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2023-01-29马源康罗好琦
□文/ 崔 健 马源康 罗好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提要] 国有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军民融合、军工企业资产剥离、改制,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产证券化,以及股权激励计划等诸多方面。本文力图通过内生动力机制的视角展开分析,构建国有军工企业内生动力机制,为混合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军民融合发展增添具体化新内容,以期进一步提高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第一次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以及相互融合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有效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形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开辟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境界,提出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进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军工企业、民营企业、高校等科研院所通过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等模式开展深度合作,进行信息与技术的多方转移。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展开全面部署,明确强调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提出要健全国防工业体系、改革完善依托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等八个方面的改革任务。我国军民深度融合的相关制度国民教育、政策建设进入快车道。2014 年至今,我国正经历第三次国企改革,我国国企改革主要有四个模式:引入外部投资者、引入内部投资者、整体或核心资产上市、引入基金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军工企业顺应国企改革发展,研究其内生动力机制,加速军民融合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国内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现状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军民融合程度不够深入、领域不够全面、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等方面。孙延东(2010)分析了我国军民融合的主要成就,从我国军民分离的现状出发,认为我国军民融合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运行机制不协调。任胜君(2011)将我国军民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顶层设计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转化渠道不畅通和国际竞争力不强四个方面。
我国学者对实现军民融合的路径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魏岗(2012)针对军工企业如何推进军民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军民融合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资源效益的路径。王亚玲(2012)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基于技术扩散理论研究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促进军民融合的路径和对策。徐勇(2013)认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富国强军的最佳路径,指出当前的工作重点包括战略规划、体制机制以及法规体系三个方面。为进一步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我国学者从多角度、多领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提出既要从思想层面进行改革,更新传统观念,又要从实践角度,加强国家层面的统一领导,促进资源、人才等在重要领域的深度融合。
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考察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行为,从创新体系的构建、运行机制和动力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禤俊名、王翠(2020)提出军工企业混改要以企业分类为基础,以所有权改革为切入点,完善公司治理体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完善国资治理体制、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激发混改的企业市场活力,切实推动国有军工企业混改不断深化。文宗瑜、谭静(2020)指出,要按军民深度融合的要求推进国有军工企业改革“一企一策”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有军工企业加强与民营企业技术合作、将国有军工企业已有军转民技术市场化、用证券化方式加快一些未转民用的军工技术民用化进程、加强先民资后外资的开放合作以及健全相应顶层设计制度法规。方炜、赵健健、李正峰(2020)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政策和航空工业发展水平,从法制保障、拆壁垒和促竞争三个方面梳理了现有的航空工业军民融合战略指导与建议,继而从产业层面探索了航空工业军民融合的集群化、模块化和平台化发展模式。表1 为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的主要模式。(表1)
表1 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模式一览表
综上所述,学者们关于军民融合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融合可能性研究到融合的渠道、路径等方向的研究,军民融合创新和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方面、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军民融合和产业结构转型方面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多,但从生态学角度,基于内生动力机制构建理论进行的基础研究并不多,因此加强军民融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就较为迫切。
二、国有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生动力机制构建
所谓企业内生动力机制,是指企业内部具有的对企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一方面企业内部具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不断克服阻碍其发展的阻力,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优势,获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具有良好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使企业的生存越来越受到环境的巨大影响,因此适应外部环境的目标要求使得在系统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军工企业通过与民营企业融合发展,优势互补,重新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积累方式和目标,并且调整组织的运作方式或组织自身的架构,以保证企业的系统能力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这种基于生态学角度,基于内生动力机制的分析对于系统分析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融合发展更符合企业发展的逻辑,通过剖析其内生系统能力的生成,使经营理念逐步清晰,经营手段运用逐步合理,组织结构设置更加有效,有助于形成企业特色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一)国有军工企业资源禀赋。我国军工体制沿袭前苏联的军工模式,普遍采用“研究所+工厂”的科研生产模式。军工科研院所是国防工业核心,掌握着最核心的军工技术、聚集最密集高科技人才和专家资源,且普遍具有轻资产高收益的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建立了健全的国防工业体系,涵盖航空、航天、舰船、兵器、电子、核等六大领域,并形成了以十二大军工集团(含中物院)为典型的优秀企业。
(二)民营企业资源禀赋。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民营企业逐渐走出了先天不足和基础薄弱阶段,成为了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活跃的增长点。民营企业具有决策机制灵活、市场敏锐、管理高效快捷、员工激励多元化等优势,因而资源能够合理充分利用,投入产出比较高。
(三)军民融合内生动力机制。尽管军工企业和民营经济各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资源禀赋是把双刃剑,国有军工企业由于管理模式行政色彩浓厚,投入产出都依赖国家,毫无生存压力,缺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动力,因而造成了管理效率低下,发展后劲不足。而民营企业则存在经营管理简单粗放、急功近利盲目扩张等问题。军民深度融合的实质是打破军、民发展的屏障,以市场化的机制和手段,推动实现资源、要素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领域的顺畅流动和高效、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军、民共生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图1 分析了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生动力机制,军民融合有外在压力和政策需求,但是没有激发企业内在的动力主动融合,因而造成军、民“两张皮”现象,“融而不合”现象,给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带来更大的困扰。只有挖掘军、民企业内在动力机制,真正实现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优势互补,通过产权主体的多元投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才能形成新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简政放权、收益分享,让军民融合企业中更多的人分享改革的红利。加快技术、资本、信息、人才、设备设施等的军民互动、相互支撑,通过军、民双向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国有军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图1)
图1 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内生动力机制框架图
三、加快国有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措施
(一)优化经营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将军工企业分类,推动竞争类企业基本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其他类型企业竞争性业务上市发展。淡化资本的区域、层级和所有制属性,实施横向联合、纵向整合以及专业化重组。优化经营管理,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在国企内部形成有效制衡的管理结构,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围绕“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推进所有的混改企业能够真正构建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国有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健全市场化经营,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内生动力。国企“混改”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市场化机制改革,而市场化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员工中长期激励机制,只有通过员工持股实现员工与企业利益的共享及风险共担,才能真正推动管理层及员工释放自觉的经营动力,从而促进国企“混改”预期效果达成。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深化国有军工企业人员薪酬制度改革,探索更符合实际的薪酬分配制度,包括科技成果分享、军用转民用技术在创投市场运作、股权激励等手段。深入推进员工持股,扩大试点范围,适度调整有关交易限制和持股比例。解决激励机制,必须考虑多种薪酬激励方式的推进,除了打破工资总额限制的陈规陋习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员工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
(三)优化国有军工企业布局,形成资源合力。国家通过加大对国防军工等领域的投入,提升供应链保障能力和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切实解决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形成资源合力。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协同,解决行业关键技术,提高核心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四)完善市场机制建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点争取国家相关税收政策在军工企业先行先试,完善市场主体重组和退出机制,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企业经营去行政化,确保国有企业和改制以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针对现有的资产评估机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监督机制和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不完善等问题,要进行系统化治理,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