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心理学提高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效果

2023-01-26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杨玉兰

内江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首因效应计算机应用基础职校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杨玉兰

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心理学规律或心理效应,通过实例讲述如何将心理学灵活运用于高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科技含量高、知识容量大、操作技能强的学科。高职校一般都在一年级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年级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需求较为欠缺、动机层次较低、学习兴趣不够浓、学习自信心缺失、学习方法欠佳等或多或少问题,加之职校学生学习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如果能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探索运用心理学规律来促进课堂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效果

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计算机理论知识量繁多,课堂知识与技能内容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果。首先,每堂课学习新课前要合理安排快速预习、“复习回顾,温故知新“环节,每堂课结束前教师最好安排几分钟通过提问、小结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容作系统的梳理、归纳,课后要精心布置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提高;学习完一个或几个单元后,最好抽出时间对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测试并回顾总结,再进行下一单元的学习。通过各个学习环节、学习时段的“刻意”衔接、“刻意”的承上启下,从而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遗忘的少了,积累的多了,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学生也渐渐被引入学习佳境。

二、善用“首因效应”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每堂好课一般都包括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恰当巧妙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而这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恰当的“导入”便是为课堂教学先来的一个良好“首因效应”。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堂,通过展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场景,在学生充满好奇的交流讨论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入计算机的发展等课堂内容,这种良好的开端—课堂导入形成了良好的“首因效应”,让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word软件的学习前,先为学生展示各类精彩纷呈而实用的word作品如海报、书签、名片、荣誉证书、台历,报纸、书籍等,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word软件的“美好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巧用“学习迁移”让学生触类旁通

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操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后续学习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如果巧妙而合理运用学习的正迁移,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大化,达到“学一知百”、“触类旁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任务驱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word软件中文字格式设置、页面设置、表格边框设置等操作知识迁移到Excel软件、PowerPoint软件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知识时采用图解分析、列举分析也都能强化知识的正迁移,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Excel软件函数成百上千,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函数的使用都为学生讲解练习一遍,只能精选几个函数来学习,并从中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函数“对话框”与电脑沟通,学会如何分析并读懂每个对话框中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学一知百,触类旁通—无论遇到哪个新函数通过探索解决。

四、合理运用“从众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从众心理,在课内课外有意识的培养健康的群体氛围,形成系良好的群体舆论,让学生在良好的群体氛围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要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将学习态度或自我约束能力暂时较差的同学分插在每个小组中,利用每个小组大多成员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的氛围来影响“差生”,让“差生”从一开始的“无奈”或“被逼的”从众到自觉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态度。其次,教师课堂要善于树立“榜样力量”引导优质从众,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优质从众”是影响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群体对从众者多加奖励时个体更容易产生从众现象。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可以通过培养优秀小组长,操作能手、记忆高手、帮扶出一批优秀的“助教”等,树立各类“榜样力量”,产生“优质从众”现象,促成学生乐学、自觉学习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五、巧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首先,教师要用赞许的眼光去看待所有学生,协助学生展望学好该课程的前景、寄予学生良好的期望,课堂中积极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挖掘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良好的肯定、赞扬与鼓励,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让学生不断优秀起来。其次,教师要合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为每位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收获努力学习的喜悦和赞许,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加乐学、易学,积极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猜你喜欢

首因效应计算机应用基础职校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思考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