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综艺节目《声生不息》的创新路径
2023-01-25刘婷婷
胡 阳 刘婷婷
2022年,由湖南卫视联合香港TVB共同打造的、以“港乐”为主题的全新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为持续惨淡的综艺市场带来了春天般的气息。节目一经播出便获得卫视同时段收视第一的成绩。同时,猫眼专业版App显示,节目在芒果TV的首日播放量累计高达2.03亿次,成为当日的网络综艺全网播放量冠军。在获得高播放量的同时,节目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话题度,豆瓣评分为7.3分,#TVB声生不息#、#全员共唱海阔天空#等话题持续登上微博热搜榜,相关物料刷屏各大社交平台。节目在内地和香港都引发了广泛热议,成为2022年当之无愧的爆款综艺。
一、《声生不息》的内容特色
(一)节目定位:以港乐为桥梁,唤醒大众对文化意义的再思考
梳理这些年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力的节目,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有几个共同特点:新门类、新领域、新模式。①音乐类综艺节目发展到目前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品类,要想有所创新,就要寻找全新的切入点和容易共情的元素。《声生不息》由概念到落地,便遵循了这样的创作思路。
“声”指代港乐、粤语歌,即在时代感召下诞生的香港本土流行音乐。“港乐”是能够让全体中国人不分地域、不分年龄段都热血沸腾、引发共鸣的词曲旋律。黄金年代的港乐不仅是属于香港人的光荣与梦想,更是华语流行文化的骄傲。经典港乐里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书写了香港城市发展历程,表现了香港人民的热情与奋斗。同时,港乐不仅仅是反映人民生活点点滴滴的载体,更是一个记载城市飞速发展、国家和民族阔步前行的有力载体。
所谓“生”,于整档节目而言,又是一种砥砺前行的时代信念指引。这就为港乐与个体连结提供了契机,使得节目拥有了人生横切面和社会辐射度的横纵向、多维度表达。这种连结也为其双平台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属性打开新天地:通过老歌新唱,唤醒大众对文化意义的再思考。而港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成为反映不同年代香港生活文化的重要标志,成为一种香港特有的文化符号。港乐既是一种精神传承,又是一种文化延绵,因此具有独特的传播价值与意义。
2022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也是国家全面推进广东联合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第十个年头。《声生不息》节目组联合芒果TV与TVB,借助“唱响金曲”这道桥梁对港乐经典进行创新表达,让跃动的音符再次唤起尘封的时代记忆,让香港经典好歌重回大众视野,让同根同脉的两地人民能够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更加了解彼此、了解祖国,促进民心相通。
(二)节目嘉宾:前浪后浪,生生不息
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嘉宾是综艺节目获得关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他们作为人际传播的中介,对于文化的沟通传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各年龄段人群对音乐的喜好都相对固定,因此音乐节目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内容的代际化传递。
针对这一点,《声生不息》在嘉宾的选择上,从主持人到歌手,都采用了“香港+内地”的组合模式。节目组一共邀请了16位嘉宾,涵盖了老中青的不同年龄层次。林子祥、叶倩文、李克勤、林晓峰、杨千嬅、李玟这些香港乐坛的歌手,与李健、周笔畅、刘惜君、毛不易、曾比特、马赛克乐队这些中生代、新声代歌手通力协作,对大量影响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青春的经典曲目进行翻唱,融入新潮元素,用新意留住经典。节目在还原经典的同时也让歌曲不失现代趣味,展现了金曲常唱常新的魅力,并通过让不同代际、不同地域的歌手在同一舞台碰撞、融合,有效打通了代际与地域之间的区隔,也迎合了不同观众群体的特定偏好。因此,《声生不息》覆盖全年龄段受众群,达到了创新和引领的新高度。
另外,节目中还邀请到一些著名音乐人、文化研究员,从专业的维度上对港乐文化知识予以补充。比如,节目先导片向观众介绍了港乐30年辉煌的发展轨迹,邀请到郑国江、卢冠廷等著名词曲创作人讲述港乐金曲背后的创作故事,满足观众从娱乐到求知的多重需求。此举在增添了节目层次感与丰富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大众的音乐鉴赏水平和整体文化素养。
(三)节目制作:港乐新唱,经典与流行的奇妙组合
《声生不息》中,港乐是贯穿节目始终的核心元素,也是勾连观众情感与共鸣的专属介质。如今的香港流行文化早已没有了当年风靡全亚洲的辉煌地位。所以,为了避免传播上的隔阂以及文化壁垒造成的干扰,节目组尽可能地选择那些耳熟能详、传唱度较广的经典曲目,以最大程度地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其实,近年来,复古港风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潮流,怀旧主题也一度成为各大综艺节目的流量密码。但是,如果只一味地主打怀旧路线,一味地对过去进行模拟再现,实际上会使得港乐乃至整个香港文化被片面地呈现,被禁锢在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刻板印象中,变成一个僵死的符号。《声生不息》这档节目的核心命题虽然是“致敬港乐”,致敬那些记忆中的时代金曲,但更为重要的是,其尝试了“港乐”的新表达,在节目中融入了传承经典和流行表达的双重发展意象。
传承经典,意味着从经典中汲取力量,用主流价值凝聚人心。这让《声生不息》这档综艺节目不仅具有娱乐性,而且拥有一股有别于其他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力量感和使命性。节目以经典旋律为主听觉,传递了20世纪香港文化的精彩回响。《东方之珠》让听众回想起当年香港回归时那令人热泪盈眶的场景,《我的骄傲》让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拼搏的胼胝情谊如香江水一样远流不息,《黄种人》让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共同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油然而生。歌曲携着记忆中的力量,连接过去与现在,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个人过往与时代记忆,在反复传唱中生生不息,与当下时代同频共振。此外,为了配合歌曲更好地演绎,节目设计了复古感的舞美视效,大量穿插了经典影视镜头,共同唤起人们内心的怀旧情怀。如《耀出千分光》宏大炫目的舞美设计,重现香港武侠片的昔日辉煌;歌曲《一生所爱》配上朱茵的念白,瞬间将人拉回观看《大话西游》的青葱岁月。
流行表达,意味着所谓的“港风”标签在节目进程中被逐渐剥离,不再仅仅专注于经典老歌和复古怀旧,而是尝试进行一系列创新表达。来自香港与内地不同年龄段的音乐人在同一舞台上碰撞、交融,以林子祥、叶倩文等为代表的前辈歌手不断在新旧融合中走向自我突破,以周笔畅、刘惜君、毛不易等为代表的新生代音乐人尝试着融入更多的现代音色与差异化的音乐风格,用自己的理解对港乐金曲进行重新诠释。其中,TVB三料冠军炎明熹凭借《蜚蜚》一唱成名,跻身QQ音乐飙升榜第三名。“宝藏男孩”曾比特以一首青春洋溢的《初恋》惊艳四座,成功拿下《声生不息》初舞台第一名,受到了大批90后、00后年轻观众的喜爱,其微博粉丝由原来的几千人迅速增长到100万人。
这种复古与流行的奇妙组合,让人们看到了传承和接替的力量,这在音乐类综艺节目市场是极具辨识度的。同时,这种既有新生代流量也有前辈国民认知度的优势,让这个节目具备了强大的社会传播能量。
(四)节目形态:“无淘汰制”竞演,突出主旋律特质
近年来,中国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为了吸引观众目光,各种节目形式层出不穷,但节目的主要卖点还是集中在竞技模式上。不论是王牌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中国好声音》,还是选秀节目《青春有你》《创造营》,都是通过选手之间的同台竞技来吸引流量。这种“淘汰制”已经成为音乐类综艺节目获取高收视率的重要因素。但是,同质化的节目形式,以及刻意煽情的内容表达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无法成功吸引观众注意力。《声生不息》作为一档全新的献礼类港乐节目,要想成功出圈,就必然需要在节目形式上相比于其他音乐类综艺节目有所创新。
《声生不息》节目组采用了“无淘汰”的竞唱模式,这种设置大大减缓了紧张的竞争气氛,也给了嘉宾们更大的创作空间。节目组将来自内地和香港的16位歌手分为男女两大阵营,通过巧妙地“排兵布阵”,形成了首演和五场主题演出。节目第一期以独唱的方式让所有嘉宾单独亮相,使《祝福》《遥远的她》《爱与痛的边缘》等16首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粤语金曲呈现在观众面前。节目第二期又加入了合唱的方式来丰富节目形式,歌手间的声线配合,不断碰撞出音乐火花,为粤语老歌带来新鲜活力,也带给观众新奇的视听感受。
更值得关注的是,节目组还采用真人秀与综艺相结合的方式,让嘉宾们分享自己的音乐故事,解读这些港乐背后的创作故事,普及港乐知识,拓宽观众的知识面,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种舒适不失壮观、温馨不失大气的状态是节目模式上的一大创新,极大地凸显出《声生不息》作为献礼节目的主旋律特质。在首期节目的阵容亮相环节,主持人引出香港回归时,林子祥和叶倩文是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大会》的演唱嘉宾,进而点出了“爱国爱港”的议题。每位嘉宾都对香港回归的荣耀时刻怀着自豪之情,而屏幕前的观众也能产生共鸣。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该节目以“小我”做引子,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大我”看齐,完成引领家国情怀、传递主流价值的时代任务。
二、《声生不息》的传播特点
(一)传播者:品质与流量兼得
《声生不息》的节目定位是香港回归25周年的献礼之作,意味着其本身并不只是一档具有娱乐性的普通音乐类综艺节目,而是被赋予了特定的主流价值和时代意义的节目。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样的节目主题带有一定的政治内涵,要想实现传播目的,就必须以优质内容取胜。节目组采用“宏观主题+微观叙事”的表现形式,每一期的竞演都有一个主题,如“港乐与我的骄傲”“愉快少年事”“一生所爱”。这些主题都是着眼于微观层面的个人情感记忆,更容易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林子祥、叶倩文提到自己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大会》与众歌手共同演唱《东方之珠》;刘惜君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童年时期在中英街的经历,以及对香港回归前后变化的观察与感受。这种借由个体视角抒发故事与情感的叙事方式,相比于以往媒体直白的宣传手法更加具有打动人心的效果。此外,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与品位,《声生不息》节目组选用了王牌综艺《我是歌手》的制作团队,从灯光、舞美、音效、剪辑、传播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控,精雕细琢,力求给观众打造一场高品质的、复古与时尚感兼具的视听盛宴。
《声生不息》以港乐金曲来串联起一代人的流行文化记忆,强化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港乐的精神内核,感受两地人民同根同源的情感连接。这种主流价值观娱乐化表达的形式,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收获口碑和流量,而且为音乐类综艺节目开拓了更多元的价值体现,让音乐类综艺节目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以承担社会责任。这对今后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和献礼片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二)传播渠道:台网同步,双平台联动
湖南广播电视台作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台之一,一直致力于打造高品质音乐类综艺节目,也一度制作了一连串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类综艺精品节目,从《歌手》系列到《声入人心》,至今仍然被业界当作音乐类综艺节目制作的标杆。湖南广播电视台继续突破创新,避开了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常规赛道,双平台联动,在现实主义价值索引中,拓宽了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表达边界,拓展了音乐类综艺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再次开辟出一条无人尝试的全新路径。
2021年以来,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提出“建设主流新媒体集团”的目标,更加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更加注重移动平台的播出效果。作为一个全媒体内容产品,《声生不息》从运营、机制、技术、制作工艺流程等方面都实现了进一步的深度融合,是内容上的一次深度融合实验。《声生不息》在湖南卫视、芒果TV、TVB等电视台或视频网站同步播出,这种跨平台的内容联动,以节目为主轴,打通多内容形态,并通过湖南卫视和芒果TV两个平台相互穿透,以不同层次的“致敬”实现跨媒体场景沟通。与此同时,节目组还积极与各大社交平台进行合作,在微博发起话题讨论,让观众评选出最喜爱的港乐金曲;还通过微信平台、腾讯网等,对幕后制作团队进行专访和报道,通过话题营销的方式提高节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从《声生不息》中,我们可以看到湖南广播影视集团融屏转型的发展新思路。其以内容产品化的形式,既发挥电视优势,又具有新媒体平台传播属性,让电视媒体生产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在原有电视大屏传播的优势基础上,形成跨屏传播的新增长引擎。
(三)受传者:共听、共唱、共享的互动参与
詹金斯指出,当前媒介时代主导的是一种“参与式文化”,以全体网民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等。在观众互动参与方面,《声生不息》打破了传统音乐节目的生产理念和模式,十分注重以互动参与的方式抒发观众的真情实感。比如,节目组会在节目录制前通过微博发起话题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首港乐#的限时选歌活动,同时在评论区与观众积极互动,交流观众心中最经典的港乐金曲。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现场观众会以“金曲出品团”的身份,对竞演曲目进行喜爱度投票,票数高的金曲会入选“时代唱片”,并对其进行颁奖,这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此外,每期节目最后还设计了十分具有仪式感的大合唱环节,现场观众以合唱者的身份与嘉宾共同演唱这些港乐金曲。从《海阔天空》《世间始终你好》到《千千阙歌》《下一站天后》再到《狮子山下》《我和我的祖国》,歌手们走下舞台,融入观众,充分调动起人们的参与热情,仿佛共同置身于巴赫金笔下的“狂欢广场”。线上的观众也可以通过发送实时弹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身的感受,与其他观看者共享,形成集体狂欢与情感共鸣。
三、结语
《声生不息》始于情怀,又不止于怀旧,通过当下流行音乐与跨时代港乐经典之间的深层对话,构建起一个集音乐、情感、记忆于一体的体验场。让有传播意义的港乐金曲重回大众视野,让同根同源的两地人民通过港乐这座桥梁,更加了解彼此,更加了解香港文化、中华文化,促进两地人民的沟通交流,甚至是以此为媒介进行对外文化输出,让港乐再次风靡全亚洲,是这档节目的意义所在。不论是在节目内容的创新、主流价值的传递模式上,还是在对外文化传播上,《声生不息》都为今后文娱行业的内容制作与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注释:
①姚璇.原创细分文化综艺的大众化传播——以《声临其境》为例[J].出版广角,2018(17):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