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世界历史地位

2023-01-25奚广庆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经济体制资本主义

奚广庆

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世界历史地位

奚广庆

(中国人民大学 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应当对邓小平首倡这一伟大变革的历程和创新成果作出总结,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创造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经济体制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创了市场是资源配置有效方式和经济发展最好手段的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战略,开创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形态和发展的更高阶段。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社会主义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历史性决议。30年来,我们党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理论原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突破和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欧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历史实践表明,它是我国创造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世界奇迹、世界历史发展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重大转变的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1]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资源配置的最新方式和经济发展的新手段、新方法,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全新形态和更高阶段,因此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组成部分。系统阐述这一伟大创造的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是我们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市场经济是社会配置资源方式和经济发展手段

我们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观念,在相当长时间里曾陷入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迷思中,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的范畴,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搞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观点违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错谬的经济理论和教义化的观点。

许久以来,传统社会主义都把这种看法说成是《资本论》的观点,这其实是强加给马克思的。《资本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结合为一体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剖析和研究,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商品经济本质与演化规律的伟大原理。但是《资本论》明确指出,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纵览这一历史发展,《资本论》指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2](p136)。这里明确指出,商品经济几千年来,曾经和各种生产方式相结合,但有独自的范围和作用,形成各有不同的经济形式,而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有范畴。因此人们不应简单把商品经济和生产方式混同起来,而是需要具体分别地研究各自的范围和作用,才能够真正理解各种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并作出科学判断。传统社会主义曾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等同,并将其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而没有认识到商品经济是人类几千年来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发展与调节方式。实践表明,这正是社会主义不能够实行有力有效的资源配置、发展经济,并长时间陷入发展困境,甚至导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根源。1881年,马克思在讨论俄国革命的路径时,进一步把资本主义制度和它所创造的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股份公司、交易所等)加以区别,并将后者界定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经济手段,是资本主义发展成果。他阐明,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这些发财致富的手段,是后发展国家取得革命胜利,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应当加以吸取的肯定的文明成果[3](p756)。这些都表明,马克思、恩格斯是明确地把资本主义创造并运用的市场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区别的,并把商品经济、市场机制作为工人革命胜利后建设新社会所应当吸取的一种积极成果。显然,把市场经济简单等同于资本主义而加以否定与拒绝,不是社会主义者所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明智政策。

邓小平深刻反思了传统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实践后果,概括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方法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义无反顾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理论和发展战略。他阐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4](p236)这就彻底纠正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谬说,使我们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中解放出来。1992年,在总结我国搞市场经济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阐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5](p373)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的传统观念,科学阐明了市场经济方式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提出了市场机制和计划方式均是人类经济发展方式与调节手段的创新观点,创造性继承和划时代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是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意义,在21世纪打造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理论基础。

二、商品经济是不断变革发展的

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社会主义变革,大肆鼓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佳选择和经济发展的最优模式,进而把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描绘为人类历史发展与生俱来的、永不过时的经济发展形式,是人类经济发展调节方式的完美形态和发展终点。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僵化的市场经济观,完全违背商品经济发展史,必须加以辨析和破除。

唯物史观阐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规律。因此,各种经济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方式都是一个经常变革、不断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历史阶段上。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和定于一尊的。所以,我们必须用历史、发展、变革的观点,深刻认识和把握商品经济的本质、特点、历史作用和发展规律,才能够积极适应历史演进、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创新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促进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资本论》指明,“商品交换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就开始了。在埃及,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也许是5000年;在巴比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也许是6000年;因此,价值规律已经在长达5000年至7000年的时期内起支配作用。”[6](p1019)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早已形成、演进和发挥重要作用,构成经济发展方式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经济发展史表明,商品经济是人类生产发展、经济交往扩大、社会文明提升的必然产物。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并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到氏族社会的后期,随着生产力提高、社会产品增加,社会分工扩大,社会生产生活逐渐多样化,人类开始使用商品交换形式来满足日益丰富的多样需要。而畜牧业从采集和狩猎活动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事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和行业形成起来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创造了开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社会条件,使商品生产和交换经常化。社会生产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经济关系。当生产资料不再是共同财产,而是属于独立的不同所有者时,劳动产品也相应地属于不同人,从而形成了商品经济的产权基础。人类正是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需要,发挥聪明才智打造出商品经济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而把那些不利于生产和不方便生活的东西淘汰与革除的。

商品经济的最初形态是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萌芽滋生在农耕的、手工业生产的时代。在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关系变革推动下,商品生产和流通,在奴隶的、封建的社会体系狭小空间里,顽强生存、不断扩张和完善,在那些形成规模经济的地方、人口密集的集镇都城,商品经济最先发展起来。

16~17世纪,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与商品经济的结合中强劲崛起,开创了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新兴资产阶级为实现发财致富,借助国家权力,在商品经济已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银行、交易所、股份公司及其相应的体制机制登上历史舞台。市场成为普遍有效的经济手段和方法,形成完备的、富有活力的市场机制体系: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生产要素由市场配置;法制和信用成为交换关系的基础;经济具有开放性;国家发挥调节作用等。在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金融变革、数字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在20世纪最终形成,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生产信息化、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要求。由西方主导的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调整,世界贸易机制形成,社会财富快速增加,经济发展达到更高水平。市场经济成为居支配地位的经济发展手段与形式,并进入发达的高级阶段——现代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为人类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成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增长,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和资本主义结合的现代市场经济,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本质和基本矛盾,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把控主导权,现代市场经济始终在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社会冲突、生态破坏、环境危机以及争夺世界市场和经济霸权的战祸中运行。20世纪中期,在工人阶级伟大斗争下,曾有过若干改良、革新、调节,在一段时期、一些方面有所改善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时,西方学者曾叫嚣自由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终点。然而21世纪以来,新自由主义破产、失灵,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叠加冲击,经济增长下降,贫富差距拉大,国家治理混乱,社会冲突加剧;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肆虐,发展严重失序,危机与矛盾不断加剧、扩大。在欧美世界,从左翼力量到绿色政团,从学术界、经济界、社会界到新闻媒体,也都纷纷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提出各种替代方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已进入了替代变革的历史进程,将在当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走向新的阶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建立是现代社会主义的变革创新

19世纪崛起的现代社会主义,在进入20世纪后掀起了一波波革命浪潮。1917年俄国革命、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建立起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在经济体制与发展方式的选择上缺乏充分认识和必要经验,其建设新社会的伟业也因此出现过失误,甚至是遭受了严重挫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教条化地理解和对待经典作家的设想,难以清晰认识市场经济这一人类文明发展产物的本质和作用,将其与资本主义完全等同、甚至和社会主义完全对立起来,而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天经地义”,因而无法找到一条快速发展经济的有效方式和路径。

1917年执政的俄国共产党,在俄国这个小农国家,搞共产主义生产和分配,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缺乏活力的发展模式。二战后面对世界经济变革浪潮,思想僵化、封闭锁国,拒绝吸取国际发展先进成果,拒绝开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发展困境。统计表明,苏联在二战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一度接近美国的70%。1966—1970年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有8.5%,但到20世纪80年代就下降到3.7%,甚至出现物质匮乏、基本商品长期短缺。1979年,苏联工人的月收入只相当于美国工人的30.5%、联邦德国工人的24.9%、法国工人的28.5%、英国工人的39.7%,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被日本取代。1991年,实行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彻底瓦解。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曾照搬苏联模式,搞了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出现过曲折和失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带领全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经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全面比较研究,通过对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入总结思考而敏锐地认识到:我们关于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是推进改革发展的一大羁绊,因而“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5](p364),并认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5](p148)。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我们的缺点是市场运用得不好,缺乏活力和创造力。要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调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多年经验表明,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当作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4](p236)。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彻底廓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压制政策,实现了伟大觉醒,勇敢走出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道路。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吸取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提高效率和注重公平相结合、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相结合,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理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引领全国人民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而接续奋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40多年来,我们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21年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5亿户,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的班列累计开行4.9万列。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

上述事实表明,我们党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商品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界定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和地位,形成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系统理论和有效战略,在市场经济问题上实现了根本解放和伟大觉醒,实现了现代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的一次伟大飞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立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全新形态和体制机制,首创了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市场方式,经济发展的全新手段,把现代市场经济推进到新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变革,是前无古人的历史创举,道路艰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同时,它也是一项进行时的事业。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长期不懈奋斗。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思想变革和理念创新,不断打破前进道路上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僵化观点的思想羁绊。

自由主义经济学夸大市场经济作用,鼓吹市场是完全自由的、万能的;反对任何国家调控和干预。我国有论者受其影响,也迷信市场力量,把发展市场经济和发挥政府作用对立起来。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的。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以往的发展历史表明,市场由于固有缺陷和外部复杂情况而存在失灵、失序的风险。市场经济作为镶嵌在社会体系中的发展方式,难以解决实现公共利益、消除贫富分化、弭平发展失衡等重大社会问题。今天西方发达国家也对市场经济实行国家调控和干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要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更加完整的界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经过几十年探索而形成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核心命题,具有开创性意义,是重大理论创新。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健全市场机制,完善政府治理,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到更高水平。

还有论者固守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是资本家的乐园,要对它搞一场“深刻变革”。这种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是错误的。第一,毛泽东曾指出,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我。在中国谈论市场经济,不分清敌我而一律将其斥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这是根本的立场错误,是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对立面。第二,资本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工具、发展经济的方式和手段,是积极的生产要素。《资本论》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6](pp927-9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也必须利用各类资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4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利用各类资本盘活经济,使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混合资本都充分发挥作用,释放出巨大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的结果。新兴起的民营资本,GDP占比和投资占比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70%,吸纳城镇就业占比80%,新增就业占比更是达到90%以上。如果没有资本要素发挥积极作用,这一切是不可想象的。第三,资本在我国有可能反映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我国,劳动者之间是协同劳动、彼此尊重、互助互利的经济关系,资本是全体劳动者联合劳动、发展生产、实现共同富裕的工具。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四,在市场经济中,资本都具有逐利的本性,会出现无序扩张、肆意操纵、牟取暴利等有害情况。必须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积极对资本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引导。实践证明,党、政府、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有智慧规范和引导资本要素健康发展,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时代再造中华文明的伟大成果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尊重历史、研究历史、反对割裂历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之传承和发展,我们能够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息息相关的。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发挥聪明才智,探索创新,让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华夏大地上滋生成长起来。历史表明,中华文明、华夏大地,也是人类社会商品经济的发源之地和繁荣之所。

有欧美经济学家,用西方教科书的概念套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提出所谓“中国无市场”的荒唐观点,阻挠中国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和创新现代市场经济。这是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史缺乏必要考察和深入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历史偏见。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资本主义既不是人类历史上与生俱来的生产方式,更不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为普遍的发展方式。

用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总结、继承、创新中华民族发展商品经济的宝贵成果,是当代中国学人的光辉使命。老一代学人,如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胡寄窗教授等都出版了多种中国经济史著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森教授的论文《皇权专制政制下中国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兴衰》也是很有分量的最新成果。但我们的工作还刚刚起步,据笔者初步接触的资料看,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史确实是需要开掘的丰厚宝库。

比如,我国早在西周时期,随着分工广泛深入,金工、木工、玉石工、陶工、纺织工、皮革工,兵器制造等就已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也发展起来,由官府支持和规范的商品交换市场、集市交易等亦形成并有序进行。《周礼·司市》记载:“大市,日仄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项制度一直执行到宋代,被商业革命所改变。

比如,秦灭六国创立统一的大秦帝国,在君主官僚体制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等,为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创造了良好经济政治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到两汉时期,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曾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繁荣的阶段。

司马迁在《史记》的一些篇章中,对中国自商周以来特别是西汉时期的商品生产、经济生活、货物流通,工商阶层活动等,都作出了具体记述和深刻评议。司马迁指出,发展商业经济是人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的需要。《史记》记载表明,汉代文景之时,已形成一种全国性的农业市场系统,有商品的集散市场网和相应的道路网,各集市、城镇均开展有序的经济交往、货物贸易。山西的材、竹、榖、纑、旄、玉石;山东的鱼、盐漆、丝、声色;江南的楠、梓、姜、桂、金、锡、连、丹砂、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的马、牛、羊、筋角,还有在大山开矿冶炼的铜、铁等都进行全国流通。

司马迁根据那时的资料,翔实地描绘了周代以来人们进行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的状况。他叙述当时商品货物的交流,是人民“被服饮食奉生送死”的生存生活的需要。“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他指出,“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招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这些论述是中国人用自己的语言、词汇,对简单商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及其意义作出的独到阐述。

又如,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任用桑弘羊为财政大臣,全面实行盐铁酒等官营政策。虽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但是弊病颇多,影响了生产发展和百姓生计,激起很大民怨。到汉昭帝时期,公元前81年二月到七月,霍光以昭帝的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使大夫桑弘羊召集文学贤良60余人,对盐铁官营等政策进行激烈辩论,全面评估利弊得失。依据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与民休息的政策,会议提出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之后,霍光对官营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收缩。汉宣帝时,桓宽将当时的会议记录整理为一部《盐铁论》,作出了系统的总结。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对商品经济中如何处理官营和民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关系进行论述的一部经典之作,在人类商品经济发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再如,在隋唐发展的基础上,晚唐、两宋时期发生的商业革命是人类商品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制高点(过去由于误读,曾把它理解为资本主义萌芽,今天则应当将其归入商品经济发展史来进行研究)。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生产技术革新,农业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奠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强大基础。商品生产的崛起推动了商品流通贸易的迅速发展。官市被突破、集市星罗棋布、都市中的店铺鳞次栉比。商人阶层急速壮大,从大行销商到游商小贩形成各种商品营销网络,有的大商号在一个都市就开有数十家门店。行会产生了,大行会从事谷物、茶叶、盐、丝绸等多种商品买卖,还开办钱庄,开展海外贸易。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都市已有50余座。都市中餐饮宾馆业繁荣火爆,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业。沉重的金属货币已不适应规模巨大且非常频繁的经营活动,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货币经济发展起来。1024年,发行于成都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多时达到125.6万贯。宋代商品生产和货物贸易大大超越以前,甚至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居于领先地位,成为人类商品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中外史家已经形成共识,我国宋代发生了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商业革命。

以上所述只是挂一漏万。但不难看出,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史,充满着智慧的创见、勇敢的开拓、宝贵的经验、深刻的认识成果。这是党和人民能够作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决策、能够在错误和挫折之中开拓出市场经济发展之路、能够破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难题的活水源头和历史底蕴。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系统研究、深入开掘这些商品经济发展的珍贵成果,并将其和改革开放40多年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实践和创新理论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世纪、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 人民日报, 2021-12-1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5]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F123.91

A

1008-4479(2022)06-0022-08

2022-09-15

奚广庆,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原司长。

责任编辑 钱亚仙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经济体制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商品经济浪潮下明末“鬏髻”的嬗变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