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企业劳模口述史前端规范与价值

2023-01-24孙殿卿

公关世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劳模劳动历史

文/孙殿卿

一、劳模口述史概要

劳模口述史是指一位具有一定历史理论背景的学者,在正确的价值中立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问题导向”的指导下,以研究者的身份,掌握了相关学科的具体技能。他根据企业劳动模范的经历,口头回忆那段历史,通过对劳动模范的回忆与整理、核对、校对、充分发展,体现了历史文化理论,挖掘了史料的深层研究意义,对原始史料教学进行了分析修正,形成了新的观点,最后对史料进行了一个编辑技术重构。让世界了解中国劳动模范由什么样的目标群体、从目标群体转换到工作岗位上有什么样的贡献、从这个群体转换到应有什么样的价值认同和优秀品质以及应该充分发挥现实世界发展的历史意义,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让历史数据显示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时代经济价值,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城市建设服务。

二、劳模口述研究前端规范

1.口述对象前期资料积累

在口述史采访中,文献收集工作是否做到位,往往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口述史项目的成功与否。[1]选题确定后,就进入第一阶段工作,这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

首先,充分利用书籍、档案、视频、媒体等资源,尽乎完备地收集和整理相关问题的知识。劳模群体的独特性、代表性与时代性不同寻常,在很多文献档案中可以找到相关资料,如李永安、高明岐:《全国职工劳模大辞典》等代表性材料中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劳模群体的相关信息,为选择受访人、撰写采访提纲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了解了一些相关的背景和知识学习之后,准备工作将进入企业寻找和确定被访谈者的阶段。由于劳动模范群体的特殊性,采访人员可以同时联系当地总工会或者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协会,寻求工会或者协会的支持,并且在工会或者行业协会的帮助下确定被采访者,也可以选择自己的联系人来寻找和确定被采访者。如果项目已经开始,团队或个人可以要求已经接受面试的被面试者推荐另一个被面试者,这是一个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事情的好方法。[2]

再次,第一,劳动模范口述历史进行采访是整个社会工作的中心技术环节。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在面试阶段获得最好的结果。准备阶段还应制定劳动模范口述历史工作标准,完成劳动模范口述历史面试协议、面试记录簿等相关工作形式。课题负责人还应准备一个发展阶段即培养学生通过开展采访人培训,对本研究课题参与者可以进行有效数据分析——企业项目主旨、采访大纲、采访技巧、工作人员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培训。第二,面试者和被面试者要确定面试的地点,面试可以在被面试者的家、办公室,甚至是被面试者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以此来刺激他们对过去工作生活的记忆。正式面试的一般要求是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加强观察、指导和互动,还要按照面试大纲进行。[3]

2.访与述双主体可以进行企业共同经济发展构建一个双向互动的建构

劳动模范口述史是以采访的形式收集的,这就要求在正式采访之前要准备一个完备的提纲,这是全面挖掘被采访人的记忆和深刻见解的关键和中心。面试大纲需要提前提供给面试官,从而采取面试官的意见。采访提纲可以通过刺激受访人的回忆,帮助我们学生学习,从而使他们能够尽快进入口述史回忆的状态,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方面进行一个有效的企业分类。通过面试大纲,被面试者从记忆中找到的细节越多,对正式面试就越有利。在总结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应根据访谈的对象和目的,采用不同的提纲模式编写劳动模范口述历史。如针对年事已高的劳模,最好做生平讲述的采访,采访提纲就应按照企业一定发展时间,管理问题线索可以通过制作,尽量做得工作细致、具体,这样有助于受访人去提升研究数据的整理能力。

典型的口述史是问答式的,叙述者的叙述是在采访者的提问和思想的引导下完成的,这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史建构模式。在过去,历史的建设是单向的,这是由研究人员完成的。口述人要讲好自己的企业或者国家的故事。如何发展做好口述史采访?[4]

生命史研究应遵循共建模式。口述历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参与两门学科,即共同沉思的历史。特别是视频教学模式下的口述历史记录活动,要有一个多人管理团队。在双重主题中,每个人的角色是不同的。采访者是该剧的导演,叙述者是该剧的主角。口述历史采访具有前瞻性,自我回忆必须具有自我历史意识。对于那些没有历史文化自我发展意识的人来说,他们必须能够主动通过外部口述历史来完成。这是作为一种具有积极的、公众的、有意识的历史文化保护。如果面试官不问,客户就没有理由说话。口述历史不同于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自动碎片化叙事。它是采访者有意识地收集和管理历史资料。采访者是一个学生提问者,也是一个研究老年人直接历史的研究者。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下,老年人的历史发展将被我们自己一点点地呈现设计出来,它是一个系统的、自觉的梳理和研究。[5]

三、劳模口述史的当代价值

1.解释劳模群体的存在价值

劳动模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特产物,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中国的劳动人民教育模范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933年8月,在新中国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一个企业固定的劳模制度。到2015年,中国举办了15次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各行各业一线的优秀劳动者,成为全国劳动人民学习的榜样。劳动模范制度自产生以来,就表现出突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劳动模范大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人物,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自己身上所蕴含的劳模精神,对于国家和企业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

早在土地改革时期,企业劳动模范就作为典型的群众人物出现在中央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国有企业中,成为劳动人民群众研究的对象。1934年,刘少奇在《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一文中便写道:“把那些真正的突击队员——劳动的英雄们,列在红榜上去!在群众中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因为他们是革命战争生产战线的先锋和典范。”此时,党已经可以充分认识到,要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劳动者用新的态度问题对待新的劳动,即“为自己的劳动生产关系取代强制的劳动”,就要在一个平凡的劳动者中选树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来实现公司企业员工激励的作用,以达到“教育信息技术产业工人用新的态度来对待新的劳动,提高学习中国建筑工人阶级人民群众的劳动热忱,发挥学生、工人、社会主义群众的创造性,同旧的习惯行为作斗争”的教育教学研究目的。然而,中国的劳动者制度模式延续至今,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劳动模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理论内涵和新的时代价值。

2.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

通过编写劳动模范的口述历史,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够了解劳动模范生动活泼的文化和精神。企业劳动模范精神是以中国改革发展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一部分,时代精神蕴含在中华传统民族主义精神生活之中。实现我们中华传统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弘扬中国企业精神;作为信息时代精神和中国人民精神的劳模精神,是对社会资本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和写照。弘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就是用劳模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劳动的典范和榜样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因为人格的典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每个中国企业通过劳动模范作用都是一面旗帜,他们将理论分析研究方法不断进行提炼作为形象化、人格化的实践范本,人民生活服务大众怀着敬重的心去借鉴、学习和模仿。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知”与“行”相契合,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层面走向实践层面。弘扬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每个人不一定都成为劳模,但人人都能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没有光环的预期,或许这样,我们更容易学到劳模精神的实质。

结语

在新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模范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他们的事迹和高尚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建设奉献青春。今天,我们可以回顾记录过去的历史事实,也可以延续劳动模范精神的发展。同时对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劳模劳动历史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