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培根铸魂
2023-01-24刘化军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 刘化军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磊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政课程要携手其他课程共同培根铸魂:一方面要坚守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关键、核心课程地位,守正马克思主义的“形、韵、味、魂”;另一方面,其他课程要坚持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同行,充分挖掘、利用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守正创新两轮驱动,才能共圆培根铸魂之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程要守正“四有”,筑牢培根铸魂之本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高校思政课首先要讲清楚的核心内容,是贯穿高校各门思政课的中心线索。思政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守正”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主战场,随时随地都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形、韵、味、魂”,使青年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筑牢培根铸魂之根本。
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形”(式)。所谓“形”,就是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守正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抓住并在形式上反映出来,要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言金句、重要论断(述)等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展现。思政课教师要多念马克思主义的“真经”,杜绝向“西”取“歪经”,从而避免马克思主义的“形”被弱化、淡化和“俗化”,甚或被“西化”,只有充分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内容才能更为全面地在教学中展示出来。
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韵”(律)。从目前高校思政课开设情况看,本(专)硕博各门思政课在教学切入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的目标之间既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讲好一门思政课可以理解为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而讲好所有思政课则可以被理解为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而要使“战果”不断,各门思政课程就需要一个共同的“指挥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要能尝到马克思主义的“味”(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着,还要使其“尝”得到。为此,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务必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弄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想从思政课中“得到什么”,以及学生能从思政课中“带走什么”。以学生的困惑和需求为导向,把思政课的学理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品尝马克思主义之味。另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注重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解和运用能力,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教、真用。在使自己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味”的同时,也让学生尝其味。
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聚焦马克思主义的“魂”,即要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讲清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各门思政课都必须贯穿这一主线,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一方面,不能用其它貌似觉得“正确”和听起来有“道理”的观点和理论来取代这一主线;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思政课仅仅看成是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获得与践行。
其他课程要坚持“三同”,夯实培根铸魂之基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是要使大学生真正做到思想素质过硬、全面发展,也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因为其他课程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要育人,要传递知识,也要实现价值引领。而且,其他课程中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坚持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同行”,才能夯实培根铸魂之基。
其他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心”。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其他课程要与思政课一起齐心协力自觉地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教育宗旨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合力。
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方向就是旗帜,方向就是引领。其他课程都应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思政课同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行”。其他课程和思政课程是“同路人”,志同道合,理应互学互鉴、携手同行。因此,其他课程要与思政课程一起行动,充分挖掘本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创新两轮驱动,同圆培根铸魂之梦
高校思政课和其他课程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而要最终实现学校所有课程都能充分发挥其培根铸魂的功能,一方面要切实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之外所有其他课程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只有两轮共同驱动,才能共圆培根铸魂之梦。结合云南师范大学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可以考量“四个一”。
第一,用好“一块牌子”。“一块牌子”是指“西南联大”这块牌子。用好这块牌子就是要把“西南联大”这块牌子所蕴含的思政资源,例如西南联大各学科的代表性人物、其专业成就、爱国事迹等,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指出的“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学校所有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具有云南师范大学特色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品牌。同理,其他高校也可以充分挖掘本校红色资源和本地红色资源,打造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品牌。
第二,打造“一堂课程思政课”。“一堂课程思政课”是指,在各学院的专业课程(和通识课)中,选择出一门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从其教学内容中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上一堂具有“思政之味”的专业课/通识课。以此为起点,在其他所有课程中,逐步开展“一堂课程思政课”的教学,从而逐渐形成全课程大思政教育的局面。
第三,实现“一次相互进课”。“一次相互进课”是指,其他课程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彼此走进一次对方的课堂,让思政课教师感受其他课程,让其他课程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感受一次思政课。在此基础上,发掘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某些共有、共通和共需之处。从而,可以在运用某些相关专业课程和通识课内容的基础上,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亦可以把思政课上的相关思政因素融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全面展现课程思政的效果。
第四,力争“一次共同授课”。“一次共同授课”是指,在条件具备时,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可以进行一次同台授课,各现所能、各尽所长,上出一堂“有虚有实、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己有人”的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的课,展现所有任课教师都勇挑“思政重担”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