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
2023-01-24马重阳成龙
□马重阳 成龙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独特创造和独特贡献,其独特性主要包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在经济特征上表现为实现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的突破创新;在政治优势上表现为确保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真正实现;在文化品格上表现为博采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共促发展;在发展动力上表现为以改革开放创新引领国家持续发展;在世界构想上表现为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的现代化道路,不仅具有世界现代化一般意义上的共同性,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具有中国式的独特性,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②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神话,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现代化的独特创造,显示出超越代表资本主义的美国式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的苏联式现代化的巨大优越性,凸显出独特的价值取向、经济特征、政治优势、文化品格、动力机制和世界构想。
一、独特的价值取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
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围绕资本、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先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分别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美国式现代化、以国家为中心的苏联式现代化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
美国式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③资本运行的竞争和增值原则就是美国现代社会的构成原则,在其价值取向上,首先强调资本至上逻辑。美国现代化发展坚持以资本为中心,资本则追求利益最大化。美国政治决策常常将民众利益和资本利益本末倒置,更多偏向私营部门尤其是大型公司的利益,而忽视普通劳动者的利益。资本至上的现代化发展逻辑,因片面追求利益、狂于征服自然、热衷过度消费等,撕裂了人与自然、社会乃至人与人的关系。其次是强调美国优先逻辑。“美国优先”深植在美国政治基因中。早在1891 年,美国共和党就把“美国优先,世界第二”纳为选举理念。“美国优先”的实质就是美国霸权,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本着优先美国的原则,加速全球扩张,不断打压和排挤其他国家,消极对待多边合作。在社会蓬勃发展时期,美国将本国高污染产业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在遭遇经济严冬时,又通过各种手段加速全球资本回流美国本土。美国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超级大国,其垄断资本从二战后一直主导着全球化的趋势和方向,通过控制国际经济贸易获取资本的超额利润。
苏联式现代化是国家主导的优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国家政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以国家工业发展为首要目的。一方面,苏联对自身制度认识存在优越感。面对外围帝国主义的强大军事和经济包围压迫,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体制措施,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和新的工业模式,这是一种“追赶跨越”式现代化之路。在苏联建立的早期,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比较单一的,也能从牺牲个人的角度来助力国家发展,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苏联依次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人口革命,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斐然,医疗保健日臻完善”④,制度优势得到体现。另一方面,苏联未能及时认识到理论脱离实践的错误。高度集中的制度在让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之路上展现了优越性。但是,大规模地、快速地实行农业集体化,不断制定过高的目标,极大地遏制了农民的积极性。由于过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民生问题,日常生活必需品和食品匮乏,其他消费品严重不足,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大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民日益不满,苏联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无法持续健康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始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尊重并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因此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忱和积极性参与到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建立了新中国。此后至改革开放前夕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奋发图强,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融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和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实干兴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熊玠(James C.Hsiung)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建立起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的命运就掌握在了自己手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走上了改革的道路,而他们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重返世界舞台中央;现在,实现国家复兴的任务落在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任中国领导班子上,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了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梦想”。⑤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人民“不是创造财富的工具,无须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服从于工具理性的控制,也从未被隔离于社会总体劳动成果的分配体系之外”,⑥人民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中能够共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从制度层面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所无法解决的财富异化问题,在价值取向上显示出超越资本主义的优势。
二、独特的经济特征:实现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的突破创新
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来看,现代化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美国式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的苏联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还是经济调控手段方面都实现了创新性发展和超越。
美国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自主经营的自由企业为主体,忽视国家调控作用,依赖自由市场的调节;利益集团占据主导地位,公私并存的产权结构中国有经济占比较小。在经济运行方面,首先是推崇自由市场,主张放任自由。美国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自由市场的干预限于宏观经济目标,其宏观经济政策建立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之上。在主要利用金融市场来获得资本的美国现代化经济模式下,金融资本的独立性、逐利性和贪婪性不断暴露,实体经济利润赶不上虚拟经济,虚拟资本的数量和实体资本的数量背离,极易产生金融泡沫,导致虚假繁荣,产生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其次是垄断压迫民生,有序管理缺乏。生产模式以竞争为主导,本质上充满无序性、盲目性。由于缺乏政府有序、统一的监管,市场中的利益集团、垄断组织不断积累资本,肆意扩大,威胁行业健康发展。“看不见的手”终被利益集团控制,市场无法预测、不可控制。再次是财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严重。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成果成为一小撮垄断寡头所有。自由市场经济忽视社会整体利益,势必造成财富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悬殊。市场趋势见好,获益最大的是富人;而市场低迷时,失业潮席卷而来,影响最大的是普通百姓。财富两极急剧分化问题的凸显最终将指向社会对立,引发社会动荡。
苏联作为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具体表现在推行计划经济、实行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资本、市场、货币的作用。苏联经济体制的长期运转不但没有带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发展成果也没有在社会各阶层中进行合理分配。首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扼杀了市场活力。苏联的经济政策否定市场机制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利用政治手段、行政命令强制地管理经济,将经济政治化,使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市场缺少活力、创造力,最终导致经济结构僵化失衡,经济效益低下。其次,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约了生产活力。无论是工厂、企业、土地皆属国有,财富、资源由国家统一分配,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现代化的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官僚阶层,广大人民的利益被忽视。劳动者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被扼杀,经济发展日趋缓慢。再次,片面重视发展重工业,扼制了其他行业。为迅速增强国家军事实力,苏联突出强调发展重工业,造成轻重工业比例失衡,也牺牲了农业的发展,导致国民经济失衡、国民生活质量下滑。在特殊时期,苏联模式确实可以迅速集结国家资源以达到某一领域的突破,但这种模式并不能长久可行,也不是真正从人民角度出发。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和前提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中,分配关系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分配的结构取决于生产的结构。中国式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的实际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坚持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方向,又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提高各种生产要素拥有者的主动性,形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在调控机制和手段方面,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⑦在分配方式方面,历经多次改革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注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按劳分配原则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有利于调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拥有者的积极性,更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所有制结构,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三、独特的政治优势: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真正实现
民主是现代化的产物,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不同于美国式现代化的程序民主和苏联式现代化的政治集权,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美国实行两党制和三权分立制,这种政治体制,表面上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实际上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过程进行全面渗透,对政府的决策广泛介入,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少数资本家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机器,背后隐藏的是资本逻辑。美国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首先表现为政策延续性不强。美国常出现一个政党上台,推翻前一任政党制定的政策的现象。归根结底,这是因为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都代表着不同集团的资产阶级利益,两党的政策分歧很难消除。其次表现为运行效率低下。美国的民主制度看起来非常健全,大到国家安全,小到公民的举手投足都写进了法律条文,但运行缓慢,程序繁琐,司法救济成本高昂。美国的立法、行政、司法都各自独立,看似互相制约,实际上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集团而互相拆台,相互推诿扯皮,导致效率极低。“一向自认例外和优越的美国,不仅自身疫情失控,而且与之相伴的还有政治失序、种族冲突、社会撕裂,留下了‘山巅之城’‘民主灯塔’侵犯人权的新纪录。”⑧
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绩,但是由于无经验可循,加上当时国内外斗争的环境极其复杂,苏联共产党还未成熟时就面临各种困难,后来逐渐脱离了人民,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也不走民主平等的路线,为它日后的解体种下了祸根。其政治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集中向极权演变。从斯大林时代开始,苏联的民主集中制度逐渐僵化,特别是树立个人崇拜导致民主法治受到践踏,长官意志、官僚独裁加深了社会矛盾。党内党外搞肃反扩大化,使得人人自危,极大地损害了苏联共产党的声誉。尽管赫鲁晓夫实施了改革,但仍未能使国家发展进入正道。其次是中央和地方矛盾突出。苏联是加盟共和国,最初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政府管理相统一,但后来发展到中央管理一切,不能有效地激发各阶层和各地方政府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他们对苏联共产党的不满情绪不断滋长,各种矛盾消耗了苏联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再次是腐败严重阻碍发展。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形成了垄断的官僚特权集团,形成特权腐败。早在列宁时期,官僚主义、腐败问题就有所滋生和蔓延。安德罗波夫上台后主张整治腐败问题,但是苏联腐败现象已经根深蒂固。由于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严重,导致百姓越加不信任、不认同自己国家的制度,人心涣散,最后给了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机会。
中国政治制度具有特殊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民主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实现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体现出强大的优越性:首先,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利益都能得到体现,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通过收集民意、反映民声的机制确保人民实现当家做主,避免了任何利益团体干涉国家事务;其次,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并监督行政权、司法权和监察权的运行活动,确保全国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之间不会发生相互掣肘和推诿扯皮,实现国家各机关政令统一,显示出非常高的行政效率;再次,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政府在任期内能集中精力做好各方面的建设工作,不会出现频繁的更迭,使政策能够保持较强的连续性,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实践证明,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有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等国家重大事项决策方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建言献策,使党和政府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我国建立并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促进各民族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我国实行以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真正实现。
四、独特的文化品格:博采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共促发展
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加强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如何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彰显了不同国家在现代化历程中的文化特征。
美国社会奉行个人至上、私欲至上和个人享受,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和追求形成其贪婪、自私、傲慢的文化特征,生活富裕的群体往往怀着优越感俯视比自己贫穷的群体。美国社会主张个人绝对自由,个人只需对自己负责,强调个人的财产、权力不可侵犯,政府或国家不得妨碍、损害个人自由。对个人的过度纵容往往会触碰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使社会的整体利益受损,损害最大的往往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美国没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坚信“有用、有效、有利就是真理”,为了成功和利益不择手段。在国际上,美国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大使”的角色和现代文明的形象,把资本主义的文化输出作为国家战略,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不遗余力地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推广西方文明样式,放大美国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宣扬其价值观以吸引其他国家民众的向往。这种文化殖民主义披着光鲜的外衣,以救世主的名义出现,但因其目的是维护美国的霸权主义,通过软实力的渗透和颠覆,阻碍其他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因而逐渐被人唾弃。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这种文化殖民使被输出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出现混乱,甚至造成国家分裂和动荡,因而遭到更多国家的禁止和抵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防范和反抗美国的文化殖民,进一步削弱普通民众对美国政治体制的认同感。⑩
苏联的文化建设经历了从思想文化专断到意识形态多元化,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导致一个建设了70 多年的社会主义大国顷刻间分崩离析。第一,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通过大搞个人崇拜,斯大林成为真理的化身和当时意识形态的最高权威。“领袖真理化”还不断被泛化,各地区各部门的一把手理所当然地成为所管辖范围的真理化身。文化专制主义还排斥文化的群众性和民族性,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大批判和大清洗,对本国的精神文化遗产采取一律否定和强行禁止的态度。这种僵化凝固的理论教条和意识形态,严重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意。第二,采取盲目排外的文化方针。斯大林时期,苏联否定文化的开放性,对待外来文化、外来文明一概加以排斥和丑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虽然纠正了斯大林的错误态度,在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善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环境,但是并没有摆脱已经固定形成的偏见。第三,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混淆。斯大林常常采用行政方式直接介入思想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用政治手段干预学术问题,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创新和发展。第四,全盘西化颠倒是非。戈尔巴乔夫时期,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干部均以“西化”闻名,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宣传肆意泛滥,致使党员和群众思想日益混乱,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和信念危机。
中国现代化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体、以西方现代文明成果为用,在实践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重视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又善于从世界的其他文化中吸取精华,使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可持续性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困境,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⑪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淬炼和发展,诞生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曾展示出良好的势头,后来由于思想文化领域“左”倾错误蔓延发展,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改革开放以来,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文化又开启了现代化之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文化理论创新和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进入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中国的文化发展进入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厚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孕育的历史文化,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民为邦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宝贵的思想内容和价值理念,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西方的现代化实践造就了人类的现代文明,所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观念,在战胜封建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法权制度、宪政制度和代议民主制度,在与封建制度的比较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对西方文明采取了有选择地学习借鉴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五、独特的动力机制:改革开放创新引领国家持续发展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推动现代化的动力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内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美国式现代化和苏联式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现出独有的特征。
美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对外侵略扩张,二是贸易保护主义,三是美元货币霸权。美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热衷于军事侵略与版图扩张,通过各种手段侵占了辽阔的土地,不断扩大国土面积,并使美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美国建国240 多年,但是没有打仗的时间却不到20 年,美国现代化的历史基本就是一段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侵略史和干涉史。直到今天,美国依然没有抛弃扩张掠夺的本性,在零和博弈和文明冲突思维的诱导下,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和打压竞争对手,屡屡发动直接参与的局部战争和代理人战争,干涉别国内政,进行不光彩的侵略,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在国家战略利益的驱动下,美国长期实施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利用关税和非关税的壁垒阻止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品与服务进入美国。另一方面,美国强制要求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为美国的商品和服务进入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不同时期,美元霸权日益强化。美国通过资本输出和美元绑定石油结算等手段,加紧对各国经济的渗透,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利用货币体系优势对他国进行控制、剥削和掠夺,并通过货币金融权力屡屡向他国发动货币战、金融战,严重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苏联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绝对支配权,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现代化的推进特别强调国家的绝对支配权,国家集中力量和资源优先保证国家在重工业方面的发展,通过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打退法西斯的进攻。但是在战争结束后,原有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及时进行调整,所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没有实行多久就被中断。高度集权的产业之间严重失衡不但没有及时进行改革,反而被教条化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并强加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之后,针对苏联式现代化的弊病,“苏联领导人展开了系列改革与探索,但由于缺少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指导思想的混乱与改旗易帜,终于使苏联在剧烈的动荡中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状态,最终背离改革的初衷,导致国家解体”。⑬苏联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举国体制来推动某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国民经济严重失衡,特别是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高度的集权在战时共产主义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埋下了重大隐患,而且通过削弱农业来补贴工业,农业严重滞后,农产品供应短缺,乡村经济走向凋敝,造成社会动荡和民心涣散,为解体埋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首先,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不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从而为现代化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当代中国最根本和急迫的任务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效应,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为解决其他领域发展中的矛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更好地拉动上层建筑和各个领域的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⑭其次,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活力。中国现代化建设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交流相统一。江泽民曾指出:“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⑮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增强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坚持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的优势,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之一。再次,创新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⑯中国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等领域创新活动的全链条部署,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不断优化完善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和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独特的世界构想: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构想未来的社会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一宏伟目标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目标前进,不断探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促使人类永续发展。
美国的现代化强调以美国利益为核心,长期奉行“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试图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谋求世界霸权和单边独大,限制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首先,美国的现代化并没有消除国内矛盾。马克思认为,虽然南北战争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和压迫的命运。其次,美国的现代化也没有带来世界共同繁荣,反而加速了贫富差距和两级分化。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⑰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过程,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的过程,是在军事力量的干预下对其他国家进行“割韭菜”“剪羊毛”的过程。再次,美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断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打压其他国家的科技进步。美国以各种名目打压和制裁世界其他各国高科技企业,对中国、欧洲的企业实施最严厉、且莫须有的制裁,从而阻碍世界文明的发展。
苏联曾长期面临恶劣的国际环境,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再加上对马克思主义某些教条化的理解,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采取了封闭政策,远离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采取简单抵制的做法。其典型的表现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了“两个世界、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⑱在斯大林看来,统一的世界市场的瓦解和两个平行市场的形成既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同时又进一步加深了这一总危机,并且将一直推动资本主义世界走向灭亡。斯大林的“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有其产生的客观国际背景,但这一结论忽视了世界市场的主导作用,无视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的趋势,使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禁锢在封闭的市场内搞社会主义范围内的自给自足。“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在处理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上,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过去的简单抵制全球化到陷入了盲目迎合全球化的泥潭”,⑲最终使改革变为改向,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陷入四分五裂境地。
中国的现代化是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中国所构想的21 世纪人类新文明,将突出表现为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占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转向社会主义思路指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⑳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没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也没有对外的剥削和奴役,而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倡导构建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包括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政治共同体;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安全共同体;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经济共同体;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文明共同体;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生态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形态是从“自然共同体”到“虚假共同体”,最后再走向“真正的共同体”。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阶段,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化解分歧”。㉑“和合”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包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融合”之意,这些理念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渊源。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和当前世界形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背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曾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压迫,因此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友好相处。1953 年12 月,周恩来总理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紧抓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守不称霸、不搞扩张的承诺,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把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连接起来,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㉒进入21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更加凸显,公共卫生事件、金融危机、地区冲突、冷战思维、贸易保护主义等不断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时回应了全球治理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发展的深刻关切,为建设和平、安全、繁荣、包容、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历程表明,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现代化模式这一条道路,每个国家都可以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但仍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人民主体思想,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改革开放走向纵深,充分释放体制机制的活力和红利;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在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引导建立更加公正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注释:
①②⑨⑪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月26 日,第2 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 页。
④阿·弗·格鲁别夫、张广翔:《苏联时期现代化若干特征》,《北方论丛》2010 年第3 期。
⑤James C.Hsiung,The Xi Jinping Era:His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ward of China Dream,Bei-jing Times Chinese Book co.,LTD.Press,2015,p.10.
⑥刘同舫:《在比较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 年第4 期。
⑦《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12 页。
⑧2020 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xinwen/2021-03/24/content_5595357.htm。
⑩张青卫、高琳:《和平与对抗:中美战略抉择与未来展望》,《重庆社会科学》2021 年第6 期。
⑫《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708~709 页。
⑬成龙:《从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 期。
⑭《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光明日报》2022 年2 月23日,第4 版。
⑮《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471 页。
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6 页。
⑱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539 页。
⑲李伟:《全球化背景下的前苏联模式和 “中国模式”》,《理论学刊》2011 年第4 期。
⑳陈学明:《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3 页。
㉑谭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逻辑、基本特征与多重意义》,《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1 年第5 期。
㉒《习近平会见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人民日报》2018年6 月28 日,第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