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医患关系的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2023-01-24李宏燕

公关世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医患康复专业

文/李宏燕

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及要求也在不断深化与提升之中,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康复保健的需求会很高。中职学校中医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特别要聚焦医患关系,引导学生深入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具备有效沟通和妥善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笔者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就此提出观点与建议,仅供交流与参考。

一、医患关系概述

所谓医患关系,伴随医疗服务的形成而诞生,主要指的是以医务人员为主体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间存在的一种互相交往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是一种较为敏感的社会关系,是一种能够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伦理、法律等内容的社会关系。[1]中职中医康复技术专业,肩负着培育和输送未来中医康复技术领域专业优质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多元综合素养的养成。其中,在未来的职业工作中,对于医患关系的理解与处理,成为影响甚至决定其工作实效的关键。所以说,在教学中必须要加以重视。

医患双方都有早日康复的目标,当然由于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医患关系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知道,为了能够使医患双方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得以长期保持,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等。特别是对于医患关系中的“医”,要以患者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通过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积极地沟通、周到的服务,努力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以此来构建和实现良好的医患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信任缺乏、沟通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医患关系面临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作实效,甚至会引发医患纠纷。所以说,在人才培养阶段,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医患关系的问题,就此展开深入剖析并有效吸收,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优质、实用型专业人才。

二、中医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1.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医学是服务人类的科学,特别是对于中医康复技术专业而言,不仅要有专业意识,更要有服务意识。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服务对象情况较为复杂,特别是伤残后期,工作中的服务对象、内容及方式都存在着诸多特殊性,继而使得医患关系也有了新的特点。具体来讲,康复早期医患关系多为“主动——被动”型,后期逐步转变为“指导——合作”型,之后伴随患者认知及技能等提升,还会逐渐发展为共同参与型。可见,医患关系的技术化、个性化及民主化倾向越发明显。新时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医患关系顺势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直接影响中医康复的服务及救治质量。所以说,中医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及处理能力。然而,目前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单一,并没有对医患关系给予应有的关注,实践中也缺乏引导。

2.临床实践教学缺乏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通过临床实践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深入理解专业知识,达到活学活用。[2]当前,很多学校也都强调在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实验课以及实践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就实践效果来看,往往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技能操作的练习多在课堂上进行,通过案例或模拟等方式来学习,虽然课堂上也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师生、生生之间也有很多互动交流,但由于实际上患者病情可能极具复杂性,所学可能并不适用于实际,由此来看单纯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是实训过程脱离临床实际工作场景,只关注固定任务的完成,忽略与患者间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在医患关系处理方面,缺乏针对性训练。

3.专业人才特色不足

专业人才特色,是中职学校及专业教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才未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然而,当前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的人才特色不足,优势不突出甚至是缺乏优势,不利于专业优质人才的培育。中医康复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服务属性,关注医患关系,强化医患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特色服务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成为专业教学创新发展的有效切入点。而反观教学,更多关注一般知识与技能的培育,对医患关系关注度不够,专业人才特色难以形成。

三、中医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关注医患关系,增强服务素养

伴随着新时期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医疗服务质量水平的要求也很高。落后的服务理念及模式,不能适应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卫生需求等。医患关系矛盾激化,医疗纠纷案件的频发,直接影响中医康复工作质量,也有违工作的宗旨和初心等。究其根本,则是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和认知不足,缺乏服务意识和能力,服务素养不足所致。对于新时期中医康复技术专业学生而言,要深刻认知并切实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要针对性设计以有效引导。

(1)重技术更重沟通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及其服务的医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内容及手段的多样性,会涉及多专业及多学科。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除了要注重技术应用之外,更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新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专业实践中,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医患关系也很容易被物化、技术化。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更加强调从整体角度去看待患者,医患关系也不会被剥离出救治服务之中。[3]所以说,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除了要共同商议康复方案,应用相关仪器设备等第三者媒介的同时,也要注重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养成医患互动的意识,这样能够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防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淡化。

(2)尊重个体与个性

中医康复注重人与环境的相适应,最终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家庭及社会生活。在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尊重个体与个性、伤残患者存在的个体差异、多元化决定等,那么相应的医患关系也极具个性化。所以说,要指导学生尊重个体与个性,有深入了解患者及其家庭情况的意识,结合患者感觉、愿望及所处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合理确立康复方案的意识及能力。与此同时,要能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营造建设性的人际支持氛围,善于协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改善与发挥其残余功能,挖掘其潜能,增强其适应和独立生活能力等。

(3)互动中彰显民主

中医康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参与,即构建共同参与的医患关系模式,改变以往患者及其家属被动接受治疗的局面。所以说,在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中,要指导并培养学生互动中彰显民主的意识及能力。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熟悉医患互动的意义及作用,同时彰显民主,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与患者和利用心理技术等促进患者功能康复作为常规内容。

2.立足课堂教学,优化内容方法

为有效实现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融合,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有效融合,就必须就立足课堂教学,优化内容方法。

(1)选择适合教学方法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中,为了指导学生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医患关系,避免空洞乏味,尽量通俗易懂,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多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课堂演示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办法,以练促学,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素养的同时,加强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当然,不论何种情况,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坚持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原则。下面列出三种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

第一,自主学习与分组汇报法,传统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主导教学,采用灌输式教学,集中带领学生钻研书本和组织教学等。自主学习与分组汇报法的应用,解除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对此,可以把学习任务模块化、项目化。比如开展“医患关系”主体模块,交给各小组通过探究去自主完成,最终生成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这种“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转变,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多元目标实现的必然与有效选择。

第二,游戏带入、角色扮演以及情景模拟法,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活学活用,以真正吸收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专业能力素养。其中,让学生置于某种情境下来学习,基于游戏带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帮助其深入地理解知识,获得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同时,在模拟实践中感知复杂的医患关系,培养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积累有效经验及做法等,为今后工作服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效果。

第三,案例讨论及分析法,教师可以选择医疗纠纷典型案例,让学生们围绕案例进行分析、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以案论理、以理解惑,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理解,对学生操作规范形成有益指导。[4]

(2)引进现代科学技术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是专业教学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并实现有效发展的内在要求。这里所说的现代科学技术,正是多媒体信息技术。首先,在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中,要普及和推广多媒体技术,比如学校定期组织和开展多媒体微课、课件竞赛,教师教学PPT制作讲座、培训,加强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及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设置医患关系模块专题,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形象化展示。

其次,要拓宽网络教学的渠道,利用新技术及海量资源的优势,建设中医康复技术专业医患关系微课程,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供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可有效强化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及处理能力。

最后,也可以启动辅助教学软件与交流软件。在中医康复技术专业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微弹幕、云班课等教学辅助软件,鼓励学生模拟临床中的医患关系情景并参与讨论。在课后,可以利用微信或QQ群等即时通讯软件来交流讨论和答疑解惑,巩固学习成效。

3.注重传承创新,完善考核评价

(1)实施协同育人

医患关系是中医康复领域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而医患关系处理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其中需要实践,需要在传承中创新。一方面来讲,要完善双导师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首要和关键,特别是要建立稳定的“双导师”队伍,由校内与医院师傅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师资队伍模式。[5]其中,校内选定专业负责人,与中医康复技术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双师型教师团队,完成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可有效增强学生对医患关系认知与处理能力的培养。校外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遴选,由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并取得如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临床中医师等担任,与学生们分享临床实践中处理医患关系的心得、经验及做法等,给予学生启迪与指引。

另一方面来讲,要开展院校协同育人,学校及医院双方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制定中医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设置等,同时开展师徒结对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按照班组化管理模式,一对师傅(校内师傅、医院师傅)与四个徒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对师傅身体力行的观察,了解他们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言行举止,获得指引与帮助,在传承中内化吸收,创新发展。

(2)融入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教学实践具有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为培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与处理能力,就必须要融入教学评价,进行针对性、有效性设计。具体来讲,日常教学过程中,要设置三维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也要密切关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的实现。[6]特别是在医患关系方面,很多医患矛盾与纠纷的发生,都是因为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医护服务时态度不佳、沟通不畅等所致。所以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不断强化与提升学生的业务技术水平,也要从教学评价角度出发去引导学生。比如,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就学生模拟实践过程中的沟通互动情况加以评价。若能够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互动,得到主诉意见与想法,听取合理意见,势必有助于生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中面临诸多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是着眼点也是着力点。教学中指导学生关注医患关系、增强服务素养,立足课堂教学、优化内容方法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人才培育成效。

PR

猜你喜欢

医患康复专业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