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中阿关系“粘合剂”
2023-01-25梁芷铃
梁芷铃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分属两大古老文明,却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创造了不同文明之间美美与共、包容互鉴的佳话,在世界文明交往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前,世界进入新一轮动荡变革期,中阿亟需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增信释疑,为双方关系的持续深化发展注入富有温情的人文力量。
“丝绸之路”连接千年友谊
中阿友谊传承千年底蕴深厚,古今“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不同时期中阿人文交流的纽带。东汉时期的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遣属官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经条支(约在今伊拉克境内)抵达安息帝国(伊朗前身)西界海滨。甘英之行是当时中国政府使者西行最远的记录,也是中国与阿拉伯地区正式交往的开端。古代中阿人文交流主要依托于频繁往来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的中阿商旅、僧侣教士、旅行家及学者,其中很多人写下了重要的游记见闻。例如,著名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在14世纪游历中国,并撰写记载中国风土人情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该著作至今对研究中阿民间友好关系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5世纪时,中国明朝时期的穆斯林航海家郑和也曾到访阿拉伯国家。近代以来,由于中阿双方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两大文明的交往有所受阻。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埃及成为首个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在中埃建交的带动下,中阿文明交往恢复活力。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中阿文明交往自此开始走向规范化、纵深化。2012年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当代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阿文明交往带来重要战略机遇。中阿人文交流在此框架下日趋活跃,极大促进了双边民心相通,为中阿务实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阿政治互信的不断深化,为人文交流注入强大动力。2004年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将中阿关系定位为“平等、全面合作的新兴伙伴关系”,双方关系由此进入了集体对话合作的轨道。2010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提出“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8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双方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关系迈向新的历史起点。近年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彼此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并在双边层面建立了12对战略性质的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中阿双方元首和高层的频繁互动,引领了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双边政治互信也因此不断增强。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文交流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中阿关系的不断升级、交流机制的日益完善为两国人文交流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和有力的法律保障。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有着追求和平与发展的诉求。对中国而言,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有助于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彰显中国的大国担当。同时,阿拉伯国家普遍的发展转型需求也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中国方案的落地提供了难得机遇。对阿拉伯国家而言,2011年发生的“阿拉伯之春”使其普遍遭遇“失去的十年”,因此当前多国政府将经济发展视为当务之急,而在短短几十年里使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中国经验”受到阿拉伯国家的普遍重视。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等领域的优势,也将有力促使阿拉伯国家实现发展转型。此外,美西方国家长期在中东地区推行的霸权主义不得人心,相较之下,中国“不寻求势力范围、不培植代理人、不填补权力真空”的立场深得阿拉伯国家的赞誉与认可。面对中阿关系的走近,美西方国家大力鼓吹中国意欲填补美国在中东地区留下的“权力真空”,意图为中阿关系制造“裂痕”。在此情形下,双方加强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以此为中阿关系发展注入“稳定剂”和“粘合剂”的必要性越发凸显。
“汉语热”不断升温
在中阿合作论坛的引领下,中阿人文交流机制日臻完善。自2004年至今,中阿合作论坛已在其框架下建立17项合作机制,其中涉及多项人文交流,例如建立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中阿城市论坛、中阿北斗合作论坛、中阿妇女论坛、中阿卫生合作论坛、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自2013年以来,中阿已举办24项机制性人文交流活动。同时,中国经由中阿博览会、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中非合作论坛与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平台,在各个圈层实现了与众多阿拉伯国家的互动,这为中阿全面对话提供了更多渠道。此外,诸如“欢乐春节”“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意会中国”等“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框架下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对丰富中阿关系内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阿人文交流机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带来累累硕果。教育方面,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为阿拉伯国家培训各类人才2.5万余人,向阿拉伯国家提供约1.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阿拉伯国家“汉语热”现象不断升温。截至2022年10月,已有15个阿拉伯国家的高校开设中文院系,13个阿拉伯国家建有共20所孔子学院及两个独立孔子课堂。其中,沙特阿拉伯已宣布将中文纳入该国所有教育阶段课程,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教授汉语的公立学校数量已增至142所。文化方面,中阿雙方已成功举办九届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201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立项“丝路书香出版工程”,该项目目前已开展中阿典籍互译100余项。影视方面,近年来,一系列中国影视作品走入阿拉伯国家。截至2021年3月,由华策影视集团运营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阿拉伯语频道的订阅用户已逾50万人,该频道已上线40余部中国电视剧,总观看时长达5300万小时。旅游方面,2018年阿拉伯国家公民来华旅游人数达33.88万人次,中国公民首站赴阿拉伯国家旅游人数共计145.68万人次。饮食文化方面,中阿农业合作论坛、美食文化节、中国国际清真食品博览会等活动,推动了中阿农业合作机制的建立,使双方得以在饮食文化上相互品鉴。卫生方面,自2013年以来,中国向阿拉伯国家派出医疗队80批次、医疗队员近1700人次。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阿方坚定支持中国抗疫,并与中国一道反对美西方国家将病毒溯源政治化。中国则向阿方提供大量抗疫援助,截至2022年10月,中国向阿方提供新冠疫苗总数已超3.4亿剂。
2022年12月19日,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开幕式专场演出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上演。
打破刻板印象势在必行
当前,中阿人文交流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中阿民间彼此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这可能会对双方交流的进一步深化造成一定阻碍。从中国方面看,民众普遍对阿拉伯世界存在两个差异较大的印象:一是油气资源丰富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土豪”众多,生活“挥金如土”;二是叙利亚、利比亚等国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而一些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中国也有误解。例如,在埃及等阿拉伯国家,部分民众在以低价购买“山寨产品”后,由于其耐用性较差,就认为“中国制造”整体质量低下。二是美西方国家仍试图在不同文明间制造断层线,从外部干扰妨碍中阿人文交流合作。例如,美西方国家不断在国际媒体上鼓噪“中国威胁论”“伊斯兰恐惧症”等负面话题,这对双方民众理解彼此文化造成了一定误导。三是相较于美西方国家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规模,中阿对外输出的文化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部分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中国影视作品的印象仍停留在李小龙、成龙等功夫巨星的电影作品上。
然而,中阿人文交流发展的光明前景毋庸置疑。2022年12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阿峰会上提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其中两项涉及人文交流。一是文明对话共同行动:未来中方将广邀阿方各领域人士来华交流,为阿拉伯国家培养文化和旅游人才,并同阿方深入实施百部典籍互译与视听节目合作等项目;二是青年成才共同行动:中方将举办中阿青年发展论坛,邀请阿方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交流等。这些举措将为中阿民间交往提供有效窗口,打破彼此的刻板印象。同时,增加文化产品的相互输出也有助于双方民众通过文学和影视等文化作品了解彼此日常生活,消融文化差异。
总而言之,中阿峰会取得的丰硕成果将使中阿增信释疑的基础变得愈发坚实。未来,中阿人文交流将继续传承友好、开创新篇,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