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3-01-29

中国煤炭 2022年12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煤炭现代化

袁 亮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淮南市,232002)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并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成章,凸显了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培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有5个具体内涵,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而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和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14亿人整体迈入现代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支撑、社会治理、资源供给都提出重大挑战,必须依靠高素质人才来支撑这项历史重任;第二,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全社会、各领域人群在现代化进程中整体提高、共同前进,需要进一步开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相关的知识教育和人才培养,尤其在相对困难的地区和群体;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创建更多相关学科、培养更多相关人才。这就需要高等学校站在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创新发展,培养更多适用人才。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时代,能源高校要勇担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大力培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促进能源领域智慧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创新型人才,并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进入新时代,安徽理工大学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煤炭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安理路径”,在着力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1 对接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煤炭高质量发展新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2]”,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朝什么方向努力、向什么目标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总遵循。能源高校应坚持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和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深化传统特色学科专业改革、加快新兴交叉专业建设。

1.1 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赋予新内涵

煤炭要革命, 但不是革煤炭的命。煤炭领域革命的核心在于整体推进煤炭在全行业、全产业链的安全智能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禀赋特点,中国工程院和国外机构的战略研判均表明,到2030年,化石能源在中外一次能源中的占比都在80%左右,其中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结构的50%左右。这说明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3]。同时,煤炭行业近年来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智能安全开采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达687个,其中智能化采煤工作面431个,2022年年底,采掘智能化工作面将达到1 000个;同时,目前已有近30种煤矿机器人在煤矿现场实现不同程度的应用[4]。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煤炭革命”会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煤炭高校必须做出调整和改革。

作为拥有70余年历史的老牌煤炭高校,安徽理工大学在安全、地矿、爆破等学科领域积淀深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但离目前煤炭行业安全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科技需求和人才需求还有不小差距。因此,学校主动跟踪煤炭行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出台一系列措施,推进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新时代以来,学校提出安全科学与工程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与学校创建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双一流”创建目标,加强了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一流人才的培养。

(1)围绕《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加强煤炭安全精准开采、瓦斯治理与动力灾害防控、煤矿安全与应急管理、职业安全健康和爆破安全与防控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传统优势学科、特色专业改革创新。并推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Ⅰ类高峰学科建设。

(2)围绕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开展行业前沿关键技术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服务煤炭安全开采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申报建设教育部长三角区域安全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煤炭安全安徽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中国科协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推进教中有研, 以研促教, 以教启研, 教研相长。

(3)围绕煤炭精准开采方向,成立了智能采矿相关专业,结合采矿、安全、机电、信息、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 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图形显示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于一体,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云矿山建设[4]。同时,与华为煤矿军团紧密合作,聚焦“两淮”煤炭企业智能化建设,共建安徽理工大学-华为智能矿山研发中心,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1.2 聚焦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部制改革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日渐加深。为此,研究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非常重要,这是推动和引领未来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煤炭矿业类高校基本都是综合性大学,可以依据“理工医交叉”思路,聚力实施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加强多学科人才培养, 并开展人才储备。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和加强国际合作,助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5]。安徽理工大学以能源安全、职业健康、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储能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动学部制改革,成立能源安全与清洁利用学部、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学部和医学部,推进安全、环境、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学等相关专业与绿色低碳领域的交叉融合,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安徽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思路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并非简单的“1+1”,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面向社会需求,在学科积淀基础上采用创新的体制机制科学地进行有效贯通。面对煤炭行业以及其他领域尘肺病多发高发问题,安徽理工大学应该有所作为。目前,安徽理工大学依托有着30余年医学办学积淀的医学院与学校附属医院,开展了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打造职业卫生工程新兴专业,建设了公共卫生学院,加强了在尘肺病预防、促进职业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学校提出煤矿职业安全健康科学构想,基于理工医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高新信息技术为支撑,创新“四位一体”科学研究方法,以煤矿无害作业、职业病精准治疗和职业安全健康智能预警等为核心,最终实现煤矿从业人员职业生命全周期职业安全健康[6]。构建矿山智慧健康保障体系,获批的“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北矿区煤矿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装备与示范”重大科研项目取得系列成果,并填补行业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此,安徽理工大学开辟了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理工医融合”人才培养新赛道,以更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1.3 依托创新创业,培养厚基础重实践人才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校作为创新高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根本。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载体。煤炭高校需把“双创”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师生提供更为全面、科学的“双创”支持,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以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安徽理工大学强化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服务教学的功能,同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实施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性教学)学分制,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围绕服务产业创新重大任务,建设“学科专业、产业、创新创业、就业”“四业”融合大学生“双创”中心。在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安徽理工大学均位列安徽省属高校首位,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竞赛中位于省属高校第一方阵,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安徽省首批省级创业研究院,强化了新兴产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供给。“双创教学”的开展也持续提升了办学声誉,2022年在连续5年招生规模位居安徽全省高校第一名的基础上,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内录取分数居省属工科高校第一,全面实现了所有招生专业在29个招生省市的一本招生。在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安徽理工大学近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并引导学生到基层、到产业一线、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着力培养“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4 强化产教协同,服务煤炭产业创新发展,贯通人才培养链条

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知识生产已经处于跨界、协同的“超学科”状态,知识生产组织越出大学围墙,与政府、社会、公众组成一种集成创新体,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院系组织形式,构建新的组织制度和规则[7]。因此,煤炭高校也应适应时代发展,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安徽理工大学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培养“本硕博”高素质人才。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级与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数量占学校招生专业的50%以上,积极支持煤炭产业创新发展。

有研究认为,当“创新”在知识经济的轨道上与“协作、协同”相遇之后,就逐步发展成一股新的力量:“协同创新”,即跨国界、跨领域、跨产业、跨学科、跨组织部门的合作与知识创新[8]。基于此,安徽理工大学牵头成立煤炭行业全国首个“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集聚 72 位院士协同创新,成立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人才培养深度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等4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大院大所、“双一流”高校开展战略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集群,推进高水平人才交流与联合培养,在上海、南京、合肥、芜湖创办研究院,强化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攻关。推动人才培养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大学科技园,涉及智能装备、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与 12 个地市、685 家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强化重大科技任务协同创新。“十三五”以来,累计承担企业科技攻关项目 1 500多个,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300 多个,获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培养实践基地”,很好地促进了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紧密耦合。

近几年来,安徽理工大学不断强化产教协同,服务煤炭产业创新发展,通过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智能家电产业、新材料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了很多新专业,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安徽理工大学对接新兴产业优化专业结构

2 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格局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都是在服务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作为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主体,高校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尤其是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当中必须发挥更大的服务、支撑和引领作用,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大学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必须对其所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 必须投身于真实的生活, 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9]煤炭高校曾经为国家能源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支撑了行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壮大。新时代新征程上,煤炭高校更要心怀“国之大者”,担当历史使命,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进步与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格局

高校服务社会、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是争取办学资源的天然需求[10]。合肥作为科教名城、创新高地,特别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全要素创新资源,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队伍,将高校融入合肥对构建煤炭高校新的人才培养格局、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安徽理工大学踔厉奋发,抢抓机遇,全面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合肥校区,构建了学校全新发展格局,以更好服务行业创新发展。

(1)全面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牵头负责能源研究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中心、深地研究中心,大健康研究院职业医学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环境研究院淮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联合研究中心等建设,如图3所示。

图3 安徽理工大学全面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2)成立合肥校区,组建四大新兴学院,致力打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深地科学、职业医学与健康等“4+N”教学科研机构,为高端人才培养提供“硬核支撑”,构筑了学校创新发展核心引擎。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强化重点领域安全保障,服务城市安全发展,学校建设了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和高端智库,提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政策咨询、技术服务,并培育专业人才。同时,为更好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煤炭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学校成立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积极推动机械、化工、材料、控制、人工智能等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成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流绿色发展交叉学科,打造一流绿色转型人才培养基地;成立公共卫生学院,以预防医学融合矿业职工职业健康、公共卫生管理等方向,开展新型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如图4所示。

图4 安徽理工大学合肥校区组建的四大新兴学院

2.2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职业健康、机器人等新兴学科人才培养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的人才培养一定要和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当前,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 系统分析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状况, 紧密追踪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 深入推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机制, 建立以国家战略需要为导向、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11]。安徽理工大学为推动人才培养,大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入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进行全面战略合作。通过高质量一体化对接合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职业安全健康、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在促进学科建设、医学教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和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助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2.3 融入“双碳”战略,构建“煤炭+”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双碳”背景下,煤炭高校要下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先手棋,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中国工程院发布的重大咨询项目成果《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指出,实现“双碳”目标要坚持节约优先战略、能源安全战略等八大战略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等7条路径,以引导我国重大关键技术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12]。煤炭高校是我国能源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安徽理工大学围绕关键技术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为更好地服务行业“绿色智能开采+清洁高效利用+生态治理保护”高质量发展,在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 整合现有学科资源, 培养学生地质、采矿、安全、机械、信息等多学科全面发展的能力, 重点在数字化战略、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多能互补耦合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储能技术、CCUS技术、生态碳汇等关键领域发力,培养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绿色煤炭资源开发人才,推动传统能源高质量转型[13]。同时,发挥已有金融、管理、人文等学科专业基础优势,构建“煤炭+”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双碳”政策、金融、财税、标准、市场化机制建设等方面系统化需求[14],如图5所示。

图5 安徽理工大学“双碳”相关新兴学科专业链条设置

3 基于系统思维办学,推进人才引育“栽树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将人才工作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这就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于煤炭高校而言,人才强校、人才引育同样是系统性战略工程。安徽理工大学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深度融合,塑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良好生态,着力打造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多层次梯队,推进人才引育“栽树工程”,大力实施人才“育苗”“栽树”和“培土”工程,形成“灌木茁壮、苗木葱茏、乔木参天”的良好局面。

3.1 坚持以我为主、引育并重,打造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队伍

煤炭高校一定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工作优势,使高校各方面人才能够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加快实施引进人才、自主培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策略,在人才引进“输血”的同时,更要突出自主培养、自我“造血”。安徽理工大学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先后引进一批专兼职院士、国家级人才、大国工匠等领军人才,在海内外招聘高层次人才,强化柔性引进与全职聘任相结合,实现了所有重点学科均由院士领衔、高层次人才引领、中青年骨干支撑。探索设立首席科学家,首席研究员等岗位,引培战略科学家及团队。同时,坚定“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的自信,依托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学科实力,加大自主培养高层次战略人才力度,实现了国家级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省部级人才、中青年人才后备军梯队层次鲜明、培育成果丰硕。

3.2 推动“三进”,引导中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中国式现代化和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煤炭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安徽理工大学持续完善人才全职业生涯培养体系,推动和激励引导青年人才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简称为“三进”),让人才在科研一线持续锻炼提升,高质量成长。学校发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煤炭工业创新团队,院士争先创新团队以及重大平台、项目的依托支撑作用,培育了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等12个,入选省级以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青年皖江学者等人才工程53人次,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3.3 心怀“三有”营造创新进取、风清气正的人才成长环境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高校的人才成长环境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好的环境可以实现人人皆人才、人人可成才;反之则压抑人才成长、造成人才流失。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体系,聚焦“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以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为牵引,聚焦“高精尖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安徽理工大学坚持“心中有学校、心中有老师、心中有学生”(简称“三有”)的人才培养理念,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创造人才心无旁骛投入教学科研工作的条件,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大胆使用人才,给足干事创业人才岗位舞台,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和激励保障机制,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回报”。以名师、优师、先进个人等荣誉性激励为抓手,挖掘教师先进事迹,强化榜样引领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决处理失德失范行为。

4 结语

现代化是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对我国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更高要求,而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也为煤炭高校的新学科建设和专业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煤炭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结合点,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必须坚持“四个面向”,更好对接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更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格局,为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智慧化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煤炭现代化
昆明理工大学
边疆治理现代化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煤炭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煤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