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功能探析
——以《岳麓书院》为例
2023-01-25孙亚茹张艺馨
孙亚茹 张艺馨
历史是中国沧桑变化的见证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媒体展现历史真实,以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引领受众寻找历史记忆。故事化的真实是“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获取实有存在的事件的第一现场影像,然后通过影像的方式将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的事件表现出来,同时运用影视剧的叙事手法进行纪录片创作”①。纪录片的形式灵活多变,严肃的历史题材融合趣味性的表达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观看,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影响力,同时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人文纪录片《岳麓书院》以写实性、艺术性呈现历史,节目所展现的国风特色和美学意蕴是以历史人物的事迹为突破口,汇聚先贤的精神力量,可以让受众感受历史的变迁与故事的厚重,体会历史文化守护者的信念感,进而启迪受众保护、弘扬、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该片采用的叙事模式不是灌输、说教,而是让受众自发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其文化内涵,进而增加和历史人物的共识。
一、《岳麓书院》的审美价值表达
《岳麓书院》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全景式的影像表达讲述了岳麓书院的历史、人文情怀和历史人物所表现出的民族大义。该片将《源流》《正脉》《传道》《经世》《新变》和《求是》这六个篇章串联在一起,层层递进,讲述岳麓书院文教的兴衰和文明的起落。《岳麓书院》的审美价值表达是以视听艺术和历史史料为主,历史的真实诉说着千年学府的兴衰变化,而现代化的视听艺术丰富着历史真实,情景再现使受众获得时空再造的审美体验,多重视角交融让受众在视听盛宴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和学子的无畏。
(一)综合性再现:视听艺术的灵活运用
《岳麓书院》的画面、色调跟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变化,画面的质感比较细腻,使历史的情景再现于受众的视野中。“情景再现追求的应是一种意向性表达,侧重一种历史时空、氛围、心境营造,而不应当是电影化的虚构。”②该片的情景再现色调偏重淡雅、素净,符合当时的情境,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貌。《源流》篇章中的“二僧办学”和“朱张会讲”通过简洁且具有诗意的画面语言进行叙述,交代出岳麓书院的源头,并且让受众了解到“会讲”一词的来源和兴起。《岳麓书院》不是电影化的虚构,而是具备了像电影一样的技术向度,其影像叙事能力比较强,据实演绎,把更高的文化理念和旨趣铺展开来。画面语言是纪录片视觉表达的基础,而要展现《岳麓书院》的灵魂,就要使画面与解说词互相配合,达到文情并茂的视听效果。解说词在人文历史纪录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对画面进行思想性、知识性和事实性的补充,对画面转场进行串联。③《岳麓书院》的解说词使观众身临其境,达到了与先贤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该片中的岳麓书院七毁七修,受众跟随着解说人沧桑、深沉、厚重的嗓音感受人物命运的沉浮和岳麓书院的改变。解说词把每集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将碎片化的故事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消解时间界限带来的空白感。《岳麓书院》讲述了北宋到近代岳麓书院的变化,有了解说词就会让观众更容易了解书院历史的来龙去脉,了解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并且也对古代的文化知识进行再补充。另外,文案的创作使受众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岳麓书院》的语言表达庄重且正统,例如,“楚材蔚起,奋志安壤。振我民族,扬我国光”,宏大的气势可以提高受众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再如,“七建七毁,墨韵益兴。文脉精神,绵延千载”,表现出岳麓书院的价值理念与时代意义。
(二)诗意化叙事:历史史料的纪实书写
历史人文纪录片最基础的元素就是真实。真实是不加修饰的具象表达,但是真实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极具审美价值的客观事实。“纪录片体现的真实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审美真实,纪录片所具有的价值也把拍摄对象的审美属性成功地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影像形象。”④《岳麓书院》跨越千年的时间与空间,通过故事化的形式传递真实的历史信息。在可移动的镜头之下,纪录片还原了岳麓书院的气脉,体现出了朱张的学术传统和历史人物坚守传统血脉的豪气。《岳麓书院》的《正脉》篇章讲述了从南宋末年尹谷与学生积极抗元,舍身守护书院,到明朝的王阳明将心学流进岳麓书院。这一部分所跨的时间幅度比较大,但是岳麓书院的历史细节却一目了然。客观真实的历史细节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纪录片把岳麓书院内在的价值以正确的影视手法表达出来,保留了历史的底色。《岳麓书院》的《传道》《经世》篇章记录了王夫之等传道人是如何把读书和国事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真实地记录了岳麓书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个人气概。而《新变》和《求是》篇章则记录了书院改革、开眼看世界、引入西方课程,以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时代的繁华,千年书院在新时代勃发青春。镜头记录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真实存在的人物,用千年的时间诉说着这座学府的永垂不朽。场景真实贴合历史的印记并和解说词相得益彰,展现出《岳麓书院》的灵魂,使真实的美感得以升华。
(三)拼贴式架构:多重视角的独特塑造
《岳麓书院》故事本身是有时间跨度的,其叙事空间和时间是不断变换的,因此,该片的叙事视角是具有多重性的,由多个“个体”共同阐释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从而展现出拼贴式的风格。岳麓书院是地域精神的缩影,独立的个体叙事无法代表一个地域的文明,这就需要从多个“个体”聚焦实现共同叙事。该片把历史人物串联起来,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历史的真实和细节,可以让历史人物“活”起来,带领受众感受艺术的真实美。《岳麓书院》记录了很多与岳麓书院相关联的先贤,在不同的视角下转换显现出岳麓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例如,纪录片中的“朱张会讲”开启会讲的历史;尹谷与学生共同守护岳麓书院;陈钢第三次修复岳麓书院;孙存奔波十五年恢复学田;张元忭改正阳明心学流弊;梁启超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去国外看到了弊端;毛泽东找到“实事求是”的新道路,再次回到岳麓书院写下“又踏层峰望眼开”等。从不同的认知视角中回顾历史人物传达的价值观,在不同的人物影像中感受时代的气息可以强化历史的真实感。“小故事”演绎“大历史”是《岳麓书院》的叙事策略。该片在每一位历史参与者身上都还原了历史的原貌,使受众可以更直观地梳理历史事件与脉络,从而增强纪录片的质感和叙事魅力。
二、《岳麓书院》的社会功能建设
《岳麓书院》在古老且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挖掘历史故事的“细枝”,让受众在历史的岳麓书院中感受理学的精神,感受书院人的气节和刚烈性格。人文历史纪录片的目的在于将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使受众产生共鸣。《岳麓书院》借助画面和声音叙事符号,将历史人文的元素呈现于受众的视野中。而除了讲述中国故事,该片还通过社会功能的建设推动叙事的发展,让受众感悟文化的多重意蕴。
(一)价值导向功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岳麓书院》将叙事主体定位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书院之一,把千年的历史用现代的话语去解读,使之更通俗易懂。同时,该片利用宏大的主题书写历史的细节,让受众细细品味,感受岳麓书院的教化与传播的功能。《岳麓书院》所表达的核心价值是让受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中国独特的历史风貌,引导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树立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历史人文纪录片所释放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会对当下时代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传道》篇章中,吴道行山长向岳麓书生讲述着先贤的故事,并且告诉新入学的诸生们,书院培养的是真正的经世济民、匡正时弊的可用人才,读书求学应与国事相连,不能在故纸堆里做空洞的学问。该片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又实现了价值观念的引导,真正做到了科普性与引导性的统一,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有温度、有内涵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具有引导性的文化历史语境中,使受众接受了正确的思维观念,把寓教于乐融入其中,发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受众感知教育的美。在《正脉》篇章中,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至1505年)的孙存为了恢复学田,一一拜访占有学田的地主富豪但都被拒绝了。为了岳麓书院,他奔波了15年,终于收复了学田。孙存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岳麓书院所体现的教化功能,也是受众所要建构的高雅意识。《岳麓书院》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创作角度,循序渐进式地讲述中国历史故事,传达历史真相,在满足受众求知欲的同时逐渐渗透家国理想和为人处世之态。
(二)文化传承功能:四海学人同景仰,弦歌百代九州回
优秀的千年文化基因是需要世世代代传承的。《岳麓书院》作为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展现出先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从而推动了岳麓书院文化的繁荣。《岳麓书院》从北宋的“二僧办学”“朱张会讲”,再到新时代的勃发,这期间经历了朝代的更迭、战争的“洗礼”,但是岳麓书院仍屹立不倒。这是因为文化的信仰支撑着读书人去书写历史的未来。《正脉》篇章不论是陈钢修复岳麓书院、孙存奔走恢复学田、吴世忠修复书院、王阳明心学流进岳麓书院,还是张元忭改正阳明心学的流弊,都体现出时代是变化的,但是历史深处沉淀的底气和文化信仰是一成不变的。传统需要在创新中坚守延续,不能故步自封,而要因时因势而变。《岳麓书院》就明确了新变和求是的重要性。在《新变》篇章中,岳麓书院的精神影响了清朝末年的梁启超,他在守住岳麓书院传统命脉的前提下,开眼看世界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而在《求是》篇章中,作为新时代的岳麓书院教书先生,杨昌济指明了集合世界发展新知识,方能培养经世可用的人才。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守住岳麓书院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书院进行改革,让其继续焕发光彩,是每个岳麓书院人传承的使命。先贤的守护使这个千年书院在新时代勃发青春,文化信仰也在影响着新时代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千年古老书院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有利于受众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三)凝聚功能:二人同心金不利,天与一城为国蔽
《岳麓书院》以其真实性、艺术性作为一种正面思想教育的传播载体,在播放过程中释放的浓郁爱国主义色彩,为受众提供了培养民族精神的平台,使之具有凝聚功能。《岳麓书院》以独特的声画元素、情感表达,“引领大众树立起一种以组织和社会为中心的意识,实现着共同理想的凝聚力,并将爱国主义教育融汇其中,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共同感和向心力。”⑤《岳麓书院》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纪录片,多角度、多方面地讲述着历史人物的社会理想和民族大义,放大纪录片中人物的形象,植根于自己的深层意识之中,使之被吸纳。《岳麓书院》在创作中充分运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正脉》篇章中,岳麓书院涌现出许多抗金名将,岳麓书院师生舍生取义,用生命坚守住自己的家国。在《传道》篇章中,船山先生王夫之在明朝灭亡之后,拒绝踩踏清朝的土地,拒绝头顶清朝的天空,因此他一生都是脚踩木屐,手拿雨伞,守护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同时,吴道行山长在明朝灭亡之际,毅然决然地跟随明末皇帝而选择自缢。《经世》篇章中,郭嵩焘和曾国藩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守住岳麓书院的信仰远赴西方,即使损失自己的荣誉也要知难而上,给受众传达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识。受众在观看先贤伟大事迹时,心中的爱国思想会油然而生。该片通过对理想信念、民族文化教育等的培养,可以使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发展、历史脉络有深刻的了解,使其感受到社会是进步的,国家是发展的,并激发受众的爱国之情,从而提升民族凝聚力。先贤的楷模作用有利于受众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而历史教育帮助受众掌握中国的文化命脉,让受众感知爱国主义力量是始终都要凝聚的,从而可以培养观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认知功能:来北望南岳,青似一重山
地域文化特色可以直接触动受众的感官。将人文、历史、地域风貌共融,画面的美感与艺术真实感增强了纪录片的叙事功能。《岳麓书院》在记录历史和人物的同时,也带领受众探索了湖湘之地,展示出湖南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将岳麓书院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相联系,梳理千年的脉络,进一步凸显湖湘文化。岳麓书院的门额正是北宋皇帝宋真宗御笔赐书的,每一块红砖绿瓦都闪烁着人文精神。纪录片将人物故事与岳麓书院理念完美契合,使得人物精神能准确地反映岳麓书院的风格。“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时空表达艺术,它的创作既要围绕被拍摄对象的基本时空内涵来展开,同时又需要对拍摄对象进行一次新的时空再造。”⑥《岳麓书院》在千年的历史背景下,掌握住了湖湘之地的文化命脉,以人物为线索,从微观角度进行宏观叙事。岳麓书院文化代表的是湖南地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从源流到求是,是岳麓书院正脉、传道、经世、新变的过程,是先贤对理想的坚守,才会使岳麓书院文化蓬勃发展。《岳麓书院》推动了受众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了解,促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产生想要了解湖南文化的想法,并且呼吁受众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肩负保护和传承中国地域文化的重任,《岳麓书院》用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细节唤醒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并激活了受众保护和发展中国地域文化的使命感。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人文历史纪录片利用多种影像语言再现历史,再现“活”的灵魂。《岳麓书院》将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用人文历史故事搭建纪录片的内核,借助视听元素包装纪录片,提升了受众的审美层次。该片积极主动地迎合新媒体时代的号召和传播方式,除了在湖南卫视播放,还在芒果TV、哔哩哔哩、抖音等各大新媒体平台播放,以全新且便捷的方式引导受众主动参与到新媒体的评论中,从而强化纪录片的解读功能。同时,《岳麓书院》发挥社会功能,始终坚守以受众为中心,做文化引导和文化传承的“助推器”,把凝聚力和向心力粘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目标。
注释:
①何洪池,张建平.纪录片“故事化”的定义[J].文艺争鸣,2011(08):30-31.
②周文.世界纪录片精品解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247.
③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344.
④赵伯平.对纪录片真实性与主观表现的思考[J].电视研究,2008(10):67-69.
⑤焦贺言.论文献纪录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当代电视,2015(12):77-78.
⑥谢莹.论丝路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3):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