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拓展策略研究
2023-01-24王丽珠
文/王丽珠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文秋芳(2021)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1]本文聚焦外语教学内容这一方面,以日语专业为例,探讨分析高校日语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拓展的策略。
一、日语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拓展的背景
1.迫切需要加强对日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
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身处中外友好交流的第一线,其表现直接关系国家形象,也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担。而相较于其他外语专业的学生,日语专业的学生还有其特殊性。同时日语专业学生中有很多是因为喜欢日本动漫游戏等而选择的本专业,但他们的价值观还未成型,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还有待提升。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日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
2.迫切需要拓展日语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语言承载的是文化,日语专业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译无不蕴含着独具的文化特征。这就为在日语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思政资源更丰富,更容易产生联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日语专业教师还是难以从教学内容中拓展出思政教育资源,这极大阻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
正如文秋芳(2021)所说,内容链是外语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起点,也是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抓手,需要教师在全方位理解育人目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自己所教授的内容。[2]接下来,笔者将根据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结合日语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探讨日语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拓展策略。
二、日语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拓展策略
笔者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拓展策略定义为:“在不同的专业课程条件下,得到不同的思政教育资源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是为获得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相匹配的思政教育资源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分析整合行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对课程内容的一种变通性的应用”。在比较文化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归纳总结了日语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拓展策略,即多层面挖掘,多媒体互补。
1.多层面挖掘
(1)国家层面
古人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因此,从国家的层面拓展思政教育资源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态度。我们日语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以“不忘历史,面向未来”的立场介绍日本这个国家,引导学生投身中日友好交流,带领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并且呼吁大家将日语的学习、个人的奋斗与推动中日友好交流联系起来。如,用相关的日语新闻、文章、视频等进行拓展,兼顾语言学习和价值引导。总之,从国家的层面拓展思政教育资源要注意“破立”结合。
(2)语言层面
无论多么强调思政功能,语言课程都应把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思政教育资源一定要来自教学内容本身,而不是教师生硬贴上去。因此,我们可以从语言本身出发,拓展思政教育资源。张嘉伦(2018)指出可以通过探究日语要素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同时寻找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的信息特征,从而使学生重新认知本国文化,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比如,讲清楚日语的产生和发展与汉语的关系,日语假名和单词学习时注重与汉语字词的对比,还可以运用“文言释义法”和“文言记忆法”。此外,介绍和练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日语训读,既可以帮助日语专业学生加深对日语中“训读”的理解,也可以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从语言的层面拓展思政教育资源要注意“古今”结合。
(3)人的层面
日语学习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日本人或者与日本相关的人,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人身上拓展思政教育资源。比如通过让学生了解他(她)们是谁,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与中国有什么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性格及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教材中出现的人物一般都是比较正能量的,而且年代比较久远。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点讲一讲他们熟悉的近现代人物甚至动漫角色。总之,要做到“远近”结合,“正反”结合。
(4)物的层面
日语学习中我们也会“见到”很多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物的前世今生、与日语的联系、与中国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拓展成思政教育资源。如在不同的课程讲猫,就可以讲猫的叫声用日语怎么说、与猫有关的惯用语、日本特有的猫的衍生品及其反映出的日本人对猫的喜爱之情、日本的“猫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等。从物的层面拓展思政教育资源可深可浅,教师要“深浅”结合,并根据学生情况和课程需要灵活运用。
(5)事的层面
日语学习中我们还会“听到”甚至“经历”很多与日本有关的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发生的背景、原委、影响、与中国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历史,辩证分析时事。如在不同的课程中讲垃圾分类,既可以介绍垃圾分类相关的单词和表达,也可以读相关的说明文和议论文,还可以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日本垃圾分类的起因、经过和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日本垃圾分类的做法对中国有何借鉴,反思中国的垃圾分类为何难以推进,我们大学生能为此做什么。从事的层面拓展思政教育资源可大可小,教师要“大小”结合,既有“大”的问题探讨,也有“小”的行动指导。[3]
2.多媒体互补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主要包括实物、口头语言、文字、图像以及视频等。如前所述,大到一个国家、一门语言,小到一人、一物、一事,从中都可以挖掘出有助于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资源,而这些资源还需要借助口头语言、实物、文字、图像以及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展现,以达到形式互补、思政教育更到位的目的。
一方面,教师要提高教学媒体搜集和使用能力。不仅教师自己要处处留心,时时积累,积少成多,还可以发动学生们一起搜集相关资源。学生在搜集资源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信息搜集能力,还能逐渐提高鉴别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获得不同途径搜集到的多媒体素材,丰富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此外,多种途径搜集到的教学多媒体素材,要及时整理和更新,并根据教学内容,巧妙使用,提升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这些多媒体资料在呈现给学生们之前,教师一定要严格审核,以免信息失真、立场不正的资料在学生中传播。尤其是日语的新闻报道和视频资料等一定要仔细核查来源并从头看到尾,一旦发现不妥之处就要谨慎使用,或者围绕这些不妥之处进行批判性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结语
当前,高校正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思政教育资源是外语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起点,也是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抓手。本文基于比较文化学基本理论,结合日语专业课程内容的特点,探索思政教育资源的拓展策略,以期对同行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