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抄本《赋谱》撰年及相关问题考论

2023-01-25黄志立

北方论丛 2022年6期
关键词:赋格英华文苑

黄志立

在唐代,时人因场屋之需,刻苦练就穿穴经史的功夫,遂创作了不少关于探索律赋写作的论著,甚至设计一篇律赋的标准范式。今存抄本《赋谱》即是唐时科举试赋的“产物”,作为一种赋格文献,不仅较早记载有关律赋在段落、句型、韵脚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在科举大力推行与时人创作繁兴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赋谱》成书年代

唐抄本《赋谱》因长期流藏海外,加之研究者寥寥,其撰述年代目前仍无定论。国内学者饶宗颐、张伯伟、詹杭伦等均有所论及,然各据一词,聚讼纷纭。饶宗颐是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国内研究者,他指出该书成书上限为贞元(785—805年)时期,下限为太和(827—835年)时期。即《赋谱》创作时间为唐785—835年之间,上下时限有50年的波动期。张伯伟教授从“用韵”角度进行考量,以《赋谱》中“近来官韵多勒八韵字”为切入点,遂后展开论证,认为该书撰述于文宗太和、开成年间,即827—840年之间。

然而,以上两种断限时间均未免宽泛,张伯伟先生虽将时限减少至十三年间,但仍有不够精准之憾。笔者不揣简陋,在前贤论证的基础上,通过《赋谱》中或引用、或涉及的相关唐代赋篇文献进行胪列比勘,采用文本内证法,并辅以相关史籍,对其撰述年代略作考量。本文将《赋谱》中所征引的赋文及作者、篇名、辑录情况等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如下,以便从中发现与撰年相关的线索。

(1)“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句,源出杨炯《浑天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十八、《历代赋汇》卷一、《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中。

(2)“万国会,百工休”句,源出胡嘉隐《绳伎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八十二、《历代赋汇》卷一百零四、《全唐文》卷四百零二中。

(3)“感上仁于孝道,合中瑞于祥经”句,源出张说《进白乌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八十九(其中《赋谱》“仁”《英华》作“人”)、《历代赋汇》卷五十六、《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一中。

(4)“惟輠以积膏而润,惟人以积学而才。润则浸之益,才则厥修乃来”句,源出乔林(进士,743年)《炙輠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一百二十一(其中《赋谱》“润则浸之益”《文苑英华》作“润则浸之所致”、《赋谱》“才则厥修乃来”《文苑英华》作“学则修之乃来”)、《历代赋汇》卷一百一十四、《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六(同《文苑英华》)中。

(5)“穆王与偓佺之伦,为玉山之会”句,源出乔潭(进士,754年)《群玉山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二十九、《历代赋汇》卷二十二、《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一中。

(6)“採大汉强干之宜,裂地以爵。法有周维城之制,分土而王”句,源出崔损(进士,775年)《五色土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二十五、《历代赋汇》卷二十三、《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六(同《英华》)中。

(7)“咏《团扇》之见托,班姬恨起于长门。履坚冰以是阶,表安叹惊于陋巷”句,源出崔损《霜降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十六、《历代赋汇》卷九、《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六中。

(8)“悦礼乐,敦《诗》《书》”句,源出黎逢(进士,777年)《人不学不知道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六十二记载为失名、《历代赋汇》卷六十、《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中。

(9)“咨汉武兮恭玄风,建曾台兮冠灵宫”句,此句所有《通天台赋》中均无,该赋为大历十二年(777年)进士科题,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五十有失名,任公叔,杨奚,《历代赋汇》卷七十四所列同《文苑英华》,而《文苑英华》中的“失名”,在《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记载中归于黎逢名下,同书卷四百五十九有任公叔,卷五百三十一杨度。

(10)“器将道志,五色发以成文。化尽欢心,百兽舞而叶曲”句,源出裴度(进士,789年)《箫韶九成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七十五、《历代赋汇》卷九十、《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七中。

(11)原无引文。文中出现《朱丝绳赋》,此赋为贞元十年(794年)博学宏词科,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七十七有失名,庾承宣之作,《历代赋汇》卷九十四同《文苑英华》,而《文苑英华》中“失名”,在《全唐文》卷四百零八中归于王太真名下,同书卷六百一十五有庾承宣。

(12)原无引文。文中出现《冬日可爱赋》,齐映(进士,794年)、席夔(进士,794年)均有同名赋作,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五、《历代赋汇》卷三、《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卷六百三十三中。

(13)“喻人守礼,如竹有筠”句,源出李程(进士,796年)《竹箭有筠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一百四十六、《历代赋汇》卷一百一十八、《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二中。

(14)“贤哉南容”句,源出张仲素(进士,798年)《三复白圭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九十二、《历代赋汇》卷六十七、《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四中。

(15)原无引文。文中出现张仲素《千金市骏骨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一百三十二、《历代赋汇》卷一百三十五、《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四中。

(16)“石至坚兮水至清。坚者可投而必中,清者可受而不盈”句,此句在所有《如石投水赋》中均无,该赋为786年进士科题,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三十二有刘辟、卢肇、白敏中,《历代赋汇》卷四十四有刘辟、卢肇、白敏中,《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刘辟、卷七百六十八卢肇、卷七百三十九白敏中。

(17)原无引文。文中出现元稹(明经,793年)《郊天日五色祥云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十一、《历代赋汇》卷六、《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中。

(18)“诚哉性习之说,我将为教之先”句,源出白居易(进士,800年)《性习相近远赋》,此赋为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科题,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九十三、《历代赋汇》卷六十六、《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六中。

(19)“亭亭华山下有渭”句,源出白居易《泛渭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一百二十八、《历代赋汇》卷二十六、《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六中。

(20)原无引文。文中出现白居易《求玄珠赋》,唐赵宇亦有同名《求玄珠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一百二十五、《历代赋汇》卷一百零五中。

(21)“昔汉武”句,源出张友正(贞元进士)《请长缨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六十六、《历代赋汇》卷六十四、《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六中。

(22)原无引文。文中出现皇甫湜(进士,806年)《鹤处鸡群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一百三十八、《历代赋汇》卷一百二十八、《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五中。

(23)“化轻裾于五色,犹认罗衣。变纤手于一拳,以迷纨质”句,源出白行简(进士,807年)《望夫化为石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三十一、《历代赋汇》卷二十三、《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中。

(24)“月满于东,桂芳其中”句,源出杨弘贞(进士,809年)《月中桂树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七、《历代赋汇》卷四、《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二中。

(25)“因依而上下相遇,修久而贞刚失全”句,源出杨弘贞《溜穿石赋》,辑录《文苑英华》卷三十一、《历代赋汇》卷二十三、《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二中。另外,《文苑英华》《历代赋汇》《全唐书》同卷亦辑录赵蕃《溜穿石赋》。

(26)“府而察,焕乎呈科斗之文。静而观,炯尔见雕虫之艺”句,源出蒋防(进士,809年)《萤光照字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六十三、《历代赋汇》卷六十二、《全唐文》卷七百一十九中。

(27)“惟隙有光,惟尘是依”句,源出蒋防《隙尘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二十六、《历代赋汇》卷二十三、《全唐文》卷七百一十九中。另外,《文苑英华》卷二十六、《历代赋汇》卷二十三、《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二,分别载录杨弘贞、赵蕃同名《隙尘赋》。

(28)原无引文。文中出现蒋防《兽炭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一百二十三、《历代赋汇》卷八十八、《全唐文》卷七百一十九中。

(29)“守静胜之深诫,冀一鸣而在此”句,源出浩虚舟(进士,822年)《木鸡赋》,此赋为长庆二年(822年)进士科题,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一百三十八、《历代赋汇》卷一百三十二、《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中。

(30)“注水之上,盖山之前,昔有处女”句,源出浩虚舟《舒姑泉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三十六、《历代赋汇》卷二十八、《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中。

(31)“原夫兰容方来,蕙心斯至。顾中橐而无取,俯杯盘而内愧”句,源出浩虚舟《陶母截发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九十六、《历代赋汇》外集卷十九、《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中。

(32)“使乎使乎,信安危之所重”句,不见其出处,存疑。然《苏武不拜单于赋》,《文苑英华》《历代赋汇》《全唐文》均不载,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上“不拜单于”条记载云:“近代浩虚舟作《苏武不拜单于赋》。”[1]1据此可知,是赋为浩虚舟作,今散佚。

(33)原无引文。文中出现《碎琥珀枕赋》。同一赋作,《文苑英华》卷一百一十九作“独孤授”,《历代赋汇》卷九十八作“独孤授”,而《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二作“独孤铉”(元和进士),存疑。

(34)“嗟乎,骎骎足,追言之辱,豈能之而不欲。盖嗓嗓之之喧,喻骏骏奔,在戒之而不言”句,源出陈忠师(元和进士)《驷不及舌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九十二、《历代赋汇》卷六十七、《全唐文》卷七百一十六中。此外,《文苑英华》卷九十二、《历代赋汇》卷六十七、《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八有陈仲卿同名赋作《驷不及舌赋》。

(35)“服牛是比,合土成美”句,源出陈仲师《土牛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二十五、《历代赋汇》卷十、《全唐文》卷七百一十六中。

(36)“风入金而方劲,露如珠而正团。映蟾辉而回列,凝蚌割而俱攒”句,源出师贞《秋露如珠赋》,辑录于《文苑英华》卷十五、《历代赋汇》卷九、《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六中。

(37)原无引文。文中出现《大道不器赋》。《文苑英华》《历代赋汇》《全唐文》均不载。据宋佚名撰《宣和书谱》记载,卷二云:“今御府所藏篆书七,《大道不器赋》上下二、《蝉赋》一、《篆隶》二、《千文》二。”[2]321-322赋名典出《礼记·学记》,其云:“君子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3]1525《周易·系辞上》中对“道”与“器”略作阐释,其云:“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4]83

(38)“国家法古之制,则天之理”句,不见其出处,存疑。《大史颁朔赋》阙名,《文苑英华》《历代赋汇》《全唐文》均不载。另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张齐贤传》记载云:“《周太史》‘颁朔邦国’,是总颁十二朔于诸侯。”[5]5672-5673

(39)“圣有作兮德动天,雪为瑞而表丰季。匪君臣之合契,豈感应之昭室。若乃玄律将暮,曾冰正坚”句,不见其出处,存疑。《瑞雪赋》阙名,《文苑英华》《历代赋汇》《全唐文》均不载。

考察《赋谱》所引赋篇,可以发现以下四点,从而有助于厘清《赋谱》的成书年限。

首先,张仲素、白行简、浩虚舟位列援引赋家之中,三人亦被《新唐书·艺文志》视为唐代赋家代表人物。《赋谱》援引张仲素《三复白圭赋》《千金市骏骨赋》两篇、白行简《望夫化为石赋》一篇(文中援引该赋较为频繁)、浩虚舟《木鸡赋》《陶母截发赋》《苏武不拜单于赋》三篇。张仲素、白行简、浩虚舟分别为唐798年、807年、822年进士,三人因擅辞赋进士及第,具有场屋的实战经验;且三人曾作《赋枢》《赋要》《赋门》之类赋格著作,兼备丰赡的理论素养。在这种情况下,撰谱者大量援引三人赋作以警示时人,不但有影响力,而且极具说服力,颇能代表该时代的赋学水准与理论价值。

其次,谱文所举三十九种赋作,几乎都是当时的科举应制之作。如775年进士科题《五色土赋》,777年进士科题《通天台赋》,786年进士科题《如石投水赋》,794年博学宏词科题《朱丝绳赋》,800年进士科题《性习相近远赋》,806年进士科题《土牛赋》,809年进士科题《萤光照字赋》,822年进士科题《木鸡赋》。这足以说明《赋谱》在征引过程中,极为重视赋文的时代性。同时,这三十九篇不乏公认的赋作精品,其中有三十五篇辑录在《文苑英华》《历代赋汇》《全唐文》中,仅有《苏武不拜单于赋》《大道不器赋》《大史颁朔赋》《瑞雪赋》四篇未被收录,《苏武不拜单于赋》虽非完篇,但可找到其作者。可见,《赋谱》努力兼顾应试实用和文学审美,收录了盛唐、中唐时期律赋的典范之作。

再次,从所引赋作的创作时间来考察,可发现最早一篇是显庆五年(660年)杨炯《浑天赋》,最晚是长庆二年(822年)浩虚舟《木鸡赋》。尤其浩虚舟《木鸡赋》在《赋谱》的征引中,前后出现六次,可见《赋谱》对该赋的重视程度。因《赋谱》是供科场士子使用的赋论之作,不仅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且必须关涉考试最新的趋势和章程,那么《木鸡赋》作为长庆二年的科考试题,最后一次出现在《赋谱》的征引中,也最有可能成为《赋谱》撰作起始年限。这里不妨将此作为考述《赋谱》巽年时间节点,即《赋谱》撰作的上限之年(822年)。

最后,再来探论撰年的下限问题。赋格类著作大抵是士子试赋及第后所撰述,宗旨无非是在总结科场经验的基础上,使其成为当时的指南之册,为日后的律赋创作或场屋试赋作参照、指引,因此赋格类著作的写作极其讲究时效性、发生性,其创作时间多是士子中试不久之后,倘若过时,功用式微。《赋谱》作为科考指南之作,必须涉及考试的最新规程与动态,这样就出现如文中“至今所常用”“此六隔皆为文之要,堪常用”“近来官韵多勒八字而赋体八段”“近来题目多此类”“今事则举所见,述所感”“故曰新赋之体项者”“贞元以来,不用假设”等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不难推断,作者在竭力强调时效性,因此须紧跟时代步伐,以体现《赋谱》作为科举指南的功用。如范传正于贞元十年(794年)举进士,撰有《赋诀》;张仲素于贞元十三年(798年)及第进士,不久作《赋枢》;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800年)考取进士,撰有《赋赋》;白行简于元和二年(807年)中试,撰述《赋要》而代替张仲素《赋枢》;纥于俞于元和十年(815年)登进士第,撰有《赋格》;浩虚舟于长庆二年(822年)登科,当年即撰《赋门》。可见这些赋格类著作的撰写时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彼此的间隔年限不长,最短相距两年,最长不超七年。由此而推,《赋谱》撰年的下限距起讫年短则五年之内,长则亦不超过十年。《赋谱》作者不一定为科场及第者,然综合上述科举考试的需求与赋格的功能价值等因素来看,《赋谱》最有可能撰于长庆至大和年间,即822年至832年间。

二、《赋谱》的成书原因及价值

自隋代推行科举制以来,随着科考盛行,唐代赋格类论著逐渐成为场屋试赋的津梁,其编撰者亦多为科场赢家。赵璘《因话录》卷三记载:“又元和以来,词翰兼奇者,有柳柳州宗元、刘尚书禹锡及杨公,刘、杨二人,词翰之外,别精篇什。又张司业籍善歌行,李贺能为新乐府,当时言歌篇者,宗此二人。李相国程、王仆射起、白少傅居易兄弟、张舍人仲素为场中词赋之最,言程式者,宗此五人。”[6]82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又谓:“明年(贞元十七年),(白居易)拔萃甲科,由是《性相近远》《求玄珠》《新白蛇》等赋,及百道判,新进士兢相传于京师矣。”[7]554李程于贞元十二年试《日五色赋》进士及第,王起与张仲素同为贞元十四年进士,均以《鉴止水赋》登科,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试《性习相近远赋》及第进士,白行简于元和二年试《舞中成八卦赋》进士及第。以上几人中,张仲素和白氏兄弟分别撰有《赋枢》《赋赋》《赋要》等著作,以指导律赋写作。因此,赵璘认为在律赋程式化的创作进程中,李程、王起、白居易、白行简、张仲素五人是场中的代表,作品堪为典范,他们撰写的“教材”也因之成为士子备考的必读物。藉此,亦能反映中唐赋学批评的美学倾向及其学术风尚。

已经放学了,水老师注视着窗外。进来一个陌生人,风尘满身,该是林志的爸爸。水云天是个幽默的人,招呼来人坐下,说道:“今天找你来,有两个消息,一个好的,一个坏的,先说哪个?”

抄本《赋谱》作为赋格类著作,其大旨也在于为科举试赋服务。这一点可以从其他赋格著作中得到辅证,如《册府元龟》中对张仲素《赋枢》相关的记载,其卷六百四十二贡举部条制第四云:“十二月,每年贡举人所试诗赋,多不依体式。中书奏请下翰林院,命学士撰诗、赋各一首下贡院,以为举人模式。学士院奏:伏以体物缘情,文士各推其工拙;抡才较艺,词场素有其规程。凡务策名,合遵尝式。况圣君御宇,奥学盈朝。傥令明示其规模,或虑众贻其贻臧否。历代作者,垂范相传。将期绝彼微瑕,未若举其旧制。伏乞下所司,依《诗格》、《赋枢》考进士,庶令职分互展,恪勤从之。”[8]7695而后唐明宗朝时,中书奏请翰林院将《诗格》《赋枢》等作为科举试诗赋的准则,文中诸如“词场素有其规模”“合遵旧式”“明示其规程”“垂范相传”“举其旧制”的句子,正是对《赋枢》《赋谱》等著作性质和功能的合理注解,进而引导与规范士子的创作。

在当时,一大批赋格著作的性质基本都与此相近。这些著作现已散佚,但通过《新唐书》《宋书》等文献的记载,犹可管中窥豹,一睹当时此类著作之盛况。《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唐张仲素《赋枢》三卷(《宋史》卷二百零九《艺文志》作“一卷”)。唐范传正《赋诀》一卷。唐浩虚舟《赋门》一卷。”[5]1626《宋史》卷二百零九《艺文志》:“唐白行简《赋要》一卷。范传正《赋诀》一卷。唐浩虚舟《赋门》一卷。唐纥于俞《赋格》一卷。五代和凝《赋格》一卷。唐张仲素《赋枢》一卷。宋马偁《赋门鱼钥》十五卷。宋吴处厚《赋评》一卷。”[9]5409-5410

从《新唐书·艺文志》与《宋史·艺文志》所载的作家数量上看,张仲素、范传正、白行简、浩虚舟、纥于俞五人均为唐代赋评家;和凝为五代十国的赋评家;马偁、吴处厚二位为宋代赋评家。从所录的赋评家的数量可知,唐人多于其他两朝,年代更近的五代及宋反而表现较弱。这侧面反映了唐代赋格类著作的兴盛,是与唐时科举试赋盛行密切相关的。宋代科举以经义代替了试赋,赋不再是士人必须掌握的文体,因此,律赋写作的“教科书”也就相对冷淡了。

然而,《宋书·艺文志》记载的马偁《赋门鱼钥》非常值得注意。从性质上来看,《赋门鱼钥》为辑录而成的赋格总集,余下七种均为个人专著。这在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二、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九都有记载。如《直斋书录解题》“文史类”条云:“《赋门鱼钥》十五卷,进士马偁撰。编集唐蒋防而下至本朝宋祁诸家律赋格决。”[10]642可见,马偁所辑是一部赋格总集,而非他人的独立赋格著作。

从上述赋格的时代年限来看,《赋门鱼钥》所辑录的时间跨度上限始自唐代蒋防,下限终于宋朝宋祁,跨越两朝,历时二百年之余。由此可推,在这二百多年中,赋评家所创作的赋格类著作,必然远超《新唐书·艺文志》与《宋史·艺文志》所记载的八种著作的数目。譬如本文主要论述的《赋谱》,以及宋人郑起所撰的《声律关键》,在《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正史书目中均无载录。《赋谱》正是诸多未予著录的赋格著作之一,知者极少,对唐抄本《赋谱》的研究更是吉光片羽。因此,有必要先对《赋谱》做一番简要概述。

今见《赋谱》为唐时抄本,著者不详,是现存中唐时期唯一一部赋格类著作。是书可能由晚于空海的名僧圆仁(796—864年)带回日本,原系伊藤有不为私人藏品,现藏于日本东京五岛美术馆,为日本国宝级藏品。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系教授S.Bokenkamp(中文名柏夷)赴日访书所见,该作品书于数纸黏合而成的手卷之上,纸高27.4厘米,全长56.88厘米。全文一百五十七行,每行十七至二十字不等,总共字数有三千五百之多。正文之前及之后都有“赋谱一卷”字样。在卷头的锦缎之上,横书日文草字“可秘之”。以此可见,来自中国的作品在日本受尊重之一斑。S.Bokenkamp进一步补充,在《赋谱》之后,另录杜正伦《文笔要诀》,是出于同一抄写者之手[11]152。

长期以来,限于诸种原因,学术界对赋格类著作关注较少,对《赋谱》的研究更是寥寥。《赋谱》自20世纪40年代在日本重新发现后,日本学者在研究上有近水楼台之便,先后有小西甚一(《文镜秘府论考》)、中泽西男(《赋谱校笺》)两位学者对《赋谱》进行考察。在中国,饶宗颐先生是最早关注《赋谱》的学者。其在《选堂赋话》简叙云:“日本存《赋谱》一书(五岛庆太氏藏),与《文笔要诀》合为二卷,中记‘自太和以后始以八韵为常’,故其书似作于贞元太和之间。起首云:‘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壮为三字句,如:水流湿,火就燥;紧为四字句,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长为上二字下三字句,如:石以表其贞,变以彰其异。隔指隔句对,漫谓不对之句,发指起端,送指语终之词,皆虚字也。’”[12]119饶氏仅论及藏地、卷数、大体撰述时间、起首概况,而未述及《赋谱》具体内容。张伯伟先生在《全唐五代诗格汇考》[13]554-569一书中已有考察,其附录三专设《赋谱》一节,作者仅对《赋谱》进行了句读的标注,尚无过多解读。孙立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中也有提及,书称“《赋谱》,唐佚名撰。日本五岛庆太郎藏本”,并在附录一《日本国现藏和刻本中国诗文评类文献书目》进一步补充“《赋谱》1卷(附《文笔要诀》)五岛庆太所藏旧抄本,唐杜正伦撰,昭和15年刊”[14]472。另外,詹杭伦在《唐宋赋学研究》[15]53-88中略作简述,该书为论文集,其中有“《赋谱》校笺”一节,据其题目可知内容重在校笺。就目前所见研究而言,多是围绕校笺、句读、简论等展开,未能深入探究,尚有深挖的空间。日人研究成果因久远和地域原因尚未完全寓目,此不妄议。

其实,《赋谱》的编撰和流传,本身就有深刻的文学批评的内涵。作为当时举子科考的“指南手册”,《赋谱》以其较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为我们研究唐人的赋学理念、考察初唐至中晚唐时期律赋的演变轨迹和文体嬗递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原始材料。其中对律赋中赋句、赋段、赋题的迁转等论述尤详,可大大深化学界对律赋文体特征的理解。此外,深入解读《赋谱》,对全面研究唐代科举制度、中国修辞学发展等不无裨益。

三、《赋谱》的承传与影响

第一,《文笔要诀》是由空海(774—835年)从大唐带回日本,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曾引述《文笔要诀》内容,而《赋谱》文后附有杜正伦《文笔要诀》。显然,《赋谱》与《文笔要诀》在当时是合二为一的,因此空海回日本时将二书一并带回。但这一说法的疏漏是,空海是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平安初期)入唐,于元和元年(806)返回,其中约三年时间,而《赋谱》的创作时间,最早是空海归国的十六年之后,因此,在时间上不符,存疑。

第二,《赋谱》由838—847年间入唐的另一位日本名僧圆仁(796—864年)携带而回。其理由是,圆仁《入唐求圣教目录》一书著录有“试赋格一卷”,假若其所指正是录有《赋谱》《文笔要诀》的这一手卷,那么就与该卷首所书“可秘之”三字相符。柏夷认为,既然圆仁归国后享有极高的礼遇,与皇室有密切的来往,那么,凡是和圆仁有关的东西,必定是“可秘之”的。这种说法尚可自圆其说,但推测的成分过多,仍需更多的材料予以佐证。

空海和圆仁均生活在日本平安时代早期。考察日本典籍,当时的日本文论与《赋谱》的相近似或者相同之处不少。较之《赋谱》年代稍后的《文镜秘府论》一书,其北卷“句端”[16]494-503条所罗举各类繁多的发语词,与《赋谱》中将句首发语词分为“原始、提引、起寓”三类很是相似。对句中用词进行修辞学意义上的分类辨析,《赋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日僧了尊所 撰《悉昙轮略图钞》卷七研讨“文笔事”,其相关表述和术语的运用几乎与《赋谱》如出一辙。《里书》云:

发句 夫、夫以、伏惟、风闻。

长句 九字,恭为三代帝王之父祖,旁致万机巨细之咨询。十一字,排月窓以仰天,人师于其际。卷风幌以堀龙,象众于其前。

傍字 抑、就中、然而、于时、所以者何。

轻 竹斑湘浦,云凝鼓瑟之踪。风去秦台,月老吹箫之地。龄亚颜驷,过三代而犹沈。恨同伯鸾,歌五噫而将去。重晓人梁王之苑,雪满群山。夜登庾公之楼,月明千里。东岸西岸之柳,迟速不同。南枝北枝之梅,开落既渊。变为濑之声,寂寂闭口,沙长为严之颂,洋洋满耳。

疎 山复山,何工削成青岩之形。水复水,谁家染山碧潭之色。不调声淑望鸡既鸣,忠臣待旦莺未出,遗贤在谷。

密 菓则上林菀之所献,含自消洒,是下若村之所传,倾甚美。

平 蔡子宅中,鱼網虽旧,张芝他畔,一松烟,非深罗绮。

杂(未举例)。

壮句 后青山而碧水,石山奏状保胤。

紧句 而月光素眼,莲色青虚,空藏赞序纪纳言。

漫句 河唯淳风坊中,一河原院哉。

送句 也、哉、耳、者也。[17]694

从其中的“发句”“长句”“傍字”“轻”“疎”“密”“杂”“壮句”“紧句”“漫句”来看,与《赋谱》中的撰述重合,很有可能是承袭《赋谱》而来。仅此一例,便可知《赋谱》在日本的深远影响。其他日本典籍文献,或援引《赋谱》内容,或祖式《赋谱》体例者也不乏少数。

在文学批评层面,空海《文镜秘府论》一书首开仿效《赋谱》论赋的风气。是书西卷《文笔十病得失》探讨赋用韵时云:“赋颂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或至第六句相随同类者。如此文句,倘或有焉,但可时时解镫耳,非是常式。五三文内,时一安之,亦无伤也。又,辞赋或有第四句与第八句而复韵者,并是丈夫措意,盈缩自由,笔势纵横,动合规矩。”其中“解镫”之说,当援引《赋谱》中“如此之辈,赋之解镫”之句。再如北卷“句端”[16]494-503条,所举种类繁多,如:观夫、惟夫、原夫、窃以、窃闻、惟昔、至如、至其、斯则、此乃、诚乃、洎于、逮于、及于、方验、将知……数百条发语词,此举目的文中进一步指出:“属事比辞,皆有次第,每事至科分之别,必立言以间之,然后义势可得相承,文体因而伦贯也。”其实,三迫初男的《文镜秘府论的句端说》所论更为详细:“对偶法之应用是中国文章最大的特点。但是,不可能靠单对及隔句对组织全篇文章,大概要把适当的对句插入文中,必须利用连语。这使文章更有变化,更生动有趣,并使理论明确浅易,‘句端’语实际上也负有这样的任务。因此,《秘府》论在《论对属》后放置《句端》一项。”[18]1692概言之,是受《赋谱》中“原始、提引、起寓”三类启发而创。

直到晚近,仍有赋评家深受《赋谱》的影响。铃木虎雄《赋史大要》一书论述唐五代律赋,基本是对《赋谱》的观点加以承袭发挥,如:“前人称三字句为紧句,四字句为壮句,诚可谓能道其遒劲之力者。”“长句之例,有自八字,至九、十、十一字者。八字,若重二四字;九字,若重四字五字;十字句,若于上三下二之上下两部,更各加二字;十一字句,似或重四七,或重二于四五。”“用重隔句例,已有李程《日五色》之‘非烟捧于圆象,蔚矣锦章;余霞散于重轮,焕然绮丽’,白行简《五色露》之‘何必征勒毕之言,以为国泰;验吉云之说,乃辨时康’。亦重隔句也。”以上观点,在《赋谱》中几乎均可找到源头,如:“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壮,三字句也。”“紧,四字句也。”“长,上二字下三字句也,其类又多上三字下三字。”“隔,隔句对者,其辞云,隔体有六,轻、重、疎、密、平、杂。”“轻隔者,如上有四字,下六字。”“重隔,上六下四。”“漫,不对合,少则三四字,多则二三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赋谱》有助于研究者澄清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文学创作层面,《赋谱》明确指出新体赋的文体标准是:“至今新体分为四段:初三四对,约卅字为头;次三对,约卌字为项;次二百余字为腹;最末约卌字为尾。就腹中更分为五:初约卌字为胸,次约卌字为上腹,次约卌字为中腹,次约卌字为下腹,次约卌字为腰。都八段,段转韵发语为常体。”《赋谱》将一篇完整的新体律赋分为八段,每段划分细致并且附有一定的术语名称。所谓八段是指:头、项、腹、尾四段,其中腹段再分:胸、上腹、中腹、下腹与腰五段,整篇而合即是“头”“项”“尾”三项,再加腹中的“胸”“上腹”“中腹”“下腹”“腰”五项,凡八段。唐时已规定新体赋(即律赋)在段落构成上明确为“八段”。一篇完整的律赋,不仅在段落结构、创作法则上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赋句的数目、赋篇的字数也有一定的规范。“约略一赋内用六七紧、八九长、八隔、一壮、一漫、六七发;或四五六紧、十二三长、五六七隔、三四五发、二三漫壮;或八九紧、八九长、七八隔、四五发、二三漫壮长;或八九、三漫壮;或无壮;皆通。计首尾三百六十左右字。”新体律赋基本情况由“紧”“长”“隔”“壮”“漫”句构成八韵八段,一篇中句子的数量在三十句左右,全篇字数约为三百六十字。

综合图示,新体赋的标准类型有五个显著特点:第一,每段“字少者居上,多者居下,紧、长、隔以次相随”。第二,所谓“第一韵”,实指同列的紧对、长对、隔对等押同一个韵,即在赋篇中为第一组韵。余下同。第三,除了尾段以“漫”句,其他如“头”“项”“胸”“上腹”“中腹”“下腹”“腰”段均以“隔”句对收结。第四,隔对一般是比较长的对句,因此成为新体赋的躯干,这一点恰好是以隔喻为“身体”的注脚 。第五,《赋谱》特意强调:“头”至“腰”七段,或有一两个以“壮”句代“紧”句。

《赋谱》所倡导的创作风尚,对后世以及域外的日本和朝鲜半岛一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日本藤原明衡(989—1066年)曾沿袭宋姚铉《唐文粹》(一百卷)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编撰而成《本朝文粹》(十四卷)。《本朝文粹》即平安朝诗文英粹集。本书卷一收录六篇赋作,依次为菅原文时《纤月赋》、纪长谷雄《春雪赋》、纪齐名《落叶赋》、源顺《奉同源澄才子河原赋》、兼明亲王《兔裘赋》、大江朝纲《男女婚姻赋》。其中源顺(911—983年)《奉同源澄才子河原赋》[19]3-333,则严格承袭《赋谱》中新体的范式。

该赋篇整体而言,契合《赋谱》新体赋的体例。源顺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晚唐至五代十国之际,中日往来频繁,加之《赋谱》在中唐时已流布日本,被时人奉为圭臬。今观源顺赋作之体制形态,即知其深得中晚唐律赋的精髓。由此可见,《赋谱》对唐时日本赋学的影响是直接且广泛的。尤其在早期,日本文学大抵是移植中国古代文学,因此《赋谱》提出的创作原则和征引的典范作品,在其中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朝鲜的科举制度与考试内容,也深受唐代科举的影响。据韩柳寿垣所撰《迂书》[20]记载,朝鲜半岛的科举制度肇始于高丽光宗九年(958年),以制述业(亦称进士科)取士为主,考诗、赋、颂、策。在科举“风向标”下,朝鲜半岛亦有大批文士致力于新体赋的练习与创作,如高丽时期著名学者金富轼,于肃宗元年(1096年)科举及第,撰有《仲尼凤赋》《哑鸡赋》两篇,其《仲尼凤赋》[21]9-10就是一篇极其谨严规范的新体赋。除此之外,如李承召《椒水赋》、金驲孙《疾风知劲草赋》、闵渍《李积应时扫云布唐赐春赋》等作品,均符合新体赋的准则,其中部分赋文虽不似《仲尼凤赋》中规中矩,但总体而言,仍可归入《赋谱》新赋的变体种类。这足以说明《赋谱》中的文体标准同样主导了朝鲜高层文士的创作,可见《赋谱》在东亚文化传播的贡献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猜你喜欢

赋格英华文苑
文苑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文苑仲美术作品
《古文苑》编者考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How to Teach English Reading Effectively
文苑·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