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学研究的内涵及优化策略

2023-01-25白炳春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摘 要 教学研究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以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厘清新时代教学研究的内涵以及教研活动的特征,形成对教学研究的清晰认知,进入新时代,教学研究工作还存在若干问题,提出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研究运行管理机制。重建教研管理秩序,加强教研体系的协同建设和系统规划,基于教学研究的内在要素和教研活动的基本特征,对教研活动进行优化,解决教研现实问题,提升教研活动品质。

关 键 词 教学研究 基础教育 教研活动 教研管理秩序

引用格式 白炳春.新时代教学研究的内涵及优化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04):25-28.

2022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都对教学研究的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2019年,教育部分别下发了有关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和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两份意见,两份意见的下发单位不同,面向的主体也不完全一样。本文从基础教育管理和实施主体的视角来厘定教学研究的内涵,提出相应的组织管理思路和优化策略。

一、新时代教学研究的内涵

教学研究是什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决定着实践的行为方式,只有厘清相关概念并形成对教学研究的清晰认知,才能准确定位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研究运行管理机制,真正发挥教学研究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1.教学研究的内在要素

教育科学研究(习惯上简称教育研究或教育科研,本文统称“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研究群体有着很多不同的概念阐释和价值定位。基于文献研究、价值体认和实践感悟,本人认为:教学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部分,教育科研包含教学研究,把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机械地分开,甚至认为它们有层次的高低之分,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完全没必要的,教学研究应该具有教育科研的内在要素。

(1)问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点

问题是一切研究的起点,研究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各学科新课标中都提出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突出问题,聚焦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问题是学校所有教学研究的基点。教育科研必須坚持问题导向,以重大教育战略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支撑引领教育改革发展[1]。

教育科研面向一切有关教育的问题,既有宏观的研究,又有基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微观研究,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实践应用研究。教学研究主要是基于教学实践问题,基于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以学科的备、教、学、评为主要研究内容。教学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教育科研的研究范围涵盖教学研究的所有研究内容。

(2)方法:研究的工具和手段

教育科研已形成多种研究方法组成的较为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虽然没有把教学研究称为教学科学研究,但只要是研究,就必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研究方法的适洽性和科学性,通过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以规范研究过程和提高教学研究的专业性和实效性。事实上,在学科教研活动以及日常备课过程中,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观察研究、案例研究等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但由于对方法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不到位、缺乏合理选择和整体设计,导致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存在着科研方法运用不规范,教学研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等现象,降低了教学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迁移应用度。在新课程、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对教学的引领和支撑,教学研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统筹选用适洽的研究方法,按照研究方法的基本操作流程和要求规范地、专业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3)理论:研究的依据和原理

教育科研需要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现象,探索和总结教育规律。同样,教学研究强调理论演绎和归纳提炼相结合,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教学进行设计、实施和检验,运用先进理论解释、分析和概括研究中发现的事实与现象,得出合乎教育教学规律和原理的研究结论,为实践提供原理性和规律性的解释。事实上,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有时能帮助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促进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但有时也会对教学实践产生负效应,特别在教学转型过程中尤为突出。而教学研究正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通过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探寻教育教学规律,使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和方法基于经验并超越经验,从经验走向理性。

2.教研活动的基本特征

传统教研活动一般都停留在课标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研讨、教学经验推广层面,真正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探索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办法,探寻其教学规律的教研活动相对偏少。根据各学科新课标对教学研究提出的要求,基于教学研究的内在要素,本人认为:教研活动应增强研究的意识,注重对教学研究活动的策划,在研究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研究:教研活动的应有之义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新理念和新概念的实践转化、新目标和新要求的理解和落实等,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效果与质量,并且这些问题没有现成可供借鉴的答案。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各学科新课标都对教学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学校要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语文教研组建设,以教研组为依托,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科发展趋势,围绕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等关键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2]。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学研究,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学能力[3]。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共性或个性化问题,没有现成的解决路径、策略和方法,需要依托学科教研组等教学研究共同体,基于教学现场,运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课例研究等方法探寻解决之道,通过理论演绎和提炼概括,获得对问题解决方法的规律性认识,以及具体解决策略和方法。

(2)活动:教研活动的组织形态

中小学的教学研究有其特殊性,由区域教研部门、学科教研组等教研共同体组织开展的教学研究是一种以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学现场为主要研究场域,以探寻教学操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研究活动。相应的教研活动通常是以专题报告、课堂观摩、交流研讨、成果展示等为主要形式,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构筑成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形态。每次活动,根据教研的目的和主题,可以是对问题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是课例的剖析和改进,可以是问题解决方法的尝试、检验和调整,可以是前期教学研究的延续,可以是基于现场的教学研讨,可以是教研成果的示范等等。这些活动,促使更多的教师有现场感、参与感、体验感、沉浸感和获得感。

(3)师训:教研活动的重要任务

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所提出的教研工作四大主要任务之一。学校教学研究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实践和反思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中,教师的学科素养、教研和教学能力必将得到有效提升。伴随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新课标的颁布、新课程的实施,一系列的课标、教材培训随之而来,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各学科培训的主要承担者是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学科教研组,除在起始阶段相关部门集中组织专项培训,更多的课标、教材培训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研活动来进行实施,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需要通过教研活动来解决。我省县域通过资源整合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原来的学科教研员改称为“研训员”,赋予其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双重职能,进一步强化了教研所承载的教师专业发展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有别于一般的培训,是基于教学问题和教学现场,引导教师经历研究过程,在理念、思维碰撞中深化认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深刻领悟,在示范引领中掌握

运用。

二、新时代教学研究的优化策略

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研工作还存在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急需要加以解决[4]。

对照教育部有关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和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两份意见,以及各学科新课标中提出的有关教学研究的任务和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架构,基于重建教学研究管理秩序和优化教学研究活动过程,提出优化策略,推进教学研究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为推进课程教學改革、优化育人方式提供强力的专业支撑。

1.重建教学研究管理秩序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研究普遍存在着部门协同性不高、教研活动系统性不强等客观现实,制约着区域和学校的教研资源集约化、教研效应最大化和教研负担最小化。加强区域和学校教学研究组织的协同建设和系统规划,将成为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主引擎。

(1)项目驱动,加强体系的协同建设

从国家、省、市、县到学校都设立相应的科研和教研机构或部门,近几年有些省市对相关机构、部门进行整合,整合到一个单位的两个或多个部门,这些部门虽也会协同开展一些研究活动,但更多的还是在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在科研和教研管理部门独立或相对独立存在的现行体制下,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建设和工作的深度融合将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教科研课题都是以课程和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它和学科教研有着趋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研究场域和研究方法,决定了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管理实施协同的可能性和融合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是推进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协同建设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项目把科研和教研部门、各类学校及教师、名师工作室等各类教学研究资源进行整合。比如,我们县域层面设立“学科微课题”这一项目,常态化设立“学科组专项”和“教师个人专项”,这一项目由科研部门牵头,和教研部门共同实施管理,每年组织一次申报和一次结题鉴定。通过学科微课题这一项目,推动了科研和教研部门横向沟通与深度融合,推进了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每年各学科重点研究主题的发布,推动了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纵向联系和教研的一体化;通过共同体协作研究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校际交流互动、群体智慧的激发以及教研成果的分享;通过“学科组专项”,增强了校本教研的计划性、主题性和系列性;通过“教师个人专项”,增强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另外,聚焦全市阶段性教研工作重点,还可通过增设“学科微课题”专项类别,科研或教研部门也可根据需要单独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学校可以根据所承担的项目或课题,建立项目(课题)协同研究机制,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5]。

(2)机制保障,强化教研的系统规划

从某初中学校公众号中看到学校九个学科分别开展了有关中考复习的教研活动,从报道中看到每个学科都有明确的教研主题,都采用现场观摩、说课和交流研讨的活动形式,同时也发现这样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执教老师的说课、其他教师的评析以及活动的总结聚焦教研主题的很少,根据自己对复习教学以及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基于经验谈教学设计、谈教学观感、谈教学建议的较多;评析以肯定为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较少,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思维碰撞的更少。审视传统的学科教研活动,重形式弱实质、重活动弱策划、重经验弱理性的现象大量存在。教研活动缺乏主题连续性、时间保障性和参与感、获得感的事实客观存在。

解决这些问题,急需建立和完善人人参与、时间固定、聚焦主题、精心策划等教研机制,对教研工作进行整体架构和系统规划。一是要构建多类型的区域和学校常态教研共同体,整合学科教学、教科研的名师和骨干教师资源,让教师的兴趣、专长能得到彰显,让所有教师都能在教研活动中找到适合的位置。二是教研时间相对固定,特别是“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实施,一些学校的教研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教师的工作量大了、可以机动安排的时间少了,教研活动时间的固定变得尤为重要,学校在课表编排时就要统筹规划。三是要建立年度、学期或每次教研活动主题发布制度,使教研活动主题化、课题化、系列化、课程化,让所有教师能在学习和反思中带着问题和任务走进教研活动,有交流的共同话语,能激发深入探讨的欲望,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角”。四是基于问题(主题)、方法、理论三者关系整体策划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方法论的视角设计教研活动的流程和具体要求,通过理论演绎和经验总结相结合探寻验证问题解决的路径和策略。

2.优化教学研究活动过程

审视传统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及其效果,基于教学研究的内在要素和教研活动的基本特征,从完整性和方法性两个维度,对教研活动进行优化或重构,是解决教研现实问题,提升教研品质的有效策略。

(1)注重完整性,精心策划教研活动过程

一个完整的教研活动必须以“研究”贯穿全过程,经历问题的分析、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和检验、教研成果的总结提炼及应用这几个阶段。改变传统教研“不完整性”“弱研究性”“少参与感”等弊端。让每一位教研活动参与者成为“研究者”,经历研究过程、沉浸研究现场、收获研究成果、提高教学能力,这是教研活动的价值追求,也是教研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教研活动要构建和呈现完整的研究链。以区域教学研究为例,区域教学研究从研究的任务和目标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问题解决阶段,主要依托学科中心组、专题研究小组、相关课题组、名师工作室等教学研究共同体,围绕学科教学的关键问题以及区域内共性的典型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并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二是成果分享阶段,通过课堂教学、说课、学科名师或专家点评、主题讲座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推介。绝大部分活动参与者在教研活动现场主要以看、听为主要方式,如何让参与者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观看者、聆听者,更要成为一个思考者、研究者,让看、听的过程成为思维碰撞、自我反思、认识提升的过程?第一,提前介入。在正式活动前通过通知等方式提前明确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教研活动目标、课堂教学内容,必要时可以提供相关学习资料。让区域教研活动参与者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区域教研活动现场。第二,研究再现。把课堂作为研究的对象和成果推介的载体,通过说课、主题讲座等形式,再现研课磨课过程,还原问题的解决过程,还原课堂优化过程,使活动参与者也能“亲历”研究全过程。第三,复盘辐射。区域教研活动参与者一般只是学校代表,学校教研组可以通过“复盘”的方式,引导所有学科教师在相关主题的学习和研讨中加强区域教研成果的辐射及应用,提升教研成果的转化力和生产力,为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赋能。

校本教研要在区域教研主题的框架中,基于本校学情,确定学年或学期教研活动的系列主题以及相应主题的系列研讨活动,构建常态的多形式的教学研究共同体,聚焦研究主题,创新教研方式,精心策划过程,让每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经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做一个智慧又有理性的实践者,做一个经验成果的应用者和传播者。另外,对于各学科共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学校也需要统筹规划,可以通过课题、项目驱动等方式开展不同学科的联合教研活动。

(2)注重方法性,全面提升教研活动品质

有人认为,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相比是高级研究,这种观点的形成,既是因为许多教研活动因研究方法的缺失或方法简单导致经验判断居多,缺乏基于实证的分析和推论,也可能因为方法选择的不适配性和運用的不规范性,导致教学研究过程科学性、可信度的降低。研究要讲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应用使研究符合规范性的要求,其实也是使研究成果在科学性上经得起推敲[6]。方法帮助我们超越经验判断,从单纯的思辨研究到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相结合。

教研活动需要对方法进行选择和设计。教学研究都是围绕问题、基于教学现场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研究链,由多个研究环节构成,基于每一环节不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教研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取决于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方法决定了教研活动的结构性和过程性。也就是说,同一主题的不同阶段的教研活动,必须选择与研究内容匹配的研究方法,根据方法的操作流程和要求设计教学研究过程。如,对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单独或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与验证,我们可以单独或综合运用课例研究、比较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规范教研活动的过程,提高教研活动结论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DB/OL].(2019-10-30)[2022-08-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97.

[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DB/OL].(2019-11-25)[2022-08-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0.html.

[6] 杨九俊.我们怎么做教育教学研究:基于中小学教师的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19(01):3-8.

【责任编辑 王泽华】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据于现场:‘教科研训’深度融合的区域研究”(D/2018/02/12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