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科技背景下的职业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研究

2023-01-24张亦潍

公关世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技能型职业技能岗位

文/张亦潍

现代科技的进步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变革,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创新性地改进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如何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培养掌握现代职业技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变革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金融科技背景下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科技重塑金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有更高要求

“金融+科技”的融合,无时不刻在推动传统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数字化转型,金融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和金融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大数据信息计算处理能力。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就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手段的选取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满足现代金融业的人才需求。

2.岗位对接教学,对职业技能培养有更高要求

金融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潜力。掌握过硬金融职业技能,能够很好地将金融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并且与行业岗位高度契合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飞速发展的金融业。所以高职院校需要深入行业与企业进行调研,尽可能开展校企合作,提炼岗位工作对应的核心职业技能,让专业教育更贴近岗位实际工作。

二、金融科技背景下职业技能型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1.职业技能型金融人才岗位需求分析

银行业岗位需求中,客户经理占比三成,开始对从业者数字金融营销能力有所要求 ;风控合规、信贷评审等中台岗位因对金融、法律、会计知识储备有一定要求,对从业者学历层次、工作经验有更高门槛;金融产品经理出现一定需求缺口,但该岗位对计算机基础、数据分析等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基金销售、客户经理、理财顾问、证券经纪人以及交易员在证券业相关岗位中的需求量较大,这些岗位对金融机构的业绩影响较大,过硬的职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能对业绩形成一定保障。金融经济研究员、行业研究、证券分析等专业研究岗位,则对学历和专业教育更为看中,该类岗位对经验和技能的要求不高。

保险业务人才的需求占保险业人才需求四成左右,保险客户经理与理财顾问的需求紧随其后。保险项目策划、合规稽查和保险产品开发岗位存在一定的缺口,但在项目经验和技术能力方面形成一定竞争壁垒,对从业者要求较高。

2.职业技能型金融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1)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金融是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最终获取收益的行业,故金融从业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就是诚实守信,具备“信誉至上”的金融道德观念,始终把严守信用的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深刻理解国家金融法律、法规,严格遵守金融纪律,维护健康的金融秩序。同时还要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把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融入到岗位工作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2)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金融从业人员要对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中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从内容、特点和作用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能理解最基本的经济和金融指标,能对国内外经济走势和金融市场的运行做初步判断。不仅熟识所在金融行业的机构组织运行规则,还能结合相关金融理论知识,对行业间交叉类业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3)熟练的金融业务技能。金融业务技能首先要求从业者对业务办理流程的熟悉度高,如银行综合柜员岗位对零售和对公业务流程,信贷评审岗对于汽车、住房等类型贷款的审查审批流程,保险理赔员对查勘定损流程,均需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另外具体业务操作的熟练度,也是金融业务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点钞、字符录入、货币识假、业务系统、机具的使用等。

(4)多样的金融营销技巧。金融营销岗位或基础岗位从业人员,不仅要建立多样化的途径收集客户信息、把握客户需求,适时、适度地为客户推荐金融产品,与客户之间建立良性沟通,做好售前和售后咨询。并且能借助数字化工具完成信息处理,检测客户风险变化和信息动态。

三、金融科技背景下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1.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应该紧密结合行业与岗位需求,以掌握胜任岗位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重理论轻实践,或是只将理论与实践简单结合,没有突出职业院校的特色,也没有真正根据行业需求培养能胜任岗位工作、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与金融科技背景下的业务创新契合度不高,导致学生“学与做”脱钩,无法快速适应金融领域的数字化变革。

2.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

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内容应全面融入信息科技相关前沿内容。目前高职金融类专业虽然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金融科技概论》《数字金融营销》等课程,但是大量传统金融专业课程的内容中,对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相关新技术、新趋势以及新业态、新业务的介绍比较有限,专业知识和案例陈旧,与岗位业务脱节。

3.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难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得以落实。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效率一般,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都比较滞后,在线平台的使用仅停留在初级使用的层面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训、实验课程时常不够,项目较少,学生仅能得到初步的实操训练,而对于金融逻辑、创新思维的训练较少,导致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中,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4.师资队伍实战经验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多为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金融行业从业经历较少,往往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过为深入,而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挖掘培养常常在教学中被轻视。在实训、实验环节,也难以对学生学习的痛点做出有效的解决。同时金融专业教师,对于与计算机等新技术的交叉学科了解不足,也直接导致教师对于金融科技相关的前沿信息追踪更新能力较弱。

四、金融科技背景下职业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

1.突出金融人才的培养特色

高职院校应该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为社会和行业输送符合金融科技迅速发展下合格的职业技能型金融人才。持续深入金融机构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结合区位发展战略和院校培养优势,剖析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以“金融+科技”的新文科建设为指导,确定特色鲜明的金融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课堂“搬进”企业,企业“反哺”课堂,使学生掌握岗位所需职业技能。

2.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依据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特点与各岗位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强化对金融科技背景下的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着力开发数字经济、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相关案例和项目,使金融专业教育紧跟数字发展新趋势。与行业企业建立教学设计合作开发机制,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通过大量真实业务操作项目,让学生更快了解一线岗位工作,培养核心职业技能。

3.丰富教学实践模式

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训教学的比例,引进更为先进的实训教学软件,帮助学生更好的模拟真实岗位工作环境和业务。校外实训环节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导致无法让学生在真实岗位办理具体业务,此时行业导师就要发挥相应作用,多为学生讲解业务操作和最新的业务变化,结合学生能力和职业规划,给出职业技能提升的方向和方法。

4.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走进高校”,让教师到国内高水平院校进修,解决教师对专业领域新技术、新趋势了解不及时的问题。“走进企业”,利用丰富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常态化教师顶岗实践机制,帮助教师更好了解一线工作。“引导师”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行业导师,选择部分课程进行联合教学,分享一线业务经验和真实企业案例。“引专家”通过聘请专家定期在学校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业务技能。

结语

金融科技的日益发展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职业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抓住金融数智化浪潮的机遇,根据职业技能重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场景和教学手段展开教学,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

猜你喜欢

技能型职业技能岗位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措施分析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