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坑里生起的“空中花园”
——第11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城市展园景观设计
2023-01-24陈薇
陈 薇
王晓俊
邵星宇
孙晓倩
陈欣涛
江苏省园艺博览会自21世纪初开始[1],已历经10届,跨越20年。第11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于2021年在南京江宁区汤山举办。其目标明确,通过对汤山存留矿坑的改造、利用和建设,达到城市双修[2]的目的。其中,城市展园是展现江苏省13个城市园林的集中地,是此届园艺博览会的重要组成。
1 “空中花园”的基地立体构成
在第11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总体规划中将城市展园规划为“空中花园”,操作难度极大,因为其场地是南京江宁汤山采矿后留下的其中一个大矿坑。矿坑的东南部因为长期积水、山体汇水及雨水冲刷泥土,从而形成泥潭;西南方向堆积有渣土而形成似乎是高地但实际上是墟地的情形,不知道真正可以生根的基层在哪里,甚至原来的矿坑坑底在多少标高也未有记录。由于堆积的土方量大,完全移除渣土进行工作也无可能。因此,就地起台、因水适用、因地制宜地创造山水环境而形成合适的基地便成为景观设计的第一步。而场地南高北低高差有50m,西高东低高差有15m,用地范围较大,东西长1 000m,南北深500m,面积达50hm2,东西两侧地质状况相对较好,被用作2个酒店用地,本项目实际占地32hm2。背景是采矿留下的崖壁,有比较大的场面感和空间进深感。
为此,我们做的第一步是起高台(图1)。在整个用地偏西、崖壁之西南部分设定城市展园开阔高耸的平台,由于场地大,整个平台做成两部分,最大高差6.5m,也使得偏东的高台次于自然地形偏西的高台,同时二者和背景崖壁获得比较好的平衡,东高台临水也不至于过于生硬陡峭。临水的水体便是在原有泥潭基础上改造形成的大湖,面积2.8hm2,形成山崖下幽静的湖泊。相对于湖面高起的15.5m和17.5m的东西平台构成的区域,称之为“高远”区。
图1 城市展园场地分区
其北,大致与大湖持平、位于高台之下的区域,称之为“深远”区。这部分水体连绵,由东南角的大湖沿高台下婉转向西叠落成腰鼓状的次湖水面。在这些湖面的两岸,山地起伏,湖南岸的山形西高东走,湖北岸山体东高西走,山之双向走势最低处恰显示出高台的最高处,形成壮观景象。
再往北,东西最长的地带,靠近北侧园路,称之为“平远”区。“平远”区既是连接北侧园路、小火车站,进入整个园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地形相对平缓的区域。在这里,“深远”区的水系再次跌落形成西北角的芦苇荡区,也是接通园区的排水之汇水、由西向东形成溪水的流湍。
在这“三远”区,也构成宛如国画山水的画面,有层次、有高下、有起伏、有远近(图2)。除此之外,我们还对现存的条件加以充分利用。一是场地自西而南至东形成的山道环抱之势,形成画面的边界感,以及和周边地形、林木产生连续感;二是在场地施工过程中,充分保留于渣土下露出的东西走向约200m的天然山石,既展现出原有环境的真实感和力度,也在“深远”区和“平远”区之间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图3)。
图2 城市展园总平面图
图3 “深远”区及“平远”区之间的天然山石
如此的地形改造,便产生了矿坑中生出“空中花园”的基地雏形和条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应用必不可少,包括固土——通过灌浆使得渣土能够成为坚实的土层;架台——采用现代结构打桩法,用300根长40~70m的桩,打到持力层;另用400根桩进行护坡——包括山体的护坡和水体的护坡等。因此,目前所看到的地形地势实际上是通过人工技术和原有自然条件结合形成的立体构成,也完成了“空中花园”可实施的第一步。
2 “空中花园”的关键节点和分区
第一是制高点。选择在耸立的平台上建设南京园和镇江园,尤其选择更高一点的平台、正对着“平远”区城市展园入口的轴线位置,布局南京的景阳楼,高台起高楼——六朝风格的景阳楼高30.8m,形成整个园区的制高点。无论在“深远”区还是在“平远”区,甚至在崖壁平行的山麓,都可以看到其挺拔舒展的身姿,从而形成整个园区的聚焦点,也提升了高远的形态。由于场地大,除了景阳楼外,还在其附近设置阁、阙及假山,从各个视线观览均是一组群体,具有形态的参差感和丰富感。加上在“高远”区的稍矮的高台布置镇江园,可俯瞰大湖,有真实的镇江临江之势,镇江园和南京园之间又有飞虹桥连接楼阁,产生“宁镇揽胜”的制高作用(图4)。
图4 宁镇园虹桥飞阁
第二是道路拐点。因山体高差大,场地线路长,转弯拐点也就比较多,各个高地也是通过园区道路联系起来的。在相关拐点附近设置停车点就非常必要,成为我们设计不同景点的重要方面。如在“高远”区往上连接山道的三岔路口设有停车点,附近布局有“徐宿怀古”,其为连接徐州园和宿迁园的小型广场,根据地形把环境广场设计成梯形,自然产生深远感,背景是山体,林木葱郁,端头是“歌风”亭,具汉代风格,古意扑面而来(图5)。又如在“平远”区东部的三岔路口即人的汇聚点,在对景的竹海丛中设置“沿海觅奇”石刻,胜地幽静,由此来引导江苏沿海的南通、连云港和盐城3个城市展园(图6)。在人行系统中,在山道的上下转折处,设计特殊节点,如自高台下上山,经过东西向“之”字形大踏步,转折往南登山处,设置“满眼风光”亭,可以观览四周和上下景色(图7)。
图5 徐宿广场“歌风”亭
图6 沿海三园石刻标识
图7 宁镇高台的“之”字形登山道和“满眼风光”亭
第三是道路、桥梁与水系叠加的交点。此交点是人们视线的集中点,一般位于陆路和水路垂直交汇处,布置江苏一些城市及与运河相关联的城市园林,就有了触景生情的环境。因此在“深远”区和“平远”区园路相隔的南北处,分别有“江南撷秀”的四柱三间三楼石坊跨水而立,以及设置“维扬随绦”的石刻标识(图8)。沿着牌坊往“深远”区走,有常州园、无锡园和苏州园在湖畔而生;而随着石刻标识沿水逐级而下,就来到泰州园、淮安园,再沿着水路自西而东,就到了扬州园,犹如运河边几个城市的连缀。如此沿线的各带有水景特色的园林便相生互映,别具风格。
图8 江南文化区标识——“江南撷秀”坊
第四是活动区。在整个城市展园主要有3处活动区,包括:入口区——西侧有客服中心,列植有对称的广玉兰高大乔木,中心线上在不同地坪布置有喷泉水池,由低而高,在坡地上产生错落感,正对的是自然山石及更远的高台楼阁,中心感极强。广场区——从入口进入后东行,或西行上山,从“平远”区到“深远”区,再到“高远”区观览后,再东行下到的场地,便是开阔的带缓坡的广场,南有山水,北有竹海,东有种植着13种市树花的缓坡,西沿天然的峭壁山石和水面,再向西与入口区相连,于此可以举行较大型的活动,或可切磋园艺。观演区——南临湖面,北界有多层花台曲道,可坐瞰广场活动,也可休闲漫步,或可观赏夜晚石壁上的动影。
如上这些公共节点连接形成城市展园的整体架构,也形成不同的艺术审美和功能分区,还连接起13个城市园林的群落,将环境特色和城市园林特色衔接和转换,使得“空中花园”的视觉美感、当代适用、园林多元、技术规范等得到了综合解决。
3 “空中花园”的水系设计
江苏园林理水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城市展园延展了这一特色。场地水系的形成有一定的必然性:既要结合场地山水相映关系、总体布局结构及每个片区的景观或文化,充分展现水景的特色;同时还要解决园内的雨水、洪水及海绵城市等功能性水的需要,处理好场地内的高差与水景创造的关系。
3.1 水系设计目标
展园场地地势南高北低,自大湖以下竖向高差25m,根据场地汇水线分析与计算,场地东南面2座大山水流汇集进入矿坑,场地内其他部分水主要汇入场地北面冲沟。城市展园红线范围外的流域内地表水通过东侧及南侧的截洪沟截流,不进入城市展园内。因此,本城市展园解决地表水的功能性问题是场地水景设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矿坑大面积的泥潭区域通过生态环境修复以保证源头水质;2)场地中的竖向高差与水的矛盾主要在公共水系中通过加长线路得以解决;3)结合海绵城市要求[3]及园区场地排水等考虑,区域内水体面积需要加大。
3.2 水系水景营造
在满足总体布局结构及其他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展园水系形成了“3湖+2涧+2池+13园”的结构(图9)。
图9 城市展园水系结构
公共水系较为复杂,首先,公共水系尺度大、竖向变化复杂、有全园的整体性连通要求。其次,场地布局紧凑,留给水系的空间没有太大的回旋余地,需要与周边环境及地形充分融合。自然山坡地造园,总体上希望水景呈现自然野趣,有一种自然流水的感受。相比较而言,13个地级市的展园水系通常尺度较小,水景因园而异,内部自成体系。水景与各个园子的主题及景观要求相呼应,总体上以精细雕琢的人工景观为特色。
1)大湖、平湖、湖岛。
大湖面积建成后约2.8hm2,在矿坑经过人工生态治理基础上形成,是全园最大的水面(图10)。大湖宽阔平静,成为崖壁与宁镇高台园林的一个尺度合宜的水面基底。其水西流并在苏州园南侧和镇江园高台之间形成水湾,流经连接“高远”区和“深远”区的折桥后,进行瀑布叠落,蔓延到江南片区的平湖,此处水面蜿蜒,将南京园高台托起,更显山高水长,沿湖遍植桃柳,颇具江南水乡的特色,烟雨霏霏、幽深宁静。其水折弯在“江南撷秀”牌坊下再次叠落,一路向北,在淮安与泰州园之间流至城市展园西北的湖岛区,也是城市展园西侧的汇水,在边缘地带,呈现出朴素郊野之趣。3个湖面平静开阔,之间联系动感十足,亦动亦静,恰如其分。
图10 生态治理后的大湖全貌
2)溪涧、跌水、瀑布。
自大湖向下水分2路。其中一路沿着江南园、泰州园、淮安园经过溪水跌落于溪涧,形成西涧。另一侧的东涧,沿着苏州园和广场区的景观之间,一路向下汇入保留的大型山石下的池水,再经过扬州园一侧,北流入“平远”区之北的泄洪沟,一路向东出园。西涧和东涧既是动水的主要走向,也是解决高差的主要路径——根据场地高差、空间范围及周边地形缓急程度,东西两涧采用溪涧、叠水、水坡、瀑布等不同水景形式处理,形成了不同的水性格空间与多姿多彩的水态。
3)水池。
水池是动静水景衔接和转换的重要过渡,在园区内有2处特别突出,而且靠近,一横一竖,更有趣味。第一个是在保留的山石前,东涧经过高差跌落后被设计汇于此,不但使得山石更加有动感而被命名为“紫东石”,也使得水体有了停留的平静,和西侧的大草坪的安宁平静融合,在入口广场活动的聚集后迅速有了进入园区的代入感。第二个比较大的水池与如上的隔园路(下为涵洞)并存,上一个是东西走向,这一个是南北走向,平静地将池水引入扬州园,十分自然,也解决了场地的排水问题——依地势将水流从扬州园西侧导向北侧的园区泄洪沟。
4)各园水景。
各个城市展园选址大部分相对比较平坦,水景以静水面为主,也尽显江苏古典园林特色;局部有高差处形成水源流的来路或去处的溪流。大如南京园水面环湾隐秀,淮安园方正宽阔有侧流;小如镇江园、泰州园的一方清池。常州园及连云港园、南通园等,结合所处位置有较大地形高差,则顺势创造瀑布、水帘、跌水等,动态的水景水声吸引游人络绎前往(表1)。
表1 13个城市展园水体设计
3.3 水系空间特色
1)场地的丰富性造就了水景的多样变化,开阔的湖面、幽静的湖岛、蜿蜒的溪流、湍急的水坡、倾泻而下的瀑布叠水等,犹如郭熙笔下所描绘的水体形态“深静、柔滑、汪洋、回环、肥腻、喷薄、激射、多泉、远流……”。平静的水面倒映出楼宇和嘉树、亭台和山石,在虚实间衬映出岸边的景物变化,跃动的水面在流淌跌落间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渔钓怡怡、草木欣欣、挟烟云而秀媚、照溪谷而光辉”。借生境求画境,体现与衬托展园总体的“三远”意境[4]。
2)水系与地形地势及周边的展园是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沿着水线岸畔行走,可以感受到旷奥纷呈的水景空间的开合变化,同时还可以感受到静与动的水之间有节奏的相互穿插带来的水态丰富性。正是这种水景开合变化、动静相随,才使得城市展园空间灵动,趣味盎然。
最重要的是水系设计,在兼顾丰富景观塑造的同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造出连通的活水,也解决了环境泄水和排洪等生态问题,自然的坡度和变化的地形,在水系的连通下,使得场地的变化柔和婉转,创造出“空中花园”的灵气和清秀。
4 “空中花园”的植物配置
毫无疑问,对于“空中花园”来说,植物是特别的景观,尤其对于矿坑生出的花园来说,植物不仅可以突出“三远”层次,还可以强化文化分区特色、增添水景特质特色、联系13园关系等。城市展园植物配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特色。
4.1 各园外部成片种植和各园内部精致配置结合
城市展园大的区分乃各园外部——公共空间和13园的空间,在原则上是遵循大的公共空间成片规模种植,如广场区竹海、山崖山麓坡地春花小乔木林、入口区广玉兰列阵、西南侧园路樱花树成线等,这样就将大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表达。而进入每个城市园区,植物呼应园景,特色迥异,如在“高远”区的南京园和镇江园以大乔木为主、造型景观树为特点,更显得高台的挺拔、简约与入画;如“平远”区,环境宜人,有生活气氛,以花树为主,小乔木为多,大乔木为点缀。每个园的精致配置和外部的成片绿化既有对比,也相互衬映补充。
4.2 地方树种和特色园艺结合
城市展园是园林园艺博览会的核心,我们特别重视每个城市的市树市花在每个园林内外的表达和转换。如扬州园周边的琼花树丛、无锡园的梅花岗与杜鹃坡,既强调出该城市的园艺特色,也因为地处该园与公共区域的界面上,将园内的园艺景观贡献给外部视线,对园林点题有意义。又如泰州园以乔园为蓝本,该园的特色就是嘉木繁多,在选择树木时,主要关注姿态造型优美、季相色彩丰富的植株,选择有石榴、朴树、金桂、松柏、玉兰、蜡梅、芭蕉、枣树等,在种植时特别强调和原有建筑题名和环境结合(表2)。
表2 城市展园分区景观与种植特征
4.3 四季有景和层林尽染结合
“空中花园”呈现东西长、南北高差大的特点,在园路上或者乘小火车缓行,展现的就是一幅山水大画面,如何从整体上通过植物呈现出花园四季变化、色相丰富的特点,还得从空间视觉上进行考量,为此我们在进深层次、高下位置、中心和边缘关系上应用植物空间设置及树种搭配,形成四季有景及“空中花园”层林尽染的植物景观(图11)。
图11 城市展园植物景观设计长卷
4.4 地形地貌和植物形色意结合
“空中花园”的立体构成、关键节点和分区及水系生成,都离不开所处环境具有地形地貌再造变化的特点,为此,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下,植物配置手法有很大差异。如在平湖两岸,主要以桃柳间植为主,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象;在湖岛区种植芦苇也有边缘地带的趣味;在坡地集中种植13市典型花树供公共区观赏;在台地区广植庭荫树与花卉供游人休憩,分享鸟语花香等。
5 结语
第11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城市展园的景观设计,在如上几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无论是修整基地和设立高台形成建园的基础,还是组织道路、营水架桥,连接各个文化空间、景观空间、功能分区和13园区,也无论是强调山形走势、传统审美、江苏园林特色,还是考虑植物造景的重要作用和手法,其实都是在整体构思下的分层又整合的设计,是多学科的合作,也是兼顾历史文化传承[5]、园林园艺展现、生态修复[6]、符合现代生活适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正是在这样的景观设计基础上,我们将13个具有江苏经典风貌的园林融汇在特殊环境下创造的具有旷达野趣的氛围中,在矿坑里生起了壮观的“空中花园”(图12、13)。
图12 城市展园5区13园
图13 城市展园鸟瞰
注:文中图5、8、12中的徐州园、常州园、南通园、盐城园、连云港园由张振光拍摄,其余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