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旅游实践创新与旅游学科建设
——202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综述
2023-01-24余云云宋志伟
刘 鲁,余云云,宋志伟
(1.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2.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207)
2022 年11 月17—20 日,由四川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和《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的“202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本届年会采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的形式,近万余名旅游学界和业界人士齐聚云端参加此次学术盛会。会议以“新发展阶段旅游实践创新与旅游学科建设”为主题,讨论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旅游产业的复苏与重塑,探索未来中国旅游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之路。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主持了年会开幕式。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曹萍教授代表四川大学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她简要介绍了四川大学旅游学科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工作,希望川大师生能在此次年会中,与学界同行深入探讨时下最受关注的旅游研究前沿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寻求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改革办副主任钟国强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四川旅游发展迎来了很多机遇,未来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四川省文旅发展空间布局,在此过程中高端智库将成为四川文旅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强调旅游的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从事旅游研究的学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未来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与智库咨询研究的有效对接,期待大家携手建言献策,促进四川旅游发展。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宋秋副厅长向与会嘉宾们介绍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概况。她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国旅游业都遭受了巨大冲击,四川省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一系列纾困解难和帮扶措施,下一步将继续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带动工作,全力做好服务保障,以人才为支撑,招才引智,加快推进“四川文旅英才”“天府文化领军人才”等培养工程。最后,她希望借此机会能和与会代表深入交流合作,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恢复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呼吁大家多关注四川旅游,合力推动四川省旅游业不断创新发展。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教授代表《旅游学刊》致欢迎辞。严旭阳指出,今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今年《旅游学刊》年会的主题是旅游学界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体现。他表示,《旅游学刊》自创刊以来一直以服务中国旅游人才和中国旅游事业发展为宗旨,一年一度的学刊年会是中国旅游学界的盛会。旅游业作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产业,如何在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他对四川省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发展潜力和四川大学旅游学院的科研实力表示高度认可,同时衷心感谢四川大学旅游学院诸位同仁为此次年会的精心准备和筹办,他希望各位同仁共享“盛会大餐”,并对明年年会充满期待。
1 主题报告
1.1 主题报告(一)
主题报告共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李志勇教授主持。第一位主讲嘉宾是来自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首席专家魏小安教授,其主旨演讲题目为《新时代,新挑战,新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世界正在形成新格局,面临着新挑战,全球化的变迁、长疫情时代的变迁、不确定的影响等多重阴影产生着共同与累积的作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也作为一种使命号召与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我们朝着中国式现代化进发,我们在旅游研究中应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旅游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远胜于前两次旅游格局的动荡。在此背景下,中国旅游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能力下降、市场格局变化、供给格局变化、投资全面下降、旅游地位逐步下降且达到历史最低。认清当前中国旅游格局的弊端与局限所在,也看到了新的发展格局与发展态势:传统资源开发殆尽,影响逐步淡化;传统产品统治市场,后劲逐步减少;传统市场全面转化,新老交替进行;跨界发展成为常态,传统企业式微;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新兴业态涌现;投资结构超越旅游行业,跨越领域进行;区位优势逐步变化,交通优势显现;城市聚集格局突出,群体发展有限;世界领先态势形成,新型发展引导。发展需要迎合时代趋势,包括数字化大势、建设大势、供求大势。基于此,提出10个新课题:中国式的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产业转型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传统旅游企业转型、新兴业态创新、企业研究、结构优化研究、需求研究、科技促进、休闲基础理论、基础研究与凝练。为此,提出了旅游研究的4个层面:用旅游语言描述状况,用理论思维解释问题,用综合眼光分析结构,用科学态度探究规律。在新发展阶段,要以多学科合作为中心,以旅游本体本质为核心,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将旅游与哲学、美学相融合,升华旅游内涵,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位主讲嘉宾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霍巍教授做了题为《文旅融合视野下的三星堆考古》的主旨演讲。霍巍教授的主旨演讲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三星堆爆火的原因和三星堆代表了什么。第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做好三星堆考古和三星堆文旅融合。三星堆的早期发现与研究与四川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1929 年、1986年和2020年至今是三星堆考古的重要节点,这几个节点都有四川大学的参与。霍巍教授认为,三星堆最大的神奇之处在于,三星堆有很多以祭祀为代表的仪式性元素。从新出土的跪坐顶尊人像可以看出,三星堆文化对中原文化的礼制体系是很清楚的,而且很尊重,这一点可以说明三星堆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一统性;从新出土的四柱平台可以看出,4条飞龙向上腾升表明了天地之间的沟通。新一轮考古工作有序开展,以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式进行,在这一时期,多学科的介入成为一大亮点。霍巍教授就三星堆考古与文旅融合的新局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虽然三星堆的线下曝光率较疫情之前有所下降,但在网络上持续爆火,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三星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线上的广大受众见面:一是青铜大面具亮相中央电视总台春晚;二是中央电视总台《三星堆新发现》直播特别节目第三季圆满结束,推出首个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是持续运营新媒体平台,以多种渠道传播三星堆文化;四是不断接待媒体统筹拍摄,截至目前,已完成多个大型纪录片、专题片以及节目的拍摄,并有多项对外宣传交流活动取得重要进展。下一步,三星堆应扩大考古范围,通过开展城内外考古调查,探索三星堆带来的若干不解之谜,以多视角、跨学科开展学术研究;同时,从硬件设施来看,加速三星堆新馆建设,推动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落成;在学术研究与考古研究方面,加大阐释力度,注重价值转化,深入探索国际传播新途径,通过遗址旅游建设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带来更多契机。
1.2 主题报告(二)
主题报告的第二个环节由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马波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白长虹教授进行了题为《面向实践的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研究》的主题演讲。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都有许多重大研究问题。智能时代对商业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突出的是协同效应和智能学习效应,因此,数据成为重要的资产,加之绿色化、可持续革命等趋势,构建成了新的产业革命与网络形态。数智时代产生了现代消费新势力,“90后”“Z世代”时尚消费客群不断增长,成为中国新时尚消费的中坚力量。新时尚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社交资本,能够帮助年轻一代拓展社交圈,提升在线上、线下的身份和话语权。数字化弱化了文旅的空间特征,凸显时间特征,旅游从传统的空间消费走向时空消费。基于此,数字化的浪潮也推动了文旅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服务升级向体验升级转型,对数字文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利用物联网、移动技术、虚拟技术等实现了与多种服务设施、场景和人的全方面连接,也实现了消费者的全周期、全场景参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中的现实场景是元宇宙的天然入口,能够满足游客物理在场、虚拟感知的沉浸体验,有望成为元宇宙产业链中的关键应用场景。当前,文旅元宇宙的初步应用,如行浸式夜游、科技光影秀等创新夜游产品已经催生新消费。当前,世界一流幸福研究项目缺少幸福产业研究,国内外有关国民幸福感的指数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但现有研究依旧存在争议与不足;世界一流名校很多都涉及与幸福相关的研究项目,因此,南开大学也在进行幸福产业的相关探索,对幸福导向型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文旅产业是与人的幸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产业,应该是更有温度、更有人性关怀的,因此,文旅产业更应该关注文旅发展与人类发展、人民幸福之间的关系。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发表《代际转换、结构转型与中国旅游教育》演讲。中国旅游研究者的代际划分主要有开创代、第一代、中间代、新生代4代。开创代学者响应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旅游学科初步争取了学科地位,为此后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第一代学者以实证主义范式开展旅游研究,完成了中国旅游学科体系的创建,积极推动中国旅游学的国际化与更加理性的学术发展。中间代学者受限于现实主义的社会氛围和自身的学术经历,整体缺乏变革和创新学科体系的动力。中间代的优秀学者仍然能够坚持学术追求,在前辈设定的研究框架里努力实现深化与拓展,主动关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旅游形式。新生代学者成长于日益强调研究规范和学术贡献的氛围里,其学术成长环境对学术形态和学科理解产生了复杂影响,但也存在理论套用、误用以及在研究上往往难以直击当前中国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代际转换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以下3点:(1)第一代面临退休,代际问题浮出水面。如果中间代和新生代不能在学术研究上继续推动学科发展,中国旅游学科的影响力可能会下降。(2)中间代和新生代在竞争性强的环境中成长,自我意识较强,行政管理面临挑战,自身处于上升竞争阶段。因此,在人才建设方面也应该运用汽车理论,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够行以致远。(3)旅游行业发展催生旅游教育,旅游行业与旅游教育互促增长。截至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旅游教育层次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比例持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行业发展困境导致招生和就业困难,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使得人才供需错位,行业遇逆境导致旅游人才培养遇困。教育是旅游学术共同体的最重要的载体,也是理论实践联系的重要渠道,尤其体现在教育人才输送方面。在旅游产业受到冲击、旅游教育面临萎缩的背景下,新一代旅游学科建设应拓宽旅游的边界,大力发展“旅游+”;根据不同大学的特点,调整旅游专业的教育和职业方向定位,以更适合未来市场发展、研究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谢彦君教授进行了题为《旅游研究范式化转向的时代迫切性》的主题演讲。中国的旅游产业、旅游教育、旅游研究启动于1978年,这是一个极特殊的现象,也由此孕育了旅游学术研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到21 世纪10 年代的每个10 年里,大体上经历了从知识移植到自主探索,从以规范研究为主到注重科学实证研究的过程。在最近10年间,建立于日趋成熟的方法论和自觉的理论探索观念基础上的旅游研究成为学界主流。不过,通观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在研究选题上仍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从众、跟风、赶时髦以及政策导向的倾向,在研究目的与研究工具的关系上,则有将工具和方法目的化的趋势,在理论建设上也不免存在过于支离而不够系统的缺憾。为此,一个值得特别提出的动议是:旅游研究应该走向进一步理论化甚至范式化的方向。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进一步在学术规则、学界共识的规范化方面做一些努力。其次是鼓励学术争鸣,让理论在争锋中成长。第三,要认识到,学科视角的范式化意味着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理论可以在同一学科中成为包容性存在。此外,在倡导旅游研究走向范式化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范式化在知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其实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概括起来看,倡导旅游研究范式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提升学科成熟度。通过范式化,使得旅游学科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概念)系统、独特研究对象和问题域,能够形成丰满的理论架构。二是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旅游研究范式化能够让当前本科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建立在系统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知识汇集于教材,知识走进课堂。三是为实践提供知识抓手。范式化能够让理论形式更加简易,从而可以供实践人员高效地加以应用,再加上范式化的理论拥有大量的追随者,其广泛的影响力也有助于扩大理论对实践的影响,并为理论的实践检验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2 圆桌论坛
为了加强与业界的沟通交流,本届年会特设“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旅游业的复苏与重塑”“遗产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两场圆桌论坛,邀请业界精英与专家学者进行对话。为支持我国旅游教育和学科建设,本届年会继续开设“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圆桌论坛邀请各旅游院校院长、系主任和教授展开对话讨论。
第一场圆桌论坛由《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张凌云教授和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张辉教授主持,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润钢率先进行了题为《对2022酒店业的回顾》的演讲,中国旅游集团总经理助理陈荣发表《疫情加速重塑重构旅游业》的报告,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大学王德刚教授以《旅游产业政策:基于现实的重新审视》为题展开发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厉新建教授做了题为《理性看待复苏,创新推动重塑》的报告,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张辉教授随后发表《后疫情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的演讲,复星国际执行总裁钱建农发表题为《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机会》的报告,中青旅研究院副院长葛磊进行了题为《发挥旅游软实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讲,最后,北京联合大学曾博伟教授以《新冠疫情下旅游产业的再认识》为题进行报告。
第二场圆桌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教授和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谢彦君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率先发表题为《价值引领,问题导向的旅游人才培养》的报告,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李志勇教授进行了《新时期综合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报告,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李君轶教授做了《学科交叉视域下的旅游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报告,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潇婷教授发表《服务国家战略 培养文旅融合专业人才》的演讲,北京联合大学刘敏教授以《基于毕业生评价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为题发表演讲,湖北大学李志飞教授做了《学科十问:学者和业者的对话与思考》报告,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院长蒋依依教授发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体育+旅游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演讲,最后,华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蔡晓梅教授进行了题为《旅游学科的研究转向与新时代机遇》的报告。
第三场圆桌论坛由中山大学张朝枝教授和北京联合大学孙业红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率先以《国家文化公园视野下文旅融合的目标与政策路径》为题展开演讲,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发表《有序的开放管理就是有效的文物保护: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主题报告,红河学院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红榛研究员发表题为《遗产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体验——以红河哈尼梯田为例》主题演讲,黄山风景名胜区遗产管理处主任方媛做了《基于黄山世界遗产价值的监测体系与价值传播》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闵庆文研究员进行了题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所所长徐婉玲研究员发表《文旅融合:故宫文物南迁史迹保护与活化的实践之道》演讲,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做了《激活遗产价值,丰富旅游供给——三星堆文物保护利用的新实践》报告,蜗牛景区管理集团董事长徐挺进行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运营》报告,最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菲教授以《景观、线路、行迹:东坡遗产旅游的区域资源构架与可持续动力》为题发表演讲。
3 前沿先锋论坛
年会首次开设“旅游研究前沿先锋论坛”,邀请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带来各自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和前沿话题探讨。第一场先锋论坛由美国俄勒冈大学苏晓波教授主持并率先发表题为《作为方法的旅游》的演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博士后方芳紧随其后进行了《想象与回忆之间:一种不太现象学的旅游现象学》的主题报告,中山大学张骁鸣教授发表了《开“盲盒”或用哲学研究旅游》的主题演讲,广州大学马凌教授做了题为《旅游中的“知的直观”和意义体验》的报告,最后,四川大学甘露教授以《乌托邦思想实验中的理想休闲》为题展开发言。第二场先锋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杨勇教授主持,杨勇作为嘉宾发表《新时代旅游经济研究主题创新的突破口与路径》演讲,浙江工业大学赵磊教授就《中国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分野与未来图景》为题展开演讲,美国天普大学杨旸副教授进行了题为《旅游经济研究的元分析》的主题报告,最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王韧教授发表了《数字金融发展背景下家庭旅游消费的新变化与新趋势》的演讲。
第三场先锋论坛由中山大学陈增祥教授主持,陈增祥作为嘉宾发表题为《旅游交叉研究:情境与理论的双元互动》的报告,西南财经大学吕兴洋教授做了题为《从现象到理论:旅游营销研究的借鉴与发展》的演讲,中山大学黎耀奇教授进行了《旅游学科交叉研究:实践与反思》的报告,最后,澳门大学侯远思副教授就《以旅游学为本体的交叉学科研究》为题展开汇报。第四场先锋论坛由中山大学陈钢华副教授主持,陈钢华作为嘉宾做《学科味:在旅游管理与旅游地理之间》的报告,中山大学翁时秀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寻找旅游地理的权力密钥》的报告,南京大学张宏磊教授以《置身事内:旅游地理与个人发展》为题发表演讲,最后,北京联合大学张晓宇副教授发表了题为《从南到北:旅游研究与体验》的演讲。
4 分论坛
第一论坛:旅游业危机管理与实践创新
本论坛由华侨大学谢朝武教授、华侨大学殷杰教授、四川大学程励教授和中山大学粟丽娟教授主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宋瑞研究员、厦门大学林德荣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张晓宇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勇教授、南开大学陈晔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刘佳教授和华侨大学邹永广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9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李蓓蓓等采用了基于情景实验与网络问卷相结合的研究设计,检验了疫情风险信息对游客跨期旅游决策的影响关系,验证了安全感知、旅行恐惧和自我效能在两者关系中的组合中介作用,并探索了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调节效应。粟丽娟等从过往5年的酒店卫生丑闻相关的既往危机历史出发,借助大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来量化评估各个事件中用户生成的危机反馈,并进一步剖析了政企响应和公众反馈的双向影响机制。刘培学等利用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期间中国江苏南京夫子庙的309 个城市客源的游客量数据,构建了恢复指数量化分析需求恢复过程,识别恢复过程中的空间差异,并采用MGWR模型来实证分析其中的机制。
第二论坛:遗产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本论坛由中山大学张朝枝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孙业红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陶伟教授主持,由北京林业大学张玉钧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张宝秀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石美玉教授、山西大学刘改芳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江敏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苏明明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45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谢慧贤等基于前景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游客对灾后遗产地的完整性感知是影响游客对灾害风险感知和遗产价值感知的中介变量,而游客共情则是调节变量的假设框架。吴少峰等以创意型复古消费空间长沙文和友为案例,援引存在真实性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游客在该非原真空间中的存在真实性体验。王博杰等以“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理论为基础,从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传统生态意识视角构建了影响农户旅游生计选择的机制理论模型,并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潮安凤凰单枞茶文化系统为例,结合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三论坛:双碳战略与旅游
本论坛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唐承财教授和四川大学查建平教授主持,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钟林生研究员、湖北大学马勇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宁志中研究员和桂林旅游学院章杰宽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8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段晓芳等在流动视角下提出了国际旅游流动系统及其碳排放计算模型,以中国国际旅游为例,分析了全球、洲际、国家不同尺度中国国际旅游碳排放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陈梁怡等从消费行为决策出发,选择年轻消费者的旅游食物浪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行为设计思维对游客的食物消费需求及旅游食物浪费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并提出合理的行为改变方法和策略。刘家熳和刘艳艳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引入亲社会动机、印象管理动机和生态反思变量,构建了组织绿色氛围对员工绿色创造力的跨层次影响模型,并以国内37家酒店的260名“Z世代”员工为调研对象,使用HLM软件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四论坛:线性旅游资源与国家公园建设
本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灵恩副研究员和四川大学刘俊教授主持,由湖南师范大学王兆峰教授和同济大学吴承照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3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邹统钎等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地体系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分析现有文化遗产地保护体系作用失调的关键成因和作用机制。陈佳淇等基于2010—2020 年长征沿线旅游者的GPS 轨迹数据构建了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模型,结合轨迹空间相似度、时间相似度和方向相似度,挖掘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地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吴丽云等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研究对象,提出大运河遗产与相关资源的分类标准及其和功能分区间的关系,运用区域重心和标准差椭圆识别大运河遗产与文旅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K-means 聚类算法得到各省市真实性与完整性遗产资源的集聚簇群。
第五论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本论坛由洛阳师范学院程金龙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李燕琴教授主持,由安徽师范大学陆林教授、台州学院崔凤军教授、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青岛大学马波教授、洛阳师范学院梁留科教授、云南大学田里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李柏文教授、湖北大学李志飞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苏明明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47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吕宛青和兰洪超运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基于甲子村28年发展历程的探索式理论建构,提出“市场化授益模式”的概念,系统探究民族旅游地市场化授益模式及实现路径。刘璐璇等选取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天马村等5个村落为案例地,探讨了乡村旅游情境下网络嵌入对旅游创业绩效的影响,结合乡村旅游地夫妻共同创业较为普遍的现象,进一步探索了成家与立业之间的关系。王心蕊等以广东新会茶坑村为例进行追踪研究,基于嵌入性理论探讨了乡村旅游地模仿创业与创新创业的形成机制。
第六论坛:旅游地理研究转向与创新
本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刘俊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刘逸副教授和南京大学张宏磊教授主持,由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南京大学章锦河教授和中山大学张骁鸣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5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裴齐容等基于地方性的理论视角,探讨旅游作为一种异时间中的非惯常环境体验在菜市场这一日常生活空间的表征与实践。魏超等关注特殊的国际旅游情境中多语种、多主体在同一物质空间的交汇,以泰国曼谷和清迈为例,通过两个相互关联的子研究,考察和比较了泰国居民、中国游客、非中国游客对语言景观的感知和认同。崔庆明等遵循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主张,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物质行动者对观鸟旅游体验的塑造。
第七论坛:大变局之下地缘政治与旅游
本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安宁副教授和中山大学翁时秀副教授主持,由东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王宁教授、东南大学赵政原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黄燕特聘副研究员和广州大学周雯婷博士评议。
本论坛共有13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翟雪婷和罗秋菊基于韩国萨德、中美冲突和中澳冲突这3则兼具共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案例,提炼公众国际旅游抵制的类型特征,系统剖析不同危机情境下公众旅游抵制的参与机理,由此推动对国际旅游抵制类型学的学理探索与内在行动逻辑的挖掘。谢俊华从组态视角,立足国家层面,探寻有利环境、旅游政策和有力条件、基础设施、旅游需求驱动力、旅游可持续性的组合如何影响高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实现。霍婷婷等将政府间国际组织引入国际旅游领域,并根据关系治理理论,选取全球127 个国家1995—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引力模型系统分析两国基于共同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和类型建立的国际合作关系对国际旅游流的影响。
第八论坛:旅游消费行为新变化
本论坛由西南财经大学吕兴洋教授和中央财经大学戴俊骋教授主持,由香港理工大学肖洪根教授、东北财经大学韵江教授、中南大学粟路军教授、澳门旅游学院杨晶晶副教授、浙江大学吴茂英副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孙佼佼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欣教授、中山大学赵莹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胡宪洋博士、澳门大学侯远思副教授和四川大学黄丹副研究员评议。
本论坛共有50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常建霞等结合语言景观的信息象征功能理论和情感诉求理论,利用眼动实验方法,考察旅游语言景观的游客视觉注意和感知吸引力。吕兴洋等基于回忆疗法,以过往旅游经历作为回忆内容,验证其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疗愈作用。张坤等以Airbnb 的民宿主图为研究对象,利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民宿主图进行视觉内容分析,探讨民宿主图中绿色景观元素(有无/比例)对消费者预订行为的影响,重点关注了新冠肺炎疫情及民宿地理位置的调节作用。
第九论坛:休闲与康养旅游
本论坛由北京体育大学蒋依依教授和中山大学何莽副教授主持,由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海南大学谢彦君教授、四川大学杨振之教授、中山大学李师娜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蔡红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曾博伟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张佑印副教授和复旦大学郑丹妮副研究员评议。
本论坛共有33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罗浩等在文献梳理和理论演绎的基础上,利用41个较大规模国家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闲暇数量和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按经济发展水平或文化地理特征,对样本国家分组进行异质性分析。党宁和丁春彬以上海为例,基于POI 数据对休闲空间业态布局的分析结果,构建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各类休闲资源的空间相关性及其与人口密度的耦合协调效果。李梦瑶等采用了具身体验视角,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对海口市云洞图书馆的评论和在线游记进行分析。
第十论坛:数字经济与旅游新业态
本论坛由山东大学黄潇婷教授和中山大学黄琢玮副教授主持,由北京联合大学张凌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冯学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李君轶教授、浙大城市学院邱汉琴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白凯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宋子千研究员、暨南大学文彤教授、广州大学郑春晖副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翁李胜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31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池毛毛等以典型共享经济模式之一的共享住宿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脚本理论,采用一项混合方法探究平台价值共毁的前因,并从平台房客角度验证价值共毁的作用关系模型。张坤等以支持华为河图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功能的北京坊为案例地,以场地实验为主,结合问卷调研,探究了基于位置的增强现实(location-based augmented reality,LBAR)功能对游客游前出游意愿,游中行为、感知与体验质量,游后重游意愿全过程的影响。吴晓隽和霍怡希聚焦服务机器人、顾客服务体验感知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基于刻板印象内容理论,引入温暖与能力这对社会知觉概念,构建应用服务机器人对顾客满意度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基于酒店层面的经营数据和消费者层面的网评大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深入剖析服务机器人对消费者整体满意度的影响,并评估温暖感知与能力感知的中介机制。
第十一论坛:数字经济与会展节事创新
本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戴光全教授和中山大学罗秋菊教授主持,由上海财经大学何建民教授、广州大学朱竑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谷慧敏教授、中山大学张骁鸣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戴光全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30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陈曦等以存在主义哲学为视角,深度访谈18位止语徒步的行者,获得20万字正式分析文本,探讨河西走廊“止语徒步”活动参与者的本真自我实践过程。翟雪婷等以基于哔哩哔哩网站的华为Mate 40 发布会为例,综合运用网络数据分析与访谈法,阐释发布会空间叙事结构特征及其转变拐点,并从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剖析青年的爱国情感实践过程与内在机理。许欣和戴光全以广州马拉松赛为研究案例,收集官方文本资料、在线数据资料、访谈等二手数据,使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探索了广州马拉松赛创立以来的组织演化机制。
5 论文评选
5.1 年度优秀论文评选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张凌云教授主持了《旅游学刊》2021年度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火花奖”和优秀论文表彰。2021 年度笔谈“火花奖”和优秀论文的评选由《旅游学刊》编委组成的“《旅游学刊》年度论文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选。经过多轮线上投票打分,共遴选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旅游产业新走向》(作者:马波、王嘉青,2021年第2期)和《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作者:宋昌耀、厉新建、张琪,2021年第6期)两篇文章获2021年度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火花奖”,以及《时光轴里的旅游体验——历史文化街区日常生活的集体记忆表征及景观化凝视》(作者:曾诗晴、谢彦君、史艳荣,2021年第2期)、《物之序:从“旅游资源”到“旅游吸引物”》(作者:张进福,2021 年第6 期)等10 篇文章获2021 年度优秀论文奖。
5.2 会议优秀论文评选
本届年会共设旅游业危机管理与实践创新、遗产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双碳战略与旅游、线性旅游资源与国家公园建设、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旅游地理研究转向与创新、大变局之下地缘政治与旅游、旅游消费行为新变化、休闲与康养旅游、数字经济与旅游新业态、数字经济与会展节事创新11个平行论坛。共收到会议论文628 篇,除去重复和未提交全文等,实际收稿576 篇,在召集人推荐的基础上,编辑部选出64篇论文提交《旅游学刊》编委会进行匿名评选,共有29 位编委参与评分,并提交编委会工作会合议,最终评选出21篇本届年会优秀会议论文。
6 研修班——旅游前沿理论与研究方法
此外,第十一期国际旅游高级研修班同期举办,研修班主题为旅游前沿理论与研究方法。研修班邀请了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马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叶超教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潘普林商学院向征副教授和中南大学商学院粟路军教授,共同探讨旅游研究的品质提升、地理学方法论、旅游的数字化转型和旅游发展与幸福感4 个主题。近万名学员参与了此次研修班的学习,学员们从授课中汲取了旅游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