠定基础。也正是批判才能找准教学文化问题的症结,促使教学文化超越现状,摆脱困境,生成“和合教学文化”,批判也进一步促使已经生成的“和合教学文化”在新的层次上飞跃,生成更加优质的“和合教学文化”。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反思和批判是紧密联系的过程,反思中有批判,批判中也有反思。反思是对教学文化现象的反身观照。批判则是对教学文化中的弊端进行分析、判断和批评。反思和批判各有其运行机制,但它们又常常紧密联系在一起。
首先,“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应引入反思机制。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地考虑”[12]114。它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12]117。反思代表着人类精神的觉醒,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也是价值选择的过程,在“和合教学文化”建构中深入反思就成为自觉的教学文化批判。“和合教学文化”反思正是看到了单一教学文化造成的弊端,如现代科技主义给教学生活带来的严重异化,或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批判陷入相对主义和情绪化的缺陷,它们从异化的视角对片面的教学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主张回归复杂的教学生活,重建教学文化的意义,寻求教学文化真谛的返魅。在“和合教学文化”建构中引入和完善反思机制包括连续的四个环节:一是对“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存在疑惑或对“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经验和成效有总结的需要。二是提出解决“和合教学文化”建构问题的假设或对教学文化经验和成效进行尝试性总结。三是采取行动、探究和验证假设或对教学文化的经验和成效的尝试性总结进行修订。四是对“和合教学文化”反思进行再反思,使反思成为持续行动的过程。
其次,“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应创新批判机制。“和合教学文化”建构过程中教学文化批判需要审视原有教学文化的弊病,需要辨析各种教学文化的优缺点,需要批判性地考察各种教学文化在“和合”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加以纠正。一般说来,教学文化建构的批判机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特定的教学文化价值取向对教学文化危机的成因、本质、问题与后果等做出判断。二是提出拯救教学文化危机的路径与策略。而且“和合教学文化”本身就带有反思和批判性,“和合教学文化”“是一种‘批判的充满智慧’型的教学文化,在这种教学文化中,把学生培养成‘强势批判思维者’成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宝库,真理的代言人,而成为教学群体中‘平等者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成为与学生进行批判性对话的伙伴,成为学生不断成长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他不只是有意识地教授学生一些微观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而且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学习中针对各种观点进行理智地质疑和探讨,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假设,并主动地进行探寻和验证,同时还要不断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智特征,使他们成为高尚的和具有开放精神的思考者。”[13]在教师批判性教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学生也会成为批判性的探究者,师生的思想、智慧和灵魂在相互碰撞中得以铸造,“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品质也将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