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游客视角的乡村性评价指标的构建
——以青岛市为例

2023-01-30王子垚

市场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景观旅游传统

王子垚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0)

一、引言

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指出发展目标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加快发展”。由此可见,乡村旅游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性”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本质,如何评价“乡村性”也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游客是乡村旅游的主体,认识乡村性的内涵、基于游客视角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有利于乡村地区发挥自身独特卖点,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乡村性的内涵

(一)乡村性定义

乡村性被认为是描绘乡村空间与地域类型的重要概念[1],对识别、优化城乡空间具有重要作用[2]。乡村性,简单来说就是“乡村的特性”,反映乡村地区独有的特点,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根本原因。目前大多数学者多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反映乡村性。自然方面主要包括乡村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如开阔的空间、优美的风景等;人文方面主要是指乡村人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以及他们不同于城市的生活状态。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的发展应紧紧围绕“乡村性”来展开,打造独属于乡村的特色文化旅游。

(二)乡村性评价

我国乡村发展的进程已到了转型期,乡村不断面临新变化、新问题的冲击,这对乡村性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乡村性评价体系有利于科学、系统地分析与研究乡村的特征,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以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多是从政府、旅游企业出发,基于耕地面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等量化指标,未与乡村旅游建立关系,忽略了游客的诉求与感受。本文从游客角度出发,明确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所占据的主角地位,重视游客对乡村旅游乡村性的个体诉求,优化乡村性评价指标,从而从更全面、综合的角度进行乡村性评价。

三、乡村性评价指标

(一)乡村性内涵

乡村性内涵可以大致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图1)。从自然角度来讲,乡村性主要体现在地域环境和乡村景观两个层次。地域环境主要指乡村的宏观环境如地形地貌等,其具体表现为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形式,绝大多数游客认为乡村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土地利用形式多为农业和林业;乡村景观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自然景观指的是乡村地区独有的风景风貌,而人造景观主要指独具特色的乡村聚落建筑。

图1 乡村性作用机理

从人文角度来讲,乡村性主要体现在生活状态和精神文化两个层次。乡村地区独特的生活状态包括邻里关系、生活节奏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我们通过问卷数据得出有超过80%的游客认为相比于城市地区,乡村邻里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邻里关系较为和睦,同时乡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节奏较慢,生产方式依旧保留有传统的农林牧渔业,传承着春耕秋收的事业;精神文化层面,乡村地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依旧保留一定的家风祖训,并且村落中存在德高望重的长者,体现乡村地区的乡贤精神;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为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风情是体现乡村特性的重要指标。

(二)乡村性评价指标的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何景明和李立华[3],冯淑华和沙润[4],刘德谦[5]、孟秀兰[6]等学者的研究和所搜集到的数据与资料,我们从游客角度出发,最终构建了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乡村性评价指标的构建

四、游客视角下评价指标解释

(一)地域环境

游客在前往乡村地区旅游时首先会考虑到目的地的地域环境。地域环境是指乡村地区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一种宏观的地理因素。其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形式两个方面,我们一般认为乡村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土地利用以农业和林业为主,这也是乡村最基本的特性。

(二)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其包括乡村自然景象(如田园风光)和以传统建筑为主的人造景观。问卷显示,有近六成的被调查者表示前往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赏乡村田园风光和传统建筑。乡村景观是乡村性内涵的重要载体,广阔的空间,青山环抱、绿水萦绕的自然风光与汇聚先辈智慧的传统建筑成为乡村最广为人知的代名词,也是乡村地区区别于城镇地区最明显的特征。

(三)生活状态

我们主要从邻里关系、生活节奏和生产方式三方面来解释生活状态。问卷数据显示,近八成的人们认为乡村地区的邻里关系更和谐,邻居之间往来更加密切,生活节奏与城市地区相比较慢,生产方式以耕作、放牧、捕鱼等为主,与城市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四)精神文化

浅层次的乡村旅游指观赏乡村地区的特色景色,而深层次的乡村旅游则是精神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文化是一个地区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是该地区文明的内在体现,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以地理位置、环境为依托,逐渐形成了独属于本区域、有明显特色的精神文明,如北阡村的“北阡文化”、上沟村的“红色文化”、雄崖所村的“渔耕文化”、西寺村的“宗族文化”等。

五、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青岛市作为国际港口的中心城市,凭借卓越的地理位置与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且青岛市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数量较多,质量较优,我们从崂山区、即墨区、胶州市、莱西市、黄岛区和城阳区几个区市中选择了青山村等4个国家级村落、李家疃村等7个省级村落以及长阡沟村等4个市级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将其调研资料进行整理,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数据。

词频分析是根据系统默认词表以及使用者自定义词表抽取文本中的核心词汇,并对核心词汇的频数进行统计。本文利用ROST词频分析功能对所调研的15个传统村落的访谈实录进行分析,选取排名前30的特征词进行展示,将其整理为表2,侧面反映传统村落的特征,为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奠定基础。同时标签云通过字体的大小展示,体现各个词组出现的频率大小,更直观地反映其重要程度,如图2所示。

表2 青岛市15个传统村落调研实录高频词统计

图2 传统村落调研标签云

第一,地域环境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形式两个层面。在游客的印象认知里,乡村地区大多都是地广人稀的,相较于城镇地区人口聚集的形式,乡村地区居民点大多分散在农业生产的环境之中,以平房和小型楼房为主,“空间”“面积”等词侧面反映出乡村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小;乡村的村民大多从事农林牧渔业,很少有家庭完全摆脱农业进行工业或服务业生产。在我们的调研中,北阡村的土地利用形式以农业为主;上沟村有樱桃树万余棵,林果业的发展促进了上沟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销售大葱、药材、果苗等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雄崖所村创造了辉煌的渔耕文化,黄岛渔村、青山村的渔业特色明显……同时在图中,“种植”“粮食”“樱桃”等词语也体现了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形式以农业和林业为主。

第二,乡村景观包括乡村聚落建筑和自然风景两部分。景观包括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乡村地区的人造景观大多指的是村民所居住的传统建筑,独特的、带有强烈地域特征的建筑风格成为乡村的一大亮点,“建筑”“古老”“修缮”等词语也表现了游客前往乡村地区旅游时也会关注其建筑特色,这也是乡村独有的亮点;同时,优美的自然风光是绝大多数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原因,当人们在城市感觉到疲惫时,往往会选择优美的田园地区放松心情,“优美”“空气”“风光”等说明了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地区最典型的代名词。

第三,乡村的生活状态主要包括邻里关系、生活节奏和生产方式。农村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对邻里关系的沟通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乡村中邻居坐一起聊天唠嗑的情形也十分常见。反观城市居民则生活节奏相对较快,无暇顾及与邻居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久而久之便疏远了邻里关系,因而邻里关系较为亲密、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也是乡村地区的明显特征,在标签云中“邻里”“氛围”也可以说明乡村地区独特的邻里氛围。此外,在分析乡村土地利用形式时也阐述了农村的土地利用形式以农业和林业为主,一些沿海的渔村主要通过捕鱼进行生产,因此也可以说明乡村地区的生产方式很多尚未完全摆脱农林牧渔业。

第四,乡村地区精神文化从家风祖训、乡贤精神和民俗风情三个角度来体现。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的宗族情感更为浓厚,经调研,西寺村的宗族文化浓厚,家族之间互帮互助,相互扶持,感情密切,因此宗族里的家风祖训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得出,每一座村庄都有着受人尊崇的老者,在村子里有较高的威望,这体现了乡村的乡贤精神;同时,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内核,乡村地区也不例外,在图2中我们看出“淳朴”“祥和”等体现了村落的民俗风情,例如北阡村的“北阡文化”、上沟村的“红色革命文化”、雄崖所村的“居住民俗、屯田民俗、节庆民俗、海上民俗”等均是精神文化的典型代表。

六、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性退化较为严重

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性的保护、发展和传承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而现如今青岛市传统村落在各个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乡村性退化问题[7]。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青岛市传统村落也逐渐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其原有景观、传统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首先,乡村旅游的开发使得当地景观商业化严重,传统建筑的原始性被不同程度地破坏,风格逐渐向城市化转变。旅游开发商在开发的过程中,简单地把旅游景区当作旅游经济产业对待,过分强调旅游的经济功能,片面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使得乡村原始的特征不再明显;其次,乡村风俗习惯逐渐淡化,许多传统村落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才流失严重,乡村地区呈现“空心化”现象,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风俗习惯不再明显,并且年轻人不愿从事繁琐且收入较低的传统手艺制作,这导致许多传统手艺逐渐没落,流失程度严重;最后,许多村民表示邻里之间的关系不如从前般亲密,邻里关系的淡化也是乡村性退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乡村性有待深入挖掘

乡村旅游的核心就是乡村性。目前,乡村旅游尚未深入挖掘乡村地区特有的乡村特色,绝大多数的旅游项目仍旧停留在游玩、观光等活动上,并没有体现当地的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特征,无法满足游客精神层面的需求、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重游率较低;除此之外,乡村旅游的相关产品单一,规模小、品牌弱,缺乏精品且同质化严重,无法体现地区形象、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

七、提高乡村旅游乡村性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缓解乡村性退化

外来企业的进入和投资,对当地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结合乡村地区独有的地域文化展开乡村旅游,不可生搬硬套别的地区模式。在进行旅游发展规划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景观,依托传统的景观和文化打造旅游产业链,输出而不是改造当地文化。总之,外来企业一定要注重与当地乡村文化的融合,因地制宜可实现长远发展。

(二)提高乡村待遇

改变乡村地区“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根本在于引入人才、吸引年轻人返乡,而提高乡村居民待遇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才保留和引进,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打造更优越的旅游文化产业链。目前政府在吸引人才落户上还需进一步落实,比如补齐各项生活基础设施和政策补贴,为大学生提供社会保险服务等。政府、学校与社会应大力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用自身所学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齐心协力,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增强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自豪感。

(三)挖掘有本地特色的乡村内涵

机械的开发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没有了精神文化内涵做支撑的乡村旅游,终将失去自身的独特优势。旅游模式方面,传统村落在进行乡村旅游时应该紧紧围绕乡村特色来展开,重视其自然景观、建筑群落、文化习俗等特色,打造具备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例如集中力量突出其“红色文化”“渔耕文化”“宗族文化”等,让游客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地体验而不是简单地观赏,确定旅游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活动,从而体现地方的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方面,产品应该是当地景观或文化的凝练,依托手工艺进行相关产品的拓展,开发精品。

猜你喜欢

景观旅游传统
景观别墅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