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
2023-01-29欧阳元朱永芬
□文/ 欧阳元 朱永芬
(三亚学院管理学院 海南·三亚)
[提要] 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动力和人才储备,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才能使其在职业奋斗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文介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特征及类型,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足的成因,基于培养体系提出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界定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为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下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教育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提出,18~24 岁期间属于职业探索阶段,主要通过学校学习来进行自我考察、角色鉴定和职业探索,完成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并实现初步就业。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大学生(18~24 岁)个人在大学学习期间结合自身优劣势以及时下面临的校内外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制定职业计划、学习计划等,并为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实现个人价值而确定具体的有时间周期的行动方案。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特征及类型
(一)特征。(1)全员覆盖性。高等教育系统中,人才培养计划里都涉及到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每位大学生都必将经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在毕业要求中也有硬性学分的要求。(2)相对稳定性。大学生学习的环境、个人目前的优劣势和学习的课程内容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时间周期拉长到四年,刚入学与即将毕业对比来看,早期的个人优劣势、职业方面的测试结果以及做的规划都会有一定偏差,故而从实事求是的角度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相对稳定的,需要定期做反馈并进行修正。(3)影响因素复杂性。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在动态环境中不断修正反馈,在修正反馈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大学生自身、家庭、教师、学校、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任何一方面的因素出现明显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调整。
(二)类型。(1)课程牵引型。大学生跟随学校课程设计和教师课程作业完成规划任务,为了获得学分而进行规划,课程学习结束,规划也同时结束。(2)家长导向型。家长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子女设计好职业发展通道,大学生只要顺利毕业,他们的职业将水到渠成地被安排。(3)志向引导型。大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围绕志向开展,自觉主动地为实现理想去设定职业规划和制定行动方案。(4)临时规划型。顺其自然地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和学习,除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和作业,不定时、不定期地根据情况和环境变化确定自己近期将完成的事项。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题成因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1、规划动机不足。动机是指由特定情景需要引起的,即将满足特定需要而产生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产生的情景需要并不强烈,总以为大学四年时间比较长,不必急于一时。在面对大量知识和内容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内容及对应的能力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学习意愿。
2、规划工具选择失当。时下大学生身处数字技术应用大爆发时代,人工智能全面介入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大量职业规划的信息、众多有关职业生涯的公众号、星座测试、职业性格能力价值观测试等,在面对如此繁杂的信息和工具时,如何进行有效选择和合理使用显得困难重重。
3、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通常是指在较为封闭的学习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消极无望、无可奈何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体现出来的是敷衍和应付,不能产生实际规划作用。
4、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人贵有自知之明,是个人对自己高度清晰认知的高度概括。大学生对自己的各项条件是否有清晰的认知决定着他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盲目地放大自己的优势或缺陷都是不当之举。
(二)家庭教育的错位
1、家庭教育强势引导。每一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家长们人生经验和社会资源丰富,在某一方面还有一定的建树,希望子女能在自己铺设好的职业道路上发展,并为子女设计好职业发展通道,只要顺利毕业将会有较好的发展,诸如此类的强势引导,听上去确实美好,但是这些引导和安排未必就是子女能力所及和心之向往。
2、家庭教育能力不够。与家庭教育强制引导相对应的就是家庭教育能力不够,这部分家长或因学历有限或因精力有限未对子女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任其自由发展,全靠大学生子女自行探索并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教师方面的影响
1、教学方法不当。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教师最得心应手的是讲授法,一人一嘴一讲台全程演讲,但是除了讲授法还有很多方法可供选择,如立即应用演练法、行动实践法、小组讨论法、示范法、视听法、阅读法,教师能否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记忆保留率相对较高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缺乏专业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团队中普遍存在着完成教学课时任务型教师、行政型教师、兴趣爱好型教师,绝大部分老师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能力训练或是职业资格培训,对课程的价值定位和理解显得缺乏专业水平。
3、教学内容枯燥。因课程性质定位和教学团队特征,整个教学大纲是统一撰写,整体职业规划授课逻辑和框架一样,只是针对学科专业特性时稍微调整,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不够专业的教学引导,很难让课堂生动有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校层面的影响
1、学校教学安排不合理。目前高校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安排主要集中在一年级时期,以通识教育基础必修课形式开展,辅之以职业发展和就业讲座进行。一年级的规划布局做好了,四年级时规划回头看的环节缺失严重,从一年级过渡到四年级一定有很多变更因素,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也需要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修正,辅助学生做好初次就业的准备。
2、后期跟踪反馈缺失。职业规划原本就是一个长周期事项,职业一个阶段结束后顺利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对应的校园中,教师做了一定程度的引导辅助他们进行规划并制定落实方案,在毕业后大学生们是否就是沿着已有计划在进行不得而知,对他们毕业后的就业走向与在校时的职业规划匹配度的数据统计,对新一轮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调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高校的这个环节缺失。
(五)社会因素的影响
1、外部社会环境变化。校园中环境相对稳定,学习阶段影响因素也较为简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制定落实方案显得容易,如将自己投身于现实社会的大染缸里,各种信息和技术的充斥、优厚条件的诱惑使其很难保持理性的职业决策,导致因利诱误判进入一个与自己能力和专业不契合的行业,几经周折又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2、社会评价标准的失衡。大学生个人与社会舆论在对职业价值、职业美誉度、职业获利性进行评价时,有明显的不协调状态,大学生总是带着美好的憧憬投身于职业发展,一定周期后发现自己原本的评价标准并不能为自己解决现实问题,在面对社会舆论时会快速调整自己的标准,以达到现实和心理上的平衡。
四、I NTERACT模型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体系
INTERACT 模型的重点交互环节为:学习环境、认知/元认知、情感和动机、心智模式、行为活动五个环节,其中行为活动环节与其他四个环节都直接产生交互作用,通过其适应性的分析也发现,INTERACT 模型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有较多的现实诉求共通之处,进而结合组织行为学中情绪、态度和行为关系模型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体系,如图1 所示。(图1)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体系图
如图1 所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关键点主要有:第一,识别职业环境能力,体现在识别个人所处的家庭、学校、产业、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能快速锁定对自己职业发展有益的环境信息;第二,选择合适职业动机能力,动机的选择与时下个人的需求直接相关,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识别大学生个体的职业选择动机,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情感;第三,树立恰当职业认知能力,能对自我的优劣势有清晰认知,对未来选择职业有全面认知,确保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个人能力与职业要求有较高的匹配度,采用计划、进度管理和评估三种策略进行职业信息选择、整合、组织和留存到个体知识体系中进行的心理调整和思维构建的能力;第四,构建职业心智模式能力,心智模式包括价值观、信念、态度和一系列假设并构成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的基本世界观,同时个人的知识结构、经验、文化习惯和信念系统支持个体的心智模式,并且影响个体的职业决策;第五,情绪的影响,情绪的产生和变化的频率较高,时刻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因而个体需要具备恰当展现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第六,控制职业行为活动能力体现为在行为意向的驱使下个体与组织系统、环境系统的交互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职业行为,恰当使用交互终端设备展现个人的职业行为和组织职业活动的能力。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路径
(一)识别职业环境能力方面。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必须结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国内外经济形势、学生的身心特点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方能事半功倍。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国家政策、国家统计数据、经济数据、产业数据分析意向职业所处的环境,学会利用SWOT 分析法、PEST 分析法解读目前职业环境趋势和个人所处的家庭、学校影响力情况,使学生能快速识别和锁定对自己职业发展有益的环境信息。
(二)选择合适动机能力方面。职业规划课程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开设课程专属抖音号,邀请优秀校友录制短视频作为教学素材,拿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产生共鸣;利用新媒体渠道更好地宣传优秀校友的就业创业事迹,用一个个职业典型人物来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唤醒大学生的价值感和奋斗精神,促使他们产生恰当的职业动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需求做到针对性指导,精准施策,设置课程专题培训板块,根据学生所在学科属性和就业意向开展专题培训,邀请专业培训机构面向求职、考研、考公、留学及创业等学生分类开展专题培训,引导学生合适动机的产生;联合校友会组织优秀校友走进校园,为学弟学妹分享成长、就业和创业的故事,用职场经验帮助其更好地认识职业,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技巧,选取基层就业创业典型事例激励毕业生赴西部、基层、艰苦地区、重点单位就业,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动机的可视化呈现。
(三)树立恰当认知能力方面。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普适性与专业性结合起来,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一方面面向广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通识课程,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另一方面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学中,将职业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认知能力。对于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同学,可以通过职业测试、职业指导、社会实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职业设计的基本流程、路径;对于正在尝试就业或创业的同学,可以通过面试技巧、创业理论和实践等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就业和创业的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认知能力。
(四)构建心智模式能力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的具备适应性心智的人才,与“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相契合。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教学模块侧重职业生涯理论,学工系统侧重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就业系统侧重对接社会和市场,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统一到学生职业价值观、信念、态度和一系列假设的基本世界观上来;同时,关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经验、文化习惯和信念系统,立足学校实际,发挥特色优势,依托本校资源,包括校史、校训、杰出校友事迹等,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要素,并将其转化成生动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方面,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诚信、敬业、拼搏、协作等融入课程,培养大学生构建正确心智模式的能力。
(五)控制行为活动能力方面。以校教务处为平台,每年由相关学院牵头,联合招生就业处、学生处等部门协同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促就业促发展”系列活动,立足学生价值实现和终生发展,融合就业思政、就业育人和就业服务,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模拟求职大赛》、实习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愿景,帮助大学生展现合理的、适当的职业行为积累力量,助力毕业生更加充分的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进而充分展现和锻炼自我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建立职业规划工作室,依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本校在校生提供一个实践、实训及素质拓展平台,工作室与企业HR 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工作室以平台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实践实习,并定期举行模拟实训,不定期举行素质拓展活动,进一步练习职业行为和利用软件、设备组织职业活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