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2023-01-24吴鸿芳

公关世界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一流教学内容创作

文/吴鸿芳

一、“微电影创作”课程与一流课程建设的关系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然而部分高校与教师对新问题不能够全面掌握和理解,对人才培养定位与教学目标认识不够深入,高校课堂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较为常见,并没有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课程也落入了“水课”的行业。

针对目前高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2018 年教育部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新目标,应该把过去的“水课”变成“金课”,“金课”应该具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也就是所说的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因此,高校课程建设也应该将一流课程建设作为突破口,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建设,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微电影创作”课程对传媒专业学生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主要通过对学生讲授剧本创作、摄像、后期剪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在微电影创作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1]对于课程的评判则可以以是否达到一流课程为标准,就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几个维度进行评判。

二、一流课程背景下“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创新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

“微电影创作”是一门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偏重于实践类、技能类的课程。一部微电影的创作从构思到最后的完成所涉及的环节是较为复杂的。学生如果只是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难免会不能理解和掌握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微电影创作”课程将侧重于实践教学,通过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影像制作技术、剧本创作与技巧等,通过学生参与能够更为直观地掌握课程知识点,也能够在实践中将所碰到的难点进行有效解决,系统掌握剧本写作、拍摄、剪辑等重要技能。

例如剧本写作,虽然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所要求的文本内容不如普通电影的文本长且复杂,但是剧本仍然是要遵循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即需要拥有完整的故事内容和严谨的逻辑。这就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时,能够对整个故事内容中每个细节进行详细构思,这个过程就非常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功底,在实践中完成了技能的提高。

2.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据了解,传媒专业“微电影创作”课程通常将课时设定为32 课时,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微电影创作的内容并不多,周期也较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就会降低,同样该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有着严格的规定。[2]一流课程背景下要求对课程进行创新改革,提高课程的难度,要求学生“跳一跳”才能够达到课程的目标。

微电影的“微”其实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体裁、手法等有了较多的限制,学生需要在几分钟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展示,而且还要能够达到具有传播的价值,这其实是比较难得。这就要求创作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多多获得丰富的灵感,并且通过创造和审美构造能够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合到微电影创作去,能够赋予微电影灵魂。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一流课程对于“微电影创作”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传统的教学实践中也会要求学生以团队、小组的形式展开创作,然而效果不理想。一部微电影的诞生涉及的环节是较多的,有的团队小组为了省事,甚至直接将各个环节分配给个人来完成,小组之间的沟通并不好,导致了整个微电影成品无法达到要求。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则更为强调每个人在团队中和微电影完成中的作用,即需要发挥个人的才干,又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够创作出一部优秀的微电影作品。

因此,在课程实践环节,实际上也是提高和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学生团队因为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是良好关系为基础而构建,会尽可能思考如何开展有效的方式来实现高效协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团队成员都应该尽心尽力,并且参与到微电影创作的全过程。当然,还应该发挥所长,例如有的学生文本写作能力较好、逻辑思维强,那么就可以由他/她主要负责剧本的创作,其他同学则应该协助其完成构建文本内容。有的学生擅长于后期,则应该在充分全面掌握剧本内容和精神的前提下,采用创新的视角和应用影视技术技巧实现微电影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齐心协力创作出一部好的微电影作品。[3]

三、“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的困境:距离“金课”还有差距

1.一流课程建设理论深入度不够

“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部分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完成课程重要内容的讲授。高校在“微电影创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理论学习部分。该部分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中需要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包括剧本创作的基本框架、技巧能力。第二部分则为实践教学阶段,通过学生实践考察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中通常会将学生以项目制分为几个小组,针对某一项目完成微电影创作的实践要求。虽然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两大板块内容的学习存在相互脱节、结合度不紧密的情况,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然就是无法掌握剧本等写作技巧,要不然就是摄像、剪辑等技术方面存在难题,始终无法实现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二者实现有机结合。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和影视相关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学生对于微电影创作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微电影作品质量不高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是学生经验不足。学生并没有在学习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创作灵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也停留在表面,这就导致了学生微电影表现内容不够动情,达不到传播的效果。而且加上学生实操经验比较少,所以整个作品质量表现平平。二是学生写作能力一般。不少的学生都表现出较弱的剧本写作功底,他们无法从整体角度去把握微电影故事的整个面貌,一些细节性的内容往往容易被忽视,而且也缺乏对白场景、分镜头等的思考,导致了拍摄过程中人物表现力不强。然而学生微电影作品看上去五花八门,但内容实则是缺乏生动性。

3.与市场脱轨

随着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影视技术的升级,微电影创作的教育与行业之间的差距也是越来越明显,与行业脱轨距离也是与过去相比越发扩大。微电影制作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较大,所以当前的高校教育仅仅是将写作与拍摄的技巧教会了学生,但是在创作选题的最初阶段就会受到复杂因素的干扰,所创造的作品是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微电影创作”效果还不够理想,按照一流课程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认为就应该对标对表,根据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创新,从课程定位与人才培养关系、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4]

四、“微电影创作”教学创新实践与路径

基于一流课程对课程建设所提出的要求以及“微电影创作”课程创新的价值意义,本文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一流课程背景下“微电影创作”课程创新的几点路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课程定位

一流课程背景下“微电影创作”课程应该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将“以学生为中心”、OBE 教学理念、课程思政进行紧密结合。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过多重视课程教学内容和环节实施,反倒对学生教学主体和角色是有忽视的,导致了学生被动地去适应课程的教学,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教学消极的心理状态,课程学习效果不强。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再次出现,“微电影创作”课程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积极打造一流课程建设,坚持OBE 成果导向。在传统的教学团队项目制的基础上,实现对项目安排的细化,能够让团队中每一位学生意识到项目的难度以及意义。通过以赛促改、项目引入等多种方式提高课程成果输出。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教育功能。传媒人才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有较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微电影创作”中有不少的思政元素是可以挖掘的,教师在课件PPT 准备中要能够明确每次教学的育人重点,借助微电影创作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让学生在使用语言、文字、素材过程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文特点。还可以借助电影题材中的名人、历史故事,让学生能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了解。不仅如此,在实践中还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挖掘本地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等思政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价值引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优化和重构教学内容持续化

“微电影创作”课程这些年来组建了教学团队,并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的集体打磨,其目的就是不断优化和重构教学内容,能够不断满足学生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需求。

教学内容板块化、主题化。“微电影创作”教学内容可以打破传统的按照教材章节进行讲授的方式,而是可以根据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和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实现板块化、主题化,按照版块或主题进行授课。例如针对选题,则可以开展剧本创作选题板块,让学生能够通过板块对微电影创作的每一环节进行掌握,同时通过一学期的课程理论实践,能够把整个微电影创作整体流程和要求熟练把握,这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安排,也更好地能够完成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在实践中,学生会对教学内容非常清晰,而且对于课外拓展内容兴趣较高,还会通过QQ、微信等平台与老师进行讨论与教学,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提升。

教学内容更新及时。高校专业教育与行业的发展始终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即高校教育滞后于行业发展。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和自己多多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尤其是要做好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够通过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尽可能减少高校课堂与行业发展的距离。教师通过对专业前沿动态的掌握与了解,指导学生的选题、技术的应用,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行业的需求,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式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给高校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借助这些互联网信息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让学习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近两年整个教育界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无论是线上课程还是混合式课程,或者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程中仍然是最关键的,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微电影创作”课程仍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对学生学习、价值的引导,教师实现了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目标实现。

实现项目制教学模式,并与专业类比赛相结合。根据“微电影创作”教学大纲,学生采用小组团队为单位完成项目制训练。主要包括微电影剧本写作、影视画面摄影实训、微电影创作的后期处理等几个主要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还会通过校企合作,聘请具有剧组或者传媒公司实战经验从业人员加入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还能够通过授课让学生对当前行业的动态前沿掌握,学生其实也更愿意接触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制还能够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入,学生能够完成企业的制作要求,学生的成果也能够被传播,课程达到了教学目标,可谓是一举多得。除了项目之外,课程中还会通过引入比赛,鼓励学生能够将更多创作的优秀作品投放到各级各类微电影大赛中,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对这些比赛进行讲解。

混合式教学建设。“微电影创作”应该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拓展,通过慕课、微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拓宽视野,能够不拘于课程知识的学习,同时一些技术指导视频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也很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课程课时不够的困境。线下课堂教学则可以通过开展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课程评价机制化

课程评价方面,应该从学生、教师两个维度进行考核。尤其是对学生的考核上,应该侧重教学过程动态化考核,不再以学生知识背诵能力作为成绩的唯一判断,也不再只是在期末完成课程考核。同时,考核指标上还需要加入思政考核元素,探讨“微电影创作”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在考核之后,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考核反馈,能够将所获得的数据和内容应用于下一次的教学实践中,这样就能够让教学团队针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新、更改,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按照一流课程建设的标准,完成对课程“金课”的建设。

五、结语

本文认为课程建设质量关系到学生培养效果,因此“微电影创作”课程应该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标准,积极推动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

猜你喜欢

一流教学内容创作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一墙之隔》创作谈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