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
——以文言文部分为例

2023-01-24吴玟欣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316022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科书情怀文言文

⊙吴玟欣[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2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语文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①,从而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过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并将其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人是教育应承担的任务。而教科书作为“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②,理应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因此,本文结合语文教育及教科书的特点,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篇目为探究对象,试图解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国家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文化支撑。新时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强调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初中阶段要求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③,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要点。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开展工作,强调这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的重要意义。④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多次出现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足见其的重视程度。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

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递保存作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⑤《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⑥在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⑦另外,在教材编写方面强调:“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⑧《课标》用如此多的篇幅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利于青少年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对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篇目统计

为探究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部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情况,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全册为研究对象,对文言文部分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简要统计。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统计中可直观看出文言文选篇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数量及其占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文教学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三、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篇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析

教育部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纲要》中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课程与教材体系中的要求,即应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⑨因此,该文主要从“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三个方面展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篇目分别来论述其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体现。

(一)家国情怀教育内容的展现

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国家具有高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部分关于家国情怀的论述是多角度的,从“热爱国家,为国奉献”的角度展现爱国情怀,如《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汉文帝在通往细柳军营时两次受阻,意识到正因周亚夫治军严明、训练有素才能使军队整齐有序,可抵御外敌侵略,深刻反映出周亚夫坚定保卫国家安全、恪尽职守的“真将军”形象;《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唐雎在国家危机时刻出使秦国,与秦王据理力争,其以出彩的勇气和谋略在对话中做到言之有“力”、言之有“据”、言之有“节”,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保住了国家,刻画出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情怀形象。从劝勉君王的角度来表达家国情怀,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以“孰美”的问答开篇,通过记叙邹忌与妻子、小妾、客人之间“三问三答”的生活小事,将自己受到的“敝”用类比的方式委婉指出“王之敝甚”,紧接着将其与国家大事有机联系起来,劝谏齐威王应广开言路,形象演绎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出师表》中诸葛亮以诚恳委婉的言辞分析当时的政治局势,反复劝谏后主要开张圣听,赏罚分明,文章字字为国考量,诸葛亮忠贞不贰的品格和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散发出强大的感召力。从表达对山河故乡之爱来凸显爱国情怀,如《岳阳楼记》一文借岳阳楼的优美景色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三峡》以短小的篇幅描写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突出了对山川景观的热爱。家国情怀教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通过语文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社会关爱教育内容的凸显

社会关爱教育强调应将目光投放于现实生活,不应局限于个人的盛衰荣辱,如《孙权劝学》一文,孙权以自己的求学经历来劝诫吕蒙刻苦学习,强调这对于增加他的才干和谋略大有益处。关爱他人除物质帮助外更重要的是丰富其精神世界,相互勉励、共同进步才是更高层次的关爱。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站在正义一边才会得到民众拥护,并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逻辑关系的论述,强调行“仁”而“爱人”是维持社会稳定的精神资源和内在依凭,“仁爱”思想对青少年良好道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愚公移山》一方面体现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地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凭借“团结统一,坚定不移”的信念,最终实现为子孙后代开辟山路、造福万世的景象。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一文,作者以虚实相生的方式引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理想环境应当是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并且不受外在压力和内心欲望驱使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想象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理想中。《大道之行也》一文指出对建立“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在这种和睦的环境中,人人受到社会关怀,百姓安居乐业,各展其长,该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社会关爱教育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心中的善念,这种善念也成为学生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关系时的价值准则。

(三)人格修养教育内容的渗透

人格教育意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将其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讲述元芳对友人无信无礼的行为进行驳斥并最终令其感到惭愧的故事,传达“信”和“礼”的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礼记·礼器》言:“忠信,礼之本也”,忠实和诚信是“礼”的根本,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提出的要求。而对于“礼”,它不仅是治国安邦的有效手段,还是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准则。在 《诫子书》一文中,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强调“修身治学”的重要性,在谈及“志”与“学”的关系时,突出“静”与“躁”的对立,讲述“静”以修身、明志、成才,与“躁”带来的危害形成鲜明对比。结合实际情况,是要求学生立志为先,因志乃根本,同时,“笃志贵有恒”,是要求学生实现远大志向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又如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该单元以“睿智的雄辩来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定义《孟子》选文,文章运用流畅严谨的雄辩之术和气势恢宏的排比方式强调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指出人的心性处于忧患不安的环境中才会自我警觉,告诫青少年处在顺境中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同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磨炼意志。再如九年级下册选编的《鱼我所欲也》一文,采用论证的方式指出“义”比“生”更为重要,指出了“舍生取义”的意义。这里的“义”表示一种羞耻之心,抑或说是一种自我察觉羞耻的能力,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义利观,能够勿失本心。《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作者讲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条件艰苦却内心充实的求学情形,强调勤苦学习的重要性,以说理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获得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设置,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语文教科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育和教科书的良性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因此,需采取相关措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培养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科书的完整呈现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实现终身发展的价值,教科书内容价值的实现过程需要教师的引领。⑩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首先,切实提升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这需要语文教师全面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还要不断探索其融入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其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培训课程。教师缺少系统课程培训,有利于解决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浮于表面的经验性认识问题。最后,组织教师开展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教研活动。开展教研活动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学习,从而促进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高教学效果和专业素养。

(二)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科书的知识系统、选文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遍布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因此需深挖其中的内在含义。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呈现主要体现为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对于显性的教育内容,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其中意蕴;对于隐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识字与写字部分突出了汉字文化和书法规范,阅读部分强调了对传统节日、建筑工艺、绘画艺术的了解,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语文教科书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体裁样式等都有可能隐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元素,因而需要教师深入探究教科书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有效融合的前提。在教学预备前,让学生对自己所要习得的文化知识抱有一定预期,这是达到育人目标的先决条件。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滋养,教师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体验中来。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身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知识文化意义的过程,知识的理解、选择、运用过程既是文化的认知、反思、批判过程,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⑪最后,素质教育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同时也应将其扎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① ⑥⑦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 丹尼斯·劳顿,吴棠:《课程设置的两大类理论》,《外国教育资料》1982年第4期,第20—23页。

③ ⑨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④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

⑤ 张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第108—112页。

⑩ 肖清清、朱华:《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内容的价值意蕴与教学策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年第5期,第94—98页。

⑪ 靳伟、裴淼、董秋瑾:《文化回应性教学法:内涵、价值及应用》,《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第4—110页。

猜你喜欢

教科书情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藏起来的教科书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会背与会默写
藏起来的教科书
“欢乐颂”行走的职场新人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