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视角下中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2023-01-26库在强熊一凡
付 爽 库在强 熊一凡
(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黄冈 438 000)
引言
行为主义是一项关于受试者环境的受控变化如何影响受试者可观察行为的研究。教师掌握教学环境,并使用奖励和惩罚系统,以鼓励该科目中所需的行为。学习者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刺激和基于这些关联改变行为之间形成相对应的关联。行为主义关注或强调的是,学习正在发生的可观察指标。与这种学习观点相反的是,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他们把学习等同于大脑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者并不否认这些心理过程的存在。行为主义之父华生将学习定义为:在可观察到的因果关系中的一系列刺激和反应行为[1]。行为主义者的经典条件作用的例子展示了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类学会以通常与无条件刺激相关联的方式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经典条件反射经常引用的支持性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实验的重点是动物的消化过程。在进行实验时,巴甫洛夫注意到,当狗听到铃声时会分泌唾液(反应),这是因为狗已经学会了将无条件刺激(通常是喂食)与喂食过程中同时响起的铃声这一中性刺激联系起来。沃森认为,人类接受的刺激可能是内部产生的(例如:饥饿),也可能是外部产生的(例如:巨大的噪音)。B.F.斯金纳通过专注于操作性条件反射,扩展了由沃森建立的行为主义的基础和爱德华·桑戴克的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背后的学习原理是:新的学习是正强化的结果,旧的模式是负强化的结果。”斯金纳是教育的坚定支持者,并影响了教育方式的各种原则。他认为教育有两个原因:教授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以及让学生对不断获得更多知识感兴趣。基于他的强化概念,斯金纳教导说,当通过积极强化来教导时,学生学习得最好,学生应该参与这个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倾听者。他假设,通过惩罚被教导的学生只学习如何避免惩罚。因此,斯金纳指出,教师需要在教学和学习策略方面接受更好的教育。他认为,教师未能教育好学生的最大原因是他们只是通过展示来教学,没有充分地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斯金纳举例说明了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步骤来正确教学。其中一些步骤包括:
(1)确保学习者清楚地了解动作或表现。
(2)将任务分成几个小步骤,从简单开始,一直到复杂。
(3)让学习者执行每个步骤,加强正确的行动。
(4)调节,使学习者始终成功,直到最终达到目标。
(5)改为随机强化以保持学习者的表现。
总而言之,行为主义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如何受到相关的刺激、奖励和惩罚的影响。教师通过合理地利用奖励和惩罚机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正强化,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良好的学习行为。
在教学观上,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知识仅仅是通过感官与学习者产生联系,学习就如同一个中转站,当一个人把知识传授给另一个人时便发生了[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知识的传播者,是通过教师“教”的行为来不断刺激学生产生学习行为,使得学生获取知识。
在学习观上,行为主义者应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人类产生学习行为时所持有的态度、观点和看法。他们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行为的改变,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其学习行为进行控制,使得教和学的行为都发生改变,从而获得学习。
为了调查初中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参照付芳在高中生数学课堂学习行为研究中设计的高中生数学课堂学习行为调查问卷。王光明等在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调查问卷的编制,改编为本研究需要的初中生数学课堂学习行为表现调查问卷。选择初中生作为课堂学习行为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初中生已经具备了基础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学习能力,对数学学科有了一些模糊的认知,是逐渐形成具备数学学科特征的数学课堂学习行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塑造良好的学习行为,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发展。
一、研究流程
第一步:了解数学教师和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行为方面的看法。
第二步: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在注意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五个方面的情况。
第三步:教学效果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进行数学课堂上注意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五个方面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第四步: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目标学习行为进行分类,构建相应的学习行为矫正策略。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总共设置20道题,分别调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注意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五个方面的问题,详见表1所列。
选项设置分为“总是”“经常”“有时”“很少”“从不”,依次计1-5分,需要说明的是在注意力和学习动机两个方面的调查,总的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注意力越集中;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三个方面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状态越好。
本次问卷向初二年级学生共发放92份问卷,当场回收92份,有效问卷92份,问卷回收率100%。
1.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调查问卷编制完成能否用于实践研究还要经过信效度检验分析,信效度检验通过才能说明调查问卷能够用于调查问卷设置的问题。本研究用于分析调查问卷信效度的数据来自于第一次调查问卷实施回收的数据。
(1)信度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是对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中各维度题目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程度的分析,用克龙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 α系数)表示,α系数是判断量表信度的依据。
由检验结果可知(表2),总问卷Cronbach'sAlpha系数值是0.913,说明该问卷信度较好,可以用于调查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行为表现。
表2 问卷总信度检验
(2)效度检验。虽然问卷通过了信度检验,但并不能说明该问卷是否有效,因此,还需对问卷进行效度分析。通常采用因子分析的KMO (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用来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
由表3可知,本次问卷效度检验的KMO值为0.859,说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良好。综上可知,该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实践调查中。
表3 问卷总效度检验
2.调查情况统计
对问卷调查中课堂注意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五个方面平均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初中生在课堂注意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五个方面得分分别为2.78、2.97、2.53、2.44、1.94,总体差异不大,得分极差为1.03分,学习动机平均得分最高,为2.97分,学习策略平均得分最低,为1.94分。
图1 中学生数学学习行为均值图
在课堂注意力方面,接近60%的学生反映上完一节数学课后不知道学习了什么内容,无法掌握课堂的核心知识点,也不清楚课堂进展的脉络逻辑,他们会感觉一节数学课的时间很长,盼望早点下课。另有40%的学生会比较容易分心,无法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会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在学习动机方面,接近70%的学生表示比较期待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学到新知识会很开心,领略数学的魅力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也期待自己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运用,但课堂中也会存在打瞌睡的现象。这说明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欲望较强,也能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然而,他们认为数学课堂中的趣味性较低,需要通过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接收数学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脱离传统较为死板的教学方式,做到寓教于乐。
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奇妙有趣的学科,如涉及到图形、旋转等板块。上课时,大部分同学会兴致勃勃地自觉认真听讲。但是,大部分同学缺乏主动性,既不会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也不会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只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的要求和安排。
在学习态度方面,学生表示能够主动完成作业,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抱有较强的自信心,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好数学,但是,在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向老师请教或者与同学讨论,而是被动地等待,甚至期望能够不劳而获,遇到困难时缺乏学习数学的恒心和毅力,之前建立的自信心不牢固,在挫折面前容易退缩。
在数学学习策略方面,学生表示能够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部分同学的笔记做得相当完整和漂亮,但是课后巩固和查阅数学资料这两项做得不够,没有通过练题找到合适自己的解题思路,也不懂得针对自己的弱项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每一个章节的学习缺少明确的学习计划。
三、建议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行为与课堂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五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着手,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改变现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让每一个愿意学习并且付出努力的中学生,在数学科目学有所成,在数学课上找到参与感和获得感。因此,从以下几个角度,总结出增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的教学策略。
1.提高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
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中提到:“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句话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适用,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求,只有中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才愿意去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初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存在好奇心理,总有探索未知的欲望。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关键点,在适当的时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比如,在八年级《旋转》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搜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中心对称图案,如钟表的指针、风车的风叶等实物模型,引导学生理解旋转中心、旋转角等数学概念,也可以请同学们上台演示模型的旋转过程,来理解书本上图案的旋转原理。教师通过实际例子的演示来引入新课,使得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更有参与感,学生也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另外,初中阶段学生所受到的干扰也多,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分心,因此,也应该提高数学课堂注意力。数学是一门严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一环套一环,每个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性。当发现学生在数学课中走神,老师应该以合适高效的方式提醒学生,学生也应该及时回过神来,立刻参与到课堂之中,跟上老师的进度,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知识点、一个题目上来。只有上课认真听讲,不断学习新知识,将新知识与原来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且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和框架,才能真正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在面对数学题的时候举一反三,不断地提升自我的逻辑水准。
2.增强数学学习体验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如果存在消极情绪或者过度焦虑的情况,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削弱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因此,学生要改善不良学习行为,就必须要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增强自信心。学习态度越好,学习动机越强,数学课堂学习行为越积极。同时,学生也要树立学好数学的目标,不断暗示自己:今天的我应当比昨天更努力,今天的我还可以比昨天更优秀。学生通过这样不断地正强化,才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培养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行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欣赏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之奇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所在,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中多插入有关数学历史小故事以及数学文化相关知识,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3.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策略的认知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高效、快速地领悟学科专业知识,而且也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因此,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策略的认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初中生对于学习策略的认知不够完善,大多数的学生将学习策略理解为学习数学的方式和方法。有一部分教师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也较为匮乏。因此,要提高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认知,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弥补自身对学习策略的认知漏洞,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数学学习策略对促进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作为教育的研究者、课堂的引导者、教学效果的评价者,要不断加强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做到与时俱进,也要能够见贤思齐,不断补齐自身短板。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仍然有部分教师未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存在,导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忽视教学过程中学习策略的应用,忽视知识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策略的运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控力还有待于提高,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要认真预习,找出学习的重难点。对于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优秀的同学要提出表扬,在班级中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同时,对上课扰乱课堂纪律、敷衍作业的学生也要及时处理,让这些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另外,学生自己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对任何一个知识点得过且过,在平时的每一道题目训练中注重自我能力培养,踏实走好每一步,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如此,拥有优异的数学成绩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4.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良好的心理情绪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教师平时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学生在平时难免会在学习中遭遇挫折和失败,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学习进度跟不上,对自己产生怀疑。在这时候,老师应帮助其稳定心态,设身处地地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给予正向鼓励,通过总结反思得出经验,避免学生负面情绪的产生,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让后续的学习保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与同学互相讨论交流,通过交流的过程,取长补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与教师互动合作,通过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主动参与师生互动,使自己一直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遇到困难及时和老师沟通交流解决,要敢于质疑老师,在质疑和答疑的过程中,进行大脑风暴,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在坚持自我观点的同时不能固执己见,要能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并且做出比较后,有选择地进行取舍。
5.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刚从小学转变过来,还未适应中学生活,也没有进入到初中生角色身份。他们的心智还处于积极发展的时期,要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就必须为他们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改善教室的环境布置,如放置一些盆景小植物、增设读书角、每周换黑板报等。在课堂中,也可以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了良性竞争,既有队友,又有对手,通过竞争激励学生好学上进,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在作业方面,可以定期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作业,从书写规范到答题格式以及正确率等方面综合展示,有助于学生了解“优秀”,向优秀靠齐;也要展示那些在作业完成上有进步的同学,让大家都能看到并且认可每一位同学的改变。教师通过改变学习环境,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学习的自信心。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在思想上存在波动,在行为上可能过激,因此,在课堂中对于学生产生的学习行为,老师不能简单依据行为结果对其进行奖惩,做课堂的“独裁者”,要做课堂的“引导员”,能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建设中来,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而言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还是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管理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扮演的多重身份,使其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了解学生。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联系越紧密,课堂教学互动也就越多,最终得到的教学反馈就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