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23-01-25刘佳张权
刘 佳 张 权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反华势力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不断抬头,直接渗入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引导中,冲击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呈现出隐蔽化、碎片化、扩大化的特征,在党史教育层面不断滋长蔓延,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通过丑化革命领袖扭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过虚无革命信仰消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极大的现实危害性,亟须对此进行驳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的滋生。
一、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时代特点
大学生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其就成为反华势力试图“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历史虚无主义在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同时抓住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遇到的挫折与自身的不足,含沙射影地扭曲中国共产党历史,潜移默化地分裂中国人民群众,拐弯抹角地以各种方式反对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合法领导,企图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以达到其否定中国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向的目的。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影响也显露出新的时代特征,需要加以警惕。
(一)场域扩大:传播主体隐蔽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非公有制的部分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存在,也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思潮。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客观上扩大了传播场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体提供了更加隐蔽的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与实践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运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解决好党史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实效性、真实性、及时性与历史虚无主义在互联网中渗透化、隐蔽化的矛盾尤为重要。
尽管国家制定了系列法律法规,提防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蔓延,但是崭新传播渠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凭借其隐蔽化仍然活跃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网络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自身内容的隐蔽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史,其表现形式主要集中于敌对势力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错误解读上,他们以进行“学术研究”、被掩埋的“真实历史”等名义提出颠覆性的结论,名为“学术研究”,实为贬低中华民族文化、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性、否定人民群众的斗争史。第二,网络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场域的隐蔽化。新时代以来,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了更多元的载体,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自媒体将历史虚无主义话语掩盖其中。他们利用某些社会热点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相关监管部门很难对其进行迅速筛选和辨别。第三,网络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创造主体的隐蔽化。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匿名性特征,历史虚无主义内容的创造者可以借助日益丰富的软件和改变IP地址等技术进行话语渗透,甚至伪装成专家公开发表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大学生无法判断其真实性,更容易接受错误的历史观点,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蛊惑和欺骗。
(二)视角转换:传播话语碎片化
随着赛博原住民的Z世代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与社会进行第一次并轨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重心也随之发生转移,由学校家庭的主动灌输转变为互联网的自由获取。互联网的碎片化特征也融入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也随之变更了话语方式,碎片化渗透党史教育的某些方面,以片面、静止的唯心史观截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某些片段,对于某些细枝末节加以歪曲改造,将原本偏向宏大的叙事方式转换为更加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娱乐碎片进行输入传播。在评述研究历史时,拒绝使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与辩证分析方法,而是以“学术研究”为由,片面地阐述历史个案和部分历史事件,以碎片化的方式恶意解构传统历史观,处心积虑地对原本“盖棺定论”的结论进行“翻案”与“考证”。名义上追求“客观”“公正”,实质上却存在着明显的价值偏见。由于大学生在党史学习中本就存在着系统性不强、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种打着“言论自由”“反思历史”旗号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反而容易得到一些历史素养不高、渴望与众不同的大学生的拥簇。
这种碎片化的话语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丑化历史人物、美化反面人物以及历史娱乐化三类,通过虚无新民主主义革命、丑化党的领袖、戏说人民英雄等多种方式虚无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其更加符合大学生喜好的方式将虚假的历史观点进行传播。以蒋介石的个人日记举例,有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仅凭借“个人日记”这一史料,就武断地推翻历史课本上的蒋介石。强调蒋介石日记中的蒋介石的自白才是真正的蒋介石。根据所谓的国民党解封的绝密档案,大肆宣扬中国共产党历史都是根据“土匪史观”和“内战思维”得出的“荒唐而又谬误的观点”。这种仅凭借个人日记就给共产党扣上了坚持内战的大帽子,夸大渲染了国民党的正面形象。还有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只截取一个历史人物的部分就大肆夸赞而不顾及整体,以真实的历史等名义为袁世凯等历史上已盖棺定论的人物翻案,污蔑黄继光、邱少云等人民英雄的真实性,实则并无真正的学术成果,这种行为无疑是假借学术研究的幌子,以所谓的“历史史实”破坏党史教育对大学生的主流引导,掩盖其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图。
(三)内容猎奇:传播受众扩大化
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媒介的瞬时传输能力和传播效果都有了质的提升,具有极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大学生群体在无意识中就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传播受众和进行二次传播的利用对象。大学生群体的年轻化特质决定了他们的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猎奇心理会更加显著,再加上他们刚从高中相对单调高压的环境中脱离,更喜欢标新立异的观点。尽管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想通过网络社群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分享某些猎奇的观点,但是却成为了一个新的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主体。这种借助互联网终端随时随地进行二次传播的成本极低,利用网站输出信息量极大的虚无历史文字、制作恶搞历史人物的表情包在网络社区流转,方式多样化且持续性极强,可以短时间扩散某些错误历史观点,并成为大学生津津乐道的“梗”。中国正处在加快转型、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受到反华势力的攻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生产力的发展不可避免会遭遇一些挫折,这些挫折与失败却被反华势力片面地归咎于中国共产党这个上层建筑,以片面、虚无的论据攻击中国共产党,动摇人民群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
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会和某些社会投机逐利者结合,着重以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为受众,通过混乱历史观博取流量获取利益。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客观上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传播带来了一定便利。部分群体在这个流量为王的信息时代,抓住了新媒体及时性强、交互性强的特质,发表一些博人眼球的文字博取流量,只顾追逐名利而不顾集体利益,扩大了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传播受众,客观上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阶段性泛起提供了平台与助推力。另一方面,在一段伟大的历史中,总会具有一些关键人物的决定与重要事件的发生是极具故事性的,这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进行“创作”的素材。还有一些反华势力刻意引导相关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输出等方式进行引导,实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一种具体措施。
二、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大学生党史教育的严重危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2]随着党史教育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把握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教育中的严重危害、清醒认知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的现存问题尤为重要。
(一)否认革命必然性,损伤民族自信心
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以网络水军营造出所谓舆情民意,宣称理应“告别革命”,大力宣扬“革命无用论”,以反思历史为借口公开对革命历史开展错误评判。在他们眼中,革命就是纯粹的破坏行动,就是杀人流血。他们颠倒事实,强调中国现代文明的起始是因为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人民应对近代资本主义西方列强的侵略感恩戴德,还否认中法战争、抗日战争的必要性,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受到殖民统治的时间过短。历史虚无主义者标榜历史是超阶级性的,但是其抹黑革命先烈、美化反面人物的行为却暴露了其为资产阶级摇旗呐喊的本质。他们推翻唯物史观,以西方的“普世价值”“西式民主”等观念作为标准否定中国革命史,歪曲大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知,扭曲了大学生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者这样做会混乱人民思想,输入新的价值观念使人民淡忘革命历史、淡忘革命传统、淡忘理想信念,从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心生向往。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颠倒了理论研究与历史真相,也扰乱了人民群众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者以“进行学术研究”或者“揭秘历史真相”等口号,实质却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昭示了其试图消解中华民族向心力、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之心。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否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致力于扭转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的研究方向,力图将中国的未来发展纳入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去。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逻辑,就从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出发,进而否认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淡化人民群众“四个自信”,失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淡化主流价值观
虽然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种主流的社会思潮,但是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若不对其加以抑制,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淡化人民群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成就和伟大贡献成就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根基。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历史”“文化”等领域发表大量与社会主义道路相悖的言论,否定篡改社会主义建设史,用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混淆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网民群体的正确认知。
青年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尚不完备,社会经验较少,尽管拥有较高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水平,仍然是互联网中的弱势群体之一。大学生群体虽然接受部分基础的历史教育,但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基本史实的认知和对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的把握尚未成系统。历史虚无主义者就会抓住青年大学生这个短板,针对性地裁剪似是而非的历史片段进行片面化解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三观尚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利用历史虚无主义话语对其进行围困,消解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使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坚持产生怀疑,进而引发其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乃至极端情绪,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影响。
(三)否定党的领导,动摇政治认同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解放、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在试图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动摇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抹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重大成就与历史规律。虽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形式与内容会随形势不断变化,但是其通过尽可能夸大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出现的某些错误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质始终没有改变。
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政治诉求险恶,其目的是蚕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从而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选择性、有重点地忽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片面性地大力宣扬中国共产党是“一党专政”搞“独裁”,企图用西方“民主”“选举”的政党制度来替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论其实质只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一种方式,目的就是扰乱人们的思想,使中国人民否认中国共产党对建立新中国的贡献,企图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失去信心从而达到覆灭政权的目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对势力还通过“普世价值”“西式民主”等理论,配合历史虚无主义,以片面的形式形成中西执政党的对比,从而在人民眼中树立起一个西方处处都比中国强的观念,使人民大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产生怀疑。他们甚至采取一些非理智型的行为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力图使中国先从内部分裂,重蹈苏联覆辙。
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具体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3],我们更应“以史为鉴”,从“政坛”“教坛”“论坛”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旗帜鲜明地与历史虚无主义展开积极斗争。
(一)政坛抓好党性不忘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弘扬“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的优良传统,把学史用史提到党的全局高度。中国共产党要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战略高度的基础上,不忘初心,在顶层设计上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党史教育更要抓党性、讲政治,突出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引导。一方面要在政策层面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权威梳理和学术研究的重视,建立系统、权威、面向大众的党史文献资料库,客观评价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获得的成就与走过的弯路,开展系统性党史教育正面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另一方面要重视党史教育的具像化,“党史教育的内容,必须借助生动的形式和载体才能得到广泛有效的传播”[4]。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完善、挖掘、开发红色景区与党史展览,鼓励党史教育基地与高校进行红色共建,真正让大学生在因地制宜的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党性,可以在理解正确党史的基础上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欲使党史教育深入人心,就必须在整个国家、社会营造出党史学习教育的氛围。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为支撑,采取多种媒体手段传播正确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从而净化舆论环境,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稳定。要在党内不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同龄人中的带头引领作用,发扬红船精神,铭记历史人物,抓好党的自我建设。在文艺方面,抓好文艺作品正确性导向,对历史观正确的文艺作品评奖时加以引导,鼓励更多类似《觉醒年代》等优秀党史教育影视作品问世。文艺作品不应该凭空想象、捏造历史,而应从根源上真正祛除催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养分。
(二)教坛抓好教育源头治理
高校作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主阵地,更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多学科、有重点课程思政的模式拓宽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宽度,建设好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强化受众的辨别能力,削弱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力。由于大学生年纪较轻尚未完全构造好三观,可塑性极强,历史虚无主义者便以求新求异为名义,不断影响着人民大众尤其是那些没有辨别能力且好奇心强的学生群体,从而引导错误认知的形成。在这种情境下,发挥好思想政治教师乃至辅导员的思想引领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并截断大学生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因此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与历史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源头在于高校,高校必须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性意义,在处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问题时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只是删、管等简单了事,必须不断丰富历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作用,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使青年学生在被形形色色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仍然保持理性。
在学校层面应建管结合,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教育的入侵,守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阵地。高校教师应以“四史”的学习为支柱,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将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开展专业课传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5],保卫好意识形态安全前沿阵地。
(三)论坛抓好历史迎面痛击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将自己伪装为“真实历史”,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在学术界和舆论圈发表虚无“论点”,不断对人的固有认知进行渗透,潜移默化地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学界要与时俱进,牢牢把握住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标题化、碎片化、隐蔽性的特征,以成熟的理论功底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观点进行辩论,正面揭示其政治目的上的学术面纱。以更加系统的理论解说和更缜密的逻辑推演来揭示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特别要加强对其哲学基础、产生与演变机制、传播方式等基础性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强有力的学术理论成果阻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在学术研究中,要严肃学术研究规范,胸怀学术研究为国为民而不是追逐名利的情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学术研究中应一切从史料为基点,不能以所谓的“为我所用”割裂史料,任意曲解历史。所有历史结论应有依据,严禁无中生有,将研究成果摆出来,有理有据地从理论上驳斥、从源头上迎头痛击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要抓住历史虚无主义话语场域,建构反击虚假历史的舆论阵地。发挥多元主体参与网络舆论场治理等重要作用,将论点由历史虚无主义话语转换为学界的真实历史研究成果。在舆论场可以培育一批立场坚定、党性观念强的青年意见领袖,在互联网舆论场中链接党中央和广大网民,鼓励青年意见领袖及其粉丝在接受党史教育的同时,主动在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发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党史知识,端正其价值取向,正面反驳和矫正历史虚无主义话语,在意识形态舆论场牢牢掌握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