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创融合培育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
2023-01-24郑玥孙卫芳
郑玥 孙卫芳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离不开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智力支持。如何培养“职业素养高、岗位技能精、创新能力强”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卓越技术技能人才除了应具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更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且能够胜任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对岗位所需技术的创新性要求。重视并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为“双高计划”建设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高职院校专创融合培育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意义
1.专创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锤炼当代大学生勇挑重担、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和不怕艰辛、自主创业的拼搏精神,引导大学生传承工匠精神,塑育爱国爱党“校园工匠”,并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这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谋而合。专创融合是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必然选择。
2.专创融合是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的重要抓手。“双高计划”的两项重要任务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专创融合育人模式可打造学生职业通用技能、专业单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发展能力双向提升,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培训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基于专创融合,将科研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科研与实训实践相结合、科研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技术技能成果的推广转化,将师生的创新作品转化为产品,打造集“产业服务、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双创培育”于一体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3.专创融合是策应产业变革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与应用,很多企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专业人才供给侧与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侧进一步平衡,满足企业对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专创融合育人模式,探索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以满足产业变革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专创融合培育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困境
1.专创融合培养模式有待优化。一是课程体系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仅通过开设“Start Your Business”(SYB)、“Generate Your Business Idea”(GYB)等几门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及训练营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中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二是实践教学环节弱化。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够,学生所获得的创新创业方法和知识无法应用于实践,导致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不够。三是实战孵化体系缺失。学校没有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实战训练与服务体系,学生的创新项目缺乏政策扶持和咨询服务,使得项目无法落地转化。
2.专创融合实践平台支撑不够。一是现有实践平台功能分割严重。服务于实践教学的实验实训平台、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科研平台和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平台未针对学生结构差异性进行功能划分,三者之间相互独立,未能有机融合在相关课程教学中。二是实践平台功能不齐全。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知识技能、模拟体验、实战孵化全流程的创新创业平台支撑,导致具有高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受阻。三是实践平台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专创融合平台建设未能有效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和企业,对学生岗位跨界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培养成效不明显。
3.专创融合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不高。一是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专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师主要由经过短期创新创业知识培训的班主任、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等兼任,他们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产业前沿,无法展开有效的教学。二是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和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此外,虽部分高职院校聘请了上述人员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但是参与度和工作连续性却不能保证。三是创新创业教师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等制度没有对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做出明确要求;同时,还缺乏校企人员互聘互兼的管理办法,企业创新创业导师来校担任导师路径不通畅。
4.专创融合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治理体系不完备。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统一的组织架构,没有一套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分散,导致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平台功能单一,未能形成合力。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深入。创新创业活动未下沉到企业一线,未能深度参与企业相关技术创新与研发全过程,对创新创业教学化和成果产业化转化缺乏引导机制,致使专创融合的运行与保障明显受限。三是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模式不健全。一方面,对创新创业典型事迹、成功案例、创新创业成果等显性文化宣传不够;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兼容并蓄等隐性文化的融入不够,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认同度与代入感,难以获得创新创业成功的灵感与自信。
三、高职院校专创融合培育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实施策略
1.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专创融合教育教学体系。第一,坚持“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线,构建“三层分类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通识性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建立人文素养类、艺术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创新创业类等模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平台,以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设融合性创新创业课程。例如,工科类专业推行“工程实践创新项目”课程,围绕企业高端技术、装备和产品等岗位需求,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开展以“课程作品化,作品产品化”为目标、“技能菜单”为形式的课程改革,在技术技能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试验设计和实践能力;商科类专业推行“商业模拟创新项目”课程,全面模拟企业真实场景和工作情境,系统设置企业运作的职能部门、岗位、流程和业务,锤炼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和综合实践能力。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面向个体差异开设拓展性创新创业课程,将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流程等融入专业实践、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过程,通过竞赛嵌入和项目孵化发掘有潜力的创客与创业团队,实施个性化培养,组建“创业经理人班”,将好的项目推向市场,实现“产品精品化,精品市场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以完成创业实战。
第二,创新“TASO”四维一体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一是突出教学(Teaching,T)第一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坚持教学观念上以学为主,教学目标上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主,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上以过程考核为主,利用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和实践平台,借助超星尔雅、职教云课堂、爱课程等数字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课堂革命,训练学生创业能力。二是激活社团(Association,A)第二课堂。打造发明者协会、大学生科协、创新创业协会等创新创业社团,提升社团成员的创新发展、资源整合、团队运行、资金筹措和组织策划能力。社团应定期组织沙龙活动,邀请创新创业导师讲授创新创业知识,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讲授创业经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三是用好导师(Supervisor,S)创新课堂。要有效推进学生走进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就创新创业项目或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形成有效的创新方案,并开展创业实践,学生在导师的全程指导下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完成作品设计,撰写专利发明,产生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成果。四是强化实战(Operation,O)体验课堂。高职院校应强化专创融合课程的实践与实战训练,将教学场所延伸至企业一线,校企共建创业指导服务站、企业创新工作站等,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变为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和实战模拟,建设“匠心坊创客工场”,建立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创新创业实践选修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学生创新作品可替代某项专业实践学分。
2.以创新创业平台构建为载体,构建“四层递进”专创融合实践平台。第一,建设创新创业共享实训基地,打造认知实践平台。一是打造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做好专业实验实训场所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机融合,让专业(群)实验实训室不仅仅是学生训练技能的场所,更要成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师生科研项目等创新实践活动的工作室,引导学生开展发明创新活动,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二是打造创新创业入门培训平台,常态化开展创业培训,邀请企业家和风投机构投资人到学校讲授创业经历、创业融资商业计划等,组织学生到新创企业实地考察,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让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创业,培养其创业意识。
第二,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造模拟实践平台。一是打造形式多样的仿真模拟训练平台。建设高职学生创业网、ERP企业模拟经营室、创新创业模拟系统等平台,使学生系统学习创业心理学、创业准备等创业知识,模拟现实创业的步骤及相关流程进行创业实验,培养学生对创业执行与管理的把控能力。二是打造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赛事平台。高职院校应依托国家创新创业赛事,以学生专利发明为基础,结合自身办学和专业特点,打造“院—校—市—省—国”多层次、立体化、覆盖面广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将大赛融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大赛模拟实践,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创业技能。
第三,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体验实践平台。一是打造创新创业项目体验平台。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建设一批创客工坊或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产品制作和产品展示场所,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路演、创业经验交流、创业投融资咨询等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活动的舞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打造产业实践型平台。结合区域主导产业,与产教深度融合型企业联合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工作站或实训基地,成立企业人员与师生参与的创新创业团队,调研企业刚性需求,编制技术问题清单,实施产品改造升级、技术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锤炼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并积累创业经验,为日后进行创业孵化奠定基础。
第四,建设成果转化基地,打造实战孵化平台。一是打造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平台。集成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向学生提供创业母基金,资助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将师生的科技创新作品或成果孵化成企业的真实产品,助推师生科创成果转化,打通由产品向商品的转换渠道。二是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实战平台。整合各类创新创业资源,成立科技孵化器,重点面向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新媒体平台等专业领域开展创业项目孵化,同时提供创业空间、创业技能培训、工商法务咨询、融资需求对接等“全程一站式”孵化服务。
3.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打造“三型融通、四轮驱动”专创融合教学团队。第一,以“三型融通”目标理念为引领,打造“专兼跨界结合”创新创业师资团队。一是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根据融入多学科知识的专创融合育人课程体系特点,打造一支由专业技术、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法规、文化创意等不同学科领域专业教师构成的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双能型”专职教学团队,注重学生思维策略多样化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配齐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根据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和新创企业对市场与资本运营的需要,打造一支由企业家、技术专家、风险投资人和创业成功校友等构成的兼具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能力的“双创型”兼职教学团队,聚焦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实落地。三是优化专兼职教师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制定专职教师团队的绩效考核与管理办法,突出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与投入的考核和奖励,并将其作为职称晋升等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打通校企互聘互用的渠道,构建不同类别兼职教师选聘的长效工作机制,将优秀的兼职教师选聘为省级产业教授,并为其搭建平台,探索采用协议工资制、绩效提成制等提高其归属感和责任感。
第二,以“四轮驱动”运行机制为抓手,培育专创融合教学团队新动能。一是项目驱动,提升团队创新水平。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面向地方经济主战场和行业企业一线重大需求,聘请产业教授、企业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共同开展项目申报、课题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解决技术难题,通过“原理—设计—工艺—制造—样品—试验—改进—产品”全过程研发,提升教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二是平台促动,推进教学团队成果落地能力。依托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等平台,打造自身科研特色和优势,实施科学研究成果化、技术成果实用化、实用成果产品化和创新产品商品化,不断提升师生科技成果的孵化质量和转化效率。三是人才拉动,激发团队创新活力。柔性引进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和国家创新创业导师等,实施“大师名匠”计划,提升团队实践水平;遴选专创融合教学团队负责人,负责项目建设和团队成员指导,优化教师成长路径,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邀请校级以上教学名师指导,实施“青蓝工程”结对活动,落实“人才提升”工程,提升团队创新创业技能。四是培训带动,促进团队持续发展。选派科研骨干教师到企业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习企业家创业和管理的经验;支持青年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到境外高校访学研修,为高层次领军人才储备后备力量;通过主持开发一个创新产品,学习一条教学理论,指导一项创新创业大赛,参与一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4.以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专创深度融合新机制。第一,突出生态系统构建,完善专创融合内部治理体系。一是建立专创融合教育管理委员会,制定专创融合教育发展规划,树立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合作的理念,有效整合全校专创融合课程、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等资源,构建较为完善的专创融合生态系统。二是优化专创融合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并试行“学分银行”制度。打通创新创业活动、修选课学分互认通道,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孵化、企业实践和社团活动等方式获得学分。三是建立健全专创融合管理制度。制定专创融合实践教育平台运行、管理和考核办法,进一步优化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将教师从事或指导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纳入绩效与职称评聘体系。
第二,强化多元机制育人,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合作体系。一是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根据产业宏观需求,校企合作主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打造与区域主导产业和合作企业现状相匹配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将产业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校企共建大学科技园,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助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有机融合。支持学生在大学科技园自主创新创业,将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为深度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技术研发基地、具有良好市场科技活力的企业孵化基地和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三是试点混合所有制,构建校企利益分配与共享体系。明晰校企双方在专创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的权责,合作企业可以优先从产业学院获得发展需要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并利用产业学院资源进行多层次的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科技攻关等,激发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第三,强化工匠精神养成,打造务实开放的创新创业文化体系。一是突出显性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把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实验实训基地等打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展示场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周、建设创新创业文化长廊、优秀产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对创新创业典型事迹、成功案例、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广泛宣传,多措并举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浓厚的文化氛围。二是注重隐性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等教育方式,将行业企业的产业文化、创新文化、工匠精神、竞争精神等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创业为落脚点,通过技能大师与学生师徒结对,强化对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激发其劳动热情,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形成更多的创新性成果。三是健全创新创业制度文化建设。一方面,将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对接学校制度文化,让学生在企业文化陶冶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学生品质塑造中、校园环境建设中、专业文化建设中融入行业文化,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此外,将企业现代化的6S管理制度嵌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将安全规程和操作规范等置于实验实训室的显眼位置,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效果,塑造学生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
卓越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重要力量,专创融合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从构建专创融合教学体系、搭建专创融合实践平台、打造专创融合教学团队和创新专创深度融合机制四个维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不断改革推进内涵建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