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探讨
2023-01-24姜嘉李昶
姜嘉 李昶
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徐州 221000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注重学生学习、做事、合作以及发展的能力,在现代教育理念下这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将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构建。21世纪初,《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由美国内科学基金、ACP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中国医师协会也于2005年签署该宣言。2011年本土化《中国医师宣言》蓝本发布,充分表明医学职业精神虽然产生时间不长,但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目前,医学职业精神不仅涵盖了医学职业道德的精神内核,而且将其原有的哲学意蕴拓展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有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务工作者在医学职业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就必须在学生时期接受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并不断开展职业精神自我教育。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现代教育理念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关系
(一)注重探究式实践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均注重探究式的实践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念中注重探究式的实践教学理念,有利于从实践层面指导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和贯彻。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成效。探究式的实践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觉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纳入医学生培养体系,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重安排、轻落实、少反馈、缺实效的情境。究其根本,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层面,对于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不足、重视度不够,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可以看出浓浓的“专业优先”的思维导向。因此,现代教育理念与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融合在培养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各种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从而精准对接医学在职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优质化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注重贯彻启发式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均注重启发式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念中注重贯彻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医学教育者从医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层面上引导医学生形成职业精神。医学是一门需要动手能力的学科,医学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提高了对医学专业技术的要求,这就要求医学教育者,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当中都要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导作用,通过启发式教育,在发挥医学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主的态度来探索解决医学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对于医学生来说,无论是在低年级的临床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还是高年级的临床实践阶段,都能够通过课本内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医学知识储备,并在总结和提高过程中逐渐形成其职业精神,并指导自身将来的医学学习与实践。
二、现代教育理念视角下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坚定医学生的理想信念
医学因为其所具备的温情和温度而使医者的使命光荣和伟大,这种温情和温度背后的支撑就是医生在求学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并伴随其职业生涯过程中的职业精神。在现代教育理念的视角下,医学教育者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法,将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医学生更早认识到医学的温度与情怀。受医学技术主义等的冲击,部分医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因此,作为医学教育者,通过积极汲取现代教育理念中的进步教育理念和思想,可以进一步帮助医学生树立坚定的守护人民健康的理想信念,从而规避医生对自己职业角色的期望和社会对医生的期望不匹配现象的发生。
(二)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服务意识
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不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利于以关心和帮助他人为核心的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因此,医学教育者在进行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来增强医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比如,通过引导医学生学习“红医精神”,带领学生学习革命战争年代,医生这一崇高职业的精神谱系以及价值取向。引导医学生在医学诊疗的过程中树立服务意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也是中国特色的医学生职业精神的价值旨归。
(三)有利于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目的
医生工作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且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职业,其职业目的是以人民生命健康为根本价值旨归,须做到尽自身最大努力去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当今大学生大多在受学校、家庭保护的环境下成长起来,部分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以及奉献精神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职业精神反映了医生和社会之间的契约,它需要现有的医学教育者不断在医疗实践中反思并传授给医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医学教育者要注重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的方式和方法,做好医生与医学生之间的代际通话,这有利于医学生进一步明晰和坚定自己的职业目的,努力提升自己的医学诊疗水平和医患沟通能力。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可行路径
(一)精准供给改革,完善第一课堂
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供给改革核心内涵是明确目标定位,厘清时代需求,靶向发力,提升供给质量。牢牢把握精准供给的要领,通过对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培养内容全方位的思考与改进,持续优化医学院校职业精神第一课堂的教育,推进教育供给端的“提质增效”。
目前,我国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体系尚缺乏精确的认识与统一的标准,医学教育者要充分认识职业精神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从过往局限的医学职业道德向现代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转换。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将《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国际医学教育共识进一步特色化、中国化、本土化,探索适合我国的医学职业精神的意蕴理念及培育模式。同时,医学院校应盘活职业精神教育供给内容存量,优化职业精神教育供给增量,不断提高职业精神教育供给的质量,健全完善职业精神专业课程教育体系,把精神教育深度融入医学专业教育之中,使技能专业教育与精神教育同向同行,打破长久以来相互割裂的“两张皮”现象,形成贯通式、递进式、系统式的培养,促使医学生在提升专业技术的同时深化职业归属、职业认知和职业信仰。
(二)耳濡目染养德,潜移默化塑行
作为当今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勃兴的新型传媒技术,新媒体利用现代化数字网络体系,实现了教育信息的共享,以其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的传播特征,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教育人员应充分将新媒体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中,增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互动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通过整合海量碎片化信息,使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交流沟通更为便捷。医学高校学生专业课程任务繁重,德育课程往往被忽视,单纯依赖书本知识的灌输,往往导致医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我们要使用新媒体构建全程、全方位的职业精神教育大环境,将医学职业精神以大学生熟知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其潜移默化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深处,在耳濡目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促进知行合一。另外,过去模范教育多以课堂教育、榜样宣讲、故事报告、表彰仪式等传统宣传载体居多。目前,高校教育者应积极完成从线下教育到线下线上同步教育的转变,将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号作为榜样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涵盖人物专题报道、互动交流等全方位信息输入,塑造丰富的榜样主体,使教育内容更全面客观,教育受众更广泛。同时,模范角色主体的确定由过去的挖掘实际、树立典型转变为官方基于民意推举,产生自上而下的交流互动,无形中缩小了模范人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榜样教育更加生动鲜活,让宣传受众更易受到鼓舞和激励。
(三)培养自我意识,激励主动发展
自我教育是在积极谋求自我发展的主观意识的支配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教育自主性,有意识地完成自我选择、内化、反思、评价、修正、规范的主观能力,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医学生自我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将外在“他律”性的被动教育模式转变为内在“自律”性的主动教育模式,打破了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医学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激发医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理性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提升处理问题时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解决、自我提高的能力,让医学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高尚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行为。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为学生创造“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充分了解,在实践中知晓作为医生应该具备的素养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从“体验、感知、感悟”到“自省、自悟”,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修正、自我教育观念的目的,从而让职业精神在临床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同时,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培育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认知以及职业道德责任感。而在医学生自我教育遇到困难时,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以平等、耐心的态度及时解决学生在医德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困扰,引导学生自己走出矛盾,逐步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人格。
(四)赋能终身教育,延展培育时空
随着医疗水平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内,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为主的教育教学手段在医疗卫生行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经历的不间断、连续的教育,这种教育强调社会、团体对个人的监管力量与教化作用,是个体处于教育受众地位的一种社会行为。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知、情、意、行”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而是要通过不断接收知识的输入,并经过一个漫长发展和自我吸收来实现。高校对于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实质仅仅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知”的理解,缺乏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情”的激发、“意”的领悟以及“行”的实践,对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终身性缺乏清晰明确的认知。医学院校应以课堂教学为入口,构建全盘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同时扩展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把在校医学生、实习医学生以及医务工作者都纳为需教育对象,“知、情、意、行”分别为重点进行个性化、阶段化教育,例如,对在校医学生仅仅要求对医学职业精神的“知”的认识,而实习医学生就要经历对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情”的体验;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合—分—合”的教育模式,即在校学生集中进行医学职业精神理论学习,实习生分别由带教老师进行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医务工作者定期集中进行职业精神思考研讨教育,使职业精神教育持续发展。同时,高校应坚持职业精神的全程培育,即从基础教学阶段、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直到临床工作阶段的全面人文精神培育,积极拓展学生谋求终身教育的学习渠道,可开设多种公开课,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保持终身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