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析
2023-01-30覃建军
覃建军,杜 程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0102)
2022年7月,文旅部等发布的《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旅市场发〔2022〕77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受复杂环境影响,国人对出游地点的择选逐渐转向本地及周边游,旅行者的消费偏好也逐渐转变为围绕自然、休闲、康养、亲子等主题的家庭式、短途式旅游,为乡村民宿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和“民宿+”新业态的构建提供了强大推力。[1]但由于人才培养环节的缺失,乡村民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已陷入人才短缺的瓶颈,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需求。
一、乡村民宿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现状概述
(一)乡村民宿产业发展现状
自2019年以来,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在国家及各级各地政府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的引导下,乡村民宿产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营销渠道逐渐拓宽,行业自律水平稳步提升[2],正朝着规范化、现代化、集群化、多元化、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进发。据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统计,截至2022年8月底,全国民宿企业总数已超12万家,比2021年增长19.99%,比2020年增长66.85%,比2019年增长137.49%,表明整体行业和社会资本对民宿产业的发展前景极具信心。[3]与此同时,伴随需求结构和消费习惯的转变,消费者对民宿的品质要求和个性化诉求不断提升,致使民宿行业竞争加剧,企业普遍遭遇资金困难、成本增加、营销不利等经营难题,经营分化、异化现象持续加深,不同地域民宿产业发展态势差异显著。[2]当前乡村民宿产业正经历营商环境持续向好而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转型过渡期,这也是推进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乡村民宿人才培养现状
1.职业标准研制有待完善
我国民宿行业标准的制定起步较晚,目前现行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屈指可数,尚无职业资格及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2022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民宿管家”纳入新版职业分类大典,但相关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和评价制度仍待完善。整体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从业标准及评价规范缺失,从业人员缺乏准入门槛和有效监管,人才培养制度和保障体系不完善,从而造成民宿行业人才培养专业性不足、人才供需不匹配、人员流动性大等诸多问题,甚至可能给人才市场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冲击,直接制约乡村民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学历教育刚刚起步
全国各地从简单的农家乐、家庭旅馆等形式逐步发展至乡村民宿产业已有十数年,但对接民宿产业链的学历教育一直处于缺失状态,仅在民宿产业发展较早的杭州莫干山、桂林阳朔、北京延庆等少数地区开设有由当地政府与相关企业自发组建的民宿学院,人才输送体量远远无法满足各地区民宿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4]直至2021年,教育部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教职成〔2021〕2号)中增设了民宿管理与运营专业,全国首批17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此专业,[5]乡村民宿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才正式进入起步阶段,要形成与产业发展联动的人才培养成果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3.职业培训尚需加强
对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即使在民宿经济发展较好的浙江丽水地区,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普遍自认业务水平不足,并表达出跨领域、多层次、长短结合、理实一体的多元化职业培训诉求和强烈的取证需求。[6]当前,外部环境和消费需求端对乡村民宿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持续增强,在学历教育短期内无法填补人才缺口的现状下,只有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力度才能维持民宿产业的发展活力。目前,我国民宿人才职业培训主要是依托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自发组织的公益培训,尽管培训力度对组织者和少数地区来说已经很大,但上升到全国各地和整体行业层面仍有极大的需求缺口[7],需要不断扩大职业培训规模,大力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综合素养。
二、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和基本建设模式
(一)现代产业学院内涵
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点)》(教高厅函〔2020〕16号)(以下简称《指南》),正式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这一概念,即现代产业学院是“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并提出应通过完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内涵建设多措并举,链接教育和产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构,构建校企共同体新格局。可见,现代产业学院,是兼具现代性与产业性的协同育人模式,其现代性体现在组织的混合型、产业的前沿性和专业的交叉性[8];产业性体现在依托产业办学[9]和服务产业发展[10],具有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四项原则特征及多元主体、权责共担、以技术研发平台和真实教学场景为载体、面向产业办学四层内涵特征[11],是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二)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模式
产业学院可以根据参与主体和功能需求的不同,以多种模式进行组建和运行。[12]王艳(2022)从组织形式的角度将当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总结概括为四类:一个专业(群)+一个龙头企业的院校主导型“1+1”模式、一个专业群+N个企业的多元主体联动型“1+N”模式、一个专业群+一个协会/龙头企业+N个企业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主导型“1+1+N”模式、N个院校+N个企业的全产业链联盟型“N+N”模式。[13]在未来面向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实践中,相关主体应注重提炼区域经济发展和特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发挥各自优势深度参与、紧密融合、协同共建,充分把握现代产业学院的混合型特征,将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科教结合、工学交替等多种元素融合统一[8],共同进行多元化的运行机制探索和多方位的育人模式创新。
三、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有效响应
一方面,乡村独有的民俗、旅游、农业、人口、生态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使得乡村民宿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现代产业学院在乡村民宿产业的探索实践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政策支撑。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载体,《指南》指出,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探索,“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设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契合了职业院校寻求自身高质量发展与服务乡村产业和经济发展协同的双重需求,是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充分响应。
(二)乡村民宿产业特征符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求
在《指南》中,现代产业学院申请要求相关产业列入区域发展整体规划并在区域产业链条中居主要地位,或在区域产业集群中居关键地位。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各地都积极将乡村民宿产业列入区域发展整体规划,在区域产业链条中居重要地位,符合现代产业学院的申报条件。同时,乡村民宿产业以民俗文化为根,多主体融合发展的产业特征为创新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空间。
(三)现代产业学院的育人模式符合乡村民宿产业人才培养需求
与传统旅游服务行业相比,民宿更强调个性化的服务,也更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和情感,需要从业人员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人文特异性,向不同消费群体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服务体验[14]。因而,乡村民宿产业需要的是具备民宿接待与服务、信息化管理、活动策划、数字化营销、产品创新与开发、财务管理、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监管、新业态及增值服务、乡村民宿集聚区运营、民宿创办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代产业学院兼具现代性与产业性的协同育人模式能够很好地满足乡村民宿产业人才培养需求: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体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可以实现各方优势资源共享,通过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科教结合、工学交替等多种方式的产教融合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具有依托产业办学和服务产业发展的特性,通过将产业规划、研究、运营纳入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运行,可以实现产业链全要素对接教育链,不仅能全方位提升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养还能为人才提供就业保障和创业空间,实现“人才培养得出也留得住”。
四、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
针对乡村民宿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专业性要求,冯建琴(2022)、张婕等(2021)提出职业院校、政府、社区、行业协会、企业“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办学主体从各自的需求和角色出发,共同构建成熟的民宿人才培养体系。[15][16]基于当前乡村民宿产业处于转型初期、发展迅猛、人才紧缺、标准待研和制度待完善的特点,本研究构建了“教学”(Education)与“运营”(Operation)分立互融的“E+O”双链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政、企、校、行、社”五方以开放式的多层次合作,整合各方创新要素和资源,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图1 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E+O”双链建设模式
在此模式下,“E”代表教学链,由学校主导进行以教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合作共研专业(群)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管理、教材开发、“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培养、实践性教学、技术技能创新等,依托行业协会资源开展招生就业、职业培训、行业标准制定、网络平台建设等工作;“O”代表产业运营链,由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主导,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社区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合作,形成民宿产业联盟,开发真实民宿建设与运营项目,为教学链提供真实实训场景、实习岗位、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等方面的支撑。在这一模式中教学链和产业运营链既强调分立运行又重视共建互融:一方面,学校不参与民宿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由企业(群)与社区(村部)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和经营民宿项目并成为直接受益方,从而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运营链开发的真实民宿项目,教育链直接把课堂建设在产业链上,从培养方式上真正做到“入校即入职”,在民宿管理和运营岗位的具体实践中,使学生建立起对民宿行业体系脉络清晰、完整、真实的认知,培养职业兴趣和敬业精神,形成“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五、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
(一)以产业发展规划作为建设的起点
产业发展规划是产业的命脉,也是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在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之初,应首先由各级政府进行顶层设计,由社区(村部)整合本地区民俗与文旅资源,依托行业协会和行业内龙头企业的行业经验,根据周边地区的市情农情、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做好紧密对接区域内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民宿产业发展规划。依据科学合理的区域乡村民宿发展规划,企业(群)、行业协会与社区(村部)共同制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学校与企业(群)立足产业发展方向精准提取产业链上的岗位链需求,研究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现代化乡村民宿岗位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群)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建设依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二)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体的协同
“E+O”双链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的关键在于“政、企、校、社、行”五方的深度交融,基于乡村民宿的非标准性和地域文化差异性,对标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农情、不同资源、不同战略定位积极开展多种模式的乡村民宿人才培养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乡村民宿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新动能。
1.以政府主导提升产教融合深度
在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政策倾斜、组织协调等举措,为企业提供财税政策、资金支持和利润保障等扶助措施,有效平衡校企价值文化差异,降低企业的合作风险和合作成本,提升企业内驱力。具体来说,在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营链中,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权益分配政策,加深企业(群)与社区(群)的合作关系,稳固运营链结构;在教学链中,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财税政策及专家特聘和人才保障政策,促使企业(群)从受法律约束被动参与转变为受政策鼓励主动投入资金、资源推进学院建设,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并踊跃接收学生,进而提升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的硬件设施、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为现代产业学院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2.以企业主导“E+O”双链协同推进
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作为育人主体的法律责任。在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中,企业既是运营链的主角也是教学链的主角,既要负责乡村振兴项目的具体实施也要承担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在运营链中,企业(群)应找准地方特色和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宣传推广及资本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与社区和行业协会结成民宿联盟达成集群效应,建设连锁化、酒店化、品牌化、多元化的民宿项目,根据细分市场需求开发相应文旅景点和主题活动,形成乡村振兴产业链,并依此建设教学实训基地和就业创业中心;在教学链中,企业(群)应立足乡村振兴产业链建设需求,与学校扎实开展深层校企合作,共研制才培养方案,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共编活页式教材,共担教学育人任务,共推科研创新探索,共管学院整体运行,并最终向运营链输送高素质人才,积极主导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E+O”双链协同推进。
3.以学校主导统筹学院建设
在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承担统筹组建工作,统揽现代产业学院的方向定位、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地点选择、资源协调、利益分配、权责梳理、师资配置、专业设置及合作关系搭建等重要内容。在教学链中,学校是教学的主体,需要承担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与企业共同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在运营链中,学校虽然不参与真实项目运营,也应作为合作关系的搭建主体和重要枢纽,通过开展创新探索研究,在政府的政策配合下不断完善运营链合作保障机制,协调和督导“社”“行”“企”三方深化合作履行义务,确保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定调和方向不脱轨。
4.以行业协会主导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职业标准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行业协会作为行业桥梁和政民纽带,首先应依托成员企业成熟的管理与运营经验,在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营链中提炼出乡村民宿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需求;然后再通过教学链与校、企共同开展从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质量评价规范等相关标准研究;再进一步参与乡村民宿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研制,确保技术技能培养方向与岗位真实需求的精准对接;最后,通过行业自律,联合人才的最终接收方,通过比照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和实际产业运营效果,实时提供过程中及就业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和评价,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考核、评价和纠偏依据,形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闭环。
5.以社区(村部)主导丰富乡村振兴维度
社区(村部)既是乡村治理的最小行政组织,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单元,不仅代表了政府的立场,也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方,代表着农村居民的最根本利益。社区拥有的人文景观资源和地域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产业与民宿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元素,直接对标乡村民宿人才培养体系中极具地域特色的专业课程标准,可以为乡村民宿人才培养打开需求侧视角。在乡村民宿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营链中,社区作为真实乡村振兴合作项目的实施载体,通过与优质企业(群)及多个毗邻社区结盟开展乡村民宿项目及相关产业项目合作,共同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可行路径;在教学链中,社区作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对象应将地方特色农情元素深度糅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中,为现代产业学院提供生源和实习实训场景社区,并通过灵活调节地方政策为毕业生返乡创业提供支持和创新创业机会,形成乡村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的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