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生态之美成就生活之美
2023-01-28王乐乐
文|王乐乐
2 02 2年12 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一个全新的指标性数据:2 02 0年全省陆域GEP 达24824.69 亿元。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参考的GDP,即国民生产总值,民众已经非常熟悉,但作为衡量绿色发展重要指标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 数据核算,在山东尚属首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下的山东,经济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单纯的GDP 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质量。GEP 核算评价体系的适时推出,是山东从理念到实践,用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不仅仅是全新核算标准的出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环保、促发展,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毫不夸张地说,过去的十年,是山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获得感最强的十年。
绿色好生态带来多彩好生活(姜光辉/摄影)
被淡忘的PM2.5 进入“30 时代”
如果不是特意被提醒,相信很多人已经忘了PM2.5 这个用来衡量空气指标的数据。就在十年前,每到秋冬季节,在没有寒风的日子里,PM2.5 曾是名副其实的“热搜”专业户。不过,翻看现在的朋友圈,最常刷屏的,是宛如画作的蓝天白云。
蓝天白云取代雾霾的背后,是山东作为大省的责任担当,是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民心工程常抓不懈且必须得而胜之的决心与信心。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实施聚力攻坚,山东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个个实招、硬招轮番上阵,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2021 年,山东全省PM2.5 平均浓度降至39 微克每立方米,较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启动的2013 年改善60.2%,优良天数比例为71.1%,较2013 年提升31.1 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从2013 年的60.8 天下降至2021 年的3.6 天,降幅达94%,“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就这样成为我们今天生活的新常态。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朋友圈“新宠”,生态保护让城市更宜居(曲智勇/摄影)
而这背后,是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体制机制建设。山东先后修订了《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在全国率先颁布《山东省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规定》,发布《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制修火电、钢铁等5 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性机制,将PM2.5、优良率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体系,每月通报各市空气质量状况及排名。综合运用环境经济政策,率先建立环境空气质量补偿机制,2013 年以来,省级财政投入57 亿元资金,支持全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和空气质量补偿。13 个城市纳入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奖补范围,2300 余个重点项目获得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2022 年获得的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总量居全国第一位。这些,都是今天我们享受蓝天白云的坚实支撑。
多年的持续性投入,换来今天的优质空气,城市周边的“天然氧吧”越来越多(周军/摄影)
与空气质量同步获得提升的,还有水质。山东的水环境质量已经连续19 年持续性改善,马踏湖摘取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桂冠,灵山湾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获评首批国家“美丽海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与“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一起,构成了当下日常生活的最美图景。
鱼鸟伴天海 新概念入人心
蓝天白云与满天繁星一起,擦亮了山东新时代绿色生态文明的底色,而在蓝天白云与清水绿岸间,禽鸟与游鱼一同,弹奏起诗意栖居的动人乐章。
生态环境工作进步的一个独特体现,是关于生态环境的特有名词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生物多样性就是其中之一。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改善,加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加持,如今的山东已经不满足于仅仅让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刷新各种野生动植物种类新纪录。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新的生物多样性典型就在自己身边:在济南,小清河发现了大量中华鳑鲏种群,这是有历史统计数据以来时隔60 多年再次发现中华鳑鲏这一种群;在泰安,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栖息东平湖;在淄博,中国特有珍稀鸟类、“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定居桓台县马踏湖湿地公园;在潍坊,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极危物种黄胸鹀2022 年3 月首次现身安丘大汶河生态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生活最好的样子(王晓光/摄影)
水为城乡发展带来活力与灵气(洪汉清/摄影)
生态保护的新成果正在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赵东山/摄影)
黄河口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的典范(胡友文/摄影)
荣成天鹅湖,每年冬天迎接天鹅与人的美丽邂逅(宋爱华/摄影)
环境改善带来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不仅发生在内陆,在绵长的海岸线上,同样的故事也在发生着。近年来,山东不断加强海岸线、海洋保护地和滨海湿地生态保护,海洋环境、生物资源明显改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海龟、白海豚等10 余种海洋生物频繁出现在“退港还海”项目所在海域;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新布满海岸;北海狮、黑天鹅、海龟等物种首次出现……这都成为山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见成效的最好见证。
潍坊昌邑,“红地毯”盛装迎接珍禽鸟类来此安居(王金政/摄影)
五彩大地,五彩生活(田艺菲/摄影)
生态融入生活 成就最美齐鲁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山东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已经与民生幸福密切联系到了一起。
在烟台海阳,山东建成全国首个核能居民供暖工程,打造了全国首个核能“零碳”供暖城市,每个供暖季预计可替代煤炭消费1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 万吨、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约3000吨,相当于种植阔叶林1000 公顷。
在济南章丘,村民用上了冷暖水电清洁能源,解决了传统取暖方式能耗高、运行费用高、碳排放高等难题,每户居民每年就可节约标准煤2.3 吨、二氧化碳排放6.3 吨,被誉为“乡村振兴优选模式”。
在威海,“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已经成为其进行“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的重要内容。山东计划到2025 年,基本建成“威海市引领带动、沿黄9 市重点推进、其他城市梯次发展”的“无废城市”集群。
在齐鲁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自2019 年开始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卓著,截至2021 年底,已完成26324 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500 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一系列优异成绩的取得,让山东有底气、有能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强省之路越走越宽。而GDP 与GEP 协同评价,又将会为山东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怎样的推动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
夕阳映衬下的金色大地,是绿色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完美注脚(薄华瑞/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