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析①

2023-01-30牛青坡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灵敏性蛛网膜下腔

牛青坡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放射科,河南 濮阳 457000)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根据形态分为囊性、梭形、夹层几类,破裂后有较高的致死、致残风险[1]。中老年女性是颅内动脉瘤的高发群体,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因此早期准确评估颅内动脉瘤数量对于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视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操作要求高、费用昂贵、有创性等原因临床推广效果不佳[2]。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MSCT)脑血管成像因能直观显示颅内动脉瘤周围解剖结构和骨窗,经济、便捷而逐渐被用于临床[3]。也有研究认为,MSCT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由于缺乏血流动力学表现,无法显示优势血管[4]。为进一步证实MS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8-06~2020-05在我院接受检查的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脑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眼神经麻痹等,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45~80岁,平均(63.65±3.87)岁。已排除造影剂过敏者;未配合完成检查者。患者或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2.1 MSCT脑血管成像检查: 仪器为飞利浦256层螺旋CT扫描仪,参数设置:管电流250~265mA,管电压120KV,矩阵512×512,重建视野280mm,层厚0.625mm,扫描间隔0.45~1mm。先行头颅平扫,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头顶部Willis环;扫描前指导患者呼吸和屏气技巧,每次扫描时需屏气10~12s。之后采用22G双筒注射器经肘静脉通道注入造影剂(优维显,碘浓度370mgI/mL),第1时相注射造影剂70mL,注射速率4.5mL/s;第2时相注入30mL氯化钠注射液,注射速率4.5mL/s,采用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进行扫描,达120HU时自动触发扫描,待至触发值≥6s时扫描7s左右,获得平扫和增强两组图像后剪影,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载瘤动脉、动脉瘤以及周围骨骼的三维图像。

1.2.2 DSA检查: 仪器为西门子Artis Zee Ceiling血管减影造影机,常规股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碘帕醇,碘浓度370mgI/mL)80~150mL,注射速率为4mL/s,注射剂量为8~15mL,行全脑血管DSA造影,进行多角度造影检查,获取2D-DSA图像后上传至后台处理工作站进行3D重建。

1.3 评价指标

所有检查结果均由2名相同影像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估,意见不一致由第三位医师确定,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脑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特异性、灵敏性。以a表示真阳性,以b表示假阳性,以c表示假阴性,以d表示真阴性。准确度=(a+d)/n,灵敏性=a/(a+c),特异性=d/(b+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SCT检查结果

80例受检者经MSCT脑血管成像检查均能清晰显示椎动脉、颈内动脉、Willis 环及基底动脉,经MSCT检查发现62例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瘤74处,动脉瘤直径为1.68~13.22mm。4例血管无异常,6例血管畸形,2例为可疑动脉瘤。62例动脉瘤患者中,7例(13处)为多发动脉瘤(每例患者2~4处),55例为单发动脉瘤。13处多发动脉瘤中,有5处发生于大脑前动脉至颈内动脉,6处发生于大脑中动脉至颈内动脉,2处发生于大脑中动脉至后交通动脉。55处单发动脉瘤中,18处位于颈内动脉,11处位于大脑前动脉,9处位于大脑中动脉,5处位于前交通动脉,8处位于后交通动脉,4处位于基底动脉。本组发现的74处动脉瘤形态各异,54处呈圆形或类圆形,12处为梭形,5处呈囊状结构,3处呈不规则形状。

2.2 MSCT与DSA检查结果比较

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为87.50%(70/80)、特异性为75.00%(12/16)、灵敏性为90.63%(58/64),见表1。

表1 MSCT与DSA检查结果比较(n)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引起的囊性膨出所致,影像学可见动脉壁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5]。据相关统计,超过7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均由先天性脑动脉瘤引发[6]。因此,早期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是避免瘤周结构受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DSA因诊断准确率高被视作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DSA检查需动脉注射造影剂,具有一定创伤性,还可导致痉挛血管破裂,与其他检查方式相比,DSA检查操作相对复杂、检查费用高且不可重复,因此无法进行基层推广[7]。

有报道称,MSCT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特异度高达99%,灵敏度为96%,提示MSCTA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中有较高的诊断效能[8]。也有研究认为,MSCT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由于缺乏血流动力学表现,无法准确获取优势血管影像[9]。本研究结果显示,80例受检者经MSCT脑血管成像检查均能清晰显示椎动脉、颈内动脉、Willis环及基底动脉,体现了MSCT脑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时良好的显示功能。经DSA进一步检查发现,MSCT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特异性、灵敏性均较高,提示MSCT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分析原因为,MSCT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通过多方位重建技术和三维成像技术能更加直观、灵活地观察到患者颅内动脉瘤临近组织解剖结构及其特异性征象,清晰显示较小的动脉瘤,从而提升诊断准确率,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和后期手术方案制定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0]。本研究使用的256层MSCT通过1次扫描即可一站式获取脑肿瘤、脑血管狭窄、骨窗、动脉分支及脑出血等多种病变数据,MSCT经MIP、VR等三维后处理可明确动脉瘤与颅底骨骼、穿支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显示动脉瘤瘤颈情况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陈萍[11]等通过MSCT三维重建检查动脉瘤破裂,可清晰显示脑室积血、血肿、积水、脑水肿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影像,为医师制定下一步诊疗计划提供了关键性指导。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诊断出的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7例为多发动脉瘤、55例为单发动脉瘤,55处单发动脉瘤中18处位于颈内动脉、11处位于大脑前动脉,74处动脉瘤中有54处呈圆形或类圆形、12处为梭形,可见颅内动脉瘤虽主要为单发型,但仍应注意多发动脉瘤的存在,颈内动脉和大脑前动脉是颅内动脉瘤的高发位置,检查时应重点观察,减少漏诊或误诊的发生。

综上所述,MS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分支、动脉瘤形态及数量,诊断效能较高,可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猜你喜欢

灵敏性蛛网膜下腔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基于继电保护状态分析的电网故障诊断
篮球训练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研究
血清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