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方法

2023-01-24王文佳

公关世界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个人利益道德行为道德修养

文/王文佳

一、道德修养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情操和品质,在遵守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的基础上,在意识和行为方面长期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和改造的道德活动。道德修养作为一个人类的自我改造和磨炼的道德活动形式,本质上是一种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目的上是为了培养一个人在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基础上,拥有自觉履行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能力。[1]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教师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师道德所要求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道德意识上进行自我改造、磨炼和提高的行为活动,以及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所形成的高尚的教师道德情操和品质。[3]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为落实自己的道德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所进行的自我教育和锻炼的活动属于职业道德修养的动态部分,而经过自我教育或锻炼所达到的道德境界则是对修养的静态考察部分,二者相互包含,紧密联系在一起。[3]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况以及原因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状

教师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教师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更是直接影响着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决定了我们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这个职业要求具备比其他职业的人更高的职业道德修养。[4]为了巩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 年12 月30 日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低下的案件也层出不穷。例如某高校老师辱骂、体罚学生并在其朋友圈公开发布炫耀言论事件,以及一些教师因为个人利益而忽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等。[5]

2.高校教师缺乏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因

(1)社会经济大发展造成了职业道德修养的缺失。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扎根于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一种社会意识,而社会经济关系与道德体系则属于因果关系,道德体系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教师常常会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的局面。而往往有一部分老师趋于诱惑选择了个人利益,完全无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不仅对于本身的专业课理论性知识严重缺乏,而且在课堂活动中完全照本宣科,态度十分马虎。

(2)高校内部不完善的管理机制。由于职称终身制的管理体制,教师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份“稳定、安逸”的职业,这样很容易忽视对于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再加上高校内部浓厚的行政化特色的管理方式,让高校教师在职称考核当中,更着重于获奖成果,科研项目数量,论文发表数量等,而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淀以及不断提升的道德修养往往被刻意忽略。

(3)高校教师个人职业道德修养不足。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决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耳濡目染,因此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就存在严重的不足,比如有些教师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永远以个人利益为主;有些教师举止粗俗,喜好奇装异服;甚至于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向同学们进行推销,谋取个人利益等,这些行为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危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必然性与个人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被激化,产生更深层次的矛盾,这就要求个人的道德修养需要不断进行提升。[6]所以,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个人选择能力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两者之间永远会有差距和矛盾,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就永远没有终点。

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或者说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而人的本质则是社会生活所打造的社会属性,是后天的、可变的社会存在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所以,科学人性理论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1.高校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当今社会不断的发展为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创造了条件。教师只有在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彰显着社会的进步,二者互为因果。教师的发展既包括个人的能力发展也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只有高校教师通过自我锻炼和改造,才能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选择符合道德必然性、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行为。[7]

(2)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角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如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约束高校教师的行为。高校教师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提高教师的道德自觉性和遵守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的能力,使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

(3)道德品质的可塑性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道德品质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在自我磨炼和创造中的道德行为不断地发展和变化,逐步积淀的结果。再加上道德品质形成之后会随着这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保持满足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就要不断进行修养,克服其他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

(4)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成为合格的教师培养合格的学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面对个人与他人,精神和利益关系的冲突时必须要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真正做到正己、敬业、奉献。真正做到这些的基础就是职业道德修养,而太多的实践证明,一个缺乏道德修养的教师既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也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和信任,更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了培养学生道德的成败,只有教师自身培养了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才有资格成为学生的楷模。[8]

2.高校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可能性

(1)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提供了可能。理论上来说,每一个教师都具有人类特有的能力,即“主观能动力”,促使了教师可以自觉地主动地认识、了解自身与世界,并对其进行改造,从而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可能。

(2)教师日常生活的大环境为职业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社会总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行为是在其规定的范围之内,所以从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各个方面、不同层次为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提供了各种条件,道德修养也需要与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保持一致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1.理论学习的方法

理论学习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教师在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职业道德修养的相关要求,明确职业道德修养对于高校文明建设所负担的重任,以及树立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和方向。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根本手段,社会实践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虽然熟记各种道德行为规范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主要的还是结合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道德行为问题,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从而才能增加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道德能力。

3.慎独

“慎独”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辞海》中对其的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作为一种修为境界,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把“慎独”作为最终的目标和方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在道德行为规范规定的范围内行事,从而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四、总结与展望

新一代高校教师的成长不仅包含着其业务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其教师道德修养的完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一名称职的高校教师最主要的前提就是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了解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以模范教师的先进典型事迹作为表率,以“慎独”为目标和方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成为名副其实的“师表”和“楷模”。

猜你喜欢

个人利益道德行为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先占制度的法律探究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