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2023-01-24李青山
李青山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导和工作遵循。作为重要的类型教育,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优化类型特色、激发办学活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2022年5月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增加了“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等内容,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了产教融合中企业的主体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概括起来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民营企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总结了山西省职教社助推职业教育与民营企业深度融合的创新性实践,提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着力点,以期为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可借鉴的山西实践经验。
一、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深度融合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与现代化共生发展,发挥着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优化教育体系、增进国际交流的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当前,山西民营经济总量规模逐渐壮大、结构质量不断优化、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地位作用日益凸显。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形成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相互促进、同频共振的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一)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深度融合契合,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产业转型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近年来,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产业转型为基础和载体,以数字转型为方向和抓手,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加大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投入强度,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作为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的山西民营经济,2021年经济总量跨过万亿元大关,占全省GDP的46%,在推动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面对新发展格局,全省民营企业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六新”发展对企业技术研发、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推动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微观上说,可以紧盯民营企业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人才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最新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使生产与教学相融合,让教育界、企业界为推动技能养成与产业发展而进行合作实践。从宏观上说,可以围绕产业和区域发展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和专业设置,促使区域产业系统与区域教育系统相互融合,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做到以产业引导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服务行业发展。
(二)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深度融合契合,是民营企业技能人才供给的需要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职业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中职、高职院校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超过200万人,开展职业培训助力技能山西建设,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年末,山西省技能人才总数达到500.4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0万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29.%。随着民营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整体数量和质量需求大幅提升,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围绕“立德树人”与“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契合点,只有走企业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式培训、校中企、企中校、中国特色学徒制等,职业院校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职业院校学生才能习得技能从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民营企业才能招到真正有用的人才从而实现技术传承和技术创新,社会才能形成“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良好氛围。
(三)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深度融合契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只有解决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问题,才能真正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多项重要政策,持续优化完善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新职教法把“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写入总则,让产教融合“有法可依”,加强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产教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发展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职教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上,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十三五”以来,全省18家企业、88所学校、107个专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所学校、436种证书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校企协作完成4.8万次技能考试;组建了14个行业性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日益密切,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始终是职业教育的难点,长期存在“校热企冷”、人才供给与民营企业需求不匹配、合作层次低、关系松散等问题,制约着校企合作成效。推动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深度融合,可以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骨干专业,进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深度融合的山西实践
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推动校企合作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全局性、引领性改革举措。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省职教社”)和省工商联在深入贯彻落实过程中,坚持“双轮驱动”、双向协调互动,以人才发展引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以民营企业需求助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构建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全力破解校企合作层次较低、产教融合不够、人才供需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助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密织工作网络,构建部门联动机制
坚持大统战工作思路,盘活统战各部门资源,积极壮大组织、聚集人才、延伸链条、拓宽渠道,建立纵横交错、上下协调、内外互联的工作机构和组织体系,为校企合作架起“立交桥”。省职教社和省工商联主动与省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等加强联系沟通,建立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畅通政校企联系渠道,汇聚推动校企合作的工作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进。联合组建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注重把职业院校、民营企业、商会协会、培训机构中的优秀人士吸收到校企合作工作网络。省工商联注重把校企合作开展好的民营企业吸收为执常委企业;省职教社在131家院校和民营企业挂牌设立“重点工作联系单位”,成立社员小组,建设“社员之家”,夯实了校企合作的工作基础。
(二)发挥宣传作用,用活校企合作政策
立足发挥部门职能,注重把党和国家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的有关政策第一时间传递到企业院校,为校企双方“定心定力”。省工商联与省职教社联合开展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职教集团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等调研活动,形成多项调研成果,为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开设“晋商大讲堂”“职教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政策、把脉问诊、释疑解惑,帮助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开阔视野、疏理思路、推动发展。细化整理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激励政策,有针对性地入校、入企宣讲解读,让学校和企业真正掌握进而享受政策红利,赢得发展先机。利用内外宣传载体,推广宣传校企合作活动和经验,营造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创建平台载体,摸准校企合作需求
坚持精准导向,通过组织活动、实施项目,推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促进人才培养信息精准对称、供需精准对接。省职教社与省工商联联合省教育厅、人社厅启动山西省“百校百企”校企合作对接活动,积极开展“发挥商会优势,助力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发展校企合作行”“物流供应链产业校企对接”“康养卫生护理专业校企对接”等活动,收集掌握院校、企业供给需求信息,搭建校企互动交流平台。联合探索研发校企合作智慧数据平台,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精准化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服务。目前已有300多家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入驻平台,在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教师企业实践、学校专业设置、中国特色学徒制、产业学院共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
(四)优化服务模式,抓实校企合作成效
按照“政府所需,校企所急、自己所能”的工作目标,坚持双向服务、双向发力。省职教社和省工商联联合开展“民营企业家进校园”活动,让民营企业家现身说法,帮助学生增强职业素养;组织20余家天津和山西民营企业走进职业院校,举办“晋津校企合作人才供需对接座谈会”,促成多项合作协议。省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积极开展“稳岗扩岗促就业”行动,征集发布800多家民营企业提供的2.8万个岗位信息;省职教社组织职业院校校长走入省内外民营企业,助推“书记校长走访拓岗活动”深入开展;邀请民营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大赛评委,推动学生创业成果转化落地;组织社员单位面向企业职工、重点人群开展全民技能提升培训,实施“去产能再就业”温暖工程,助力5.8万余名企业员工素质提升。
在山西省委统战部的大力指导支持下,省职教社积极作为、主动开拓,取得了“新途径、新格局、新模式”三项重点成效。总结起来,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开辟了部门联动推动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发挥省职教社和省工商联各自的优势,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了会商、调研、活动、课题研究等常态化合作机制,制订《联合推进校企合作行动方案》,促进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融合发展,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实施。近年来,联合开展调研活动9次,形成了《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等多项调研成果,为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多次组织校企对接活动,促进校企签订合作协议80多项;联合建设校企合作智慧数据平台,为校企合作提供精准化、数据化服务,实现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信息精准对接;及时采集整理校企数据信息,分析研判校企供需结构性差异,为职能部门决策、院校“三教”改革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数据支撑。二是推动了职业教育多元办学的新格局。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引导行业优势民营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实践。目前,全省有民办高等学校12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00所,在校生达18.35万人;省工商联执常委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信息、能源、建筑、药茶、醋、陶瓷、数字动画等产业学院34个,共建思政课教学、专业人才培养、学校实训、产学研等基地47个。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契机,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师资力量建设和教学科研改革。三是创新了民营企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抓住人才供给、人才激励、人才评价、人才服务等关键要素,40多所职业院校和98家民营企业在煤焦冶电、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人工智能、中医中药、陶瓷陶艺、酿酒酿醋、玻璃器皿等多领域实现精准对接,校企在人才培养、顶岗实习、新型学徒制、项目研发等方面签署合作协议84项,促成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订单班”44个,有效拓宽了民营企业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渠道。山西数据流量生态园吸引200多家数字经济领域头部企业入驻,形成数字能源、数字物流、数字农业等10余个特色产业领域,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高层次人才回流的聚集地。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考与展望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有赖于知识的集成与创新,有赖于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所列的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中,民营企业有32家,占比50.79%。但实践中,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存在“互斥”现象,职业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匹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脱节、学生就业渠道不畅、民营企业高技能人才引进难、普通工人招募难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准确把握校企双向需求的契合点,多管齐下推动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在互利共赢中全面提升校企合作与双元育人水平。
(一)坚持党建引领,夯实校企合作思想基础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所在,而党的领导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是校企合作的核心思想基础。要推动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指导民营企业提高党建工作实效,以党建促经营,通过思想引领、组织凝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把党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学校与企业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把文化对接当成校企深度合作的纽带,深入探索“校企联动”党建共建新模式,共同在弘扬晋商文化、晋商精神、企业家精神的过程中提升文化内涵,在树立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过程中塑造校企文化共性,联合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浓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强、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
(二)立足政策导向,助推政策红利落地落实
政策是发展的推动力。近年来,有关部门持续加大操作性强的政策供给力度,但“官热民不热,上热下不热,校热企不热”的“三热三不热”现象仍在局部范围普遍存在。经过调研了解到,一方面,产教融合制度设计与实施不够协同,激励保障具体细则相对欠缺;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对相关政策的学习了解比较滞后,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反映不清楚政策红利。因此,要立足政策导向,开展专项学习调研,在学好弄懂上下功夫,把政策精神吃透吃准,科学把握政策演进的趋势,准确把握校企合作政策诉求和当前政策在激励保障方面的薄弱环节,细化产教融合中法律关系主体的权责,就加快办学经费、教育费附加、税费优惠、政府补贴等普遍关心的政策红利尽快落地,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提高政策红利转化效率,为完善产教融合政策保障献计出力。要用好“晋商大讲堂”“职教大讲堂”等品牌项目,树立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对不同类型企业有侧重地宣讲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三)突出典型带动,推动头部校企先行先试
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山西开展了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的建设培育支持工作,给予入选企业税收、补助、用地等一揽子扶持政策。当前入选企业中多数属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要主动服务政府中心工作,指导支持入选民营企业以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为目标,切实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对接优质职业院校,全面推进产教融合重点难点项目落地实施。在合作育人方面,承担起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任务,建立“岗课证赛训”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共同制定职业培训标准和人才培养计划,落实观岗实习、跟岗实习、轮岗实习、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企业实践。在课程师资方面,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前沿技术需求、产品制造质量标准等,共同制定核心课程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双向师资流动机制,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将合作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企业人才培养规划。在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引企入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建设一批学生培养、员工培训、选手集训、师资提升“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基地。积极开展典型案例成果的推广转化,辐射到欠发达区域,带动全省校企合作水平整体提升。
(四)细化协同举措,畅通“双师型”人才成长渠道
“双师型”人才队伍是提高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就职业院校而言,现有人事制度和引育机制还存在一定制约,学历“天花板”常常阻碍技术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民营企业更是长期面临引才、留才、用才难的困扰。通过产教融合,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人才队伍,是破解当前校企双方困境的必由之路。要细化校企协同举措,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引”“育”两条途径加强“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在“引”的方面,互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打通院校与企业人才交流渠道,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能工巧匠要取消学历、职称的限制,简化引人流程,扩大人才来源。在“育”的方面,校企双方同步加强激励保障措施,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项目申报、年度考核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要适当倾斜,重点引导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服务能力。企业明确“技术骨干入校工时加倍折算”等措施,鼓励企业技术骨干进入学校提升理论水平,吸纳教师进入企业开展科研,提升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通过协同双向发力,加速“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的获得感荣誉感,在校企双赢中破解人才难题。
(五)统筹智力资源,引导产业专业建设规划
围绕山西省委“同步推进数字转型与产业转型”重要部署,大量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生存力、竞争力。但是,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决策机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职业院校在适应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时往往存在一定滞后性。为此,要统筹智力资源,做好前瞻性科学性研究,推动优势产业专业合作,共促体系建设。引导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特长与区域实际,紧跟政府产业布局主攻方向,以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围绕区域产业布局明确发展定位,推动校企共建特色优势专业,坚决淘汰一批过时专业,加快建设一批契合“两个转型”需求的重点专业和煤炭、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专业,在专业共建中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并帮助企业形成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要推进校企深化协同育人举措,推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开展招生招工、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师资共建等工作,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前沿科技成果以及企业研发需求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落实落细校企“双元”育人机制,真正把职业教育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承担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
(六)发挥组织优势,填补校企合作薄弱环节
山西省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职业院校多、小、散、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之一。同时,民营企业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困境。校企双方在寻求合作中往往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国家级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双高计划”院校或资质优秀、资源雄厚的龙头企业,普通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难以获得校企合作的机会与资源,校企合作客观上存在“盲区”。政府职能部门囿于政府角色定位,很难用行政手段加以推动,这就需要职教社、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通过商会、职教社工作委员会等组织,多频次多形式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之间、企业之间开展帮扶合作,以头部企业带动一般企业,以龙头院校带动一般院校,把小规模实习实训场地、较为单一的专业内容统筹起来,把分散的“订单式”人才培养需求、灵活多样的技术研发需求整合起来并融入规模化校企合作项目中,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带动一般院校、民营企业踏入校企合作快车道,在发展中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七)发挥群团优势,探索第三方评估新路径
在国家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价制度”“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的要求,凸显了第三方评估的重要性。基于“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特色优势,山西省职教社要敢于先试先行,深入探索完善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效能评价机制。要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多方呼吁争取政府层面的认可支持鼓励,推动对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制度供给,从制度层面为第三方评估授权赋能。要围绕“专业性”核心要素,借助统一战线智力密集优势组建专业委员会,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评估团队,探索构建系统化的评估机制,提升评估的权威性。要主动开展产教融合评估工作,客观公正地评价产教融合目标的达成度,有效发现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准确掌握实情,及时发展政策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满足产教融合政策需求,用客观、专业赢得支持信任。要主动做好评估反馈工作,打通校企信息不对称壁垒,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满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解决民营企业人才瓶颈问题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大再次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快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发展,深化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打造出一批产教融合型院校企业样板,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