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优势、价值逻辑与实施策略

2023-01-25李珊魏小英雍军

教育与职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农村

李珊 魏小英 雍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了2022年全国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要点。同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有机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程中有所作为,是当前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面向乡村振兴赋予的重任,抓住时代新机遇,必须明确并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价值逻辑,在此基础上,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策略,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优势

(一)人才培养优势: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规划》明确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意见》要求“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振兴乡村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一方面,职业教育能够为乡村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乡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大量劳动力与人才流向城市,乡村出现了人才“空心”现象,技术技能人才流失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乡村振兴包括推动农业绿色生态发展、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升级乡村产业链条、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繁荣乡村文化、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现代化建设,而这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实用型教育,下沉乡村,面向农村群众提供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乡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能够提升乡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农村扶贫攻坚力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实现,农民群体收入提高,农村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农村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民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农村产业的发展,对自然依赖度仍然很高,与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广大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偏低,不仅阻碍了农民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治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传播先进文化,既可以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也可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为乡村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技术技能优势:赋予乡村产业兴旺动能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乡村强,职业院校的技术人才和技术积累可为乡村产业兴旺赋能。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向农民提供技术培训的方式,帮助农民群体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技能,助推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同时,职业教育能够以自身专业建设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一方面,向农村群众传播现代商业经营理念和方法,帮助其激活思维,寻找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另一方面,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工艺、专业技能带到农村,帮助农村群众掌握创业能力。此外,职业教育可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融媒体”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乡村电子商务,使农村群众掌握广告宣传手段和方法,帮助其推广产品与扩大影响力,推动乡村产业“走出去”。职业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为农村产业与城镇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利用外部行业企业的力量,帮助农村运输物产,开拓市场,进行商业经营,实现企业发展与乡村产业兴旺“双赢”。

(三)文化传承优势: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规划》提出要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三个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的职能。首先,能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大力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农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自立自强、诚信友善、劳动光荣等精神品格,成长为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的劳动者。其次,能加强乡土文化建设。职业教育深入乡村,一方面,可以推动乡土文化向着更加文明、现代的方向发展,对乡村优秀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师生可以与农村乡土文化传承人共同探讨传统乡土文化,挖掘乡土文化中的优秀创新性元素,盘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农村文化形态,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

(四)就业导向优势:带动乡村人口增收致富

让农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有效带动农村人口充分就业、增收致富。首先,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就业技能,高质量就业成为我国乡村振兴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能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技能,在促进就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其次,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创业能力。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经济潜力巨大,但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乡村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职业院校通过集中教育与一对一帮扶,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水平,开拓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并且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打通城乡市场,激活农村产业资源,提供创业机会,帮助农村劳动力创业增收。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

(一)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长久以来三农领域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切实服务乡村振兴,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城镇职业教育隐隐有供给过剩之势,而农村职业教育尚不能满足普通大众受教育的需求。近年来,党中央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释放了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新契机。职业院校应把握好时代机遇,向农村地区加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努力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肩负促进社会公平的历史使命

职业教育具有实用性强、就业导向突出的特征,其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承担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重任。职业教育是比普通教育更加“亲民”的教育。2020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服务脱贫攻坚上,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可以说,在实现全国教育公平上,职业教育具有显著作用。一方面,职业教育实用性强,学制相对较短,适合需要短期习得生存手段的民众;另一方面,国家近年来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从教育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出台一系列“奖助贷补”政策,减轻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压力,在生源录取上向农村地区倾斜,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教育公平。

(三)承载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重任

产业是经济的基石,产业发展是经济繁荣最重要的基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工艺创新、经营管理效能提升和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技能型人才是人才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数量和质量,对产业发展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优势,通过强化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共同富裕。面向农村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服务,能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内源动力,也是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途径之一。

(四)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职业教育通过技术技能、科学文化素养以及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从全面的需求、自由的选择以及完整的发展三个层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全面的需求即内容、主体和层次的全覆盖。培训内容应充分满足民众的技能提升要求;受培训主体应为所有乡村劳动者;培训层次应含有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次,自由的选择,新时期职业教育帮扶理念应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培训内容,将自我意愿和能力发展统一。最后,完整的发展,通过职业培训帮助农村民众掌握技术技能和科学知识,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整体提升民众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全面服务”乡村振兴的育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其中“育人”是根本,通过“育人”可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五个维度的目标整合。从本质上来讲,教育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农村职业教育应树立全面服务乡村振兴的育人导向,坚持“送教上门”和“引人入校”,实现人才培育过程良性互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首先,加强乡村振兴的政策宣讲,营造“有为”农村的社会实干氛围。将职业教育的育人场域从校内延伸至校外,育人对象向整个乡村人群扩展,引导学生和广大乡民树立面向农村、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职业追求,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其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树立“劳动光荣”的职业追求。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行业匠人品质,也是一种崇德自省的价值追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乡村产业升级,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认知前提,培育乡村振兴所需的工匠人才。最后,深入对接农村人力资源需求,形成“内培外引”的育人格局。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全面性、多维度、长周期等特点,但其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着“人”展开,通过“内培”和“外引”双管齐下,深入对接农村人力资源需求,形成良性育人格局,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善经营、懂农业、爱农村”的有志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

(二)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保障,夯实服务农村的育人根基

首先,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力度,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在当前我国城镇职业教育供给日益饱和的局面下,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财政经费投入应适度向农村地区倾斜,新建、改扩建农村职业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配套,给予农村职业教育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大力发展县域职教中心,培养农村技能型劳动者队伍。县域职教中心是针对农村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场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县域职教中心建设工作,加强县域内职教资源的统筹力度,激活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资源,围绕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需求,设置体现便捷性和服务功能多样性的培训服务,增强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课程建设的精品化,提升县域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和服务能力。最后,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充实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工作、生活和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解决好乡村振兴人才“下得去,留得住”问题,给予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群体更多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关怀,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发展留人,使乡村职业学校教师在自身岗位上有所得。一是要建立优质师资向农村引流的机制,优化乡村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二是要建立城乡互动互补的格局,打通教育资源壁垒,引导一批懂技术、有经验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回流农村,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力量。三是各级政府要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制度,鼓励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县级职教中心、农村职业学校担任专职教师,完善农村职业教育队伍专兼职结构,充实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

(三)推进农村产教融合,构建政、校、村、企合作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赋能农村产业发展,要抓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推动产教融合,延长乡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度推进政、校、村、企深度合作,构建纵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在共同体框架内谋求共生发展,真正实现“培养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农村产教融合工作格局。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有较为明显的自然条件制约,产业基础薄弱,推进农村产教融合,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一是积极协调城乡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推进城市反哺农村,为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地区的产教融合牵线搭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制定激励政策,采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办法,鼓励城镇企业参与举办县域职教中心和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学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三是各级政府在推进农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就校企合作办学方向、合作内容、财政经费投入等方面应发挥指导作用,既要确保校企合作方向正确、内容合规、合作有序,又要尊重校企“双主体”办学的自主权,真正做到政、校、村、企一盘棋,共同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其次,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拓展农村校企合作办学新空间。为了推进农村产教融合,农村职业学校要积极创新办学模式:一是农村职业学校要围绕区域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主动寻求与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生产大户和农民生产合作社等主体的合作,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培养优势,与乡镇、城市中的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将教学、生产、经营、服务相互结合,不断开辟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空间。二是农村职业学校要拓展办学边界,增强自身服务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能力。农村职业学校本身有着扎根农村,与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密切的特点,应积极利用此优势,面向农村现代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专业、开发课程和职业培训项目,加强与农民群体的互动,为农民编发活页式学习资料,提供职业培训服务,为农民讲解传播农业市场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推广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生产新技术,不断提升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拓展与更多企业合作的机会。

(四)繁荣乡村优秀文化,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灵魂。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要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塑造农村勤劳致富、崇尚技能新风尚,助力乡村文化繁荣。首先,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正确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职业教育工作者进村下乡,要端正自身态度,提高思想认识,切忌因乡村文化土、俗的印象忽视其中的优秀元素。在向农村群众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的过程中,要用心熟悉和研究当地乡村文化的内涵、内容和形式,积极挖掘整理乡村特色文化、农耕文化,强化提升文化辨识能力。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标准,从乡村文化中选取健康、积极的元素,融入日常文化教育工作,将传统文化与推进乡村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协助乡村基层自治组织制定乡规民约和家规家训,宣传弘扬勤劳节俭、重诺诚信、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美德,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其次,为乡村文化注入现代元素,塑造崇德尚技新风尚。市场经济浪潮下,不良文化的渗透侵蚀,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文化注入现代元素,重塑农村文化风尚势在必行。职业院校师生深入乡村,可以借助农村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等场所,向村民讲解农村发展政策、“三农”政策和职业教育政策,让农村群众充分了解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建设技能型社会、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等决策部署,帮助农村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念和信心。职业院校师生在组织实施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活动的同时,还应积极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建设文化宣传栏,与村民共同筹办民间游艺、文艺会演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树立劳动光荣、崇尚技能新风尚。

(五)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人才是引领农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重要战略支撑,要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好“谁来振兴乡村”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知识、拥有现代农业生产技能、懂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工艺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要发挥职业培训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顺应新业态发展趋势,培养一支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职业院校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一是加强对涉农专业升级改造。对现有的涉农专业在育人方式、课程设置上进行升级,针对农村现代化发展特点,开设反映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新专业,着力培养乡村复合型人才,支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二是职业院校要深入乡村,调研乡村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技能需求,了解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知识和技术需求,改革创新涉农专业建设的结构、方向、方法和模式,使教学内容适应当地农业、农民发展的需要。三是职业院校要开发适合当地农民群体学习的涉农专业培训资源。要遵循农民群体的学习规律,结合当地农民群体的知识水平和日常话语习惯,开发以方言教授的专业培训课程。尤其是在现代农业生产科学知识、技术工艺的培训中,职业院校要依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发多层次、立体化的涉农专业培训项目,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接受能力的农民群众能够听得懂、看得懂、学得懂,提升农业生产效能。其次,丰富职业培训形式,扩大涉农职业培训的覆盖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采取适应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职业培训形式。一是职业院校要主动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最迫切的培训需求,以送教上门的形式,把职业培训送到农民“家门口”,使农民就近接受职业培训。可以利用农闲时节,在县域职教中心、农村职业学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门类或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短期性的农民职业培训。二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农民开始逐步具备上网获取资讯的条件和能力,职业院校可以针对农民群众生活的新习惯与特点,开发网络职业培训课程,开发数字化涉农职业培训教育资源,通过手机App、网站等形式广泛传播,扩大涉农职业培训的覆盖面。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职业农村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