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山区林业营造技术要点探析
2023-01-30赵辉
赵 辉
(国有清原满族自治县夏家堡林场,辽宁 清原 113100)
辽东山区森林类型复杂多样,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森林蓄积量占全省的2/3以上。辽东山区次生林是辽宁省森林资源的主体,面积达180余万公顷,是辽宁省主要的林木资源生产地、野菜、菌类等林副产品生产地和重要的经济产品养殖地。辽东山区气候类型多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天温度低,持续时间长,夏天降水较多,温度也较高,适合森林的生长。森林对于自然环境有着非常强大的保护作用,因此,本文对辽东山区林业营造技术要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辽东山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造林时间选择
经过多年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相同的造林地立地条件、造林苗木、造林措施条件下,裸根苗春季造林的成活率比秋季高。因此,绝大部分情况下,选取春季进行造林,根据天气情况准备人力、物力,每年的4月中旬开始,至5月前完成造林任务。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采用顶浆造林技术, 土壤解冻一块(解冻20厘米左右),造林一块,顶浆造林以确保造林成活率,保证苗木在萌动放叶前完成全部造林。
2 苗木质量标准
造林树种为日本落叶松和红松,结合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树木、选用生长发育优质的一级苗木造林。日本落叶松一级苗木标准:地径>0.6厘米,苗高>40厘米,根系长度>20厘米,>5厘米长侧根数多于15根。红松一级苗木标准:地径>0.5厘米,苗高>15厘米,根系长度>15厘米,>5厘米长侧根数多于15根。尽可能选择辽东山区当地所产的苗木,最好是本县本地区所产的苗木,而不采用来源不明的苗木,以免因为适应性差而影响造林成活率。
3 栽植质量控制
栽植之前应因地制宜进行造林整地,进而保证造林的成活率。清除林地上的剩余物和植被,然后翻耕土壤,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林地的立地质量,促进幼苗的生长。造林采用方形坑盘。长50厘米,宽50厘米,深30厘米以上,植苗时一定遵循三埋两踩一提苗的原则。将苗木放正,扶直、踩实,并使其根系舒展。埋土深度要超过苗木根际土印1~2厘米。干旱地段的深度还应适当深些,要分层复土踩实,最后一层虚土,穴面的水平坑要微向内倾,要有拦水埂,低洼地段,不采用拦水埂,以避免浸泡苗木。
4 注重后期养护
应完全遵循树木的生长规律,坚持合理化原则,比较树种成分和占比大小,综合考量树种的栽植价值,使养护工作顺利地推进下去。一般来说,营造针阔混交林效果更好,也具有较强的抵御外部侵害的能力,把握育林要点,加强后期养护,养护工作开展中重视病虫害的有效防治,选择应用科学化的防治手段,全面提升林业营造林效果,林业营造林工程的长远规划才能变得一帆风顺。辽宁省东部山区各县主要的幼林抚育方式是割灌除草。通过加强森林管理与养护及注重病虫害监测预防,提高林业营造林工程的综合效益。
5 小结
辽东山区林业营造工作应充分重视营林时间选择、严格控制苗木质量标准、重视栽植质量与效果及注重后期养护。为了确保辽东山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生产实践中采用科学的林业营造技术,确保营林的成活率。通过科学营造和经营森林,达到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方位结合。营造出林分稳定、效益良好、生长迅速、产量较高、质量优良的森林生态系统,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