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生独墅湖畔的蝶变故事
2023-01-26向煜
○记者 向煜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苏州工业园区是一座现代化新城,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其中高等教育对于园区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二十年前,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前身——苏州研究生城在园区南部奠基成立,属于独墅湖的精彩篇章缓缓拉开序幕。
二十年春华秋实,苏州研究生城从原先的11平方公里成长为58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成了一座集教育、科研、新兴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如今,这里汇聚了33所中外知名高校(研究院)和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纷至沓来,走出了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之路。同时,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和主阵地,科教创新区的创新驱动作用愈加彰显。这里汇聚了园区超一半的科创企业和近六成上市公司,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在这里完美融合,实现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华丽蝶变,闯出了国际化、开放式的“独墅湖模式”。
创新,让梦想不设限
溯源历史,独墅湖这片土地,记忆了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桥文化以及东周至唐宋时期等等先民的遗迹,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符号与记忆,让这片土地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数千载之后,独墅湖畔这片土地已拥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科教创新区。在这里高校资源“百花齐放春满园”,科研院所群星璀璨,人才荟萃,可以说是文化复兴,繁华再启。
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苏州市签约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随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国内知名高校陆续与园区结缘。
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园区办学,成立西交利物浦大学,这也是教育部最早批准的中外合作大学之一,时至今日,这所院校已被誉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标杆”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继西交利物浦大学之后,国际知名高校落户科教创新区的消息就没有停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2018年,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揭牌,这也是牛津大学建校800多年来,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研究院。
全球名校纷至沓来,科教创新区这张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标志着园区高等教育版图日渐成型。需要强调的是,科教创新区在招引名校时,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注重为我所用——针对各类高校的不同特色,结合区域发展,园区多层次全方位为每一所学校制定了“专属方案”。这一点,这在当时来看,是一种创新,也更值得称赞。
另一层面的创新来源于环境与理念。与彼时其他大学城由学校自主建设校区、宿舍楼和配套设施不同,园区采取的是“交钥匙”的方式——出钱、出力负责建设,学校只需“拎包入住”。
“没有围墙的大学”同样是园区的一大创新。在这里,校园内没有围墙,所有都按照公共设施共享、校园开放式的原则来实施,师生往来、各校之间的沟通都很顺畅、便捷。经过20年实践,我们惊喜发现,有形的围墙拆除了,“无形的围墙”也随之消失了——将有着相似专业背景的人才集聚于此,拓宽了他们的人脉圈,为彼此带来了最新的专业信息,很多创新的火花,可能仅仅因为一场论坛、一次路演,甚至一杯咖啡,就迸发出来了。
敢于创新,不为梦想设限,为科教创新区的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为“独墅湖模式”的成功筑牢了基石。
笃志前行中的智慧
“从‘苏州研究生城’到‘独墅湖高等教育园区’再到‘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三易其名,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围绕产业需求,由政府牵头引导高校培养产业人才,企业获得人才并在产教融合中加速技术创新。”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书记许文清直言,20年成长,对于科教创新区而言,是一个不断优化教育框架,提升对科学认知的过程。
中国科大在科教创新区的不断加码就是典型案例。
2020年,中国科大与苏州市政府在原苏州研究院的基础上,再次提级共建苏州高等研究院。今年8月,中国科大苏州高研院多学科融合的科研中心开工、中国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揭牌。20年间,中国科大与苏州的缘分,实现了从1.0到2.0的华丽蝶变。
从1.0时期设立的软件学院、纳米学院和管理学院(苏州)三大学院,到2.0时期,首期设置生物医学工程、先进材料、数据智能和管理商科四个学科方向,其学科设置始终是针对科教创新区产业需求,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理想的高等教育体系,除了与一流大学“牵手”,成立研究(生)院和本科院校外,职业教育同样重要。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在2008年建校伊始,就提出了“为产业办教育”的口号,并坚持以“构建校企互融共生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来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无论是外包学院抑或是其他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也是紧跟区内产业发展而进行调整的,现在我们高职院校均设置了生物医药方向的专业。”许文清强调。
如今,科教创新区的高等教育涵盖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在产业留才思路的引导下,每年约1.8万毕业生中,有近一半选择留在苏州工作,为城市发展提供着人才“雁阵梯队”。
从“书架”到“货架”
“我从事的是第三代半导体的应用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当时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提出的是科学研究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与我的方向不谋而合,于是我就来了。第二年,纳维科技成立,专注于氮化镓晶片生产和设备国产化。”2006年,苏州在独墅湖畔建设苏州纳米所,徐科作为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来到了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刚刚起步的园区。2019年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在园区挂牌,徐科多一个研究院院长身份。
从苏州纳米所到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再到纳维科技,恰好匹配了“科研—转化—产业”的创新过程。苏州纳米所做的是基础研究,是要把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清楚,相当于是专注从0到1的创新突破;研究院的任务是要把原创性的工作从1做到100,完成工程化的验证;再到企业,做100+的事情,完成产业化。
不仅是苏州纳米所。2014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牵手园区,在科教创新区成立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为独墅湖畔生物医药企业临床前技术研发提供强有力支撑。去年,研究院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共同发起成立了“苏州临床研究服务平台”,建立起苏州17家创新药企与临床医院的“桥梁”。
这样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的产业环境,在全国都不多见。
事实上,在科教创新区,从“1”到“10”再到“N”的时间周期被大大缩短,一条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的创新之路正在越走越宽,吸引越来越多这样的科学家、创业人才来这里“大展拳脚”。不少抱着科研成果要上“书架”也要上“货架”想法的科研人员来到科教创新区,希望通过科研成果来为社会创造价值。“书架”是指在知识上探索、拓展或颠覆,“货架”则是将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应用。
让科、教与创新的关系更加紧密,为有识之士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科教创新区一直在努力。“要让科研院所、高校和我们的产业更加融合,更加无缝对接。”许文清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慧湖药学院就极具代表性。成立于2020年的西浦慧湖药学院,今年又增设2个生物制药和药学本科专业、1个药学硕士专业,新开设的药学专业设置贴合医药行业需求,融合健康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和统计学等领域知识,通过采用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紧密合作模式,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之路。
“我们积极开展‘企业家兼职教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从企业聘请企业家兼职教授进行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合作。”许文清介绍,企业是最贴近市场的,企业家可以将最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带到学校,将“实战”带进课堂。“另一方面,科教创新区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中去提升自我,拓宽教学视野,进一步把握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契合度。”
及锋而试,为创新“泵血”
对于园区而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不断增加、规模扩大,不仅仅意味着园区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这些大院大所还是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夯实创新地基、提升创新能力、完备创新链条的重要功能。
从高校起步,着眼新兴产业,跟随园区转型升级脚步,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结了5000余家科创企业,还引来了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一区两中心”的科技创新矩阵。20年发展,科教创新区的“家底”足够耀眼。
当下,园区正瞄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全力奋进,作为区域创新主阵地的科教创新区,在助推高质量产业集群方面,自然要走在前列。
“提升创新能力是建设产业创新集群的重要维度,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企业是创新主体,围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创新集群,科教创新区持续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培育规模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持续稳定的发展新动力。
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区内龙头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在支撑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信达生物FGFR抑制剂达伯坦(佩米替尼片)获批上市,成为首个在中国获批的选择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GF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亚盛医药原创1类新药耐立克(奥雷巴替尼片),是中国首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伴T315I突变耐药CML治疗有效药物,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填补了国内临床治疗空白;南大光电ArF光刻胶通过了关键验证,加速国产光刻胶产业的进步;纳微科技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微球材料制备,填补了我国色谱填料微球领域的空白……一个个“卡脖子”问题的解决,让区域的科创成色更足,也让科教创新区的产业特色更加鲜明。
今年8月,园区发布“新动作”,吴淞湾未来城规划建设正式起步,目标是打造“市域一体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动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科学策源区、园区产城协调发展的未来样板区”。而科教创新区内的桑田科学岛、上市企业产业园北区都处在吴淞湾未来城的核心地带,这让科教创新区打造科创策源地的愿望更加迫切。“未来,我们将依托现有优势积极融入苏州吴淞江科创带和环太湖科创圈战略,在‘一圈一带’建设中发挥科创策源作用。”
鸾翔凤集,众擎易举,及锋而试,突破创新。20年,科教创新区的创新基因深深烙印发展的进程中。面向未来,科教创新区也将继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耦合裂变,乘风破浪,蓄力在科技创新、高质量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