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之城走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之路

2023-01-26向煜

现代苏州 2022年24期
关键词:纳米技术生物医药集群

○记者 向煜

2021年,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的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先进制造集群,1034家上下游企业、6万名科研人员、从业人员,16年春去秋来,屡屡突破“世界级”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引导我国纳米技术从“荒芜处”走向全球“竞技场”。

202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关于同意首批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通知》,并公布首批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名单,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上榜。20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自主品牌企业超过1800家,15年磨一剑,园区创新型龙头企业数量、创新型人才规模、获批生物创新药临床批件数量、生物大分子药物总产能、企业融资总额等五项指标均占全国20%以上。

十余年培育,纳米技术应用和生物医药这两大新兴产业的腾飞,已成为园区奋力打造一流的产业新区的精彩缩影,是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蓝图在前,使命在肩,未来园区将坚持“产业立区”“产业强区”,打好产业集群发展组合拳,把科技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把第一动力的引擎打造得更强!

超前布局的智慧

谈及纳米技术应用,人们常常会提到氮化镓三个字。如果单从外形来看,氮化镓非常不起眼——直径约5厘米,厚度只有0.35毫米,仅相当于两张A4纸的厚度的透明圆片。但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关键材料,这个像普通塑料一样的东西,是个实打实的节能高手。

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院长徐科曾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如果中国100寸的电视机都换成用氮化镓,一年大概能节省9亿度电。

徐科研究氮化镓已经几十年了。2006年,当园区前瞻性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成立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时,他就作为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来到了这里。事实上,园区也是我国第一个把纳米技术应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

很多人费解,一座地级市,为什么要投入大量资源去培育一个前景不明、基础不强的全新产业?

园区人深谙选择产业布局要考虑5到1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趋势的道理。“必须有耐心,才能走得更远。”时任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长的张东驰曾表示,纳米产业和其他产业不一样,更基础更广泛,出成果也更慢。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被授予“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2010年,园区正式明确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成为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把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作为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区;2014年,全球纳米领域的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在园区开工启动;2020年,园区发展成为全球八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之一,产业产值迈上千亿级……除了氮化镓,如今园区纳米产业在微球、光刻胶、滤波器、单晶硅等领域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区内企业更是在10多个细分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多项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提前布局形成的深度科技储备,让园区敢于把纳米产业作为决胜未来的关键。在这里,发展纳米产业不仅与周边地区错位,而且与园区的产业基础匹配,如同一根金丝串起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诸多新兴产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拳头”。

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逻辑同样如是。以2006年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后更名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破土动工为标志,到近年来,园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抢占产业创新制高点,产业发展连续多年保持高速成长态势,靠的是前瞻性布局,敢闯善创加实干。

与“一流”对话

园区开始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时间并不算早,彼时上海张江等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初露锋芒,要想弯道超车,就得另辟蹊径。恰巧,当时被称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与分子生物学摇篮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在寻找合适的城市落地唯一的海外分支——冷泉港亚洲。是努力,也是缘分,最终在2007年,冷泉港实验室与苏州工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在这里建立冷泉港实验室百年历史上在海外的第一个分支机构——冷泉港亚洲。

与冷泉港合作,让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在起步阶段就进入了国际生物医药界的视野,园区也一下子步入到全球生命科学的版图,拥有了与世界一流资源交流的平台。

“冷泉港在美国是一个象牙塔,而到苏州后,十几年间,它有意无意地带来人脉和信息,从而将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带动起来了。”冷泉港亚洲执行总裁季茂业在一次采访中说。

与“一流”合作的故事,同样发生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

2006年,中国科学院、江苏省、苏州市聚焦纳米科技领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纳米”命名的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落地园区。自成立之日起,苏州纳米所就以“顶天立地”作为目标,一方面围绕国家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建设,形成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打通科研院所、企业、资本等资源。

多年来,苏州纳米所构建开放共享的纳米技术服务平台体系,促进了地方产业集聚与发展,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就是典型案例之一,这一全球纳米领域的大科学装置,是加速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壮大的“关键一步”。据了解,该实验站是集材料制备、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科技真空互联综合装置,是目前唯一面向纳米材料与器件的大型创新平台。此外,苏州纳米所还建设了纳米加工、测试分析、纳米生化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些平台支撑着重大项目研究、共性技术开发、关键设备研发,也服务着地方企业。

对于园区纳米技术应用相关企业来说,有了这些公共平台,他们就不需要自己再购买设备、维护设备,可以大幅节约创新创业成本。据统计,近年来四大公共平台每年服务企业达900家。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苏州纳米所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并在2021年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位列科研院所类第一, 蝉联江苏省内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第一。

后来,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这些“国家队”的陆续到来,更是让园区在产业发展方面与“一流”创新资源距离更近。

孔雀东南飞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2007年,园区经过充分调研和周密部署,启动了第一届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旨在更好地会聚人才,给人才平台。翻开园区第一届领军名单,张佩琢、江必旺、李刚以及上文提到的徐科,这些日后足以影响园区乃至苏州创新版图的人,初登舞台。

在园区,首届15位科技领军人才是个类似旗帜性的存在。以此为起点,国际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和苏州纳米城三大产业园集聚高层次人才,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的序幕徐徐拉开。

2007年,在苏州纳米所的支持下,徐科组建团队创立纳维科技,专注于氮化镓晶片生产和设备国产化。2010年,纳维科技正式推出自主研发的氮化镓晶片,在氮化镓晶体结晶质量与块体材料电子迁移率等综合指标方面均步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全球第7家、我国首个具备氮化镓晶片生产能力和批量供货的公司。

“科技领军人才”已然成为园区招贤纳士的一张亮丽名片,借助品牌效应,园区在科技界的“圈子里”形成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效应,成了高科技人才心目中的首选地。

一位人才,带动一个团队,激活“裂变效应”,从“一棵树”到“整片林”,构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方阵。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抓手,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高层次科技项目涌向园区,随项目而来的一大批“海归”“博士”乃至“院士”人才走进园区,了解这片充满激情与能量的土地。

此外,园区还相继出台“人才新政30条”“生物医药产业专项人才政策”“金鸡湖人才计划”等系列政策,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打造一流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2008年,袁建栋怀揣梦想种子,来到园区创立博瑞生物,两年内获评园区“科技领军人才”。这位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在谈及园区对于人才的“厚待”时感慨万分:“每年,博瑞生物都有数十名员工享受园区优惠的人才补贴,这对我们帮助很大。”他认为,园区的人才服务和“软硬兼施”的宜居宜业环境,是企业招引人才的重要砝码之一。

奔涌而来的人才,为园区打造成为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园区,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因各路人才的不断涌入,得以持续迸发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故事。

有魄力的制度创新

近日,亚盛医药宣布与元联基金合作,设立不动产基金(Pre- REITs基金),以进一步提高公司全球产业基地及创新工场资产效能,助力推进数字经济时代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配合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核心区。这也是苏州市12月初发布《关于支持建设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措施》即“苏州生物医药十二条”新政后的首个落地项目。

记者了解到,“苏州生物医药十二条”重点围绕“基金、债券、信贷、保险、融资、贴息”等七方面形成了详细举措。无疑,这对聚集了20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园区的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当然,为了更好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园区也是做出了120%的努力。今年以来,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持续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开展企业调研工作,部分药品研发企业反映因无法进口国内未注册研发用药品,其新药研发项目推进受阻。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水平,通过制度创新助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苏州片区依托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创新平台,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在省级四部门指导和支持下研究提出了研易达2.0升级版,即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试点方案。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研易达2.0”实现了对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支持的过程前移,不仅实现了对进口研发用药品企业自用合理数量的突破,方案中双向追溯的事后监管办法也指导企业更好地落实主体责任,提升风险防范和管控水平。

而在此之前,苏州片区以解决企业难以购买研发和临床用物品的堵点问题为切入口,先后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了“研易达”(《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研易购”及“研易购”2.0升级版(《苏州工业园区购买研发或临床试验用对照样品登记管理办法》)等制度创新工作。其中“研易达”被国务院评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苏州工业园区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区实施方案》《苏州工业园区关于进一步推进纳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变革,对园区来说,从来都不是新鲜事。制度创新是一次艰难地前行,几乎每一个大胆的设想都有可能触及机制的“天花板”,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苦练内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企业须打造核心竞争力。

江必旺与纳微科技,大家都不陌生。从乡野间的“毛头小子”到北大学子到普通留学生再到某500强企业首席科学家,这一段奋斗故事足够感人。但更感人的是,2007年,他放弃了在北大深圳研究院建立起来的一切,来到园区创办纳微科技,瞄准世界级难题“微球”技术,致力于为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和体外诊断等领域客户提供核心微球材料及相关技术解决方案。

为什么微球材料十分重要?事实上,微球材料是生物医药分离纯化的关键耗材,关系到生物制药的质量和成本。由于微球制备技术门槛高、难度大,我国在该领域曾长期存在技术空白,产品只能依赖进口,严重的技术壁垒和居高不下的成本,使中国药企发展举步维艰。

令人庆幸的是,经过十余年的研发,纳微科技解决了聚合物,二氧化硅色谱填料微球精确制备技术的难题,填补了我国色谱填料微球领域的空白,解决了长期“卡脖子”的技术瓶颈。

江必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打破欧美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固然开心,但对于他来说,更值得兴奋的其实是,真正的创新是可以推动全世界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拥有别人没有的技术,是纳微科技的“王牌”,也是核心竞争力。海狸生物主导了全球首个生物纳米磁珠国际标准;能斯达自主研发的压电材料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晶湛半导体推出面向微显示产业应用的全彩系列外延片产品;镓敏光电实现了国际首支宽禁带半导体pn结型EUV探测器;普希环保的纳米复合薄膜突破多项关键瓶颈技术,建立了国内首条年产百万平方米的TFN纳米复合薄膜涂布线……

数据更为直观,以苏州纳米城入驻企业为例,在500家入驻企业中,凭借核心竞争力,就有107家企业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

同样的盛况也发生在生物医药产业。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信达生物用了十多年时间,目前其已有35个价值产品链,8个产品上市,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创办十年就有5款单抗药上市的制药企业。十年积累,一朝释放的还有余强和其创办的盛世泰科。2010年,余强在园区创立了盛世泰科,致力于突破性疗法的小分子创新药研发与产业化。今年夏天,盛世泰科研制的首款国产特立氟胺片上市销售,为国内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用药带来新选择和供药保障。截至目前,园区2000多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这,已累计24家企业成功上市,国内已上市的9款国产PD-1单抗肿瘤药物中有3款为园区制造。

亮出“生态链”

园区深知产业必须在一定地区形成集群,才可能形成产业优势。而所谓产业集群,简单来说就是以集聚创新资源和营造特色创新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推动产业链相关联企业、研发机构、服务平台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做大做强战略产品和自主品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

一年多前,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园区,在创新资源聚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公共技术平台搭建、成果转化孵化、应用场景开放和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主动出击,勾勒出“一号产业”跳跃腾飞的线路图。

创新与产业紧密相连,聚焦产业生态搭建,除了有源头创新的突破,也要有技术到成果的转化,才能更好地将产业链条打通。着眼于全产业链条,我们清晰可见,园区在人才招引、研发创新、产业化等方面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也在不断加强政策制度创新,破解阻碍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与此同时,园区还打造了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苏州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博览会、医疗器械创新周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推动资源要素高效对接。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积极组建苏州市生物医药临床研究战略联盟,主动对接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资源,构建全链条产业发展生态。

多年努力,园区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图谱日趋完善,已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为核心,桑田科学岛、纳米城等多极发展的产业“热点”,初步构建起集“人才、机构、企业、项目”为一体的全方位创新产业生态体系。

同样的,自2021年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先进制造集群以来,以园区为核心的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已在第三代半导体、纳米生物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及器件等细分领域展现出更明显优势。据了解,当下集群一方面正积极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引进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提升集群原始创新能力;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沈阳国研中心等国家中心联合研发,承接优质科技成果转化;此外还持续扩大纳博会影响力,建设国际合作中心和离岸创新基地,加强外企招引,促进外资投入。

未来,园区也将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全力打造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生态完善、创新成果迸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产业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能。

猜你喜欢

纳米技术生物医药集群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销售有限公司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懂纳米技术的变色龙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纳米技术在食品科学工程中的体系构建
纳米技术浮选技术研究进展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