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
2023-01-28
《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
[美]马克·比特曼 著 林庆新 等译
中译出版社/2022.7/78.00 元
[美]马克·比特曼
美食专栏作家,《纽约时报》杂志首席作家。著有“如何烹饪一切”系列、《6点前吃素食,减肥恢复健康》。
林庆新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西比较文学、英美现当代小说、翻译研究。
本书通过梳理食物的历史,揭示了它们是如何塑造人类历史的,作者认为改造食物可以重塑人类的未来。食物作为技术创新和影响经济的根本性驱动因素,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些灾难性时刻,尽管如此,作者仍然相信世界各地的活动家、工人和政府都在努力将社会从“大食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从而营造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民以食为天。生存乃万物之始、生命之基,因此,获取食物从一开始就在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人脑能有目的地学习与进化,这种能力经过漫长的演变,让人类获取食物变得越发容易。
大多数动物的食谱都一成不变,它们的食物终生乃至世代都大同小异,人类及其近亲则不同。400 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经过进化,从黑猩猩和其他猿类家族中脱颖而出,其后代(即最早的古人类)开始直立行走。这拓展了人类活动的区域,增强了他们搜索地表环境的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猎手。
人类的饮食变得灵活而伴随机会主义,凡自然依其气候、季节和地理环境所赐之食,皆照单全收。相比树栖猿类较为单一的食谱,人类的食谱灵活多样,能提供更充足、更优质的营养。这使他们本就足够大的脑容量进一步增大,人脑中负责进行更“高级”思维的脑皮层也变得异常巨大。
硕大的大脑是能源消耗大户,就像不停运转的电力系统,需要不断获得“燃料”才能维持运行。虽然人脑只占身体重量的2%,但其消耗占身体总能量消耗的四分之一。大量的能量用于补给大脑会使供肌体消耗的能量减少,所以当人的体能下降时,大脑还得想办法弥补能量。相对的,猿类脑容量小,体能反而比人类好得多。
最终,人类进化出了更灵活的拇指(所有猿类都长着对生拇指,但人类的拇指经演变更胜一筹)。对生拇指改变了人抓取物体的方式,使人的手变得更适合制造和使用工具,也能更轻易地获得和享用从前无法获得的食物。
早期人类不仅会搜寻新食物,还会发明新方法用于寻找、捕获、采集和制作食物,从而变得越来越聪明。高度进化的大脑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更好的食物,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大脑发育。
食物与大脑的双向互补形成了反馈环并持续了数百万年,“智人”便由此诞生了。
这几百万年间,还发生了许多其他或大或小的变化,但都是逐渐产生的,它们影响了人类骨骼的长度、位置和关节的发育,改变了妊娠和分娩方式,还使人进化出了下巴,以适应新的颌部形态。
比如,智人的面部结构和已灭绝的远古近亲相比明显不同。他们需要巨大的臼齿和颌肌来咀嚼坚硬的木本植物,生吃叶子的动物必须将叶片咀嚼足够长的时间,否则很难消化,牛的反刍就是一例,即便如此它们还需要足够长的消化道来吸收营养(牛有4 个胃,前后相接),尤其当植物是其主要或唯一的蛋白质来源时更是如此。而智人的臼齿、颌和消化道都进化得较小,以适应肉食。
人类的祖先,比如尼安德特人之前的直立人及其之后的现代人,都食用杂食。他们会以采集或捕获到的任何动植物为食——各类水果、叶子、坚果和动物,其中动物包括昆虫、鸟类、软体动物(如蜗牛)、甲壳纲动物、龟、兔子一类的小型哺乳动物和鱼。尽管其中有些可以用雷击点燃的野火烤熟了吃,但大部分都生吃。
此外,人也会以动物残骸为食,等狮子或其他捕食者猎杀动物并大快朵颐后,便会凑上前去捡拾“残羹剩饭”。
人类祖先在大自然中绝不是最强的,与食物链顶端相去甚远。开阔的非洲草原能带来新食物,同时也带来新的危机:直立人在进食时易受攻击,而躲避的速度不够快。比如,要是你开车时看到一只正在享用松鼠尸体的乌鸦,还没等车开过去,它就会迅速飞离现场。如果遇到大型猫科肉食动物,人的速度就更比不上了。
由于当时的人类不会种植粮食,只能靠狩猎、采集食物以及吃动物尸体来与其他物种竞争。虽然从某时起,他们学会了保护和种植山药、马铃薯等块茎类植物,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仍必须冒着危险去觅食,有时收获颇丰,有时却颗粒无收。要么吃撑,要么挨饿,这意味着假如人类发现硕果累累的灌木或动物残骸,只要周围没有危险,便会抓住时机饱餐一顿,尽量填饱肚子。
渐渐地,早期人类进化到开始追踪更敏捷的猎物,对猎物进行远距离追捕,待其命丧悬崖或因狂奔精疲力竭时,再将其打死。由于食物难以保存,当人们捕杀了较多猎物时,便会当场吃饱,剩下的会尽量带走并接着吃完。
这一因素对解释当代的暴饮暴食现象十分重要:吃到不能再吃是人的天性,我们身体内部并不存在抵御暴食的机制。如果生活方式很活跃,那暴食算不上什么问题;同时也没有垃圾食品一说。
而我们有可能会进化到某一阶段,意识到进食应适可而止。但这一阶段至今都没有到来,这对人类尤其是对个人而言,是非常不幸的。
更聪明有效的采集食物和狩猎的方法是团体合作,正是人类的饮食需求催生了更多的社会行为和更复杂的交往方式。随着气候变暖,大片土地变得更为宜居,人类祖先的足迹到达了更远的地方,甚至走出了非洲大陆。
最终,觅食促使人类制造工具。虽然猿猴、鸟类、甲壳动物,甚至昆虫等动物也使用工具,但只有灵长类动物会制造工具,而人类则是唯一“掌握”工具制造技术的物种。从用一块石头砸开骨头开始,人类用了100 万年或更长的时间来学习制造工具,制造工具的技术直到40 万年前才变得成熟。我们的祖先开始造矛,接着是箭和镖,然后是用来加工兽皮、木头和骨头的切割和削刮工具,最后还造出了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