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逻辑、现实困境与前进理路
2023-01-24周淼淼
周淼淼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职业教育持续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探索。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印发,职业本科教育正式走进大众视野,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印发推动了职业本科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开始。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强化了职业本科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有待学术界与实践领域的积极探索,寻求适切的发展思路,完善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逻辑
不论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还是新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推进,抑或是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建设,都需要职业本科教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之举
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领头羊”,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产业变革需要,培养了大批德技并修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生力量。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因只到专科层次而被看作“断头教育”,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不完整、体系不健全,与普通教育只能“隔岸相望”,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内部进路的贯通以及对外联系的畅达。基于此,近年来职业本科教育的探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而从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现实处境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实力较弱,培养质量不高,不能充分适应面向产业升级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求。这种背景下,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显得更加必要且重要。只有推进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只有发展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才能推进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升,做到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跃进,推进职业教育取得与普通教育相媲美的成绩与地位。故而,只有不断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水平,切实打造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才能真正在实现职业教育整体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实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
(二)迎接技术与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
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势不可当,形成了产业技术快速更新、技术知识复杂演变和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的基本局面,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路径转换不断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成为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整体跃升的关键手段,技术知识的广度、深度及经验知识含量在不断拓展。这些技术与产业的变革正在彻底重塑劳动力需求的格局,技术迭代升级使得大量低水平的劳动者被人工智能机器所取代,而对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创新有法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2022年6月全国总工会举行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技能人才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2022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652万人”。由此可以计算出,截至2021年年底,技能人才比例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了26%,但是高技能人才的占比仅约为8%,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加快推进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培养更多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基于此,发展高质量、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变局的复合型高水平技术人才,重塑人力资源结构,既是对产业与技术变革的回应,又是我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应对新一轮技术变革挑战的重中之重。因而,推进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社会深度变革和技术更新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举。
(三)满足人民高质量高等教育需要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优质高等教育需要的有效方略。从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跨过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人民对高等教育的追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公平且有质量的高等教育成为当前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可以让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完成后生性文化资本积累,实现向社会中上层流动,从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另一层面看,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弥补了普通本科教育过分注重知识教育的弊端,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选择,使其根据自身性格禀赋、兴趣特长选择适合的教育类型,而非一味地追求学历。同时,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实现了职业教育地位与质量的提高,可与普通本科教育等量齐观,也可推动社会缓解教育焦虑,推进教育生态的重构。由此可见,发展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既能促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供给侧量的增长,满足人民群众对多种类型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缓解教育焦虑;又能推动高质量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丰富的高等教育选择,促进教育公平的再升级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的现实困境
目前,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现实困境,既有自身办学定位不清、专业设置不合理以及师资力量不强等内部困境,又有社会认知偏见长期存在的外部困境。
(一)办学定位不清,“学术漂移”凸显
对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清晰的界定,是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的首要问题。然而,当前的职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存在着摇摆于职业专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问题。其一,偏向职业专科教育。由于办学惯性和现实条件的限制,部分职业本科院校仍然延续固有的专科办学方式,以培养一线的基础技术工人为办学目标,以增加实践课课时为教育手段,把教育的重心聚焦于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的重复训练,缺少对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投入的重视,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素养培养的关注,难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其二,受普通本科教育影响较大。一些职业本科院校因缺乏可供参考的成熟办学范式和急于摆脱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固有偏见,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过多地模仿了普通本科教育,更倾向知识教育而非高水平职业技能培养,未能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内在属性,未能依据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寻求特色发展,“学术漂移”现象凸显,以致有些职业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基因弱化,使得职业本科教育面临自身存续的合法性危机。
(二)专业设置趋同,职教特色失真
专业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需要在专业内涵和形态建设上满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意味着,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应当以职业界的需求为导向,从产业界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出发,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设置特色鲜明的职业本科专业,体现专业的高度职业性和实用性。但从实际状况来看,当前许多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设置随意。目前,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职业本科院校缺乏专业设置的指导标准,同时部分院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致使部分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随意,对于学校开办专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缺乏严格把控,存在“想开设什么专业、能开设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的问题。第二,专业设置趋同。为了吸引更多优质生源,许多职业本科院校往往是“什么专业热门就开设什么专业”,忽视了学校自身的发展优势与特点,没有兼顾专业设置的多样性与适应性,致使不同地区的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千篇一律,或开设的热门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重合。专业设置的随意与趋同阻碍了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也导致了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无法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协同,使得一些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难以获得社会认可,固化了社会上本已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三)师资力量薄弱,发展潜能受抑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资队伍质量决定着教育的高度和水平。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底气来自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职业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还不强,难以充分释放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潜能。一方面,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引进优秀教师困难。职业本科院校虽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但由于薪资待遇不足、学校平台不高和发展资源缺乏,难以吸引充足的优秀人才,加上一些院校的人才引进过于追求高学历而忽视技能,导致引进的部分教师难以有效匹配高质量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利于职业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部分职业本科院校缺乏培养优秀教师的制度与环境。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重视不够,缺少科研支持平台和激励制度,教师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条件与动力不足,难以有效激发教师开展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因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比较缓慢,高水平师资培养工作难以为继。高水平师资引进难与现有师资培养乏力,制约了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认知偏见长期存在,教育价值遮蔽
受“学而优则仕”“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技术、技艺长期被遮蔽在科学的光环之下不被重视。长此以往,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职业教育不如普通教育的认知偏见,致使职业教育的价值难以彰显。在这种带有偏见的认知之下,职业院校的学生被视为高考制度下的失败者,职业教育甚至被认为是“次等教育”的代名词。与此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产业工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高,上升渠道狭窄,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轻视职业教育的认知。部分职业院校自身也缺乏办学自信,一些办学质量卓越的高职院校为了“升本”,放弃了职业教育办学道路,导致职业院校的类型特色缺失。社会长期在这种认知偏见中徘徊不前,以致当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本科层次时,大众认知层面仍未完全扭转。这就需要职业本科院校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推动产业技术革新,充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较高的办学质量来刷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引导大众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
三、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的前进理路
职业本科教育要突破高质量发展困境,必须迎难而上,以办学特色的彰显和办学实力的增强为主要手段,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守类型特色,促进职教转型升级
坚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是发展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新职教法也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的延伸,其类型是职业教育,面向的场域是产业,突出的特征是新技术,位阶是本科层次。因此,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不仅要比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有所突破,突出高水平与高层次,而且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也要有所区分,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其一,坚守类型特色,办好职业性突出的职业本科院校。职业性是职业本科区别于普通本科,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显著特征。推进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办学条件,找准专业定位,构建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与学生高质量就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要强化教学的实践性,构建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做到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联系、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适应。其二,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提升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职业本科院校应在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属性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产教深度融合平台,采用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构建极具职业特色和技术实用性的专业及学科标准体系,打造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二)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共进共赢
职业教育是由教育场域和生产场域相互交融构成的跨界教育类型。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是由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职业属性决定的,也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本科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其重点在于面向产业需求和工作岗位要求,培养出符合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一,合理设置学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职业本科院校在学校规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而应聚焦学校特色,形成优势专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其二,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新时代高质量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应当加强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训的有效衔接,并通过师徒之间技术的传承与长期积累实现技术创新,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最终实现由产教融合向产教研一体化发展。其三,开展校企联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职业本科院校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企业自愿报名、专家推荐、行业协会推荐”的校企联动筛选机制,聚集一批在产业创新方面有需求、有能力的企业,共同致力于产业技术革新与行业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发展与变革,推进职业本科院校实力的提升。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打造具备良好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职业本科院校应当将引进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将重点放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常态化管理上,从而形成职业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其一,强化“双师型”教师引进,促进学校教师结构优化。职业本科院校应突破师资引进的唯学历论,应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需求,重点挖掘、引进一批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其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常态化管理。职业本科院校可以让传统教学名师在实践中夯实职业能力,并充分发挥其技术技能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其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价促发展。评价是高校教师聘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职业本科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决克服“五唯”所带来的“学术崇拜”“数字崇拜”等不良评价倾向,以职业院校教师的特点为基础,以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构建符合职业本科教育特点的教师评价体系,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格局。此外,应将教师参与技术革新、推动企业发展等社会服务工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开展技术创新与改良,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目的。
(四)对接地方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在发展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职业本科院校要注意与所在城市的良性互动,通过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彰显办学水平和自身价值。职业本科院校应当以所处城市为依托,将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有机衔接,真正把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优势转化为地方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一,职业本科院校要认清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将为当地各类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作为办学的重要原则,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的耦合链接,引导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均衡发展。同时,职业本科院校应积极承担地方职业培训的责任,不断提高区域内人口的整体技术存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其二,职业本科院校应加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集聚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产业群,充分发挥职业本科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其三,职业本科院校要注意发挥自身在推动创新方面的固有优势,带头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以学校的创新发展带动地方企业的创新发展,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精准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学校功能中,带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五)推进普职融通,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普职融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加强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融通、融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构建新型职业本科招生制度。基于职业本科教育的基本特点,加快构建体现职教特色、满足学生上升需求的职教高考制度,即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本科院校的需求,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考方式,为职业本科院校招收适合的学生。其二,打造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互通平台。在坚持职业特色的前提下,职业本科院校可积极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如职业本科院校可以和普通本科院校合作搭建课程共享平台,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其三,积极推进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师资互通。在优秀师资引进难、培养慢的现实情况下,职业本科院校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从普通本科高校借调部分教师,以解燃眉之急。同时,职业本科院校还可以构建与普通高校教师的交流合作机制,联合开设普职融通的课程,提升培养质量。
在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高质量建设新阶段的大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必须坚持突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将高质量发展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持续提升办学质量,不断造就满足新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需要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