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技术及常见病害防治
2023-01-26卢家欢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卢家欢(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肉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猪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肉食品。养猪见效快、效益高,农村个体户养殖以散养为主,养殖场以规模化养殖为主,生猪规模化养殖是实现养殖效益的主要渠道,但在规模化养殖中,普遍存在养殖管理不规范、技术不过关的问题。一些小型规模化养殖场为降低养殖成本,忽略了生猪的繁育规律,为了提升膘情使用违禁品,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的同时,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规范养殖技术,提升疫病防治水平,打造绿色生态养猪产业,已经成为养猪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一、生猪养殖的要点
1.猪群结构的优化。优化猪群结构是规模化养殖的重要技术。根据种猪的基本特征,饲养场需要优化猪群栏舍布局,认识猪群的环境适应特征,才能明确养猪的规模。通过优化猪群结构,定期对猪群进行检查,及时淘汰生产性能较低下的母猪、残猪、病猪,保持猪群结构的稳定性。种猪的采购要按照“全进全出”的原则,同一批猪进同一栏舍,所有种猪都要有检疫证明,并且接受过生产测定,根据生产性能决定采购数量。选择抗病性突出的猪种,进栏前,接种疫苗并观察猪群情况,保证种猪的活力,强调猪群结构的合理性。在饲养中,规模较大的养殖场,需要做好养猪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严格制定饲养管理制度,为养殖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及时关注猪的新品种,重点培育自身的品种猪,发挥猪群结构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打造“培育+引入”的养殖模式。
2.养殖环境的改善。养殖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生猪养殖的效益,提升养殖的效益,需要为生猪提供适应的环境,减少猪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实践中,需要从多个方面改善养殖环境。其一,养殖场周边环境。规模化的养殖场,投资成本较高,养猪规模较大,与市场需求实现紧密结合,是保证养殖效益的关键。在建设猪场时,要全面勘察周边环境,对猪场外部环境作出合理评估,降低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重点关注周边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地形地貌特征等。基础设施中,水、电、路是关键,配套设施中,利于防疫、运输、销售等的设施是重点,地形地貌特征主要观察通风、排水两个要素。其二,选址环境要远离禁养区,但不能过于偏远。在选址时,针对废水、污水、污物的排放进行评估,重点评估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养殖污染降到最低。提前布局猪场空间结构,根据地形合理的设计猪场生产区、生活区、消毒区,利用外部自然环境,降低猪场的建设成本,引入先进的污染物处理技术,治理养殖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实现养殖与生态环境平衡的目标。
3.生猪入栏的管理。生猪入栏前要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查内容要包括入场检查、消毒检查以及疫苗注册检测。入场检查重点是查验运输检疫证明,针对生猪在运输过程中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查看是否发生疾病。消毒检查指的是进场前车辆、人员的消毒,通常在猪场进出口通道的消毒池进行消毒,保证运输车辆未携带传染疾病病菌,猪场人员需要查看消毒证明,证明车辆经过消毒。疫苗检测是生猪入栏前的重要检测内容,母猪进入猪栏前需要出示接种疫苗证明,减少猪疾病传播的风险。
二、生猪养殖技术
1.分娩母猪饲养技术。
(1)产前准备。母猪分娩是母猪饲养管理的重点内容。产前准备工作要到位,并对预产期进行计算,通常妊娠期在114天左右。分娩前准备相关工具,主要工具包括净布、丝线、剪刀、消毒液、产箱、保温灯,这些接产用品要进行消毒,接产员的手臂也要进行消毒。
(2)分娩前后的饲养。母猪分娩前后的饲养要精细化,重点关注母猪产前一周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体温方面的变化要进行记录。分娩时,饲喂1.5千克日粮,3次麸皮盐水汤,配方为20克麸皮、25克食盐、2千克水。产后3天内减少饲量,减到日常饲量的一半,3天后逐步增量,直到正常采食。
(3)分娩前后的管理。临产前的母猪,一周前迁入产房,加强观察的频次,加强卫生护理,避免出现早产现象。进产房前,先洗澡,清洗乳房和阴部,之后消毒,消毒时可以使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起到保护仔猪的效果。
(4)接产。接产时,需要24小时看护临产母猪,做好随时接产的准备。仔猪出生时及时擦干全身黏液,让仔猪能够保持呼吸的通畅,快速剪断脐带后用2%的碘酊消毒。
(5)难产处理。难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催产素助产,每100千克体重使用2毫升的催产素进行注射。注射后,一般半小时左右可以产出小猪,如果使用催产素无效,就要采取人工助产的办法。人工助产时,助产员先将手指甲剪短,用肥皂水清洗手部后使用消毒液消毒,手部、手臂涂抹润滑剂,清洗母猪的产门。之后手心向上,手成锥型,等母猪努责的时候,慢慢伸入产道,找到仔猪顺势拉出,通常拉出1头以后,母猪能够转为顺产,此时停止人工助产,等待其余仔猪的产出。产后为母猪注射抗生素,避免出现术后感染。全部仔猪出来30分钟后,固定好母猪的奶头,让仔猪能够吃到初乳。之后将仔猪全部放入准备好的保育箱,避免仔猪受寒。
(6)哺乳期母猪饲养。哺乳期的母猪需要提升饲养标准,增加饲料供给,保证母猪奶水充足,每天饲喂3次,夏季热天晚上可增加1次。饮水要充足,水质良好。泌乳期饲料结构要合理,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劣质饲料。断奶时间要根据仔猪长势来决定,猪场有保育舍,且能够保证温度和猪料质量,一般4周之后可以断奶,小规模的猪场断奶时间要延后,仔猪体重大于7千克以后再断奶,炎夏、寒冬季节断奶要适时延后。哺乳期的圈舍要保持温暖、干燥、卫生、新风,定时清扫圈舍,每2天消毒一次,选择对哺乳猪没有副作用的消毒剂,对猪栏和走道进行消毒,减少可能导致应激反应的因素,猪圈环境要保持安静。
2.仔猪饲养技术。
(1)哺乳期仔猪。刚出生的仔猪要做好防冻保温,避免受寒引发疾病。对于新生猪仔,挤压、低温容易造成猪仔夭折,因此需要合理控制产房舍的温度。将温度控制在18~22℃,舍内要配备仔猪保温箱,箱内红外线灯不小于250瓦,灯与箱底距离大于40厘米,箱底部铺电热板也能起到相同作用。母猪分娩后的1~3日内,将产舍的温度控制在22~28℃;出身3~7天左右,产舍温度控制在18~25℃;一周以后温度控制在15~22℃。在分娩舍内配备护仔栏,避免仔猪摔伤,提高仔猪存活率。初生仔猪要喂养初乳,才能增强仔猪的免疫力,弱猪需要饲养员协助喂乳,仔猪站立吃乳后停止人工辅助。3日内,固定好吃奶乳头,固定奶头的时候将弱小仔猪放在前部乳头,提升仔猪均匀发育的水平。如果母猪产仔太多,无力哺育全部仔猪时,需要将部分仔猪进行寄养,由其他母猪代为哺育。寄养时,被寄养的仔猪身上要有代养母猪的气味,防止寄养仔猪被代养母猪咬伤。仔猪出生3天后要及时补铁、补料。为防止仔猪发生缺铁贫血,需要为每头仔猪注射富含铁元素的营养物,剂量控制在100~150毫克,保证仔猪断奶后快速生长。仔猪生出生一周后,适当加料。断奶后的仔猪往往会发生应激,可以通过补料减少应激,7~10日龄的仔猪要诱食,量少勤喂,每日投料6次左右,剩余料要及时清除,让仔猪能够逐渐适应自由采食和饮水,转群要做到合理,仔猪断奶后要及时转到保育舍,控制好保育舍的温湿度。冬季注意保温,夏季注意通风,圈舍要干燥、干净。仔猪的排便要定点,预防疾病通过粪便传播。
(2)保育期仔猪。保育期是仔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饲养管理的核心阶段。在仔猪断奶一周后,仔猪的生长速度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生长发育,因此保育期的任务是提升仔猪的生长速度,保证仔猪的健康。栏舍要全面消毒,断奶仔猪进舍前,对保育舍进行全面消毒,保持保育舍干燥卫生。仔猪入舍后,每日清理仔猪的粪污并消毒。分群要合理,调教要及时,分群的原则是原窝同圈,将体重相近的仔猪放到一个圈舍,弱猪单独饲养,减少相互之间的咬斗。调教仔猪的休息和排泄规律,并栏后适当喷洒农福,防止咬斗。仔猪保育期的饲养密度要合理,保育舍每圈仔猪不超过20头,以15~20头为宜,每头仔猪占舍面积宜在0.4平方米左右。为仔猪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仔猪的快速生长,刚断奶的仔猪舍内温度要控制在30℃左右,每周降低3~4℃,直到24℃左右为止,圈舍湿度控制在65%~75%。饮水要充足,水质要良好,断奶一周内,饮水中可适量添加葡萄糖、钾盐、钠盐,提升仔猪免疫,防止疾病发生。仔猪自由采食后要加强饲养管理,断奶4~7天内量少多餐,一天饲喂5~6次。断奶两周内不要轻易换料,适应环境后在逐步换料,一周之内完成饲料转换。保育期要观察仔猪的生长情况,重点关注采食和粪便,发现病猪、弱猪、僵猪要及时转栏,然后进行治疗。
三、生猪常见病害及防治
1.猪气喘病防治。猪气喘病是规模化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感染猪的肺部,由猪肺炎支原体引发,因此也称为猪支原体肺炎,此病能够在群体之间快速传播,潜伏期长,猪群感染时很难及时发觉,感染率很高,死亡率较低,会造成生长障碍,降低生猪的换肉率。防治气喘病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尽量自繁自养,外来猪的引进要严格检疫消毒,观察期不少于两个月。其二,饲养要合理,饲料要营养均衡,了解猪群各阶段采食规律,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根据季节变化控制饲养环境,饲养密度不能过大,按照“全进全出”的原则进行饲养管理,使用不同的化学药剂定期消毒。其三,做好疫苗免疫,疫苗要注入胸腔,注射疫苗前两周、后八周内不注射抑制疫苗作用的土霉素和卡那霉素。其四,考虑到猪肺炎支原体免疫逃逸特征,注射疫苗后使用药物进行结合治疗,药物疗程通常在5天左右,哺乳期母猪拌料喂药,仔猪拌水喂药。此外,可以通过注射咳因子的方式预防此病,每套咳因子用来治疗300千克体重,预防500千克体重。
2.猪瘟的防治。猪瘟是由CSFV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只发生在猪身上,具有急性、热性、接触性的特征。发病后按照发病情况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型。猪瘟发病时,猪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猪瘟流行非常广泛,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播,母猪在感染猪瘟后通过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由于一年四季均能发病传播,因此是影响养猪业的严重隐患。
预防猪瘟主要以免疫预防为主。我国在猪瘟防治方面,已经建立了系统的猪瘟防治体系,主要以弱毒苗预防注射为主,卫生措施作为辅助,控制猪瘟的大范围传播。养殖户要按照相关标准,强化免疫,提升猪群的免疫水平。当前,我国自主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应用,经过实践检验,兔化弱毒疫苗对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猪,均能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的猪既不带毒,也不排毒,病猪接种后治疗效果良好,不带残毒,也能够适用于妊娠母猪和仔猪。在接种完成后,要保证接种的有效性,做好疫苗有效性评价,及时补种。猪瘟的免疫时间是有效的,种猪一年需要免疫3~4次,在产后第20天进行一次免疫,商品猪第一次免疫在20~25日龄时,第二次免疫在60~65日龄时。患病猪要及时治疗,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3~4天能够产生免疫力。根据疫苗的免疫时间,在发生猪瘟的地区,对未感染的猪群进行大规模接种,能够保护健康猪不受感染。对发生传播的猪群,按照圈舍排序做好每头猪的体温测量,对没有明显症状的猪要做好紧急接种,能够控制疫情蔓延。疫区周边的猪场,要及时补种疫苗,防治疫区扩大,减少损失。注射用的针头要及时消毒,避免发生人为传播。
四、结语
随着养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技术的创新已成为养猪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规模化养殖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环境控制,改善饲养环境,提升养殖效益。重点针对母猪的产前产后护理、仔猪的发育期饲养管理进行技术改进,提高仔猪的存活率,为养猪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做好疾病防控,尤其是猪瘟免疫程序要做到全面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