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阊门鲇鱼墩新考

2023-01-28蔡佞

苏州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俗字鲇鱼瓦砾

蔡佞

☉ 鲇鱼墩

苏州老阊门吊桥西堍有条小弄堂叫鲇鱼墩,它东起吊桥堍万人码头,西至阊胥路,长63米。清末民初之际,鲇鱼墩及附近地区有非常热闹的市场,云集了陶器、水烟、颜料、水果、糖果等各种商铺,比较有名的如恒泰昶颜料店、晋泰祥水烟、裕源盛鲜果行、赵天禄茶食店、近水台面馆等。1967年一场大火把鲇鱼墩周边25家商店、320余间房舍烧为焦土,1979年在废墟上开辟了公园绿地,2011年鲇鱼墩改造为文化公园,并在大石头上镌刻了“占鱼墩”地名。

地名“鲇鱼墩”口耳相传,阊门一带居民向来读成“占鱼墩”。老苏州也习以为常跟着叫,没有人提出异议。直到此地名刻石后,用“鲇”字还是“占”字的问题才凸显出来。因而,时常有人批评“占鱼墩”写了错别字,说大众都读错了音,要为之正名。为此我查阅了旧志,并对此争论做了些思考,现求教于方家。

我研究后认为“鲇鱼墩”读“占鱼墩”并不是读白字和误传,而是写了方言俗字的缘故。此处“鲇”是百姓为了记录方言词“占鱼”而新造的地方俗字,它与读nián的本字“鲇”仅是字形一样,音义均没有关联。

根据史志记载,阊门外“鲇鱼墩”路段明代称义泽巷,俗称狗肉巷。迟至明正德年间,该地段已经是热闹的商业街区了。到了清代中期,地名狗肉湾或谐音雅化成钩玉湾、勾玉湾,这三字吴语声韵相近。

“鲇鱼墩”地名的书面记载直到民国时才出现。民国《吴县志》卷二十四《坊巷下》著录“鲇鱼墩、永福桥浜、阿黛桥浜、普安桥浜……”等阊门外地名。范广宪《吴门坊巷待輶吟》卷五录有“鲇鱼墩”两首地名诗,其二为:“鲇鱼墩畔水东流,催送人归上小舟。风大难停鲇鱼尾,最安稳处鲇鱼头。”

鲇鱼墩最初应是吊桥堍的一处土丘。奇怪的是明清方志都没有提到过,且土丘位于房屋密集、街道狭隘、商贾所集的商贸地区也不合情理。因此,鲇鱼墩很可能是钩玉湾街区屡次大火过后形成的瓦砾堆,这种瓦砾墩当时在苏州城内常见,民国三年《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就绘有护城河内古城区类似土墩26处,百姓俗称高墩墩。清嘉庆《吴门补乘》卷七记载了乾隆十九年五月初十阊门外的一场大火,“自钓桥至狗肉湾延烧二百七十余家”。民国《吴县志》卷五十五又有道光八年姑苏城内大火的记录,“是夜,阊门外钩玉湾、小邾弄、方基火烧二百余家”。方志所写的钓桥,今写作吊桥。由此可见吊桥堍的多次大火导致了原本繁华的商业街区化为一片焦土,废墟上建筑垃圾堆积如山,这或许就是地名“鲇鱼墩”得名的背景和原因。清末街区重建后,人们就用俗称“鲇鱼墩”称呼这一带街巷,替换了原本钩玉湾旧名。

然而,苏州“鲇鱼墩”并不止一处,百姓读成“占鱼墩”也并不是个例。这表明“鲇鱼墩”更像是吴地人民对高墩类地理实体的“类称”。

通过对明清旧志的检索,我发现苏州古城区至少有三处“鲇鱼墩”。除开上述位于阊门吊(钓)桥堍的一处,另外两处一个在桃花坞鸭阑桥附近,一个在王废基(旧称王府基)。这三处“鲇鱼墩”历史记录用字并不统一,有的写记音字“占”或“战”,有的写俗字“鲇”,但百姓口头上都读成“占鱼墩”。可见,“占鱼墩”并不是如今才有的俗写,古代已经出现。

那么写成“鲇鱼墩”是怎么回事呢?这里牵涉到文字学上的俗字问题。在地名“鲇鱼墩”里,“鲇”是“占”的增符俗字。因为“占鱼”指一种鱼,所以表音的“占”会添加表意的鱼字旁,这样构成的形声字“鲇”理据才更加显豁。换句话说,用作地名的“鲇”是“从鱼占声”的本地俗字,用来表示一种俗名叫“占”的鱼。其实旧时小地名写法并没有统一规范,写同音字、俗字的情况非常普遍,苏州地区类似的地名俗字很多。比如浒墅关、浒浦的“浒”字,吴江屯村澄墟村的“墟”字等等。

说到这里,相信肯定有人要问“占鱼”是什么鱼?苏州方言中的“占鱼”学名叫鳡鱼,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淡水鱼类,成年个体长度超过一米,大的能长到六七十斤。1995年版《苏州市志》记载了苏州地区的鱼类资源,其中就提到鳡鱼,说“鳡鱼又名横鳣、黄占”。如今“占鱼”比较少见,但以往农村常有捕获,在蠡口一带,就把“占鱼”称为“横占”。占鱼体形很大,因此百姓就把城里那些硕大的瓦砾堆称为“占鱼墩”。

猜你喜欢

俗字鲇鱼瓦砾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鲇鱼捕老鼠
智多宝智斗鲇鱼精
拆迁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青苔与瓦砾
鲇鱼钓老鼠
为什么“改革的鲇鱼”不生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