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资分配策略
2023-01-29张起东
□文/ 丁 斌 张起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提要] 灾害发生后,提高应急物资的分配合理性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结合当前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便利条件,以减轻灾民痛苦为目标,对所需的救援物资进行分类,并识别灾民所需的关键物资,设计科学的物资分配策略。
随着“十三五”时期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急物资保证能力的提高,当前应急物资分配的痛点转向如何实现分配有效、公平,使得救援物资能够按实际需求送到灾民手中。因此,结合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现状,设计一种分配策略,以实时获取物资储备与需求信息,并考虑物资类型和救灾阶段对不同物资的权重进行调整,提高灾后应急物资的分配合理性,对政府有效帮扶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急物资分配现状
自然灾害会对当地乃至全国产生社会和经济影响。这是由于灾害不单单造成了直接人员损失,并且往往引起综合性危机,涉及行政、民生、卫生等多部门,需要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协调各部门,进行综合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做好减灾准备和有效应对可以减少其对受影响者生活的破坏性影响。基于这一理念,针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为我国的救灾减灾事业提供了方向性与全局性指导。该“规划”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精准治理、坚持社会共治的精神指导下,提出了多项主要指标要求,以实现更好地防范化解自然灾害后的重大风险,构建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促进管理能力现代化,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目标对应急管理体系的要求。
我国灾后应急体系的发展影响了灾后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应急物资分配领域也有许多变化。当前,我国应急物资管理逐渐由多部门分散管理,向综合协调方向发展。目前的应急物资分配,是以分布在全国的中央储备库为主、以物资储备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民政部门根据灾害预测,做出应急物资储备需求计划,到生产企业采购各类物资,在中央和地方储备库储存、维护。当灾害发生时,从这些储备库中调出物资分配到灾区。由于我国全国一盘棋的优越制度,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对于应对灾害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目前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是基于历史上国家物资生产能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等条件。应急管理部门认为,只有把应急物资“储备”在自己的仓库里,才是最可靠的。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能力日益强大,遍布全国的高速公路和高铁,让交通非常便捷,而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应急物资保障的客观条件大为改善。
二、应急物资实现有效分配所面临的困难
灾后应急物资分配的目标是向幸存者提供重要物资,以减少灾难后的人类痛苦和生命损失。这一行为通常发生在一个因灾难的破坏性影响而瘫痪的地区,导致基础设施受损、人口流离失所及生活所需关键商品来源的中断。需要由政府和非政府救济组织在内的地方和国家机构协调响应提供水、食品、药物和其他重要物资。这种极其复杂和动态的环境给对受影响人群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反应造成了困难,而应急物资分配行为响应的受灾群众却迫切需要能减少其痛苦的关键救援物资。灾后,当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获得关键物资时,会存在一种隐形的人类痛苦的代价,因而物资的不合理分配将不利于开展救援工作,阻碍群众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一)物资供应与需求错配。当前,我国具备了较为高效的灾后动员能力,往往能够在灾后为受灾群众提供救援物资。但是这些物资有时却并不一定能很好地满足受灾群众对于应急物资的需求,这是因为送来的物资种类和群众需要的物资种类间存在错配。例如,当受灾群众需要蔬菜等生鲜食物时,救援力量尽管实现了物资送达,但送来的却是群众不需要的帐篷等物资。这种错配可能不止在灾后的响应阶段,甚至是源自灾前的准备阶段,很多应急物资仓库内的物资储备品种少,主要是帐篷、棉被、棉衣等不易损耗的物资,而药品、食物等易耗物资储备量少甚至没有。而站在群众角度进行思考,其对于相对短缺、更能减少其痛苦的关键救援物资毫无疑问会更加看重,而需求意愿不高的物资则带来更少的效用。因此,了解群众真实需求,并对物资进行细分,以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是提高灾后应急救援有效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物资分配专业性不足。一方面应急预案不足。对于不同灾害对于应急物资的需求研究不深,响应计划不完善,导致灾害发生时,从储备地到需求地,往往距离较远,应急办需要花费时间协调物资储备等若干部门,下达指令然后执行,应急物资的响应速度较慢。当类似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灾害发生时,就会出现应急物资供应缓慢、货源严重不足、分配过程矛盾众多等问题。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物资分配效率低下、公平性差,引起舆论哗然;汶川地震发生时,大量物资奇缺,但多年后人们发现,还有大量捐赠物资积压,造成很大浪费。由于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让应急物资发挥最大作用,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形象。另一方面灾害发生后,往往由应急办、民政部门协调红十字会等机构做出物资分配决策,然而这些机构并不具有专业的物流能力,可能导致物资分配混乱出现分配效率低下、公平性差等问题。如何避免应急物资分配的管理混乱、应急预案不足等问题,发挥政府统一部署的优势,规范应急物资分配流程,实现社会专业物流力量与受灾地区救灾主管部门的有机协调,协同推进救灾事宜,提高灾后应急物资的分配合理性成为灾后物资分配的关键。
三、应急物资分配策略
(一)应急物资分配原则与流程。应急物资分配包含灾前的准备与灾后的响应。在灾前根据需要建设应急物资存储设备,储备相关物资,并确立灾后预案等准备工作,在灾后响应阶段的目标是有效地管理可用资源以拯救人民群众。本文以满足灾害发生时物资最终需求为目标,基于实时需求进行应急物资分配,如图1 所示。当灾害发生后,图中的救援点选择是基于专家对受影响地区的破坏和人口中心位置的评估,可以优先使用预先建设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或者借助当地存在的物流集散中心等枢纽。外界的物资在这些救援点进行集散与分发,通过整个供应链的共同努力,力争满足每位受灾群众的需求,减轻灾后的痛苦。(图1)
图1 灾后救援示意图
物资分配的实施原则有:
1、信息实时反馈。救灾指挥中心的物资分配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应用的便利条件,加强与基层的沟通与反馈。由社区工作者、村组干部与救援队接触受灾群众并根据实际情况将物资需求及时上报指挥中心,使得物资分配人员实时掌握灾害发生时应急物资真实需求的品种、数量和紧迫性。
2、专业分工明确。将分配决策和配送执行分开,使应急物资分配更公平、高效、透明。由应急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协调红十字会等机构做出分配决策,将物流储存、配送等具体工作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
3、物资界定清晰。应急物资种类繁多却也存在一些共性,可以将救灾物资分为居住物资、食物与饮水、医疗物资三类。其中居住物资及食物与饮水的需求和人数有关,每人所需物资量较为稳定,而医疗物资则和居民健康状况有关,不同患者需求差异较大,需要医疗队伍及时上报需求情况。
4、识别关键物资。不同物资的重要性不同,受灾群众对于相对短缺、更能减少其痛苦的关键救援物资会更加看重。在灾后,部分物资如食物和药品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关键,而其他一些物资如帐篷等生活用品则不然。
5、结合物资特征。救援物资满足了受灾群众的多种需求,而这些物资在使用中也有各自的特征,帐篷等生活用品只有一次性需求,即灾民在使用敞篷后不会消耗掉帐篷,而是一直使用,但食品与药品类物资则会持续消耗,需要持续补充。
针对上述原则,应急物资分配部分流程如下:
1、设计应急物资需求采集系统。最基层的是居委会、自然村,逐级向上到街道(乡镇)、县(区)、地市、省、中央。设计采集需求信息的内容(如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紧迫性等)、采集规则(如每2 小时一次)、汇总处理规则、错误信息的甄别、奖惩措施,使信息采集系统快速、真实。对于需求不明地区,运用应急预案预估需求。信息系统采集的需求和应急预案预估的需求合并,产生总需求。
2、计算可用的应急物资资源。从物资储备系统提取应急物资储备(含实物储备和契约储备、产能预订),将捐赠物资纳入可分配资源,形成可分配的资源。
3、研究应急物资分配规则。对有限的应急物资资源,根据需求的数量、紧迫性、地域分布等因素,运用AI 技术建立动态的分配模型。对局部区域,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分配模型。
4、下达应急物资分配方案,报上级部门审批、交由相关部门执行。
对物资分配的流程图进行绘制,见图2。(图2)
图2 物资分配流程图
(二)基于数值仿真的验证。为了更加科学地证明该物资分配体系的有效性,建立基于实时需求信息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型。以受灾群众所受到的痛苦最小,即救援物资使得受灾群众实现最大化减轻痛苦为目标,针对某一救援时期,构建如下函数:
模型中,k 代表不同种类的物资,而居住物资、食物与饮水、医疗物资等所有种类的物资合集为G;j 为受灾点,共有m 个;wj为受灾点的受灾程度,即救援权重;αk为物资的权重;Qjk为受灾点对物资的总需求;rjk为物资满足率,即已有物资与总需求的比值;r0jk为源于本地以及民间救援的物资满足率;物资的边际效用递减,效用函数f(r)=1-r;Gk为某类物资的可分配量;Rj为运输能力限制。
考虑物资匮乏与交通不畅两种制约帮扶的困难情形,参考相关实证研究设置相关参数如表1 所示。(表1)
表1 物资参数设置一览表
针对受灾点,设定参数如表2 所示。(表2)
表2 受灾点参数设置一览表
计算得到表3,显示了数值算例的结果。(表3)
表3 数值算例结果一览表
其中,满足率为rjk,政府援助为。
从计算的结果分析,在掌握实时需求与物资信息的情况下,应急分配模型能很好地解决分配问题。通过提高每一单位运力的价值,使得应急救援物资运用在最为关键的地方。在物资相对匮乏时,尽管各受灾点拥有不同的基础满足率,但最终的物资满足率相同,这意味着分配中心在进行分配决策时,应遵守公平、高效、透明的原则,使各个受灾点的灾民得到了同等的救援。而在交通状况较差,运力不足时更应该了解灾民最需要的关键物资,对于非关键物资应减小其运量。
四、结论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灾后救援的客观条件大为改善。因此,结合“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中精准治理的新要求,我国应急物资分配策略也应相应的发生转变。本文以满足灾害发生时物资最终需求为目标,总结了物资供应与需求错配以及物资分配专业性不足两大应急物资中的难点,设计了新的物资分配策略。该策略致力于解决当前应急物资有效分配所面临的困难,将分配决策和配送执行分开,结合物资与交通情况,从灾民的角度出发,关注于物资的权重变化与物资的需求特征,使得应急救援物资运用在最为关键的地方,实现最大限度帮助受灾群众,提高物资分配效率与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