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之变与不变及其教学启示
——以初中段为研究对象
2023-01-24刘石成
刘石成 陈 潞
(1.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2.深圳实验学校坂田校区初中部,广东 深圳 518129)
基于新形势、回应新要求、解决新问题,《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其以素养为导向,首次明确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以素养彰显课程性质、洞察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融汇课程内容、指引课程实施。然而,面临新的课改,部分教师在研读与落实新版课程标准时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宏观视野有欠缺,未能结合时代要求定位课程意涵,未能依据课程理念建构课程意义;二是核心素养标签化,学生素养未能在教学中真正彰显,影响素养目标达成;三是教学策略未转变,过于关注内容要求,育人方式待更新;四是评价方式单一化,多元化评价在实践中搁浅,评价建议难落实;五是活动设计形式化,未能深入探究本质,指向素养培育。因此,对比新旧课程标准,知其变与不变,有助于思政课教师理解新课标内涵、吃透新课标要求,让新课标理念在教学中彰显出来,让素养发展在课堂中真正发生。下文以该课标初中段为例试作阐释。
一、2022 版课程标准的价值意蕴
2022 版课程标准描绘了中国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蓝图,推动着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落地开花,既是对时代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顺应,也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呼应。
首先,是新时代对培根铸魂的呼唤。党的十九大与全国教育大会凸显了教育培根铸魂、振兴民族的重要作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视育人工作,方能做好德政工程,把智慧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2021 年,“双减”政策推行,着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再度加强,要求学科教学提效增质,真正成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发挥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推动教学抵达素养彼岸。
其次,是变局下对教育发展的探索。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交织、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复杂多样的变局摆在国家与社会面前,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对教育改革提出新需求,导引新方向。从知识教育迈入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有趋势。在当前世界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教育亦要在变局之中开新局,让时代新人不仅仅心怀爱国情,筑牢中华魂,而且拥有世界眼光与国际视野。
再次,是新问题对课标发展的要求。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2011 版课程标准)虽于教育发展路途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已实施10 年以上,需要调整,以适应教育的新要求。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教学学习、命题考试的重要依据,其中关于素养目标的确定、学段的纵向有机衔接、对教学之深度与广度的具体规定等,都需更新与完善,以更好地回归教学实践,解决现实问题。
二、与2011 版相比,2022 版课程标准的不变之处
2022 版课程标准是在总结2011 版课程标准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因此,把握2022 版课程标准,首先需明确其相对于2011 版课程标准而言的基本不变之处。知其不变者而观之,方能认识初中道德与法治一脉相承的重要意涵。
(一)课程定位基本不变:道德与法治相得益彰
课程定位是对课程性质及课程特性的规定。就课程性质而言,一方面,两版课程标准均贯彻教育方针,彰显国家意志。从2011 版课程标准强化德育为先、加强法制教育,到2022 版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两版课程标准都着眼于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的提升。2011 版课程标准规定课程以培育有德性、守法律、负责任的公民为目的;2022 版课程标准亦开宗明义:“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1]1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让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伴而生、相得益彰。2022 版课程标准在增添“政治性”、删去“人文性”的同时,保留了2011 版课程标准中的“思想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为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打下根基;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有机融合多个主题,搭筑起沟通自我与社会的桥梁;关注学习体验,在行动中提升素养。
(二)课程设计思路不变:从学生生活半径出发
2011 版课程标准对课程设计思路进行阐述:“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2]32022 版课程标准未把设计思路单独成节,但也在课程理念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1]3可见两版课程标准均以学生的生活半径为着眼点,关注学生不断拓展的现实视野、变化万千的心灵世界,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直面学生成长问题,契合学生发展要求,真正入脑、入心、入魂。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切入,关注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状况及已有生活经验及态度;令学生受到吸引,产生兴趣的新奇点、共鸣点、疑惑点与挑战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需要及可能达成的发展水平。洞悉学生的需求与爱好、理想与愿望、情感与精神、价值与信念,方能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更具针对性、引导性。
三、与2011 版相比,2022 版课程标准的变化之处
作为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成果,2022 版课程标准不仅延续了2011 版课程标准的重要内涵及合理内核,还基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期望进行更新。因此,对新旧两版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更重要的是明确其存在哪些新变化。知其变化之道者,方能领会初中道德与法治与时俱进的崭新意义。
(一)课程任务之变: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
置身新时代,立足新起点,教育更要有新要求。从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党的十九大“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成为思政课的育人使命与责任担当,而道德与法治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2022 版课程标准作为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阐释,扎根于立德树人,精心引导与培养学生扣好、扣牢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行乃才能之统帅,育人先立德。同时,培养目标上,2011版课程标准以培养四有合格公民为主旨,2022 版课程标准则跟紧时代步伐,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融贯于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充分展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时俱进的特性。
因此,教师需关注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动态,把握课程改革大势,从顶层设计层面理解课程的深远意义,领悟课堂蕴含的深刻教育价值。例如,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晰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青年理想、本领与担当,凸显立德树人的关键地位,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为深化教育改革做出总体部署,强化育人理念、体系构建与课堂变革,再到《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创新作出整体规划……只有阅读学习这一系列重要思想、方针,方能深度领悟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新使命与新要求,并将此落至教学实践中。同时,由于道德与法治课与时事政治密切相关,教师应密切关注重要文件中的新提法,敏锐对接课程知识,丰富情境要素。例如,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中国特色摆脱贫困理论,教师可据此在“维护宪法权威”中,结合中国脱贫攻坚成就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说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如何得到落实,在课堂实现内容要素与情境要素的有机融合。
(二)课程理念之变:凸显价值引领,建构课程意义
课程理念反映课程关键特征,为把握课标内容提供宏观指引。把握课程性质变化,能够领会学科发展。具体而言,2022 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之新有三:其一,坚守政治方向,发挥思想引领。2022 版课程标准将强化思想引领作用作为课程首要理念,把“立德树人”放于首位,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德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反映时代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与期望,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其二,注重学段衔接,统整课程逻辑。2022 版课程标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将2011 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初中思想品德整合成“道德与法治”学科。学段设置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小学高年段相延续,与高中阶段相衔接,是贯彻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关键环节。逻辑思路上,2022 版课程标准不再将设计思路单独成节,而是立足素养,发展“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原有思路,将生活逻辑与学理逻辑融合,开展具有连续性与进阶性、贴近生活、面向未来的主题教育。其三,关注学习过程,重视素养达成。两版课程标准都强调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但2022 版课程标准更强调通过议题情境建构知识意义,通过情境探究与社会实践内化与外显核心素养,给予了更明确的教学指导。同时,课程理念中新增关于课程评价及其方式的表述,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追求。
以“根本政治制度”为例,为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将坚定信心外化为自觉行动,以信仰力量开创美好未来,教师先要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乃至大学思政课教材,加深对本学段教学内容深度、广度的把握。可以了解到,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浅显了解,但对制度具体“是什么”尚未明确,而高中阶段将深层次涉及“怎么做”的问题因此,本课需引导学生理解制度内涵及地位,初识全过程民主之优势。在此基础上,以议题为纽带,以情境为依托,设计诱发素养表现的学习条件。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为议题,创设“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情境,亲历人民代表大会各项议程、体验人大代表职权及义务,理解根本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优越性,引导学生透过切实可感的社会现实理解政策性较强的内容。
(三)课程目标之变:凝练核心素养,三维融汇发展
素养导向时代,课程发展的着眼点从关注何种知识最有力量,转变为关注如何培养人为整全、具体的人。强化素养导向,是2022 版课程标准的主旋律。其一,首次凝练课程核心素养。2022 版课程标准首次阐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并以核心素养为纲,阐述目标、组织内容,提出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具体阐释,体现学科特色育人价值。从培育时代新人视角界定了每个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又从课程学习与少年成长的角度说明了每个核心素养的意义,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素养。其二,传统三维目标融汇发展。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2022 版课程标准改变了2011 版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目标分别阐述的呈现方式,通过五大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思想特征与行为表现加以描述。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让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不再是分离的三个部分,而是整合成为富有生命力的素养力量,彰显了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智慧。同时,每一条学段目标都能找到具体课程内容与之对应,避免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脱节,以核心素养为线,串联目标与内容,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以“集体生活邀请我”为例,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课对应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素养的培育,在学段目标中的具体要求为“学会合作,树立团队意识(2022 课标”“在团队互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和领导力”。[1]14-15其次,考虑学业要求中的相关条目,“能以积极态度对待自己面对的各种挑战,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1]42这为学习条件的设计提供了参照。最后,综合考虑上述内容,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既基于素养确定学习结果及程度,又基于素养设计达成目标的学习条件。将内在于学生的素养状态、水平外显为具体的学习行为,让目标与素养切实对接,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为“在我的班级记忆摄影展中回忆集体温暖,体味集体荣誉感;通过参与接力画图小游戏,学会过集体生活,积极融入集体,具有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主动承担对集体的责任”。
(四)育人方式之变:走向学科实践,围绕议题学习
2011 版课程标准的“活动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活动热”的背后也出现了活动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2022 版课程标准则让育人方式从活动探究走向学科实践,让学科教学以实践为途径,让学科性在实践中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实践以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像学科专家一般对议题展开思考、采取行动。2022 版课程标准通过教学提示给内容要求的实现提供建议。每个教学提示围绕具体的议题展开。一方面,议题成为课堂学习的核心。2011 版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包含搜集、列举、分析、讨论等多样形式,却较为分散。而2022 版课程标准的教学提示让议题统领着学习活动的开展,活动设计更具统一性与指向性。另一方面,议题导引学科实践的展开。议题是来源于真实情境、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承载着学科内容的问题。把学习内容置于议题情境中,能够让学生在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现实情境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真正收获知识意义。
以“谋求互利共赢”为例,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对应主题“国情教育”,参照教学提示“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1]41可开发议题“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的全球抗疫贡献册”,预设生成性议学情境,牵引因“境”制宜的学科实践活动。子议题一“源头:疫情冲击下的全球发展”,结合疫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进程的影响,分析全球联系的普遍性、深刻性,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子议题二“轨迹:中国的全球抗疫贡献”,呈现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推进疫苗国际合作、向世界提供超过10 亿剂疫苗和原液的行动轨迹,探究行动原因,理解共同体的打造。子议题三“展望: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发展”,组织模拟国际会议,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在“奥密克戎”毒株蔓延形势下,如何秉持原则和立场,进行国际呼吁。在“有设计感”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有弹性”的探究任务,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提升能力的连贯阶梯,关注学生自我见解的生成与表达,引导国际意识提升,培养使命担当。
(五)学业质量之变:关注素养表征,指向持续发展
学业质量是2022 版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其结合课程内容及核心素养,刻画了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有助于让学习表现牵引评估标准,据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及发生程度如何。一方面,学业质量涵蕴课程核心素养。学生的素养内在于情感思想,外显于行为表现,在特定情境下方能显现。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完成任务的行为表现能够真实展现学生素养的真实水平。因此,学业质量分学段通过素养水平与课程内容结合的方式呈现学习结果。在陈述方式上,学业质量的每一个条目都用明确的行为动词、具体的任务及学习表现加以呈现,并用括号注明了对应的核心素养,为课程学习提供“箭靶”,指向意义的建构及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学业质量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学、教、评的一致是素养教育下教学评价的关键,“学”指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教”指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教学过程;“评”则是针对目标达成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的教学评价。2022 版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的描述不仅仅指明了学习内容,还细致说明了学习程度及其行为表现,有助于教师设计层次清晰、可评可测的教学目标,据此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创设连续性、整合性的实现路径。
以“探问生命”为例,可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采访家人关于‘我’的诞生故事,珍爱生命,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讨论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观点,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3.探究《寻梦环游记》情境问题,解释生命特点,阐明个体生命在生命接续中要担当使命。”此目标“以终为始”,以“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的学业质量为重要参照,以培育道德修养与健全人格素养为导向,清晰描述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根据“解释生命特点”“阐明重要性”等行为表现,评价标准呼之欲出。同时,目标说明了评价条件,即学生如何学,根据不同条目有针对性地设置活动,如“采访家人”“讨论哲学观点”等,让活动内含评价证据、紧扣目标达成。教师可根据目标,结合教学提示设计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探问生命的寻梦奇旅”,把对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意识贯穿教学设计始终,持续审视目标、活动与评价之间的吻合度。
(六)课程实施之变:铺设素养轨道,致力铸魂育人
课程改革重在实施,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课程目标的关键。2022 版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与2011 版课程标准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坚持“八个相统一”要求。2022版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建设“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为实施方向,指出教师作为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应端正政治立场与价值导向,兼顾内容学习与实践表现;依托社会进程及重要时事丰富课堂,鲜活呈现党和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让必要灌输兼顾适时启发,让教师主导兼顾学生主体,让结论的生成水到渠成。其二,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统筹实施。2022 版课程标准建立了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围绕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核心素养及表现加以描述,直接指向素养落实;教学内容基于核心素养及其水平组织;教学过程通过情境创设、议题探究、活动开展,促进素养发展;教学评价关注素养表现,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多方评价主体、多个评价环节,对学生应有的素养达成情况进行具体刻画、综合评价,发挥评价促学、评价促教的功能,让教、学、评交织发展,以实现素养的持续提升。
以“坚持改革开放”为例,教师要首先明确其对应政治认同素养中“初步了解改革开放史,知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1]10的学段目标。进而参照教学提示,构建反映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举措、新成就的现实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从多个维度认识情境,寻求综合路径解决情境问题。具体而言,可以“我们的美好生活”为议题,结合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成就,分析其改革取向、谈其成功经验,以小见大,洞见我国的巨变。设置“理论+实践”的特色探究作业,选取相关学术文献,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有更为广泛深刻的认识;又让学生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 周年云端展,了解周遭切实发生着的广东变化,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相关联,增进对祖国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做到理论与实践、结果与过程的融合,促进素养的内生与外化。
2022 版课程标准在继承2011 版课程标准课程定位及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凝炼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揭开了以素养为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新篇章。知其变与不变,方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过问学生心灵”,在深度理解与实践创造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