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3-01-24洪义成

中小学电教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课文

洪义成

(淳安县姜家镇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722)

语文属于语言性学科,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通过教学强化学生的思维、语言、理解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发挥微课的作用,总结凝练教材知识点,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要利用丰富的微课资源为课堂注入新鲜活力;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参与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延伸复习等环节。下文就将详细分析“互联网+”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将微课运用于教学中。

一、“互联网+”时代微课在课前的运用分析

在课堂上有一些重难点知识教师会再三强调,由于这些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只能掰碎了细细讲解,如果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在理解时会十分吃力。这不仅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学生也会因为不理解、反复学习产生倦怠感,反而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前预习是一种好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有必要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时也会更加轻松。教师要根据课文类型合理安排微课内容,方便学生预习,如:《出师表》一类的文言文,这是初中阶段学生要重点学习的文言文,因为语言凝练,所以翻译起来较为困难。学生既要记忆文言文的实词解释,又要理解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根据课后注释生硬翻译,根据教师讲解的中心思想死记硬背。仅在翻译这一阶段,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方便学生预习,教师制作了两个微课视频,第一个视频内容是将重点字词、句子、情感内容分为不同的板块分别梳理,方便学生理解。第二个视频内容讲解的是诸葛亮的人生历程,着重讲解了三顾茅庐的事件,让学生了解到诸葛亮和刘备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帮助学生把握忠君思想的本质。教师将这两个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上,或是在前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播放给学生观看,方便学生在课下翻译、理解课文;《红楼梦》之类的四大名著。故事人物多,情节复杂。学生常常会混淆故事人物和故事情节,教师在讲解时非常吃力。为此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搜集关键人物的资料,根据人物事迹总结人物形象,制作重点人物专辑,方便学生观看。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能够了解每个人物的特点,把握人物特征,牢记名著中的故事情节。这样就能发挥微课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帮助学生高效理解课文内容。[1]

二、“互联网+”时代微课在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无限期待。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新课导入时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最合适的微课素材,如:《藤野先生》,教师在导入这篇课文时,可以从“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这方面入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要将写作背景、作者的留学目的等视频资料整理在一起。

通过视频学生能够了解到鲁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正受到奸人的陷害,鲁迅之所以到日本学医,是为了毕业后行医救人、救国。但在视频最后鲁迅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而是成为文学家、革命家。看到这里,很多学生都非常好奇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2]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记叙顺序阅读课文,找到鲁迅弃医从文的线索。在兴趣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阅读、分析文章,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关于《动物笑谈》,教师可以从“大家与小动物之间的趣事”这方面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教师在网络上寻找一些“主人与小动物”的搞笑视频,视频最后会总结每一段搞笑视频到底发生了什么。

由于视频的趣味性较强,在观看视频时班级充满欢声笑语,视频结束后学生也意犹未尽。教师顺势让学生分享一些自己与小动物相处的趣事,其他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

此时,学生已经对这些趣事十分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本篇课文讲的也是主人公和小动物间的趣事,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按照视频最后总结故事内容,并将趣味幽默的词语批注出来。

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认真阅读完主人公和小动物的荒诞经历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故事内容,这表明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章的结构梳理。学生在批注词语时,也能细细品味课文中的幽默语言,这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品鉴赏析能力。

(二)情境教学,共情感悟

人的想象是以生活经历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少,与社会的接触面小,想象能力自然会受到限制。虽然语文课本给学生开启了另一扇感知世界的大门,通过课本中的文字,学生能够想象到一些未曾涉足的世界,但很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较弱,很难在脑海中重现文本情境,也就无法理解文本中的抽象概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利用微课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如:《钱塘湖春行》。如果教师只通过语言描述,给学生干巴巴地分析,学生很难有自己的感悟,只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主题思想。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教师可以将钱塘湖的美丽风景、与诗歌相配的音乐、富含感情的诗歌朗读整理为微课视频,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欣赏美景,感受诗歌朗读表达的情感。[3]

教师可以设置讨论话题,让学生探讨钱塘湖到底美在哪里,哪些诗句可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湖;也可以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诗歌朗读,自己在脑海中描绘画面。

这些方式都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钱塘湖的美丽意境,加深对美的理解。关于《口技》,很多学生都没有观看过口技表演,无论教师怎样描述,都不如学生亲眼所见来得震撼。教师可以将“口技大师牛玉亮”的部分表演视频、文字解读制作成微课,让学生欣赏。学生在观看时就会发出惊叹,对口技表演者充满敬佩之情。此时,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很多文字画面都能转化为真实的情境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也能根据文章提出一些独到见解。这种方式能够填补教学漏洞,让学生获得视听方面的审美享受。

(三)模块教学,有效突破

由于部分教师的微课教学经验不足,无法合理安排微课教学时间,不仅不能节省课堂时间,反而会拖慢课堂进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是因为很多教师在时间规划上并不合理,没有发挥微课短小精悍的优势。由于微课视频时间短,教师在设计一个视频时,只引入一个教学难题、一个教学重点即可,这样就能把课文分为不同的模块,分模块教学帮助学生抓住每一个学习重点,如:《邓稼先》,教师在设计第一个微课视频时,主要为学生讲解人物事迹,帮助学生找到表达邓稼先个性、品质的一些描写细节,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友谊情感。随后,教师可以制作一系列带有小标题的微课视频。“任人宰割——站起来了”“两弹元勋”“民族情感和友情”“永远的骄傲”等。每一个标题都对应着一个教学重点。在“任人宰割——站起来了”这个视频中讲解的是一百年前的中国遭受的待遇、一个世纪后中国的变化。在这种巨大的转折中引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每一个微课视频讲解的都是与标题相关的小故事。在看完这些视频后,学生就能了解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友谊、邓稼先的功绩和品行,也能对邓稼先产生怀念和敬佩之情。[4]

(四)群文阅读,纵横掌握

群文阅读是很多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常使用的方式,通过文章中内在的联系或是统一的线索来引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结构。为了把线索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整理这些文章的内在联系、统一的线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完成文章间的纵横对比,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如:《我的母亲》《回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的作者分别是老舍、朱德、胡适。这些文章如标题所言,都是描写母爱的,但三篇文章的写作方式不同,各具特色。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三篇文章的结构、写作方法,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师利用微课给出了两条线索。在微课视频中,学生会根据时间顺序与老舍一起回忆母亲,从生活细节处感受母亲的爱,文章的重点就是母亲对自己开展的生命教育;学生能根据朱德的成长经历、母亲的辛勤劳动这两条线索入手,与朱德一起回忆母亲,看到母亲的勤劳、智慧和坚强;学生能够跟着13 岁、16 岁的胡适一起成长回忆母亲,看到母亲的250 封信,从一些生活琐事中感受母亲的爱。[5]

虽然作者的写作角度、写作方式各不相同,但都能体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作者的爱,用横向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深刻地感知这种母爱。之后,教师再根据这三篇文章的内容分别制作专项微课视频,进行深度引导。如果是胡适的这篇文章,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要从母亲的三个身份入手,让学生从泛读转变为精读,寻找母亲的三个身份。学生会发现,母亲是作者的恩师、是作者的慈母、是作者的严父。慈母表现在母亲会维护作者的尊严,在外人面前从不打骂作者,日常也会十分关怀、尊重作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学生会回忆生活细节,发现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对母亲产生感激之情。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习胡适的母亲,成为一个尊重他人的人。

教师在设计其他两篇文章的微课视频时,也可以仿照这种方式,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抓住每篇文章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判断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思维体系。

三、“互联网+”时代微课在课后的运用策略

(一)写作教学,抒写真情

学生要想写出好作文就必须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这样才能用内容填充起完整的框架。所以很多教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技巧方面的传授,鼓励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写作情况依然不理想。一些学生作文辞藻十分华丽,技巧应用得当,但缺少真情流露。如果文章缺少情感的支撑,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也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文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利用微课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创作时真情流露,如:《背影》,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爱。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让学生围绕着感恩父母、母爱、父爱的主题创作。大部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不足,在写作时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将“别让父母孤老、父母为孩子操劳”相关的公益片整理为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这些视频的情感表达较为丰富,能够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写作场景。学生也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与父爱、母爱相关主题的写作素材整理在一起,利用微课课件分享给学生,方便学生阅读。[6]

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利用已掌握的写作素材,创作文章。学生在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真情流露,作文也会有更强的可读性和连贯性,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二)实践活动,成长锻炼

由于语文教材篇幅有限,所能提供给学生的素材和信息都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将与教材相关联的素材、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整理制作成微课,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知识储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行路难》(一),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剪辑制作“李白遭谗之谜”的微课视频,这样学生就能了解李白的创作心境,知道他为什么有感而发。还可以将“《行路难》(二)、(三)”的诗歌表现手法、作者的心态变化曲线图等整理为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行路难》的深层意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仿照(一)、(二)、(三)的表现手法,讲一讲自己的学习生涯。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加深入地剖析文章的表现手法,也能在仿写练习的过程中提升创作能力;在教学《沁园春·雪》时,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爱国情感,教师可以整理一组爱国主义相关的诗歌朗诵视频、诗歌的创作背景,将该篇课文的朗诵视频制作成微课,并要求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跟随朗诵的节奏划分适当的停顿点。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这些爱国主义诗歌的情感表达方法、朗诵方式等。之后教师就可以在班级内举办一场小型的朗诵比赛,先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选拔,再派出代表进行组代表之间的评比,教师及其他学生负责评分。每个学生在朗诵完后都要讲一讲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种方式既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微课进课堂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将微课引入课堂。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将知识点转换为生动有趣的视频,提高微课的趣味性。在应用微课时,更要结合教学目的、文章特点等,丰富微课的应用形式,充分发挥微课的辅助作用。教师间也要相互交流,分享微课运用经验、微课资源,这样才能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互联网+微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背课文的小偷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