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方式探析
——以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为例

2023-01-26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赛项竞赛职业院校

程 聪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北京 100042)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极其重视,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办学模式,扩大招生规模,以各种方法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职业教育驶入发展 “快车道”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教育部、人社部及行业成功组织了各类职业竞赛,这些竞赛本着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 的目的,成功助力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质量的提高,引领各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竞赛成果已成为检验院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有力手段。

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以下简称电子信息新技术竞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立项的国家二类赛项,自2018年立项至今,立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核心应用,先后设立了VR技术应用、5G+MR资源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信息安全与数据恢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赛项,选手涉及全国近30个省市,大大推动了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及实训室建设。3年来,竞赛沉淀积累了丰硕的竞赛成果,为此笔者以电子信息新技术竞赛为例,探讨如何将竞赛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竞赛资源、评价标准等应用到各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助力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职业技能竞赛取得的主要成果

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需要经过多个阶段,包括专家论证、赛事规程拟定、各省市选手培训选拔、样题发布、全国总决赛,赛后校企双方还要结合竞赛标准,开展教材开发等工作。竞赛最终呈现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技术标准两大方面。

1.1 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培养大批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数字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虚拟现实、物联网、5G、人工智能和各行业的实体经济融合。特别是疫情以来,新技术在抗击疫情、恢复生产及丰富百姓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加速创新的数字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辐射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并正成为重组世界经济实力、重塑各国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核心力量。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行业企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以人工智能为例,2021年上半年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超30万家,同比增长88%,由此导致人力资源缺口很大。一位专家曾在报告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如下:智能交通20万,智慧物流近20万,智能电网近100万,智慧医疗超100万,智能家居近100万,智慧农业及现代农业超过1 000万。在新的形势下,职业教育要具备极强的适应性,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时调整[1]。

电子信息新技术竞赛应时而生,并迅速成为这一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快速通道。连续3届,近30个省市的10万余人参加了各省市选拔赛的前期培训,38人荣获 “全国技术能手” 称号。同时,竞赛还培养了一支敬业、专业的专家和裁判队伍,他们一方面是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骨干教师,拥有企业生产一线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竞赛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12项赛事始终保持零投诉,确保了竞赛公平公正客观及良好口碑;另一方面,他们在生产、教学一线传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产品、新标准、新理念,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默默无闻奉献力量。

1.2 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竞赛技术标准

经专家反复讨论,十几个赛项统一了竞赛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立足于新技术的赛项设置、竞赛规程、竞赛平台、理论和实操样题、评分标准等,这些都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教学资源。结合竞赛技术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理论知识提升和实操反复训练,各院校参赛选手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竞赛规程的制定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践,对接世界技能竞赛标准。以第1届的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为例,赛项以VR应用为特色,以 “创意、创造、创业” 为核心,倡导 “虚拟现实技术+创意设计+三维建模+工匠精神” 融合发展与应用;赛项以VR应用技术为基础,围绕VR应用,综合应用三维扫描技术、三维建模软件等建立VR模型,包括场景搭建、粒子效果设计、交互设计、设计效果展示、功能验证及创意答辩等。要求参赛选手具备识图、三维扫描、数据处理、三维软件应用、VR引擎应用、安全防护等多项技能和答辩技巧。令人倍感欣慰的是,每年决赛作品质量、选手技能水平都有意想不到的提升。几年来,竞赛技能要求从简单走向复杂,由过去的单一专业涉及到现在的两三个专业;工艺教学过程也由单一化过渡到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的多元化,技术标准不断创新和完善。

2 职业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方式

探究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方式,就是要探索竞赛实施过程与院校专业标准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创新、考核方式调整及实训室建设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把技能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

2.1 根据赛事规程,优化专业标准

每一个竞赛的赛事规程,都包括竞赛要完成的任务、选手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要求、命题标准、命题形式、竞赛方式、竞赛设备环境要求、竞赛场地和安全要求等,并以此作为竞赛样题和实际竞赛命题的依据。专家组充分考虑了专业及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反复研究论证竞赛规程和样题,以契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3年来,10余项赛项紧紧结合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命题,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和院校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团队,他们熟悉产业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和新工艺,也了解院校专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赛事规程可以为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等提供依据。职业院校通过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实现竞赛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有的学校甚至按照竞赛规程要求推行达标方案,教师依照达标方案完成任务教学,学生以此检查自己的技术技能[2]。

2.2 以赛项任务为依托,改革教学内容

通过组委会组织的竞赛效果调研分析发现,很多院校结合竞赛修订了原有一体化课程体系,补充和完善了课程教学内容,把赛项任务转化为相关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泛在化教育。对比竞赛设置模块与课程教学内容,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清晰,进一步改革 “项目导向、任务教学” 教学模式,形成 “教、学、做”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如5G+MR资源开发赛项包含6个子竞赛任务:软硬件设备适配、场景创新设计、三维创新设计、交互创新设计、应用程序开发、资源安装与备份,可对照高职VR专业的用户UI界面设计、3DMAX建模、VR编程引擎技术课程,融入交互创新设计、三维创新设计等内容,使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企业真实生产实际。

2.3 以竞赛题库和优秀作品为载体,开发教学资源

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应用所有赛项每年都建设约1 000道题的理论题库、多套实操样题,最后沉淀出凝聚总决赛各选手心血的大量作品。基于符合行业标准、适应工作任务、凸显技能特点、展现竞赛优势的原则,组委会对大量作品进行汇编分析,梳理优秀选手竞赛中各子任务的执行结果,结合各门课程知识点和训练任务,开发教学资源,将技能竞赛取得的优秀成果转化为可应用实施的教学资源,形成满足教学需求的共享性资源成果,使竞赛成果惠及全体学生。

自2019年开始,专家组核心成员带领院校教师,解析VR技术应用、MR资源开发赛项的优秀作品,编写了《虚拟现实应用技术基础》《虚拟现实模型设计与制作》《1+X虚拟现实应用开发教程》(含初级、中级、高级)等多本教材,广泛应用于职业院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赛前训练指导、1+X培训;基于竞赛,发表竞赛模式创新、竞赛成果转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推广应用等方面论文10余篇,将更多竞赛经验和资源普惠到各院校和兄弟赛事[3]。

另外,有些院校还依据竞赛的知识点、技能点的相关要求,开发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试题库,制订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实训指南等教学文件,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微课、视频等,将这些教学资源融入相应的专业课程中。

2.4 参考精英式训练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为备战竞赛,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认真研究赛事规程,分析竞赛所对应的企业典型岗位的技能要求,合理分解竞赛任务,结合选手现有知识储备基础、个人兴趣、优势特点,指导参赛选手合理分工、协同作战,制定严谨科学的训练计划,通过阶段性检测,在巩固已有知识技能的同时,大大提升了选手技术技能。

很多院校结合这种精英式训练方式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将竞赛训练与常规教学实训结合,把企业现实岗位技能训练过程融合到教学实训当中。将竞赛内容中涉及的基础课程、技能实操部分分解,逐步引入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对接专业核心能力与企业岗位技能,让学生感兴趣,悟得透、听得懂。

2.5 借鉴竞赛评分标准,精细化课程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创立了完整科学的评分体系。赛项一般包含理论知识竞赛评分、实操技能评分、职业素养评分、答辩(有的赛项设立)4个方面。

理论竞赛通过考试系统实现,有标准答案,由考试系统自动评分;每个实操技能竞赛任务又分解成多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的评分标准被分解成1组可以客观评判分数的细项,这些细项尽量客观。如VR技术应用赛项评分标准的细项多达40余个,其职业素养部分包括操作规范、工位环境、工具码放、团队合作、安全意识等,涵盖了竞赛过程和作品的方方面面。参与竞赛的教师、指导教师根据竞赛评价方式,改革传统成绩考核评价方式,将竞赛的评判过程和标准应用于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有的学校还将常规教学作为竞赛的一部分,常规教学考核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省赛角逐,这种过程性考核能让真正有实力的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4]。

2.6 借鉴竞赛设备,优化实训室建设

新技术所涉及的VR、动漫、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知识更新快,其实训室设备更新也比较快。院校在设备采购时,在考虑设备配置先进性的同时,要兼顾绩效发挥,统筹好采购、使用、维护之间的关系。

为保证竞赛环境更加合理和安全,专家组在每届竞赛前公布各竞赛平台配置清单和核心技术参数。如,VR技术应用竞赛明确了多款三维设计软件、VR引擎、VR资源展示及交互的技术要求,VR用计算机从CPU、内存、硬盘到显卡的所有参数,VR头显的瞳距、分辨率、刷新率、视场角、音频、跟踪摄像机乃至连接线的参数,扫描仪涉及扫描速率、景深等二三十个参数,这些参数均一一标明。这些参数的设置也为各学校专业实训室的配备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

2.7 高素质的指导教师,有力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

技能竞赛成绩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综合实力。像浙江、山东等省的选拔赛甚至有近百支团队参赛,但晋级到总决赛的只有4支队伍,这对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实操能力都是一个考验。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快速学习理解能力,要具有丰富的指导经验,掌握科学有效的训练指导方法,能够及时疏导调节学生的参赛心理。几年来,竞赛历练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指导教师。

另外,电子信息新技术竞赛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和裁判,他们活跃在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大大小小交流论坛中,为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献计献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8 以竞赛新技术新产品为纽带,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作为国家赛事,电子信息新技术竞赛已经成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一大抓手。各项竞赛涉及的新技术、新产品源自行业企业,体现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体现了产业发展的新动态。通过各种培训、论坛、线上会议等方式,可以让企业展示其岗位需求和实际项目,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文化和用人需求,并组织教师到企业岗位进行锻炼和学习,多方面促进双方的深度合作[5]。

竞赛通过与曼恒、影创、企想等IT知名企业合作,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将企业资源、企业标准嵌入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培养双师队伍、共同构建实训基地、共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服务于企业的岗位群,岗位技能通过竞赛融入项目化课程,由企业人员参与赛程设计并把握技术方案,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到人才培养和考核过程中,通过 “赛教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和建立良好社会声誉,拓展专业群 “产教融合” 的规模和深度,实现产教融合与赛教融合的良性互动。

3 结语

随着国家和各行业竞赛体系的不断完善,将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将惠及更多职业院校和产业的发展,是竞赛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及各参赛单位共同努力的方向。全国电子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历届竞赛的赛项设计、竞赛规程、平台标准、竞赛样题及评价标准都是完全公开的,各职业院校及参赛单位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开展成果转化,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赛项竞赛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技术赛项在我校成功举办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荣获建筑工程识图赛项团体一等奖
河南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圆满落幕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