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2023-01-24汤琰
汤琰
(灌云县鲁河中心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2233)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进行研究发现,小学数学中的公式、定理、定义、概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具有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也较为紧凑、密集,这使得小学生理解和学习存在较多的困难,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与教育下,帮助学生不断攻克难关。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为有限,而数学学习中的抽象描述又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困惑甚至抵触,陷入数学学习的困境,大大降低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较难调动起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数学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增加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促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对数学教学进行全面规划和总体把控,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根据互联网时代下的背景和特点,结合与信息技术和与之相关的电子设备或平台、智能软件等,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提升和思考,创造更多有利于发展信息化教学的平台或环境。也能够结合现有的信息化教学的要求与标准,设立一系列的考评政策、激励制度,将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地明确、划分。教师应紧跟当前信息化教学的浪潮,帮助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加强利用当前时代下衍生的一些智能辅助教学产品、资源平台等。将信息化技术与小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对教师和学生乃至学校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选择。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提升学生思维与理解能力
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进程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遇到难题或疑惑时,第一反应是先通过自己对知识的调取、学习和利用,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和解答,而不是依靠向老师或同学等他人求助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思维强化性更高。现阶段的小学生天性活泼,注意力难以长久集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约束,提升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但也正是由于小学生具有的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可以配合正确的引导,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以及思考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对信息技术进行思考,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智能性,改进现有教学方法与思维模式,让小学数学课堂中关于知识内容的传递更具体,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中的奥义,将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地进行实际、具体的展示,减少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聊的看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思维得到强化,养成良好的理科学习素养,从而帮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也能获得进步和提升[1]。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千克与克》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单纯地通过语言向学生描述和讲述1千克有多重、1 克有多重的话,对于小学生来说,恐怕会有点不知所云,难以充分地进行理解,也更难在解答题目中进行知识的良好运用。因此,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试着将更为具体的概念讲解方式搬上屏幕,再在课堂上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和理解千克与克的知识。
教师可以在可携带的物品中,选择较为经典的物品,带去课堂进行实例展示,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不同重量的生活物品。这样,教师不用携带过多的物品进课堂,也可以让学生领略更多的不同种类和不同重量的物品。通过对知识的具体化、形象化转换,让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质量单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多种物品,比如巧克力、大米、石墩、鸡蛋、棉签等,让学生来判断实际物品的重量单位应该是多少,比如1 千克的大米、200 克的巧克力、20 千克的石墩等。这样远比口头讲述相关知识内容效果更好。由此,学生也可以对重量单位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思考自己身边常用的学习生活用品、衣服、书包、早餐食物等的重量大约是多少。
(二)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延伸知识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不单单能进一步地提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方法或手段的引入,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充分调动感官,对数学知识引起兴趣,从而积极地参与进来,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也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更多。
并且教师也需要根据信息化技术的要求,适当地进行课本内容的延伸,让小学数学课堂上现有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这既符合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形势,也可以为部分学生带去更多前沿和深度的思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信息化水平,对一些传统的严格按照课本进行知识讲解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突破,使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灵活性更强、开放性更好,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核心内容的思考,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
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部分课程内容时,教师讲解基础的数学知识后,可以合理安排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来引出更多与圆有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先从生活实际出发,询问小学生平时看到的小汽车、公交车、自行车的轮子,都是什么形状,并试着询问学生如果将这些车轮换成三角形、正方形等几何形状会发生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多方向的数学思考。让小学生对圆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实际体会,而不是让学生对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周长计算、面积计算、对称轴的计算等方面。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由圆构成的美丽图形,比如由小学生创作并绘画的太阳、笑脸等各种类型的作品,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知识具有的美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小学生展示圆弧、抛物线等知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与圆有关的知识内容,让部分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利用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与兴趣所在
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之外,教师应该明白,信息技术不光可以用于知识内容的教学上,还可以用于教师对当前教学情况、小学生学习数学情况的摸底和分析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阶段来看,部分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抵触和厌倦情绪,这也是由于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时没有掌握要领和窍门,也没有把握数学学习的规律。教师不光要注意缓解学生学习数学方面的不良情绪,也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统计相关数据,客观地对当前小学生学习数学情况进行掌握和分析。而不单单是通过对教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来帮助小学生改善学习态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软件不断上市,教师可以试着学习和使用微客、MOCO 软件等,收集海量的教学数据,进行数学教学方面的针对性分析,来对数学教学的各种模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等进行数据挖掘和研究。对小学生较为薄弱的数据知识内容进行强化教学或者针对性教学。
比如,在学习到《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反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面对代数类问题的学习时,往往不具备较好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以此为切入点,将与分数有关的知识内容尽可能地以图形、视频动画、趣味卡通人物等形式进行展示,这也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安排和展示。
另外,对于能够较好理解分数概念、有关定理、计算内容的学生,教师也可以讲解一些有关分数比较大小和较难的计算题,作为这部分学生的课后思考,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同时,在对分数的实际概念展示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一些多彩卡通的图形进行动态展示和切分。比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奶油蛋糕或者一张披萨,先调动起学生对此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将蛋糕图形或者披萨图形进行切割,让学生知道蛋糕的1/2 是多大,披萨的1/4是多大,等等,从而使学生加强对代数类知识的掌握[2]。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阶段性的测评和统计,通过反馈的学习情况与数据,来对教学情况进行规划和调整。
(四)构建实践平台,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也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课堂上多设置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以及实践平台的引入和使用,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与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全面探索能力。也可以通过分组实践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良好情怀。现阶段的小学生,天性活泼爱玩耍,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和设计一些有趣、轻松的游戏或活动,或者设置更多趣味性的课后作业。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和利用各种机会强化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对于实践平台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打造一款适合学生日常学习并且能够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软件或者程序等。通过实践平台的打造,可以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放学后,统一在实践平台中进行数学实践问题的操作。通过实践平台的数据收集与综合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突出点,为教师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可以通过教师在平台内部的留言和解答,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在数学学习中的难点与疑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和凸显。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平台,进行课后作业多形式的改革,或者进行少儿学习游戏的设计。比如与小学数学知识相关的物品搭建游戏、纸牌活动等,通过融入适宜的数学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也能够加强学生手脑配合的协调性,使学生拥有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强,综合性学习能力也更强,通过多感官的调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课堂、课后作业都更加丰富多彩、灵活有趣。
例如,学习《量长度》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来进行学习和交流,以及动手实践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手和身体作为尺子来进行物体的测量。比如对一拃的长度的了解与学习。让学生通过分组学习进行互相的试验,来进行人体和物体的测量小实验,将有关的长度问题探索进行总结。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布置,并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相关总结内容报告,提交到实践平台中,由教师进行打分,也便于所有同学进行观摩和学习。
教师还可以在实践平台中,设立一些课后趣味内容,比如小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对一些不规则物体展开测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平台内部进行讨论,大家集思广益,找出、总结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或周长以及表面积等方面的测量方法或技巧,让有能力的学生带动其他更多的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现有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和锻炼大脑的思考能力,强化数学成绩优秀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灵活转变的思维能力,综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对于数学的思考更有深度、更广泛,以此来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五)善用信息化技术模拟场景,引发学生思考和应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年纪普遍较小,生活经验和阅读不多。教师需要考虑到此方面的因素,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除了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也要注重对生活实际场景的模拟,让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有更具体的体会。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仅仅停留在课本和做题中,难以将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应用到生活中。这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不光要让小学生学会、学好数学,也要让小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善于调动自身的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学习到《认识比》这部分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与回顾,以便做好小升初的知识衔接准备。对比有关的知识内容,如余数、商、倍数等,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的播放,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例如,动画中的故事内容涉及了“冰墩墩”的官方毛绒玩偶、挂件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冰墩墩玩偶或者挂件的长度定义为冰墩墩的身高,学生能算出自己身高是冰墩墩身高的几倍吗?由此引出商、比的概念和知识内容[3]。学生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讲述自己对冰墩墩的喜爱和有关故事等。
不光是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也需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明白课后作业也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根据时下数学的教育改革理念,配合信息技术,对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减少练习题的数量。教师需要在此方面进行有效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将课后作业形式进行改变,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趣味性更强,打破原有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局限于课本。比如可以设计一些与数学大家有关资料搜集、调研报告等相关的作业,弥补小学生思维较为欠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缺陷,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完成数学作业,在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明白数学实际是和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
三、结语
从现有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来看,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并且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力。让数学的教学与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融合,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