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的研究进展
2023-01-27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王泽人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王泽人
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体育与医学融合的内涵、公众对体育与医学融合的认识态度、体医融合的形成环境,推进体育融合进程遇到的困难,国际体育融合的开展情况五个方面对我国体育与医学融合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国外体育与医学融合的经验与优势及启示,从而为更好地推进体育与医学的融合提供理论思路。
1 内涵界定及文献来源
体医融合最早由美国专业运动医学行业协会,简称ACSM协会提出,意思是通过运动科学和医学等两方面的科研成果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体医融合字面可以理解为结合将体育部门的运动技能和医疗部门的思想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个部门的职能,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对体医融合的内涵概念进行了阐述,如廖远鹏等学者将体医融合界定为:“体育与医学学科相互交融,利用体育的技术技能和医学的理论思路相互补充,达到体医交融提高健康的目的[1]。郭建军则定义其概念为:“对体育功能和疾病本质,健康内涵的再认识,从体育看医疗,医疗看体育,实现体育与医学的技术,资源,话语权的三融合以及国家与地方体育局,医院与健康服务产业四方合作的方案和指导理念[2]。再有,张剑威定义体医融合为“运用体育运动方式配合医疗卫生治疗方案促使身体恢复,保持,促进健康的一种模式手段”[3]。冯振伟界定的体医融合是“基于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续性,把体育医疗等多项健康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于民众科学健身及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中,以获得健康促进的全生命周期过程[4]。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库,以“体医融合”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集194篇相关文献。进一步筛选出CSSCI、北大核心、CSCD以及EI来源期刊共46篇重点文献进行研究与分析。文献初始时间为2017年1月1日,截止于2020年11月5日。
2 大众对体医融合的认知
国家积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体医融合有着不同的人认知观念。高尚尚等《保定市医护人员体医融合人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保定市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医生和在职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以调查医护人员对我国体医融合的态度(12个条目)进行设计,邀请临床专家和体育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价和修改。结果得出医护人员大多数认可”运动是良药”的观念,但只有少数人知道不同强度类型的运动对身体带来的效应是不同的[5]。尽管医护人员对体医融合的态度普遍较好,但因为自身的技能存在一定得短板,没有系统的体医融合的概念,因此医护人员还需进一步提高体医融合的认知水平。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各种新闻报道通过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是抵御病毒的有效途径,人们对运动健身的热情日益渐涨,人民对运动饱满的热情与国家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相协调,国家不仅要着眼当下,还要放眼未来,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健康与国家的健康息息相关,在校园推进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的第一步。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是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师的源泉,在教师培养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赵俊杰等《体医融合理念下体育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指出,体育院校的领导高层也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性,认为学校应当搞好体医融合,应对校园学生身体素质难以提高及发生损伤难以及时救治的困境[6]。
3 体育融合的形成环境
美国有着良好的福利待遇,但这种高福利待遇也给美国民众健康带来严重的隐患。美国人民由于缺乏身体活动,慢性病渐渐成为美国人民健康安全的头号公敌。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都是变成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慢性病。慢性病患者的增多也大大加重美国的医疗负担,1979年社会科学学者徐士韦推出《国民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报告》呼吁将身体活移入到国家全民健康计划,提出“预防为主”的健康新概念,代替传统的“治疗为主”陈旧思想。同时美国卫生部与多部门合作,每10年颁布《健康公民》计划,把非医疗手段作为治疗方法进行干预的观念普遍推广。随后,美国农业部还定期修订《美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普通大众提供合理的膳食建议,让优良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运动有机融合到一起,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1995年,美国运动医学会出版《体力活动和大众健康指南》提出“运动是良医”的理念,鼓励通过运动指导人们预防与治疗慢性疾病。2010年,美国疾病防控中心又与多部门交流沟通,推出《国民体力活动计划》,在社会得到广泛关注,引起巨大反响。经过一连串的探究与改革,体医融合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4 体医融合所遭遇的困境
第一,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地方性事务活动的开展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国家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战略层次上首次提到体医融合,并要求各部门严格实施计划进行,但具体的,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尚未出台,地方政府也没有明确的实施依据,让体医融合项目难以开展。如杨继星等《体医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继路径构建》就有一实例:由于由于缺乏良好的政策引导北京康曼俱乐部出现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责任不清的现象,导致俱乐部没有长期合作下去[7]。第二,居民对体医融合的认知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居民对体育功能存在严重的社会偏见,他们认为体育运动只能片面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但不能真正的治疗疾病,再者患者寻求帮助是首选药物治疗。根据白春燕的《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融入社区困境及推进策略》也指出体育运动对哮喘,抑郁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疾病病有很好的预防与控制作用[8]。第三,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难以兼顾,预期效果难以达到。运用非医疗手段治疗慢性疾病的核心便是开具运动处方,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是疾病改善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张阳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的服务需求,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路—以合肥市为例》指出因考虑到运动本身的安全性问题,运动量较小的体育活动成为非医疗干预的首要考量,然后从体育环境安全的角度出发,缺乏合理监管和评估机制,让运动干预难以奏效。在运动的有效性方面,大多数都采用单一学科的评估标准,单一评估体系往往不系统,缺乏全面性,片面只考虑短期效应,忽视长期效果。可持续性上是非医疗干预效果发生的必要条件,目前对它的评价主要从运动频率和持续参与等方面上进行[9]。第四,专业体医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医融合健康服务行业更是如此。缺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体医融合行业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受制于大学的培养模式,在体育学院和医学院都设有运动康复专业,但两者都存在自我独立的培养体系,没有进行很好的融合,常常导致体育学的康复专业人才没有深厚的医学功底,而医学的康复专业人才没有全面的运动技术。
5 国际视角下的体医融合及启示
体医融合理念最先由美国提出,随后欧州国家纷纷效仿,其中英国的转介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1]。韩磊磊等《英国运动转介计划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体医融合的启示》指出,英国著名学者Morris对身体活动和慢性病及死亡率进行了调研对比分析,发现缺乏身体活动会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的提高进而提高死亡率,且在随后的诸多实验中得出这样的结论:适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对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显而易见,尤其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关节炎和抑郁症颇有成效。鉴于运动给是人体健康带来诸多好处,一方面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预防疾病的发生,大大削减了政府医疗负担,英国政府开展运动转介计划。该计划是指英国初级保健环境中通过适度的体育活动促进健康的一项举措,是为有提高健康水平需求的人士提供的一项体医融合服务,评估来访者的体医融合需要,制订一套完善独立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计划,实时监测活动的进展并采取后续的行动[10]。英国转介计划之初也出现许多问题例如什么样的人士明确需要非医疗运动干预,是否每一个运动处方都需要详细的检验,医疗部门能否和体育部门达成一致意见,计划能否实施落地以及具体责任等等。英国很快采取了有效的保障机制:第一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充分整合资源。国家政府构建框架,地方政府提供相应财政拨款与设施,第二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具体责任落实各部门的各个人,确保各负其责,第三建立高要求的培训机制,确保计划高质量发展[10]。对转介计划内的专业人员都要进行满足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并对计划内成员定期培训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英国转介计划收获不小的收益。在组织管理体系上虽然和我国有差异,但在形成背景及部门合作,相关责任及后续评估等问题上都给我国提高良好的借鉴经验。冯振伟等《体医融合协同治理:美国经验及其启示》指出美国自提出加强体育活动和非医疗干预手段预防治疗疾病的健康理念后也采取了一系列方法进行保障:一是政府顶层设计,宏观协同医体交融治理环境;二是构建主题多元的体医融合服务平台;三是健全体医融合的治理责任分担机制[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