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①

2023-01-30张丽君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颌面部颌面克雷伯

马 玉,张丽君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河南 商丘 476000)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是常见的口腔科疾病之一,由于发病区域具有较为复杂的解剖特点,即拥有丰富的血液、淋巴循环,主导着整个颌面部、颈部相应区域的血液及淋巴流动[1,2]。此处发生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由于解剖结构上与海绵窦相通,感染的程度较为严重。临床对这种感染常需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在发病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炎治疗、引流术治疗。同时也需先要了解引发这种感染的病原菌,并且分析引发这种感染的危险因素,以便于获取较好的临床疗效,且预防类似感染的再发生[3,4]。为了研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相关患者,通过病原菌培养鉴定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08~2021-08收治的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①经病原学检测明确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②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③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合并原发感染性疾病;②伴有恶性肿瘤;③合并免疫系统疾病;④伴有精神、意识异常。同时选取我院体检健康人士5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50例)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0~59岁,平均(40.14±2.45)岁。对照组(50例)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1~57岁,平均(40.25±2.32)岁。

1.2 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开展病原菌的培养与鉴定,使用本院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鉴定,操作时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对两组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包括性别、年龄以及临床信息(原发疾病、治疗方式、伤口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

经过病原菌鉴定,研究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有革兰氏阴性菌28例,包括克雷伯菌属12例(24.00%)、铜绿假单胞菌8例(16.00%)、大肠埃希菌4例(8.00%)、阴沟肠杆菌2例(4.00%)、其他2例(4.00%),革兰氏阳性菌17例,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18.00%)、表皮葡萄球菌4例(8.00%)、粪肠球菌3例(6.00%)、其他1例(2.00%),真菌5例,包括白色念珠菌3例(6.00%)、其他2例(4.00%),见表1。

表1 研究组病原菌鉴定结果

2.2 口腔颌面部感染单因素分析

两组治疗途径、抗生素使用情况、患处护理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口腔颌面部感染单因素分析(n=50)

2.3 口腔颌面部感染多因素分析

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手术治疗、抗生素单一用药、伤口有异物是引发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属于症状较严重的感染类型,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临床及时开展有效治疗非常重要。引起本病的病源有多种,包括牙龈性、腺源性、血源性等,基于解剖结构特点,颌面部存在潜在间隙且能够互通,所以感染较易扩散[5,6]。临床对于本病需要引起相应的重视,在合适的时期尽早进行广泛、彻底的治疗。早期多需要进行病原菌培养,了解感染的病原菌类型,从而以此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本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病原菌的培养与鉴定,结果显示,感染的病原菌有革兰氏阴性菌28例,包括克雷伯菌属12例(24.00%)、铜绿假单胞菌8例(16.00%)、大肠埃希菌4例(8.00%)、阴沟肠杆菌2例(4.00%)、其他2例(4.00%),革兰氏阳性菌17例,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18.00%)、表皮葡萄球菌4例(8.00%)、粪肠球菌3例(6.00%)、其他1例(2.00%),真菌5例,包括白色念珠菌3例(6.00%)、其他2例(4.00%),此结果提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比较多见的是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等比较少见,因此提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时可跟据病原菌的特点讨论,并且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开展药敏试验,尽早采取高水平抗菌药物,达到有效遏制病原菌扩散发展。克雷伯菌属是属于肠杆菌科的病原菌,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呼吸道中,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或其他疾病中,若不及时有效的加以控制,会有引发败血症的风险[7,8]。在用药上,对克雷伯菌属敏感性较高的有广谱青霉素、头孢类、喹诺酮类等,在不同疾病程度选择的药物不相同,具体用药是根据病情来判断的。铜绿假单胞菌又叫绿脓杆菌,由于这种细菌感染以后患者的分泌物会呈现绿色或者铜绿色的特征,因此被叫做铜绿假单胞菌,早期发现跟烧伤病人的皮肤感染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又叫绿脓杆菌,这种病菌特异性非常强,而且容易发生基因变异,因而容易产生耐药性,属于超广谱耐药菌或者泛耐药菌[9,10]。针对病原学结果显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需要尽快明确感染病原菌的类型,然后针对性用药。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两组治疗途径、抗生素使用情况、患处护理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手术治疗、抗生素联合用药、有异物是引发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手术治疗多是指切开引流操作,手术范围离患者呼吸道较近,包括手术环境、人员等复杂原因,会增加病菌进入呼吸道的概率,从而引发感染。对于患处的处理也比较重要,伤口暴露在空气中或伤口辅料污染会增加伤口异物,直接增加感染的风险。抗菌药物的选择也是所有感染类疾病控制情况的重中之重,若抗生素使用不当,非但不能起到有效的抗炎作用,还可能提高病菌的耐药性,从而不利于临床经验用药[11,12]。结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启示,在对口腔颌面间隙感染进行治疗时,应严格评估手术适应症,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中应严格把握环境的消毒,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规范术中操作;对于伤口的护理应采用透气性良好的敷料,并及时更换,注意观察伤口渗液情况;根据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保证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病菌产生耐药性。临床实践证明,两种杀菌性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其产生增强作用的机会较多,比如青霉素联用庆大霉素、克林霉素联用红霉素、头孢霉素联用氯霉素等,这些抗生素联合使用后能够表现为协同抗菌作用,从而改善临床效果[13~15]。因此临床在处理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必要时可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中,比较常见的病原菌是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手术治疗、抗生素单一用药、伤口有异物是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研究结果开展相应改进措施,预防感染的再次发生。

猜你喜欢

颌面部颌面克雷伯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
2017年至2020年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郑建金:颌面外科专家的日常
颌面软组织创伤160例急诊整形修复的护理观察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原则在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