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文体转换策略研究
2023-01-30文
文
军 杨佳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提 要】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内容充满奇幻色彩,但它实际上是一部游记体讽刺小说,用以揭露英国权贵的腐败和罪恶,嘲讽了英国议会和党派纷争。王维东所译的《格列佛游记》虽传达了原文内容,但功能转换为了儿童小说,主题也由原来的讽刺批判转变为供儿童娱乐学习。本文借助张健译本与王维东译本的文体比较及对王译本的文本分析构建了此类文体转换的模式,并借助Chesterman提出的翻译策略,从句法/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分析译者是如何完成由游记体讽刺小说向儿童小说的文体转换。
1 理论背景
Leech&Short(1981/2001)认为,文体是“在某一语境下,某一人物依据其交际目的产生的特定语言表达方式”;Crystal(1999)将文体视为个体或群体在特定语境下形成的独特语用方式;Wales(2001)则将文体描述为“可被观察到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虽然不同学者对文体的定义有一定差异,但大都包含语言风格和语域两个层面。需要指出的是英语style一词并不仅指汉语中的“文体”,有时它还被用来指“语体、风格”等。文体实际上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研究者因为研究角度的差异常常偏重其不同的部分,如体裁、语体等研究(黄立波2009)。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文体划分标准,形成了不同的文体学流派,如以Jakobson等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体学,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文体学,关注女性形象构建的女性主义文体学以及重视语境对文本影响的语用文体学等。
目前国内接受较为广泛的是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文体学。Halliday功能文体学中的“功能”,指的是语言的总体功能。他“从无数具体的功能类别中归纳出三个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张德禄1999)。概念功能是指语言表达者的经历和经验的能力;人际功能是指语言表达者的态度和评价,以及改变言语者与接受者之间相对关系的能力;谋篇功能是指语言内部的衔接和连贯,它将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根据情景语境在语篇中组织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在语境中起作用。Halliday认为“文体特征与特定的文体功能(或者效果、价值)有一定的联系,作品中某一个形式特征只有发挥一定功能、具有一定效果,才具有文体意义,因此分析者应着重关注文体的功能及其与作品主题的关系”(方开瑞2007)。申丹(1997)也曾指出,Halliday认为在对某一文本的文体价值进行判断时,应基于具体文本的主题意义,而非语言的基本功能。本文采用Halliday功能文体学关于文体的定义,探讨由讽刺小说到儿童小说的文体转换过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许多学者试图从文体学的视角开展翻译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翻译文体学。House(1997)将人们常用来描述文体的几个概念结合在一起,试图通过比较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和语境特性来评价译文的质量;Baker(2000)将文体视为语言和非语言中的个性特征,从语料库的角度探讨了不同译者的“文体”特征,并发现译者的“文体”同译者的交际意图和译文功能紧密相连。Baker认为,就翻译而言,文体这一概念还可能包括(文学)译者对所译的文本类型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他所运用的前言、后语、脚注、文内解释等方法(张美芳2002)。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是文体学视角下翻译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
Chesterman(2016)在其著作《翻译模因论》(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in Translation Theory)中对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划分。他将翻译策略分为理解策略和生产策略两大类,并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生产策略分为三个维度,即句法/语法策略(用符号G表示)、语义策略(用符号S表示)和语用策略(用符号Pr表示)。且每个维度分别包含10个具体策略,共计30个策略。韩江洪(2004)依据Chesterman的理论框架,对各维度的子策略的中文术语名称进行了规定。Chesterman提出的翻译策略框架不仅涵盖语言层面的改变(即句法/语法和语义维度),更涵盖了语域层面的改变(即语用维度)。
结合Halliday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和Chesterman提出的有关翻译策略的具体划分,笔者尝试提出翻译过程中文体转换的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文体转换的实现路径
2 《格列佛游记》简介
2.1 《格列佛游记》英文原作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初版于1726年,作者是英国著名讽刺文学大师Jonathan Swift。作为Swift的代表作之一,《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游记体讽刺小说,文章以主人公格列佛的四段离奇的冒险经历为切入点,实则意在影射英国议会和党派斗争,揭露统治阶级的堕落腐朽和残暴不仁,同时暗含对人性的讽刺。在当时的背景下该小说的主要接受对象是成人,但生动且极具想象力的故事情节也为这本书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读者,使其深受儿童读者的喜爱。Swift在小说的最后一章中写道“my principal design was to inform,and not to amuse thee”,足见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和目标读者。
2.2 《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译介
笔者借助CALIS联合目录,统计发现目前国内已出版的Gulliver's Travels中译本已有百余种,其中全译本较少,大多数为摘译、缩编、改写、改编等。1872年4月15至18日,《申报》上连载了一篇名为《谈瀛小录》的游记,这是该书在中国的首次译介。随后,林纾和曾宗巩(1906)、吴景新(1928)、李宗汉(1931)等人也对该书进行了译介,但直至1948年张健的译本出版,该书才有了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进入21世纪,《格列佛游记》的译介如火如荼。在CALIS联合目录中查询到的数据中可知《格列佛游记》中译本中再版次数较高的译者有:白马、张健、杨昊成、孙予、刘荣跃、林纾和魏易、程庆华和王丽平、王维东、刘翔、许崇亮和王姬莲、范泉等。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格列佛游记》(张健译)被列入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成为国内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目。“晚清时期被视为科学小说而译入中国的《格列佛游记》,因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儿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之在中国逐渐转变成为一部儿童文学,出现了‘插图本’‘绘图本’‘注音版’‘彩图本’‘彩色插画版’‘青少版’‘少儿版’‘少儿彩图注音版’‘双色版’‘全彩漫画版’等各种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版本”(黎昌抱2020)。在众多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译本中,王维东译本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3年首次出版,目前已成为国内《格列佛游记》的所有儿童译本中好评度最高的版本,并多次再版。译者在译作的序言中写道:“译文采用了讲故事的手法,以求通俗易懂,自然流畅,让读者体悟到阅读是一件愉快惬意的事情”(王维东2011:3),足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将原作的文本功能转换为儿童文学,且译者的翻译目的主要是为少儿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因此王维东的译本在文体学上属于儿童文学。
2.3 《格列佛游记》中译本的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知网,作者发现国内对于《格列佛游记》中译本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空白。从研究数量来说,知网上查询到相关文章仅41篇,其中包含期刊19篇,硕士论文22篇;从研究角度来说,主要局限于目的论、接受理论和改写理论等理论视角,如陈胜、尚琼(2016)通过对比《格列佛游记》的三个译本,分析了翻译目的对于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杨新苗(2010)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讨论了不同时期读者和译者期待视野的不同及其对《格列佛游记》译本的影响;张生祥、朱玲玲(2016)以朱明霞译《格列佛游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儿童读者的特征对文本改写的影响。本文尝试为《格列佛游记》的译本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以期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
3 译本文体对比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格列佛游记》王维东译本的文体风格,本部分将对王维东译本与张健译本进行简要对比,以阐释王维东译本与原作在风格和目标读者上的区别。
张健的译本由正风出版社首次出版,是国内首个全译本,也是迄今为止《格列佛游记》的所有汉译本中认可度很高、影响广泛的译本,入选了我国教育部2000年修订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列出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指定书目。自初版至今历经多次再版,深受国内读者的喜爱。
3.1 时代背景
张健的译本初版于1948年,他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原作的讽刺手法最大限度地给予了保留,这一点在译作中频繁出现的、帮助读者理解原文讽刺意象的脚注以及译作开头长达16页的译者序中得到了体现。且据考证(胡作友、李而闻2013),“张健先生翻译《格列佛游记》的时间为1944年冬至1946年夏,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前期至国共内战爆发初期”,政局动荡,其目标读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饱受战乱和动荡之苦而奋起反抗的中国人民。
王维东的译本首版于2003年,此时的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不但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在文化上也变得更加开放包容,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王译本的出版社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其目标读者为青少年儿童。由于时代背景和目标读者的不同,王维东的译本相较于原作的讽刺意味大大降低,对于原作中关键的讽刺意象并未在译作中指出并给予说明,其主要目的在于娱乐和教育。
例1:As to the first,you are to understand,that forabout seventy moons past there have been two strugglingparties in this empire,under the names of Tramecksan andSlamecksan,from the high and low heels of their shoes,bywhich they distinguish themselves(Swift 2010:231).
张译:关于第一件,你要知道七十多个月以来,帝国有两大政党互不相让,一党叫做特拉迈克三,一党叫做斯拉麦克三①。因为一党的鞋跟高些,另一党的鞋跟低些,所以根据鞋跟的高低才分成两个党派。(①影射十八世纪英国的两大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或称高教会党和低教会党)。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分别改称自由党和保守党。)(张健2000:31)
王译:先说国内,近七十个月来两大派别争斗不断,他们分别是特拉迈克森和斯雷迈克森,这是得名于鞋跟的高低。一拨儿人叫高跟党,另一拨儿叫低跟党、(王维东2011:34)。
3.2 译文完整度
张译本对于原作的内容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不仅原作正文的内容基本没有删节,且在译作中对于原作开头的“格列佛船长给他的亲戚辛普生的一封信”以及“出版者致读者”两部分也进行了翻译,并添加注释对这两部分的来源以及出现在原作中的原因进行了介绍。可以说张译本相较于原文的完整度高。
而王译本不但省略了这两部分,而且对原作正文中的一些情节也有删节。对此,译者在序言中曾解释道:“本译稿力求保持原作的风貌,只是删去了个别与作品主题关系不大的情节和内容,对于一些过于冗长的议论文字也作了压缩”(王维东2011:3)。
例2:And being no stranger to the art of war,I gavehim a description of cannons, culverins, muskets,carabines,pistols,bullets,powder,swords,bayonets,battles,sieges,retreats,attacks,undermines,countermines,bombardments,sea fights,ships sunk with a thousand men,twenty thousand killed on each side,dying groans,limbsflying in the air,smoke,noise,confusion,trampling todeath under horses'feet,flight,pursuit,victory;fieldsstrewed with carcases,left for food to dogs and wolves andbirds of prey;plundering,stripping,ravishing,burning,anddestroying.And to set forth the valour of my own dearcountrymen,I assured him,“that I had seen them blow upa hundred enemies at once in a siege,and as many in aship,and beheld the dead bodies drop down in pieces fromthe clouds,to the great diversion of the spectators(Swift2010:329).”
张译:我对于战争艺术并不外行,就把什么加农炮、长炮、火枪、马枪、手枪、子弹、火药、剑、刺刀、战役、围攻、退却、进攻、挖地道、埋地雷、炮轰、海战讲给他听。我还讲到几艘运载着上千名士兵的战舰被击沉,双方死亡人数各达两万名;濒死的呻吟、半空中肢体横飞,烟雾、喧闹、混乱、在马蹄践踏下丧生;逃跑、追击、胜利;战场上尸体狼藉,为狗、狼和鹰鹫所攫食;劫掠、抢夺、奸淫、烧杀等情形。为了表彰祖国同胞的英勇,我告诉它我亲眼见过某次围城战役一下子炸死了一百个敌人,还看见过一艘船上的一百名兵士被炸死;尸体炸得粉碎从云端里落下来,在一旁观看的人却大为高兴(张健2000:226)。
王译:我对战争并不外行,于是把战争场面描述给它听(王维东2011:228)。
3.3 语言风格
张译本和王译本整体而言在翻译策略上都采用了归化的手法,尤其体现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但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存在很大差别。张译本受其目标读者和所处时代的影响,语言风格较为书面和正式,用词非常考究,如“夤缘求进”“扈从”“渊薮”等词,无不体现译者在翻译选词时的推敲。与之相反,王译本的语言风格则呈现出很鲜明的口语化特点,不仅在词汇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日常化,且在译文中大量使用了感叹词以及汉语中独有的叠词,极具儿童文学色彩。此外,王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节奏感和韵律,在译文中更常使用排比句式。例如:
例3:...and confirmed in me the old observation,“that there is nothing so extravagant and irrational,whichsome philosophers have not maintained for truth(Swift2010:252).”
张译:这使我更加相信一句老话,这句话就是:凡是夸张悖理的事,无一不为一些哲学家认为是真理(张健2000:167)。
王译:这就应验了我从前编的一段顺口溜:
不着边际不要紧,
不近情理没关系,
真情必由此间出,
勇撞南墙是哲人!(王维东2011:172)
例4:For,as to that infamous practice of acquiringgreat employments by dancing on the ropes,or badges offavour and distinction by leaping over sticks and creepingunder them,the reader is to observe,that they were firstintroduced by the grandfather of the emperor now reigning,and grew to the present height by the gradual increase ofparty and faction(Swift 2010:65).
张译:读者要知道,那些凭借跳绳得宠而获得高官厚禄,和在御杖上下跳跃爬行以赢得皇恩殊荣的奖章等等卑劣行为都是由当今皇上的祖父而滥觞①,由于党派斗争越演越烈,所以目前这些劣迹才达到了高潮(①英王詹姆士一世在位时,卖官鬻爵甚为流行。)(张健2000:42)。
王译:像后来的凭借跳舞捞取一官半职啦,从棍上跳过去或从棍下钻过去也能得个什么恩典啦,等等,都始源于当今国王的祖父,又随着党派之争的愈演愈烈才发展到如今不可收拾的地步(王维东2011:44)。
4 文本分析
笔者尝试借助之前提出的文体转换路径,对王维东译的《格列佛游记》进行文本分析,从句法/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分析译者是如何借助不同层次的翻译策略,实现由游记体讽刺小说向儿童小说的文体转换。
4.1 句法/语法策略
4.1.1 直译
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同时译文也符合译入语语法习惯的一种翻译策略。如:
例5:Forif the town intended to be destroyed shouldhave in it any tall rocks,as it generally falls out in thelarger cities,a situation probably chosen at first with aview to prevent such a catastrophe;or if it abound in highspires,or pillars of stone,a sudden fall might endangerthe bottom or under surface of the island(Swift 2010:233).
王译:如果想要毁掉的城市像通常一样矗立高高的岩石(当初选择城址时,人们也许已经考虑到对这类重大灾难的预防),或者如果该城市到处都是尖塔或石柱,那么突然落下去就会危及飞岛底部(王维东2011:156)。
原文作者在此处用到的几个意象“岩石”“尖塔”和“石柱”实际上是在映射当时英国统治阶层势力及相关社会现象。另一位《格列佛游记》的译者张健在其译本中对这几处意象都添加了注释:“岩石”是“影射有权势的贵族”,“尖塔”代指“著名英国国教教士”,“石柱”代指“有影响的‘白手起家’人士”(张健2000:152)。而王译本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王采用直译的方式,有意识地省略了原文暗含的深层讽刺意象,同时避免引起少儿读者的困惑,造成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4.1.2 改变从句结构/句子结构
改变从句结构的翻译策略针对从句层面发生的变化,包括从句在语态(如由主动语态转变为被动语态)和形态(如由限制性从句转变为非限制性从句)等方面的变化。改变句子结构的翻译策略针对句子层面发生的变化,如主从句之间的相互转化,从句类型的改变等。
例6:It is the custom,that every Wednesday,(which Ihave before observed,was their Sabbath)the king andqueen,with the royal issue of both sexes,dine together inthe apartment of his Majesty;to whom I was now become afavorite;and,at these times my little chair and table wereplaced at his left and before one of the salt-sellers(Swift2010:139).
王译:按照该国惯例,每星期三(我说过这是他们敬神的日子)国王、王后及其子女在国王的内宫共进御膳。我现在已经成为了国王的座上宾。每逢这种时候,他们就把我的小桌子、小椅子放在他左边的盐瓶面前(王维东2011:92)。
从句层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例句中的最后一个从句“...mylittlechairandtablewere placedat...”由被动语态变为主动;句子层面,原文中的一句话在译文中被拆分为多句,原文中的部分从句在译文中也独立成为了主句。这主要是考虑到儿童尚处于母语学习阶段,阅读能力还未发展健全,难以理解长句。其次主动语态和短句也更符合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讲故事的手法。
4.1.3 改变衔接
改变衔接的翻译策略是指句子之间衔接词的改变,或者篇章内部衔接手段的改变。常用的衔接手段包括指代、省略、替代、重复等。
例7:...when turning my head that way,as well as thepegs and strings would permit me,I saw...(Swift 2010:7-8)
王译:尽管木桩和绳子仍限制着我,我还是努力调转脑袋循声望去,只见……(王维东2011:6)
例7中描述的是格列佛初到小人国时被小人国的居民钉在地上动弹不得的场景。原文中使用的衔接手段是表示并列伴随关系的aswellas,而译者在译文中将它变为汉语中常见的表示让步关系的关联词“尽管,还是”。采取这样的翻译策略一方面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方便少儿读者理解;另一方面增强了原句的语气和情感色彩,更加符合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和讲故事的口吻。
4.1.4 改变组合
Chesterman在此处所指的组合主要是指文章修辞组合的改变,包括对仗、反复、头韵和韵律等。
例8:He act ed every part of an orator,and I couldobserve many periods of threatenings,and others ofpromises,pity,and kindness(Swift 2010:8).
王译:这位头面人物果然是位演说能手,忽而恫吓、忽而许诺、忽而悲天悯人、忽而表示宽仁(王维东2011:9)。
例9:The poor man squalled terribly(Swift 2010:21).
王译:……把他吓得嗷嗷直叫(王维东2011:15)。
根据芬兰专攻儿童文学翻译的学者Oittinen(2013)的看法,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节奏性,这主要是考虑到儿童文学通常由老师或家长以讲故事的方式传达给儿童,以及儿童出声朗读的阅读习惯。另外徐德荣(2004)也指出,由于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先是对具体内容感兴趣,其次才是韵律和节奏。相反,韵律和节奏首先给予儿童以审美愉悦,激发他们的情绪”(徐德荣2004),这就使得儿童文学的作者和译者在遣词造句上应尽量做到朗朗上口,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例8和例9分别在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排比和韵律的修辞,充分考虑到了儿童出声朗读的阅读偏好和他们对韵律的敏感,使得译文更加符合儿童的偏好,满足儿童文学的特点。
4.2 语义策略
4.2.1 抽象化和具体化
抽象化和具体化的翻译策略是指译文在语义上由原文的抽象转为具体,或由原文的具体转为抽象。
例10:...the seamen spied a rock,within half a cable'slength of the ship(Swift 2010:4).
王译:水手们发现前方三百英尺远有一块巨大的礁石(王维东2011:3)。
上例使用了具体化的手法,有意识地将原文中抽象的“船缆长度的一半”具化为“三百英尺”这一生活中更为常见的长度单位,这主要是考虑到儿童阅历不足,缺乏相应的航海知识,采取这样的翻译策略更加方便少儿读者理解,体现了译者的儿童本位思想(徐德荣、江建利2014)。
4.2.2 改变分布
改变分布的翻译策略是指在不改变原文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对原文信息进行扩充或压缩。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加入序号
例11:第一部利立浦游记1
1.我的家世及初次历险1
2.被俘的山巨人12
3.有条件的自由23
4.愿意为国王而战 31
5.无可匹敌的战功36
6.利立浦国概括42
7.遭诬陷出逃敌邦52
8.踏上返乡之途59(王维东2011:1)
原著中每章开头作者都用几句话对本章内容进行概括,除此之外并未添加标题。但王译对原作中每章开头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将其提炼为符合中国传统小说习惯的序号。这种做法不仅符合译入语文化习惯,而且更加方便儿童阅读,便于儿童快速了解每章内容,激发儿童阅读兴趣。
(2)多处加入叠词和象声词
例12:...he waded not much deeper than his knees andtook prodigious strides...(Swift 2010:105)
王译:他在齐膝深的水里哗啦哗啦地迈着大步(王维东2011:68)。
例13:...an unlucky school-boy aimed a hazel nut di-rectly at my head,...for it was almost as large as a smallpumpion(Swift 2010:216-217).
王译:……有个坏小孩瞄准我的脑袋扔过来一颗大榛子……您想那硬邦邦的榛子足有一个南瓜那么大啊(王维东2011:82)。
例12和例13中分别加入了额外的象声词“哗啦哗啦”和叠词“硬邦邦”,一方面增加了译文的韵律感,充分考虑到儿童对声音的敏感,满足了儿童的审美愉悦;另一方面使得译文更加生动形象,童趣盎然。此外,叠词和拟声词作为汉语中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各类汉语儿童文学著作中应用尤为广泛(徐德荣2004),而英文中则不然。译者在译文中频繁使用叠词和拟声词符合中国儿童文学的语言特色。译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您想”这一极具互动性的短语,拉近了读者同作者/译者之间的距离,使译作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共鸣。
4.2.3 其他语义策略
除了上述语义策略之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有意识地对原文中的人称进行了调整。
例14:The author gives some account of himself andfamily.His first inducements to travel.He is shipwrecked,and swims for his life.Gets safe on shore in the country ofLilliput;is made a prisoner,and carried up the country(Swift 2010:2).
王译:我的家世及初次历险(王维东2011:1)
例14是原作第一部分第一章写在正文开头的总结部分,是原文作者对该章节的概括,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而王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原文中的第三人称译为第一人称,这主要是因为相较于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更加具有代入感,更能帮助儿童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因而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特点之一。此外,鉴于原文正文部分的叙事视角为第一人称,此处译者对于人称的改变可以帮助避免儿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人称间的频繁转变造成的阅读困惑和障碍,确保阅读过程流畅生动。
4.3 语用策略
4.3.1 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也称归化,是指将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尤其是文化负载词,按照符合译入语习惯的方式进行翻译。
归化策略在王译本全文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文化专有词的翻译上,如“文武官员”“朝廷”“玉玺”“诏文”“御前会议”等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徐德荣(2004)在谈到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翻译问题时,指出儿童文学就其目的而言主要是为了“对儿童进行娱乐和教育,这一目的的实现主要由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去完成,而不应过多交由语言来承担。从语言方面来看,儿童尚处于母语学习阶段,语言中“欧化”的、“不顺”的成分容易造成干扰,不利于儿童的语言发展。”另外,考虑到儿童尚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时期,各方面都还很不成熟,耐心和意志力均亚于成人,在译本中大量引入异质文化成分会大大削弱少儿读者的阅读兴趣,打压儿童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因此,译者在译文中主要采取归化手法,是出于对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考虑,符合儿童文学的特点和要求。
4.3.2 改变信息
改变信息的翻译策略是指根据目的语用语习惯增补原文中需要解释的信息,或删去对译入语读者来说陌生的信息。
例15:Where in he agreed entirely with the sentimentsof Socrates,as Plato delivers them;...(Swift 2010:357)
王译:在这一点上,它完全同意苏格拉底的观点(由柏拉图向世人作了转述):我们不可能确知物质世界究竟是什么,即使努力探求也必将劳而无功,唯一有用的学问还是那永恒的天理人伦(王维东2011:244)。
原文中省略了对苏格拉底观点的陈述,可能是因为原文的目标读者,即欧洲的成人读者对于苏格拉底这一著名哲学家的观点较为熟悉。但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来说,这类信息是非常陌生的。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补充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一方面可以帮助儿童读者理解原文内容,另一方面也可实现儿童文学寓教于乐的目标。
4.3.3 改变人际关系
改变人际关系的翻译策略是指文章风格上的改变,关于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关系的任何改变都属于这一范畴,如改变正式程度、改变情感的强烈程度等。
(1)词汇表达口语化
例16:I had been for some hours extremely pressed bythe necessities of nature;which was no wonder,it being al-most two days since I had last disburdened myself.I wasunder great difficulties between urgency and shame.Thebest expedient I could think of,was to creep into myhouse,which I accordingly did;and shutting the gate afterme,I went as far as the length of my chain would suffer,and discharged my body of that uneasy load(Swift 2010:17).
王译:一连几个小时我都急着要大便。这也怨不得我,整整两天我都没有排泄过。一方面急得憋不住,另一方面又羞于启齿,真是难煞我也。最能救急的办法莫过于爬进我的屋子,关上门,爬到铁链子刚好能拉直的某个角落,把那泡急屎先拉掉再说(王维东2011:13)。
原文中在表达主人公急迫的生理需求时用到了the necessities of nature、disburdened myself、discharged my body of that uneasy load等较为文雅和书面的词汇,而译者则译为了“大便”、“排泄”、“把那泡急屎先拉掉再说”等比较不正式和口语化的词汇。这样做是为了更加贴近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符合儿童文学口语化的特点。
(2)大量使用感叹词
译者在译文中大量使用了包括“嘛”“呢”“啊”在内的感叹词,使译文更加贴合儿童文学通过大量使用感叹词来创造童趣的语言特点(徐德荣2004)。
4.3.4 改变语言行为
改变语言行为的翻译策略主要是指语态方面的改变,如由陈述句变为疑问句,或由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等。
例17:I happened to wear my gloves,which the mastergrey observing,seemed perplexed,discovering signs ofwonder that what I have done to my forefeet(Swift 2010:308).
王译:我当时正戴着手套,马主人看到后,显得一脸疑惑;也许它心里纳闷,这个家伙的前蹄儿怎么啦?(王维东2011:216)
例句中划线部分原文为陈述语气,译者在翻译时将其译成疑问语气。这样做不仅符合儿童文学的常用口吻,而且更能激发儿童读者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4.3.5 局部翻译
局部翻译是指对原文信息进行总结、转录,或者仅对原文的某些方面,如音律进行翻译,后者常见于诗歌翻译。
例18:I could not forbear shaking my head and smilinga little at his ignorance.And being no stranger to the art ofwar,I gave him a description of cannons,culverins,mus-kets,carbines,pistols,bullets,powder...and beheld thedead bodies drop down in pieces from the clouds,to thegreat diversion of all the spectators(Swift 2010:329).
王译:我只好摇摇头,笑它实在无知。我对战争并不外行,于是我把战争场面描述给他听(王维东2011:228)。
译者把长句“I gave him a description of can-nons,...to the great diversion of all the spectators”简短译为“我把战争的场面描述给他听”,有意识地省略了原文中对武器的列举以及对战争中血腥场面的描述。Oittinen(2013)认为,相较成人而言,少儿读者对陌生词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要低很多,因此在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翻译中,作者或译者应尽可能地使用少儿读者熟悉的词汇。对于儿童文学而言,熟悉的词汇、简单的句式和押韵的诗歌是保证文本可读性的关键。译者在此处有意识地省去儿童较为陌生的武器名称,是出于保证文本的可读性,维持儿童读者阅读兴趣的需要。而对战争中血腥场面描写的删节则是出于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保护。
4.3.6 改变译者可见度
改变译者可见度是指通过添加脚注、文内注释等方式使读者意识到译者的存在,改变译者原本隐形的境况。
据统计,译文中共出现了78个脚注,其中多为对地名和名人的简单介绍,如“好望角”“荷马”“亚里士多德”等,这些名词对于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来说是不需要解释的,但考虑到少年儿童知识相对匮乏,译者在译文中添加了脚注帮助他们理解,同时满足儿童文学寓教于乐的目标。与此同时译者有意地控制了译文中脚注的数量,他在译作的序言中曾提到“小说中需要注释的地方其实很多,为了故事的连贯性,译者决定注释从简,有些需要增添背景知识的地方尽量在小说的行文中体现。”这主要是考虑到儿童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认知水平,尽量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
4.3.7 编译
编译是指对原文进行较大的改编,如对于原文顺序的较大改动以及改写等,如例3,译者将原文中主人公的发现编译为中文中独有的顺口溜的形式,既保留了原文的意义,也更容易被中国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接受,满足了儿童读者对于节奏感和音乐性的偏好,增加了译文的童趣,进一步使译本向中国儿童小说的语言特色靠拢。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格列佛游记》张健译本和王维东译本的文体及对王维东译本的文本分析,探讨译者对不同层次翻译策略的灵活使用,使译文实现了在句法/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水平上的层层转化,成功地实现了从讽刺小说到儿童文学的文体转换,也为今后的跨文体翻译实践提供了范例。此外,对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阶段的关注以及对中国儿童文学文体风格的把握为王维东译作的文体转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启示译者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更加注重读者意识和对文体风格的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